一种封箱设备的辅助储料上料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91488发布日期:2020-03-27 19:4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封箱设备的辅助储料上料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封箱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封箱设备的辅助储料上料设备。



背景技术:

自动封箱机也叫胶带封纸箱封口,经济快速、容易调整,可一次完成上、下封箱动作,也可以采用印字胶带,更可提高产品形象,是自动化包装企业的首选。适用于纸箱的封箱包装,既可单机作业,也可与流水线配套使用。

当前封箱机在批量化、规格化的生产线上有着较高的运行效率,但其上料过程仍为手工上料过程,即操作者将装好产品的待封装箱体逐渐搬运至封箱机的料带上,在此过程中需要待将封装箱体上封胶口的角度摆正,即将箱口需要胶封连接的最上方的两片纸板对应的胶口与料带运行的方向平行,同时使得封胶口所在直线与封箱机预设的贴胶线重合,这样会产生大量的人力消耗,需要多个操作者去实现搬运放料过程,无法实现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而且面对不同规格的待封装箱体时就会出现贴斜、错位等现象,这样使得生产的良率显著降低。

另一方面,现有的装好产品的待封装箱体散乱的堆叠于厂房中,使得空间的利用率极低,如果仅仅通过码垛的形式去堆放的话,会使得封箱时的人工输送出现严重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封箱设备的辅助储料上料设备,提升了封箱前输送的便利性,避免了因为待封装箱体大小不一或者人工上料时造成的贴斜、错位等现象。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中封箱设备的辅助储料上料设备,包括储料罐、主轴、螺旋料带、螺旋料带、视觉识别组件、调整组件,其中具体地:

主轴垂直设于储料罐内部,转动轴底端设有振动器,所述的振动器能够产生沿转动轴轴向的振动;

螺旋料带以螺旋向下的环绕形式绕设于主轴上,螺旋料带上间隔储放有待封装箱体,当振动器振动时,待封装箱体沿着螺旋料带螺旋向下位移;

直线传输料带一端与储料罐的下端出料口对接,另一端与封箱机的放料端对接,直线传输料带通过电机实现直线传送。

视觉识别组件设于直线传输料带的上方,获得待封装箱体的位置信息;

调整组件设于直线传输料带的上方,根据视觉识别组件获得的待封装箱体的位置信息对待封装箱体的摆放位置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的储料罐为圆柱型壳体,所述的主轴与储料罐共轴线。

进一步地,所述的螺旋料带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抵接于主轴上,另一侧抵接于储料罐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调整组件包括顶板、设于顶板上的调整夹爪和设于直线传输料带两侧的调整推杆。

进一步地,所述的顶板水平设于直线传输料带上方;

所述的调整夹爪吊设于所述的顶板下方,能够将待封装箱体夹持并进行水平旋转;

所述的调整推杆能够进行水平推动,以此调整待封装箱体在直线传输料带宽度方向上的水平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顶板通过设于直线传输料带两侧的支架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的视觉识别组件包括微处理器和摄像机;

所述的微处理器与所述的摄像机电连接;

所述的摄像机不间断地拍摄待封装箱体在直线传输料带上的图片。

进一步地,所述的摄像机包括第一摄像机和第二摄像机设于调整夹爪的两侧;

所述的第一摄像机吊设于顶板下方靠近储料罐的一侧,所述的第二摄像机吊设于顶板下方远离储料罐的一侧;

所述的调整推杆设于第二摄像机与封箱机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调整夹爪通过电缸连接于所述的顶板下方;

所述的调整夹爪连接于电缸的伸缩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封箱设备的辅助储料上料设备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的压力传感器设于储料罐底部出口与直线传输料带的连接处;

所述的压力传感器、振动器与所述的微处理器电连接,压力传感器实时将压力信号传输至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接收到压力信号的变化时向振动器发出间歇停止信号,使得振动器停振1~8s。这样就使得原本在储料罐中紧密排列的待封装箱体经过压力传感器后,在直线传输料带上呈现出一定的间隔,该间隔为直线传输料带1~8s的传输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旋转储料和质量传感器的配合实现了高空间利用率的处理形式,提升了封箱前输送的便利性,使得原本在储料罐中紧密排列的待封装箱体经过压力传感器后,在直线传输料带上呈现出一定的间隔,通过该间隔实现了封装过程。

2)本发明通过视觉识别组件实现了箱体整体坐标的定位过程,通过调整组件待封装箱体上封胶口的角度摆正,同时使得封胶口所在直线与封箱机预设的贴胶线重合,这样就可以使得封箱机在待封装箱体上的封胶口完成精准的贴胶,避免了因为待封装箱体大小不一或者人工上料时造成的贴斜、错位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封箱设备的辅助储料上料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封箱设备的辅助储料上料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储料罐,2、螺旋料带,3、主轴,4、待封装箱体,5、振动器,6、直线传输料带,7、封箱机,8、顶板,9、调整夹爪,10、调整推杆,11、第一摄像机,12、电缸,13、压力传感器,14、第二摄像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封箱设备的辅助储料上料设备,包括储料罐1、主轴3、螺旋料带2、螺旋料带2、视觉识别组件、调整组件,参见图1与图2。

