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输送机构强制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27316发布日期:2020-04-10 16:1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安葬输送机构强制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葬设备,尤其是一种安葬输送机构强制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墓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墓地价格也逐渐上涨。在此背景下,家庭成员合葬墓成为一种墓葬发展趋势。

在合葬式墓室中,为提高墓室内立体空间的利用率,墓室内骨灰盒采用分层放置的形式进行安葬,且为节约单个墓室占地面积,墓室空间狭小,人员难以下到墓室中进行安葬骨灰盒的操作,在此种情况下,若安葬顺序采用由下至上的方式无疑较为便捷,直接采用吊装的形式就可进行骨灰盒的安葬。

然而,以分层形式安葬的各骨灰盒其就有位置高低的区别,为体现对于长辈的尊重,人们更希望长辈的骨灰盒安葬于较高的位置,晚辈则安葬于较低的位置,在家庭中,长辈通常因先于晚辈逝世而先入葬,将其安葬于墓室中较高的位置,若采用普通的吊装工具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针对这个问题,公告号为cn205575480u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安葬骨灰盒的专用工具,其公开了利用升降装置将骨灰盒输送至安葬楼层,然后通过输送机构将骨灰盒运送至安葬楼层的安葬位置,从而可实现指定位置安葬。

在类似上述方式的安葬过程中,输送机构在安葬楼层中可能因卡住、失去动力等原因而无法正常回到升降装置内实现回收。由于墓室中空间狭窄,人员难以直接下达到墓室中将输送机构回收,因此,一旦遭遇到这一状况,是十分难以处理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葬输送机构强制回收装置,在输送机构无法正常回收时,将输送机构进行强制回收。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安葬输送机构强制回收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和输送机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架体和沿架体升降运行的运载平台,所述输送机构设置于运载平台上,该安葬输送机构强制回收装置设置有强制回收机构,所述强制回收机构包括牵引绳以及卷筒,所述牵引绳一端缠绕于卷筒上,另一端与输送机构相连接,所述卷筒设置于架体上并连接有强制回收驱动结构。

优选地,所述强制回收驱动结构为与卷筒传动连接的手轮。

优选地,所述架体设置有第一定滑轮,所述运载平台设置有第二定滑轮,从卷筒引出的牵引绳依次绕过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后输送机构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卷筒连接有自动收放线机构。

优选地,所述自动收放线机构为收放线电机。

优选地,所述的安葬输送机构强制回收装置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垂轮,所述牵引绳中段绕接于垂轮上,所述垂轮通过牵引绳悬吊。

优选地,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架体上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沿竖向设置有宽度与垂轮相适配的限位腔,所述垂轮设置于限位腔内并可沿限位腔竖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安装板和附加板,所述附加板为槽型结构,附加板两侧与安装板相连接,在附加板与安装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限位腔。

优选地,所述限位腔的两侧壁上沿竖向设置有长条孔,所述垂轮两侧设置有穿过长条孔的连接轴,两侧连接轴上分别设置有配重块。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三定滑轮和第四定滑轮,所述牵引绳中段依次绕过第三定滑轮、垂轮以及第四定滑轮,所述垂轮悬吊于第三定滑轮和第四定滑轮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输送机构,在小车无法正常回收时,可以利用牵引绳将小车强制拉出安葬楼层回到升降装置的运载平台上,在无须人员下达墓室的情况下,实现小车的强制回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缓冲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架体1,运载平台2,输送机构3,牵引绳4,卷筒5,手轮51,收放线电机52,缓冲机构6,垂轮61,配重块62,连接轴63,安装板64,附加板65,限位腔66,长条孔67,第一定滑轮71,第二定滑轮72,第三定滑轮73,第四定滑轮7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安葬输送机构强制回收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和输送机构3,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架体1和沿架体1升降运行的运载平台2,所述输送机构3设置于运载平台2上,该装置设置有强制回收机构,所述强制回收机构包括牵引绳4以及卷筒5,所述牵引绳4一端缠绕于卷筒5上,另一端与输送机构3相连接,所述卷筒5设置于架体1上并连接有强制回收驱动结构。

在骨灰盒安葬过程中,骨灰盒放置于输送机构3上,输送机构3则设置于升降装置的运载平台2上,运载平台2将输送机构3运送至指定安葬楼层,然后输送机构3进入安葬楼层,将骨灰盒下放至指定安葬位置。运载平台2的驱动可以采用链传动,吊绳提拉等方式,而输送机构3的驱动可以采用升缩杆、剪刀架伸缩驱动或者是电驱动小车等方式。

