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人行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1608发布日期:2020-02-21 19:52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人行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人行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人行道。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自动人行道,由于其内部的传动机构较为复杂,占用空间大,因此在自动人行道的安装过程中,需要在地面挖基坑,把传动机构安装在基坑中,这就导致了自动人行道的施工周期长、施工工程量大,而且对场地空间要求较大。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能够降低自动人行道传动机构厚度,占用空间较小的自动人行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人行道,其的技术手段,其不仅结构简单可靠,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传动机构的厚度,占用空间小,施工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自动人行道,包括踏板组件、扶手带组件以及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踏板组件运动的第一传送机构、用于驱动扶手带组件运动的第二传送机构以及同步驱动第一传送机构和第二传送机构的驱动装置,第一传送机构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主动轴和从动轴、设置于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的多组链条链轮组件,主动轴与驱动装置相连接,链条链轮组件包括设置于主动轴上的主动链轮、设置于从动轴上的从动链轮、以及与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相配合的链条,链条包括多个外链板,外链板的外侧连接有安装件,踏板组件包括多个踏板,踏板与安装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外链板的两端均设置有销轴,安装件设置有两个与销轴相配合的凹槽,两个销轴均与安装件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踏板和安装件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踏板的宽度等于安装件的宽度,安装件的宽度略大于外链板的长度。

进一步地,踏板组件的下方设置有滑轨组件,滑轨组件包括多个设置于链条下方的滑板、以及用于连接多个滑板的安装座,多个滑板与踏板组件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和减速器,减速器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减速器的另一端与主动轴之间通过链传动相连接,驱动电机的长度方向与链条的长度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的数量为两组,两组驱动装置分别设置于主动轴的两端,扶手带组件和第二传送机构的数量均为两组,两组扶手带组件分别设置于踏板组件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二传送机构包括与主动轴相连接的连接轴、设置于连接轴上的主动齿轮、设置于扶手带组件一端并与其摩擦配合的驱动轮、与驱动轮同轴设置的齿圈、设置于齿圈与主动齿轮之间的惰轮。

进一步地,驱动轮与扶手带组件的接触长度大于等于驱动轮周长的1/2。

进一步地,齿圈和驱动轮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多个螺栓沿齿圈的周向均匀设置。

进一步地,连接轴与主动轴之间通过链传动相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设置驱动装置同步驱动踏板组件和扶手带组件运动,使得踏板组件和扶手带组件同步运动,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和传动效率;通过平行间隔设置的主动轴和从动轴、设置于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的多组链条链轮组件,主动轴与驱动装置相连接的技术手段,使得主动轴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转动,并带动链条链轮组件运动,从而带动踏板组件运动,以实现输送功能,其不仅结构简单可靠,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传动机构的厚度;通过在链条的外链板的外侧连接安装件,踏板组件包括多个踏板,踏板与安装件固定连接的技术手段,使得踏板与链条固定连接,踏板跟随链条一起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传动机构的厚度,而且占用空间小,无需在地面挖基坑,施工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人行道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人行道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踏板部分与驱动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踏板部分与驱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扶手带部分的立体图;

图8为图7中的扶手带部分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扶手带组件与第二传送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扶手带组件与第二传送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10、踏板组件;11、踏板;20、扶手带组件;30、第一传送机构;31、主动轴;32、从动轴;33、主动链轮;34、从动链轮;35、链条;351、外链板;352、销轴;36、安装件;361、凹槽;40、第二传送机构;41、连接轴;42、主动齿轮;43、驱动轴、44、驱动轮;45、齿圈;46、中间轴;47、惰轮;50、驱动装置;51、驱动电机;52、减速器;60、支撑板;70、内支撑组件;71、加强板;72、第一内支撑;73、第二内支撑;74、第一转换件;75、第二转换件;80、外支撑组件;90、滑轨组件;91、滑板;92、安装座;100、从动端护罩;110、主动端护罩;120、支架;130、底座;140、竖杆;150、支撑件;160、固定板;170、第一壳体;180、第二壳体;190、斜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中,图3中的踏板部分包括踏板组件10、第一传送机构30、支撑板60、内支撑组件70、外支撑组件80、滑轨组件90、从动端护罩100以及主动端护罩110等部件;图7中的扶手带部分包括扶手带组件20、第二传送机构40、支架120、底座130、竖杆140、支撑板60、固定板160、第一壳体170以及第二壳体180等部件。

