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机械,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柔性的建筑施工机。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机械非常少,而且现有的建筑施工机械只能固定安装于或用机车行走于施工现场附近,然后用机械臂模仿人类手臂来实现施工。本申请人称这类只能简单移动或需固定安装基台的机械为“刚性的”,这些“刚性的”建筑施工机械庞大笨拙,在实际使用时,需要不断地拆卸和组装,增加了施工工序和人力成本。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施工面积大、无需频繁拆装、人力成本低的柔性的建筑施工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柔性的建筑施工机,包括空中轨道、沿所述空中轨道运动的行走机构、安装在该行走机构上的卷扬机构、水平微调机构和砌块夹抱装置;所述卷扬机构通过钢缆带动所述水平微调机构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所述砌块夹抱装置设置在所述水平微调机构上用于夹抱砌块;所述水平微调机构包括风机装配板和围绕所述风机装配板中心安装的四个螺旋桨风机,四个所述螺旋桨风机两两相对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相对的两个螺旋桨风机的中心轴线错开一定距离。
基于上述,所述砌块夹抱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剪叉式平面机构、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摩擦压块、提张电机、提升缆绳和两个提升上臂;所述提张电机安装在所述风机装配板上,两个所述提升上臂的上端分别铰接在所述风机装配板上,所述剪叉式平面机构的两个上端分别铰接两个所述提升上臂的下端,所述提张电机的驱动轴通过所述提升缆绳连接所述剪叉式平面机构的铰接部;所述夹持摩擦压块连接在相对两剪叉式平面机构同侧的下端。
基于上述,它还包括涂抹建筑粘结剂装置,所述涂抹建筑粘结剂装置包括装配板以及安装在所述装配板上的抹平辊轮和粘结剂料斗,所述装配板安装在所述砌块夹抱装置上,所述粘结剂料斗的下方设置出口,所述粘结剂料斗的出口处设置有电磁阀。
基于上述,所述装配板包括基板、阻尼器以及上端铰接在基板下方的辊轮支撑臂,所述阻尼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基板和所述辊轮支撑臂,所述抹平辊轮安装在所述辊轮支撑臂的下端,所述粘结剂料斗安装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基板安装在两剪叉式平面机构之间并与两剪叉式平面机构的铰接部固定。
基于上述,所述夹持摩擦压块上设有耐磨橡胶以便增大夹持摩擦力。
基于上述,所述行走机构为微型卷扬车,所述卷扬机构安装在所述微型卷扬车上,所述微型卷扬机构包括缠绕电机、由缠绕电机驱动转动的滚筒和缠绕在滚筒上的钢缆,所述风机装配板的中心连接所述钢缆的下端。
基于上述,所述空中轨道为封闭的轨道,所述微型卷扬车对应所述空中轨道设置有车轮。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与以往的刚性建筑施工机械不同,其主要应用于室内无风环境或者微风环境,所述空中轨道与正在砌墙的墙体并排安置,通过所述砌块夹抱装置在整个空中轨道框架范围内的运动,将砌块搬运到墙体的各个位置,整个设备与建筑物实体并不接触,具体过程为,首先,通过所述行走机构和卷扬机构对所述砌块夹抱装置的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进行调整,到初始位置搬运砌块,通过所述水平微调机构可辅助所述砌块夹抱装置更快地停止摆动,或者对其空间位置进行进一步细微调整,提高夹抱位置的准确性;然后,由所述砌块夹抱装置将砌块从初始位置夹抱移动到目标位置;最后,再次通过所述水平微调机构使所述砌块夹抱装置尽快停止摆动,或者对其空间位置进行进一步的细微调整,利用所述涂抹建筑粘结剂装置,对砌块实现自动涂抹建筑粘结剂,实现对整个砌墙过程的机械化操作;其具有设计科学、施工面积大、无需频繁拆装、人力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柔性的建筑施工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水平微调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砌块夹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涂抹建筑粘结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空中轨道;2.微型卷扬车;3.滚筒;4.钢缆;5.水平微调机构;6.砌块夹抱装置;7.涂抹建筑粘结剂装置;8.砌块;51.风机装配板;52.螺旋桨风机;53.风机装配板中心孔;61.提张电机;62.提升上臂;63.夹抱弯臂;64.夹抱臂;65.夹持摩擦压块;66.加强杆;67.提升缆绳;71.基板;72.铰接柱;73.辊轮支撑臂;74.阻尼臂;75.弹簧;76.电磁阀;77.粘结剂料斗;78.抹平辊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6所示,一种柔性的建筑施工机,它包括空中轨道1、沿所述空中轨道1运动的微型卷扬车2、安装在微型卷扬车2上的卷扬机构、水平微调机构5和砌块夹抱装置6;所述微型卷扬车2对应所述空中轨道1设置有轮子,通过所述微型卷扬车2在所述空中轨道1上的运动,调整所述卷扬机构的水平位置,其起到的作用就是在空中轨道1上行走,调整所述卷扬机构、水平微调机构5、砌块夹抱装置6的水平位置。