在运载平台2下降及输送机构3进入安葬楼层过程中,卷筒5随之放出牵引绳4,安葬可以正常进行。在输送机构3进入安葬楼层后,可能出现因卡住或者动力缺失等情况无法回到运载平台2的情况,此时就可以通过强制回收驱动结构转动卷筒5,通过拉扯连接在输送机构3上的牵引绳4,将输送机构3强行拉回运载平台2,然后运载平台2可以正常升起,实现输送机构3的强制回收。

强制回收驱动结构可以采用如卷扬机等拉力大的自动设备,但是为了更易把控强制回收过程,所述强制回收驱动结构优选为与卷筒5传动连接的手轮51。通过手动操作手轮51实现输送机构3的回收,更易于控制,可以避免墓室损坏等问题。

为了使牵引绳4可以更好地收放,所述架体1设置有第一定滑轮71,所述运载平台2设置有第二定滑轮72,从卷筒5引出的牵引绳4依次绕过第一定滑轮71和第二定滑轮72后输送机构3相连接。如此可以避免牵引绳4与架体1等结构发生摩擦而受损。

在安葬正常进行过程中,牵引绳4的收放可以自动进行也可以手动进行。例如在运载平台2下降及输送机构3外放过程中,在运载平台2及输送机构3自身的牵引力的作用下,可以实现牵引绳4的放线,而在运载平台2上升及输送机构3回位过程中,牵引绳4的回收则可以采用卷簧实现自动回收。除此之外,如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卷筒5连接有自动收放线机构,实现自动放线和自动收线,其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牵引绳4的收放为运载平台2及输送机构3带来额外的负载。

自动收放线机构可以采用常用的电机、液压马达等设备,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即采用了收放线电机52。但是要保证自动收放线机构与运载平台2及输送机构3运行的同步性是较为困难的,一旦两者的同步性不佳,就容易出现牵引绳4松脱或者给运载平台2及输送机构3带来额外负载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安葬输送机构强制回收装置设置有缓冲机构6,所述缓冲机构6包括垂轮61,所述牵引绳4中段绕接于垂轮61上,所述垂轮61通过牵引绳4悬吊。牵引绳4在垂轮61的重力作用下,可以始终处于绷紧状态,即使牵引绳4的收放与运载平台2及输送机构3的运行方式不同步的问题,也可以在垂轮61的自动上升或者下降后实现再次平衡。例如,运载平台2及输送机构3的运行总距离大于自动收放线机构的放线距离,则垂轮61会自动上升补偿距离的差距;又如,运载平台2及输送机构3的运行总距离小于自动收放线机构的放线距离,则垂轮61会自动下降补偿距离的差距。

若垂轮61为自由悬吊状态,则其稳定性很差,为了加强垂轮61运行的稳定性,所述缓冲机构6还包括设置于架体1上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沿竖向设置有宽度与垂轮61相适配的限位腔66,所述垂轮61设置于限位腔66内并可沿限位腔66竖向运动。限位腔66的宽度与垂轮61相适配,防止垂轮61发生翻转等问题,垂轮61在限位腔66内上下运动实现牵引绳4的收放线缓冲补偿,可以提高其运行的稳定性,同时防止外界干扰对其正常运行的影响。限位腔66具体可以采用钢板拼接而成,如图3和4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安装板64和附加板65,所述附加板65为槽型结构,附加板65两侧与安装板64相连接,在附加板65与安装板64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限位腔66,垂轮61就于该限位腔66内上下运动实现其缓冲。

在输送机构3正常运行时,垂轮61需要上下自行运行实现其缓冲效果,而在强制回收输送机构3过程中,则需要垂轮61保持高度位置不变,因而在此时可以人工将其固定住,然后收卷牵引绳4。不过如图3和4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无须对垂轮61人工固定,所述限位腔66的两侧壁上沿竖向设置有长条孔67,所述垂轮61两侧设置有穿过长条孔67的连接轴63,两侧连接轴63上分别设置有配重块62。在强制收卷牵引绳4时,垂轮61随着牵引绳4的回收先到达长条孔67的最顶端后高度不在变动,继续收卷牵引绳4,则可以将输送机构3强制回收。为了防止垂轮61的重量不足以绷紧牵引绳4,可以在两侧连接轴63上分别设置有配重块62。

如前述的第一定滑轮71和第二定滑轮72类似,为了保证垂轮61的正常升降,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三定滑轮73和第四定滑轮74,所述牵引绳4中段依次绕过第三定滑轮73、垂轮61以及第四定滑轮74,所述垂轮61悬吊于第三定滑轮73和第四定滑轮74下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