主轴3垂直设于储料罐1内部,转动轴3底端设有振动器5,所述的振动器5能够产生沿转动轴3轴向的振动;螺旋料带2以螺旋向下的环绕形式绕设于主轴3上,螺旋料带2上间隔储放有待封装箱体4,当振动器振动时,待封装箱体4沿着螺旋料带2螺旋向下位移。储料罐1为圆柱型壳体,所述的主轴3与储料罐1共轴线。所述的螺旋料带2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抵接于主轴3上,另一侧抵接于储料罐1的内壁上。

直线传输料带6一端与储料罐1的下端出料口对接,另一端与封箱机7的放料端对接,直线传输料带6通过电机实现直线传送。

视觉识别组件设于直线传输料带6的上方,获得待封装箱体4的位置信息。视觉识别组件包括微处理器和摄像机,微处理为arm处理器,微处理器与所述的摄像机电连接;摄像机不间断地拍摄待封装箱体4在直线传输料带6上的图片。摄像机包括第一摄像机11和第二摄像机14设于调整夹爪9的两侧;第一摄像机11吊设于顶板8下方靠近储料罐1的一侧,所述的第二摄像机14吊设于顶板8下方远离储料罐1的一侧。封箱设备的辅助储料上料设备还包括压力传感器13,所述的压力传感器13设于储料罐1底部出口与直线传输料带6的连接处;压力传感器13、振动器5与所述的微处理器电连接,压力传感器13实时将压力信号传输至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接收到压力信号的变化时向振动器5发出间歇停止信号,使得振动器5停振1~8s。这样就使得原本在储料罐1中紧密排列的待封装箱体4经过压力传感器13后,在直线传输料带6上呈现出一定的间隔,该间隔为直线传输料带61~8s的传输距离。

调整组件设于直线传输料带6的上方,根据视觉识别组件获得的待封装箱体4的位置信息对待封装箱体4的摆放位置进行调整。调整组件包括顶板8、设于顶板8上的调整夹爪9和设于直线传输料带6两侧的调整推杆10。的顶板8水平设于直线传输料带6上方;调整夹爪9吊设于所述的顶板8下方,能够将待封装箱体4夹持并进行水平旋转;调整推杆10能够进行水平推动,以此调整待封装箱体4在直线传输料带6宽度方向上的水平位置。顶板8通过设于直线传输料带6两侧的支架支撑。调整推杆10设于第二摄像机14与封箱机7之间,调整推杆10由电机通过丝杆传动后进行伸长程度控制。调整夹爪9通过电缸12连接于所述的顶板8下方;调整夹爪9连接于电缸12的伸缩杆上,伸缩杆还与电机进行皮带传输,使得伸缩杆可进行转动,即可实现将调整夹爪9进行旋转,电机在对伸缩杆进行扭力传输时通过减速机进行降速,之后输出的扭力通过皮带传输至伸缩杆上,电机与微处理电连接,使得伸缩杆可进行精确的旋转角度调整。

本实施例中的封箱设备的辅助储料上料设备在具体运行时,螺旋料带2上间隔储放有待封装箱体4,当振动器振动时,待封装箱体4沿着螺旋料带2螺旋向下位移,最终由储料罐1的下方出口排出,之后开始在直线传输料带6上进行输送,待封装箱体4驶入直线传输料带6的瞬间压力传感器获得变化的压力信号,微处理器接收到压力信号的变化时向振动器5发出间歇停止信号,使得振动器5停振1~8s。这样就使得原本在储料罐1中紧密排列的待封装箱体4经过压力传感器13后,在直线传输料带6上呈现出一定的间隔,该间隔为直线传输料带61~8s的传输距离。之后第一摄像机11拍摄获取待封装箱体4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中的像素块的rgb色差得出待封装箱体4的俯视图的外轮廓各点的坐标值,而微处理器中预加载有以直线传输料带6的长度方向为y轴,以宽度方向为x轴的坐标系,并得出待封装箱体4的俯视图的长边与y向夹角,之后微处理器向控制调整夹爪9的电机发出电信号,控制调整夹爪9将待封装箱体4夹持并旋转一定角度,使得待封装箱体4的长边与y向平行。之后将待封装箱体4继续沿着直线传输料带6运行,此时第二摄像机14拍摄获取待封装箱体4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中的像素块的rgb色差得出待封装箱体4的俯视图外轮廓的坐标值,并根据外轮廓的坐标值得出俯视图中待封装箱体4的封胶口所在直线与x轴的焦点,之后将该值输送至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向调整推杆10发出指令信号,使得调整推杆10对待封装箱体4进行x向的推动调整,使得封胶口所在直线与封箱机7预设的贴胶线重合,这样就可以使得封箱机7在待封装箱体4上的封胶口完成精准的贴胶,避免了因为待封装箱体4大小不一或者人工上料时造成的贴斜、错位等现象。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