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封条粘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1147发布日期:2020-02-21 19:47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封条粘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机主梁密封条粘贴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便携式封条粘贴装置。



背景技术:

起重机主梁是一种横截面呈工字型的结构,由于其形状原因,所以当起重机主梁的侧面在涂油漆或者进行其他处理时,很容易对其下延伸边造成影响,例如,在主梁侧面涂油漆时,油漆就容易滴落到该下延伸边上,所以,在起重机主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在主梁的某些位置上贴上封条。

封条实际上就是单面胶纸,其贴在主梁上能够起到保护效果,但是粘贴封条时,非常麻烦,而且费时费力,有时候人工粘贴封条的效果比较差,所以目前需要一种在加工起重机主梁时,能够快速方便的粘贴封条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封条粘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便携式封条粘贴装置,包括:主杆、第一支架、主动轮以及第一转动轮,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主杆上,所述主动轮设置在所述主杆上,所述第一转动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主动轮上套设有呈圈状绕设的封条,所述封条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轮上。

较佳的,所述主杆上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二转动轮位于所述主动轮的后方,当所述封条粘贴在主梁上后所述第二转动轮碾压所述封条。

较佳的,所述主杆的一端设置有握柄并且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与所述主杆形成l状结构,所述主动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轴上。

较佳的,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均连接在所述主杆的末端且分别延伸向所述主杆的前侧以及后侧,并且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转动轴以及第三转动轴。

较佳的,所述主动轮上设置有主芯圈,所述第一转动轮上设置有回收芯圈,所述封条绕卷在所述主芯圈上并且其一端固定在所述回收芯圈上。

较佳的,所述封条包括基材、黏胶层以及隔离层,所述黏胶层固定在所述基材上,所述隔离层覆盖在所述黏胶层上,

较佳的,所述隔离层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回收芯圈上。

较佳的,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均为金属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在加工起重机主梁时,能够快速方便的粘贴封条。

2、在实际的结构中,基材与隔离层分别位于黏胶层的上下两面,并且黏胶层与基材固定在一起,整个封条绕卷在主芯圈上,并且隔离层与回收芯圈连接,当主动轮转动时,黏胶层朝下粘贴在主梁上,并且第一转动轮同时转动,使得回收芯圈转动,将隔离层与黏胶层分离,同时将隔离层收卷到回收芯圈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携式封条粘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携式封条粘贴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封条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携式封条粘贴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00、主杆;110、主动轮;120、握柄;130、主芯圈;140、第一转动轴;200、第一支架;210、第一转动轮;220、第二转动轴;230、回收芯圈;300、第二支架;310、第二转动轮;320、第三转动轴;400、封条;410、基材;420、黏胶层;430、隔离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便携式封条粘贴装置,包括:主杆100、第一支架200、主动轮110以及第一转动轮210,所述第一支架200设置在所述主杆100上,所述主动轮110设置在所述主杆100上,所述第一转动轮210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200上,所述主动轮110上套设有呈圈状绕设的封条400,所述封条400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轮210上。

此处值得说明的是,现有的起重机主梁在进行加工时,需要对某些部位粘贴封条400,而由于主梁体积较大,在粘贴封条400时,工作量也比较大,而且粘贴的也不平整,所以需要一种易于携带,能够很方便的对主梁粘贴封条400的装置。

优选的,从实际结构来说,主杆100为长条状结构,使用者握住主杆100的上端部进行操作,主杆100的下端与第一支架200连接,并且主杆100上的下端还设置有主动轮110,第一支架200上连接有第一转动轮210,封条400呈绕卷状设置在主动轮110上,并且封条40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转动轮210上。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封条400设置在主动轮110上,使用者通过主杆100来推动主动轮110,当使用者前进时,主动轮110会在主梁上转动,此时,封条400的黏性部分会粘在主梁上,而封条400的隔离层430则被收卷到第一转动轮210上,从而在主梁上粘贴封条400,并且操作起来非常的简单方便,只需要握着主杆100,通过主动轮110与第一转动轮210的转动,就能够可靠的将封条400粘贴到合适的位置上。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主杆100上设置有第二支架300,所述第二支架300上设置有第二转动轮310,所述第二转动轮310位于所述主动轮110的后方,当所述封条400粘贴在主梁上后所述第二转动轮310碾压所述封条400。

优选的,在主杆100上,实际上还具有第二支架300,第二支架300上连接有第二转动轮310,第二转动轮310的作用为压紧封条400,使得封条400更加可靠的粘在主梁上,此处值得说明的是,第二转动轮310必须位于主动轮110的后方,也就是说,当主动轮110上的封条400粘贴到主梁上时,并且移动一定距离后,第二转动轮310才转动至该位置上,从而实现一边粘贴封条400,一边通过后续的第二转动轮310将粘贴好的封条400压紧,从而实现更好的粘贴效果。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主杆100的一端设置有握柄120并且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转动轴140,所述第一转动轴140与所述主杆100形成l状结构,所述主动轮110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轴140上。

优选的,主杆100的上端具有握柄120,且下端具有第一转动轴140,第一转动轴140呈横向设置,从而使第一转动轴140与主杆100形成l状的结构,主动轮110设置在第一转动轴140上,且可通过第一转动轴140转动,在实际工作时,主动轮110在主梁上滚动,其通过滚动的方式实现封条400的分离与粘贴。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架200与所述第二支架300均连接在所述主杆100的末端且分别延伸向所述主杆100的前侧以及后侧,并且所述第一支架200与所述第二支架300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转动轴220以及第三转动轴320。

优选的,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分别位于主杆100的两侧,从而使第二转动轴220与第三转动轴320分别位于第一转动轴140的前后两侧,从而实现封条400的粘贴与压紧效果。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主动轮110上设置有主芯圈130,所述第一转动轮210上设置有回收芯圈230,所述封条400绕卷在所述主芯圈130上并且其一端固定在所述回收芯圈230上。

此处值得说明的是,主芯圈130与回收芯圈230均为圈状结构,两者能够与主动轮110以及第一转动轮210一起转动,并且主芯圈130与回收芯圈230分别为主动轮以及第一转动轮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两者的外表面,也可以是独立的圈状结构套在轮上。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封条400包括基材410、黏胶层420以及隔离层430,所述黏胶层420固定在所述基材410上,所述隔离层430覆盖在所述黏胶层420上,所述隔离层430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回收芯圈230上。

在实际的结构中,基材410与隔离层430分别位于黏胶层420的上下两面,并且黏胶层420与基材410固定在一起,整个封条400绕卷在主芯圈130上,并且隔离层430与回收芯圈230连接,当主动轮110转动时,黏胶层420朝下粘贴在主梁上,并且第一转动轮210同时转动,使得回收芯圈230转动,将隔离层430与黏胶层420分离,同时将隔离层430收卷到回收芯圈230上。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架200与所述第二支架300均为金属件。

优选的,金属件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及韧性,这样能够使第一转动轮210以及第二转动轮310存在向下的压力,从而更好的实现整个机构的运动效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