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网印刷机的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4778发布日期:2020-04-24 21:17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丝网印刷机的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丝网印刷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丝网印刷机的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丝网印刷是指用丝网作为版基,并通过感光制版方法,制成带有图文的丝网印版。丝网印刷由五大要素构成,丝网印版、刮板、油墨、印刷台以及承印物。利用丝网印版图文部分网孔可透过油墨,非图文部分网孔不能透过油墨的基本原理进行印刷。印刷时在丝网印版的一端倒入油墨,用刮板对丝网印版上的油墨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同时朝丝网印版另一端匀速移动,油墨在移动中被刮板从图文部分的网孔中挤压到承印物上。

现有的丝网印刷机,上料端设置有上料架,由于上料架上套设有多个装有承印物的滚筒,承印物滚筒上多缠绕有锦纶、涤纶和丝带等,每次对多根承印物同时上料,从而导致承印物向前传输的过程中承印物容易缠绕在一起,因此在上料端需要一个工作人员随时将承印物捋顺,防止上料端的承印物缠绕在一起,从而大大浪费了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丝网印刷机的上料装置,在靠近丝网印刷机的一端设置有张紧架,张紧架能够对承印物进行张紧,代替传统的人工将承印物捋顺,从而大大节省了人力。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丝网印刷机的上料装置,包括依次设置于丝网印刷机本体一端的上料架和导料架,上料架位于导料架远离丝网印刷机本体的一端,所述上料架和导料架之间设置有张紧架;所述张紧架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架,支架从左向右依次转动连接有自由辊一、自由辊二以及自由辊三,自由辊一竖向滑移连接于支架上,自由辊二位于支架靠近顶部的位置,自由辊三位于直架靠近导料架的位置,自由辊一上连接有驱动自由辊一竖向滑移的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承印物经上料架上料后从支架上的自由辊一底部绕过,然后再从自由辊二的顶部绕过,最后从自由辊三的底部绕过,驱动件驱动自由辊一竖向滑移,即能带动绕过自由辊一的承印物竖向运动,从而能够达到自动对承印物进行张紧的效果,代替传统的人工将承印物捋顺,从而大大节省了人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设置为气缸,支架两端位于自由辊一的位置对称开设有竖向设置的滑槽,滑槽内竖向滑移连接有滑块,自由辊一转动连接于滑块上,气缸的缸体竖向固定连接于支架的外侧壁,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连接于滑块的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承印物绕过自由辊一后,气缸的活塞杆伸长或缩短,推动自由辊一带动承印物向下运动或向上运动,即能对承印物进行张紧,防止承印物堆积,滑块在滑槽内滑移能够对自由辊一起导向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自由辊二上套设有多个结构相同的挡环,相邻的两个挡环之间形成供承印物穿过的间隙,挡环上螺纹连接有将挡环与自由辊二固定的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相邻的两个挡环之间形成供在承印物穿过的间隙,使挡环对承印物起导向作用,便于对承印物进行限位,防止承印物在自由辊二上滑移而堆叠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料架上可拆卸连接有一根轴向水平设置且用于安装承印物滚筒的辊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承印物滚筒安装于辊轴上,便于对承印物上料,辊轴可拆卸连接于上料架上,便于对承印物滚筒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料架的两端等高固设有弧形的承载板,承载板的顶部开设有卡接辊轴的凹槽,上料架位于承载板的顶部铰接有一个盖板,盖板远离上料架的一端与承载板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需要对承印物进行更换和安装时,将承印物的滚筒套设于辊轴上,再将辊轴的两端卡接于承载板上,最后通过螺栓和螺母将辊轴卡接于承载板和盖板之间,辊轴可在承载板和盖板之间转动,螺栓和螺母固定便于承印物的拆卸和安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辊轴上套设有多个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承印物滚筒隔开的隔环,靠近辊轴两端的两个隔环相背的一侧固设有限位环,限位环上螺纹连接有将隔环与辊轴固定的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隔环能够将套设于辊轴上的多个滚筒隔开,辊轴两端的隔环通过螺栓固定,防止承印物滚筒在辊轴上滑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料架包括水平固设有丝网印刷机本体上的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部固设有三根轴向水平设置的固定轴,三根固定轴上共同套设有一个竖向设置的隔板,相邻的隔板之间形成供承印物穿过的缝隙,可根据承印物的不同宽度来调节隔板之间的距离,隔板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将隔板与固定轴固定的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承印物从隔板间穿过,能够使隔板平整有序的从隔板间穿过,隔板可沿固定轴的轴向水平滑移,相邻的隔板之间形成供承印物穿过的缝隙,可根据承印物的不同宽度来调节隔板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上料架和导料架之间设置有张紧架,张紧架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架,支架从左向右依次转动连接有自由辊一、自由辊二以及自由辊三,自由辊一竖向滑移连接于支架上,自由辊二位于支架靠近顶部的位置,自由辊三位于直架靠近导料架的位置,自由辊一上连接有驱动自由辊一竖向滑移的驱动件,承印物经上料架上料后从支架上的自由辊一底部绕过,然后再从自由辊二的顶部绕过,最后从自由辊三的底部绕过,驱动件驱动自由辊一竖向滑移,即能带动绕过自由辊一的承印物竖向运动,从而能够达到自动对承印物进行张紧的效果,代替传统的人工将承印物捋顺,从而大大节省了人力;