如图1-10所示的自动人行道,包括踏板组件10、扶手带组件20以及传动机构(未图示),传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踏板组件10运动的第一传送机构30、用于驱动扶手带组件20运动的第二传送机构40以及同步驱动第一传送机构30和第二传送机构40的驱动装置50,第一传送机构30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主动轴31和从动轴32、设置于主动轴31和从动轴32之间的多组链条链轮组件(未图示),主动轴31与驱动装置50相连接,链条链轮组件包括设置于主动轴31上的主动链轮33、设置于从动轴32上的从动链轮34、以及与主动链轮33和从动链轮34相配合的链条35,链条35包括多个外链板351,外链板351的外侧连接有安装件36,踏板组件10包括多个踏板11,踏板11与安装件36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驱动装置50同步驱动踏板组件10和扶手带组件20运动,使得踏板组件10和扶手带组件20同步运动,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和传动效率;通过平行间隔设置的主动轴31和从动轴32、设置于主动轴31和从动轴32之间的多组链条链轮组件,主动轴31与驱动装置50相连接的技术手段,使得主动轴31在驱动装置50的作用下转动,并带动链条链轮组件运动,从而带动踏板组件10运动,以实现输送功能,其不仅结构简单可靠,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传动机构的厚度;通过在链条35的外链板351的外侧连接安装件36,踏板组件10包括多个踏板11,踏板11与安装件36固定连接的技术手段,使得踏板11与链条35固定连接,踏板11跟随链条35一起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传动机构的厚度,而且占用空间小,无需在地面挖基坑,施工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外链板351的两端均设置有销轴352,安装件36设置有两个与销轴352相配合的凹槽361,两个销轴352均与安装件36焊接固定,使得安装件36与外链板351的固定更加可靠。优选地,凹槽361为半圆槽,凹槽361设置于安装件36的下表面。安装件36的上表面略高于链条35的上表面,使得踏板11与链条35不直接接触,减少链条35的磨损。进一步优选地,链条35单侧的外链板351上设置有安装件36,减少了加工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在链条35双侧的外链板351上均设置安装件36,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踏板11和安装件36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踏板11的宽度等于安装件36的宽度,安装件36的宽度略大于外链板351的长度。踏板11和安装件36一一对应,使得踏板11的宽度可以做到更小,有效地降低了传送机构的厚度。优选地,多个踏板11依次紧密排列呈环形,踏板11的上表面的两端设置有倒角,踏板11的长度与主动轴31的长度相适应。踏板11上表面设置的倒角,使得踏板11在经过主动链轮33或从动链轮34时的运行更加顺畅,防止踏板11在运行时卡死,提高了结构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主动轴31和从动轴32之间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链条35的支撑板60,相邻的两个支撑板60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踏板组件10的内支撑组件70,内支撑组件70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支撑板60固定连接,内支撑组件70的两端分别与主动轴31、从动轴32转动连接。内支撑组件70的设置,对踏板组件10起到支撑作用,能够防止踏板组件10中部塌陷。支撑板60对链条35起到支撑作用,支撑板60固定在内支撑组件70上。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内支撑组件70为方形框架,内支撑组件70包括两个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支撑板60固定连接的加强板71,两个加强板71之间设置有第一内支撑72和第二内支撑73,第一内支撑72通过第一转换件74与主动轴31转动连接,第二内支撑73通过第二转换件75与从动轴32转动连接。优选地,第一转换件74与主动轴31之间、第二转换件75与从动轴32之间均设置有轴承。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主动轴31和从动轴32之间在踏板组件10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支撑踏板组件10的外支撑组件80,外支撑组件80与相邻的支撑板60固定连接。外支撑组件80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地对踏板组件10起到支撑作用,能够防止踏板组件10的两侧塌陷。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踏板组件10的下方设置有滑轨组件90,滑轨组件90包括多个设置于链条35下方的滑板91、以及用于连接多个滑板91的安装座92,多个滑板91与踏板组件10滑动连接。当行人站在踏板组件10上时,踏板组件10与滑板91接触,当踏板组件10运行时,行人的重量通过踏板组件10、链条35、内支撑组件70、外支撑组件80、滑轨组件90传递到地面。滑板91对踏板组件10起到支撑作用。优选地,滑板91采用铁氟龙材质,能够有效地降低踏板组件10与滑板91之间的摩擦。进一步优选地,外支撑组件80固定在安装座92上,使得结构更加稳固。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驱动装置50包括驱动电机51和减速器52,减速器52的一端与驱动电机51的输出轴相连接,减速器52的另一端与主动轴31之间通过链传动相连接,驱动电机51的长度方向与链条35的长度方向相同,可以进一步降低传动机构的厚度。