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式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7590发布日期:2020-05-08 13:38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式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千斤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式千斤顶。



背景技术:

千斤顶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不管是工矿企业还是汽车修理厂亦或是家庭中的日常维修都可能用到千斤顶作为辅助支撑,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千斤顶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同时也逐渐向适合生活化的小型千斤顶方向发展,而且要求体积轻巧、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更便于人们的存储及使用。

目前,较常见的螺杆千斤顶,虽然符合简单轻巧的标准,但是结构相当不稳定,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坍塌、顶升困难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调节式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式千斤顶,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第一顶升块、第二顶升块、第一推动件和第二推动件;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上下布置且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均水平布置,第一支撑座顶端设有第一收纳槽,第二支撑座顶端设有第二收纳槽;第一顶升块、第一推动件均可收纳在第一收纳槽内,第一推动件与第一顶升块连接用于驱动第一顶升块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第二顶升块、第二推动件均可收纳在第二收纳槽内,第二顶升块与第一支撑座底端连接,第二推动件与第二顶升块连接用于驱动第二顶升块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优选的,第一推动件包括第一调节螺杆、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两个第一推动杆和两个第二推动杆;第一调节螺杆设置在第一收纳槽内且其两端均与第一支撑座转动连接;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均设有内螺纹孔且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的内螺纹孔螺纹方向相反,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均与第一调节螺杆螺纹配合,第一移动块两端均设有与第一支撑座滑动连接的第一连接轴,第二移动块两端均设有与第一支撑座滑动连接的第二连接轴,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均与第一调节螺杆垂直;两个第一推动杆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轴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一推动杆另一端均与第一顶升块一端铰接,两个第二推动杆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二推动杆另一端均与第一顶升块另一端铰接。

优选的,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关于第一调节螺杆的中心对称设置,第一顶升块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且第一推动杆、第二推动杆长度相等。

优选的,第一推动件还包括第一调节旋钮,第一调节旋钮设置在第一支撑座外部,第一调节旋钮连接有一第一调节轴,第一调节轴与第一调节螺杆一端连接。

优选的,第二推动件包括第二调节螺杆、第三移动块、第四移动块、两个第三推动杆和两个第四推动杆;第二调节螺杆设置在第二收纳槽内且其两端均与第二支撑座转动连接;第三移动块、第四移动块均设有内螺纹孔且第三移动块、第四移动块的内螺纹孔螺纹方向相反,第三移动块、第四移动块均与第二调节螺杆螺纹配合,第三移动块两端均设有与第二支撑座滑动连接的第三连接轴,第四移动块两端均设有与第二支撑座滑动连接的第四连接轴,第三连接轴、第四连接轴均与第二调节螺杆垂直;两个第三推动杆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连接轴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三推动杆另一端均与第二顶升块一端铰接,两个第四推动杆一端分别与两个第四连接轴转动连接且两个第四推动杆另一端均与第二顶升块另一端铰接。

优选的,第三移动块、第四移动块关于第二调节螺杆的中心对称设置,第二顶升块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且第三推动杆、第四推动杆长度相等。

优选的,第二推动件还包括第二调节旋钮,第二调节旋钮设置在第二支撑座外部,第二调节旋钮连接有一第二调节轴,第二调节轴与第二调节螺杆一端连接。

优选的,第三推动杆、第四推动杆的长度小于第一推动杆、第二推动杆的长度。

优选的,第一顶升块顶面设有防滑纹理。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式千斤顶,通过第一推动件推动第一顶升块向上移动,带动第一顶升块顶起待顶升物;如若需要进一步提高待顶升物的高度,再通过第二推动件推动第二顶升块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座向上移动,提高待顶升物的高度,满足不同高度需求;同时,第一顶升块和第一推动件可以收纳在第一支撑座的第一收纳槽内,且第二顶升块和第二推动件可以收纳在第二支撑座的第二收纳槽内,体积小,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式千斤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式千斤顶中第一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式千斤顶中第二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调节式千斤顶,包括第一支撑座1、第二支撑座2、第一顶升块3、第二顶升块4、第一推动件和第二推动件;其中:

第一支撑座1、第二支撑座2上下布置且第一支撑座1、第二支撑座2均水平布置,第一支撑座1顶端设有第一收纳槽5,第二支撑座2顶端设有第二收纳槽6。第一顶升块3、第一推动件均可收纳在第一收纳槽5内,第一顶升块3顶面设有防滑纹理,第一推动件与第一顶升块3连接用于驱动第一顶升块3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第二顶升块4、第二推动件均可收纳在第二收纳槽6内,第二顶升块4与第一支撑座1底端连接,第二推动件与第二顶升块4连接用于驱动第二顶升块4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推动件推动第一顶升块向上移动,带动第一顶升块顶起待顶升物;如若需要进一步提高待顶升物的高度,再通过第二推动件推动第二顶升块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座向上移动,提高待顶升物的高度,满足不同高度需求;同时,第一顶升块和第一推动件可以收纳在第一支撑座的第一收纳槽内,且第二顶升块和第二推动件可以收纳在第二支撑座的第二收纳槽内,体积小,携带方便。

本实施例中,第一推动件包括第一调节螺杆7、第一调节旋钮14、第一移动块8、第二移动块9、两个第一推动杆10和两个第二推动杆11。

具体地:第一调节螺杆7设置在第一收纳槽5内且其两端均与第一支撑座1转动连接。第一调节旋钮14设置在第一支撑座1外部,第一调节旋钮14连接有一第一调节轴,第一调节轴与第一调节螺杆7一端连接。第一移动块8、第二移动块9均设有内螺纹孔且第一移动块8、第二移动块9的内螺纹孔螺纹方向相反,第一移动块8、第二移动块9均与第一调节螺杆7螺纹配合,并且第一移动块8、第二移动块9关于第一调节螺杆7的中心对称设置,第一移动块8两端均设有与第一支撑座1滑动连接的第一连接轴12,第二移动块9两端均设有与第一支撑座1滑动连接的第二连接轴13,第一连接轴12、第二连接轴13均与第一调节螺杆7垂直。两个第一推动杆10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轴12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一推动杆10另一端均与第一顶升块3一端铰接,两个第二推动杆11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轴13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二推动杆11另一端均与第一顶升块3另一端铰接,第一顶升块3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且第一推动杆10、第二推动杆11长度相等。

通过旋转第一调节旋钮14带动第一调节螺杆7转动,第一调节螺杆7转动带动第一移动块8、第二移动块9相向移动,第一推动杆10、第二推动杆11共同推动第一顶升块3向上移动,从而顶起待顶升物。第一推动杆10、第二推动杆11与第一调节螺杆7形成三角形结构,结构稳定,可以避免带顶升物倾倒。

本实施例中,第二推动件包括第二调节螺杆15、第二调节旋钮22、第三移动块16、第四移动块17、两个第三推动杆18和两个第四推动杆19。

具体地:第二调节螺杆15设置在第二收纳槽内且其两端均与第二支撑座2转动连接。第二调节旋钮22设置在第二支撑座2外部,第二调节旋钮22连接有一第二调节轴,第二调节轴与第二调节螺杆15一端连接。第三移动块16、第四移动块17均设有内螺纹孔且第三移动块16、第四移动块17的内螺纹孔螺纹方向相反,第三移动块16、第四移动块17均与第二调节螺杆15螺纹配合,第三移动块16、第四移动块17关于第二调节螺杆15的中心对称设置,第三移动块16两端均设有与第二支撑座2滑动连接的第三连接轴20,第四移动块17两端均设有与第二支撑座2滑动连接的第四连接轴21,第三连接轴20、第四连接轴21均与第二调节螺杆15垂直。两个第三推动杆18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连接轴20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三推动杆18另一端均与第二顶升块4一端铰接,两个第四推动杆19一端分别与两个第四连接轴21转动连接且两个第四推动杆19另一端均与第二顶升块4另一端铰接,第二顶升块4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且第三推动杆18、第四推动杆19长度相等,第三推动杆18、第四推动杆19的长度小于第一推动杆10、第二推动杆11的长度。

通过旋转第二调节旋钮22带动第二调节螺杆15转动,第二调节螺杆15转动带动第三移动块16、第四移动块17相向移动,第三推动杆18、第四推动杆19共同推动第二顶升块4向上移动,从而顶起第一支撑座1,进一步提高待顶升物的高度。第三推动杆18、第四推动杆19与第二调节螺杆15形成三角形结构,结构稳定,可以避免带顶升物倾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