2.通过在自由辊二上套设有多个结构相同的挡环,相邻的两个挡环之间形成供在承印物穿过的间隙,挡环上螺纹连接有将挡环与自由辊二固定的螺栓,相邻的两个挡环之间形成供在承印物穿过的间隙,使挡环对承印物起导向作用,便于对承印物进行限位,防止承印物在自由辊二上滑移而堆叠在一起;

3.通过在辊轴上套设有多个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承印物滚筒隔开的隔环,靠近辊轴两端的两个隔环相背的一侧固设有限位环,限位环上螺纹连接有将隔环与辊轴固定的螺栓,隔环能够将套设于辊轴上的多个滚筒隔开,辊轴两端的隔环通过螺栓固定,防止承印物滚筒在辊轴上滑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轴测图;

图2是上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张紧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导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料架;11、辊轴;12、承载板;121、凹槽;13、盖板;14、隔环;141、限位环;2、张紧架;21、支架;22、自由辊一;23、自由辊二;231、挡环;24、自由辊三;25、滑槽;26、滑块;27、气缸;3、导料架;31、支撑板;32、固定轴;33、隔板;4、丝网印刷机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丝网印刷机的上料装置,参见图1,包括依次设置于丝网印刷机本体4一端的上料架1、张紧架2以及导料架3,上料架1位于张紧架2远离丝网印刷机本体4的一端。

参见图2,上料架1上可拆卸连接有一根轴向水平设置的辊轴11,上料架1的两端等高固设有弧形的承载板12,承载板12的顶部开设有卡接辊轴11的凹槽121,上料架1位于承载板12的顶部铰接有一个盖板13,盖板13可转动至抵接于承载板12的顶部,盖板13远离上料架1的一端与承载板12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将承印物的滚筒套设于辊轴11上,再将辊轴11的两端卡接于承载板12上,最后通过螺栓和螺母将辊轴11卡接于承载板12和盖板13之间,辊轴11可在承载板12和盖板13之间转动,螺栓和螺母固定便于承印物的拆卸和安装;为了防止套设于辊轴11上的承印物滚筒沿辊轴11的轴向水平滑移,辊轴11上套设有多个隔环14,隔环14能够将相邻的两个承印物滚筒隔开,防止承印物滚筒在辊轴11上滑移,靠近辊轴11两端的两个隔环14相背的一侧固设有限位环141,限位环141上螺纹连接有将隔环14与辊轴11固定的螺栓。

参见图3,张紧架2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架21,支架21从左向右依次转动连接有自由辊一22、自由辊二23以及自由辊三24,自由辊一22竖向滑移连接于支架21上,自由辊二23位于支架21靠近顶部的位置,自由辊三24位于直架靠近导料架3的位置;支架21两端位于自由辊一22的位置对称开设有竖向设置的滑槽25,滑槽25内竖向滑移连接有滑块26,自由辊一22转动连接于滑块26上,滑块2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驱动滑块26竖向滑移的气缸27,气缸27的缸体竖向固定连接于支架21上,气缸27的活塞杆端部固定连接于滑块26的顶部;当承印物绕过自由辊一22后,气缸27的活塞杆伸长或缩短,推动自由辊一22带动承印物向下运动或向上运动,即能对承印物进行张紧,防止承印物堆积。自由辊二23上套设有多个结构相同的挡环231,挡环231上螺纹连接有将挡环231与自由辊二23固定的螺栓,相邻的两个挡环231之间形成供在承印物穿过的间隙,便于对承印物进行限位,防止承印物在自由辊二23上滑移而堆叠在一起。承印物在传输时,依次从自由辊一22的底部绕过,再从自由辊二23顶部的间隙中绕过,最后从自由辊三24的底部绕过。

参见图1和图4,导料架3包括水平固设有丝网印刷机本体4上的支撑板31,支撑板31的顶部固设有三根轴向水平设置的固定轴32,三根固定轴32上共同套设有一个竖向设置的隔板33,隔板33可沿固定轴32的轴向水平滑移,相邻的隔板33之间形成供承印物穿过的缝隙,可根据承印物的不同宽度来调节隔板33之间的距离,隔板33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将隔板33与固定轴32固定的螺栓,承印物从隔板33间穿过,能够使隔板33平整有序的从隔板33间穿过。

使用原理:将承印物滚筒安装于辊轴11上,在每个承印物滚筒之间的辊轴11上套设隔环14,最后将靠近辊轴11两端的隔环14通过螺栓固定,然后将辊轴11安装于上料架1上;之后,使承印物依次从支架21上的自由辊一22的底部、自由辊二23的顶部以及自由辊三24的底部穿过,最后每根承印物分别从固定轴32顶部的隔板33之间穿过。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