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驱动装置50的数量为两组,两组驱动装置50分别设置于主动轴31的两端,扶手带组件20和第二传送机构40的数量均为两组,两组扶手带组件20分别设置于踏板组件10的两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踏板组件10在从动轴32的一端设置有从动端护罩100,踏板组件10在主动轴31的一端设置有主动端护罩110。从动端护罩100和主动端护罩110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防止行人或其他物品从第一传送机构30的两端卡入,提高了传动机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传送机构40包括与主动轴31相连接的连接轴41、设置于连接轴41上的主动齿轮42、设置于扶手带组件20一端并与其摩擦配合的驱动轮44、与驱动轮44同轴设置的齿圈45、设置于齿圈45与主动齿轮42之间的惰轮47。驱动轮44设置于扶手带组件20的一端,而不是扶手带组件20的下方,不需要在地面挖基坑,占用空间小,且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主动齿轮42与齿圈45之间通过惰轮47相连接,使得驱动轮44及齿圈45的转向与驱动装置50的转向相同,保证了扶手带组件20与踏板组件10的同步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驱动轮44与扶手带组件20的接触长度大于等于驱动轮44周长的1/2。现有技术中的驱动轮44与扶手带组件20的接触长度小于驱动轮44周长的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轮44与扶手带组件20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了驱动轮44与扶手带组件20之间的驱动效率,同时防止扶手带组件20从驱动轮44上脱出,提高了结构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齿圈45和驱动轮44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多个螺栓沿齿圈45的周向均匀设置,使得齿圈45和驱动轮44的固定更加可靠。优选地,齿圈45的外径小于驱动轮44的外径,防止齿圈45与扶手带组件20接触,影响齿圈45的转动,提高了结构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驱动轮44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架120,连接轴41设置于支架120上,支架120上还设置有与驱动轮44相配合的驱动轴43以及与惰轮47相配合的中间轴46,支架120对驱动轮44起到支撑作用。优选地,连接轴41、中间轴46、驱动轴43均位于扶手带组件20的环形内部,减少了空间的占用,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连接轴41与主动轴31之间通过链传动相连接。驱动装置50驱动主动轴31转动,主动轴31通过链传动带动连接轴41转动,从而带动设置于连接轴41上的主动齿轮42转动,主动齿轮42通过惰轮47带动齿圈45及驱动轮44转动,进而带动扶手带组件20的转动。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扶手带组件20的下部设置有底座130,支架120通过竖杆140固定在底座130上,扶手带组件20的环形内部设置有支撑件150,底座130在支撑件150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板160,竖杆140与支撑件150、底座130均固定连接。底座130、支撑件150、竖杆140对扶手带组件20起到支撑作用,固定板160将支撑件150固定在底座130上,使得结构更加稳固。在其他实施例中,扶手带组件20的另一端也可设置与其摩擦配合的支撑轮(未图示),进一步提高传动效率。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扶手带组件20在第二传送机构40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壳体170,扶手带组件20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壳体180。第一壳体170和第二壳体180的设置,对第二传送机构40及底座130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使得扶手带部分的外观更加整洁。优选地,驱动装置50位于第二壳体180内,踏板组件10的两端均设置有斜坡板190,方便行人上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人行道,其驱动电机51通过减速器52、链传动带动主动轴31转动,主动轴31将动力通过链传动传递给连接轴41,并通过惰轮47带动齿圈45及驱动轮44转动,进而带动扶手带组件20的转动,主动轴31同时带动安装在主动轴31上的主动链轮33转动,并将动力通过链条35传递至从动轴32上的从动链轮34,从而带动与链条35固定连接的踏板组件10的运动,实现了踏板组件10与扶手带组件20的同步运动;将踏板11通过螺栓安装于安装件36上,安装件36与链条35的销轴352通过焊接固定,链条35的环形中部设置支撑板60,支撑板60与内支撑组件70、外支撑组件80固定连接,通过内支撑组件70、外支撑组件80将踏板11的载荷传递至地面,在踏板组件10与地面之间设置滑轨组件90,以支撑踏板组件10和支撑板60。当行人站在踏板组件10上时,踏板组件10与滑板91接触,当踏板组件10运行时,行人的重量通过踏板组件10、链条35、内支撑组件70、外支撑组件80、滑轨组件90传递到地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人行道,其踏板11的宽度略大于链条35的外链板351的长度,踏板11的宽度可以做到很窄,环形的踏板组件10的高度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从而降低了传送机构的厚度,安装时无需在地面挖基坑,施工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