所述卷扬机构包括缠绕电机、由缠绕电机驱动转动的滚筒3和缠绕在滚筒3上的钢缆4,其通过钢缆4带动所述水平微调机构5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设置在所述水平微调机构5上,所述水平微调机构5用于辅助砌块夹抱装置6尽快停止摆动,或者对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的空间位置进行进一步的细微调整,以便位置更加准确,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用于夹抱砌块8;所述钢缆4是为了使所述水平微调机构5柔性连接在所述卷扬机构上,使得所述水平微调机构5可以在空间一定范围内运动,便于躲避障碍物。
所述水平微调机构5包括风机装配板51和围绕所述风机装配板中心孔53安装的四个螺旋桨风机52,四个所述螺旋桨风机52两两相对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相对的两个螺旋桨风机52的中心轴线错开一定距离;每个所述螺旋桨风机52的风力正反方向和大小均为单独控制,由于相对的两个螺旋桨风机52的中心轴线错开了一定距离,他们的合力将产生一定的扭矩,这使得所述水平微调机构5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由于四个螺旋桨风机52提供的风力大小均可以单独调节,它们之间的合力可以指向水平面上的任一个方向,使得所述水平微调机构5可以向水平面任一方向上运动,从而进行进一步的细微调整。
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剪叉式平面机构、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摩擦压块65、提张电机61、提升缆绳67和两个提升上臂62;所述提张电机61安装在所述风机装配板51上,两个所述提升上臂62的上端分别铰接在所述风机装配板51上;所述剪叉式平面机构是由两个中部铰接在一起的夹抱弯臂63构成,所述剪叉式平面机构上端的两个脚分别铰接在两个所述提升上臂62的下端,所述提张电机61的驱动轴通过所述提升缆绳67连接两个所述夹抱弯臂63的中部铰接点,所述夹持摩擦压块65连接在相对两剪叉式平面机构同侧的下端。
通过所述提张电机61驱动轴正向或反向的转动,所述提升缆绳67会缠绕在一起或者展开,带动两个所述夹抱弯臂63的中部铰接点上升或者下降,进而带动所述夹持摩擦压块65的张开或者闭合,实现夹抱和放下砌块8的目的。
为了使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夹抱砌块8时更稳固,在所述夹抱弯臂63的下端设置有向内弯曲的夹抱臂64,相对的两剪叉式平面机构通过多根加强杆66连接在一起,加强整个砌块夹抱装置6的牢固度,使得抓取砌块8时更稳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的抓取稳定性,在所述夹持摩擦压块65上设有耐磨橡胶,由于增大了摩擦力,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夹抱砌块8时更牢稳。
为了能够在砌块上实现机械涂抹建筑粘结剂,该柔性的建筑施工机还包括涂抹建筑粘结剂装置7,所述涂抹建筑粘结剂装置7包括装配板以及安装在所述装配板上的抹平辊轮78和粘结剂料斗77,所述装配板安装在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上,所述粘结剂料斗77的下方设置出口,所述粘结剂料斗77的出口处设置有电磁阀76;所述粘结剂料斗77将建筑粘结剂下放到砌块8上,然后,在所述水平微调机构5的带动下,所述抹平辊轮78把砌块8上的建筑粘结剂抹匀。
所述装配板包括基板71、阻尼器以及上端铰接在基板71下方的辊轮支撑臂73,所述阻尼器包括阻尼臂74和弹簧75,所述阻尼臂74连接所述辊轮支撑臂73,所述弹簧75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阻尼臂74和所述基板71,所述抹平辊轮78安装在所述辊轮支撑臂73的下端,所述粘结剂料斗77安装在所述基板71上,所述基板71的两端设置有铰接柱72,两个所述夹抱弯臂63的中部就是铰接在所述铰接柱72上;所述涂抹建筑粘结剂装置7就是通过所述铰接柱72安装在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上的。
具体使用时,首先,架设好空中轨道1,使所述微型卷扬车2的行径路径通过砌块堆砌和待砌墙体的正上方,通过所述微型卷扬车2在空中轨道1上的移动,调整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的水平位置,通过所述卷扬机构钢缆4的升降,调整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的竖直位置;到达砌块堆砌初始位置后,通过所述水平微调机构5辅助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更快地停止摆动,或者对其空间位置进行进一步细微调整,提高夹抱位置的准确性,所述提张电机61驱动所述砌块夹抱装置6将砌块8夹抱起来,再利用微型卷扬车2的行走和钢缆4的升降,将砌块从初始位置夹抱移动到目标位置;最后,通过所述涂抹建筑粘结剂装置7,对砌块8涂抹建筑粘结剂,完成砌块砌墙的机械化控制。具体操作时,可针对所述微型卷扬车2的动力控制部分、所述缠绕电机、每个所述螺旋桨风机52的驱动电机、所述提张电机61以及所述电磁阀76分别设置遥控装置,所述遥控装置发射控制信号,所述微型卷扬车2的动力控制部分、所述缠绕电机、每个所述螺旋桨风机52的驱动电机、所述提张电机61以及所述电磁阀76上设置信号接收装置,通过各自的处理装置实现对整个柔性的建筑施工机的施工控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