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流体吐出容器,用于存储容纳流体的容纳袋,并将该容纳袋内的流体吐出至外部。
背景技术:
传统上,广泛应用有将烫发液、洗发精、润丝、沐浴露、消毒水、调味料等各种流体容纳在容器内部,并将流体吐出至容器外部的流体吐出容器。通常,此流体吐出容器是将流体直接容纳在容器内部,通过设置在容器上部的手压泵或扳机泵等吐出机构将容器内部的流体吸入,并将流体吐出至容器外部的装置。
此种流体吐出容器,当经由使用而耗尽容器内部的流体时会连同容器一起被丢弃,但从生态学(自然环境保护)的观点,当容器内部的流体耗尽时,会进行将容纳在补充包中的相同流体转移至流体吐出容器内部。然而,像这样将流体从袋子转移到容器中,则由于流体会接触到袋子或容器的外部空气,可能会使流体品质劣化。
于是近来,不将流体直接容纳在容器内部,而是容纳有流体的容纳袋存储在容器内部,并将该容纳袋内的流体吐出至外部的流体吐出容器受到重视。具体地说明,此流体吐出容器具备:容纳袋,其在上部具有设置了贯穿孔的母构件;下侧容器,其存储容纳袋;以及上侧容器,其设置了具有公构件的吐出机构,该公构件插入至容纳袋的母构件的贯穿孔。通过此构成,由于是将容纳有流体的容纳袋存储在下侧容器的内部,并将吐出机构的公构件插入容纳袋的母构件贯穿孔的同时将上侧容器与下侧容器结合的构造,能够防止容纳在容纳袋中的流体接触到外部的空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55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再公表2017-0610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然而,此流体吐出容器中,通常为了不使容纳在容纳袋中的流体接触到空气,吐出机构的公构件会被以密接状态插入至容纳袋母构件的贯穿孔中。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交换存储在容器中的容纳袋时,若将设置了吐出机构的上侧容器与下侧容器分离,则随之容纳袋会在插入有吐出机构的公构件的状态下被从下侧容器取出,所以在之后必须将吐出机构的公构件从容纳袋的母构件上拔出,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容纳袋的交换操作会很麻烦。
固然,亦已知有将容纳袋的母构件固定在设置于下侧容器开口部上的固定构件的流体吐出容器(参照上述专利文献1、2),但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不易理解容纳袋的母构件是固定在下侧容器的固定构件上,反而会有容纳袋的交换操作变得更烦杂的情况。此外,也会有以下情况:在将容纳袋的母构件固定在下侧器的固定构件的构造中,必需将开口部设在下侧容器的侧面,容器设计的自由度会降低。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吐出容器,一般消费者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确实地交换容纳袋。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流体吐出容器,用于存储容纳流体的容纳袋,并将该容纳袋内的流体吐出至外部,其特征在于,具备:容纳袋,其在上部具有设置了贯穿孔的母构件;下侧容器,其形成有开口部,并从该开口部存储所述容纳袋;上侧容器,其设置了具有公构件的吐出机构,并可分离地设置于所述下侧容器,该公构件插入在所述容纳袋的所述贯穿孔中;以及中盖,其嵌合在所述下侧容器的开口部中;所述中盖,是以在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空间中于上下方向可移动的方式与所述上侧容器一体地设置,在分离所述上侧容器与所述下侧容器时,伴随所述上侧容器自所述下侧容器分离,所述中盖在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空间相对地往下方移动后,被所述上侧容器朝向上方卡止,另一方面,在结合所述上侧容器与所述下侧容器时,伴随所述上侧容器接近所述下侧容器,所述中盖在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空间相对地往上方移动后,被所述上侧容器朝向下方卡止。
由此构成,在分离上侧容器与下侧容器时,伴随所述上侧容器自所述下侧容器分离,由于中盖会在上侧容器的内侧空间中相对地往下方移动,中盖会维持嵌合于下侧容器的开口部中的状态,因此能够一边由中盖压住容纳袋一边将吐出机构的公构件顺利地从容纳袋的母构件中拔出。此外,之后由于中盖被上侧容器朝向上方卡止,能够一边以上侧容器拉起中盖一边自动地从下侧容器的开口部取出。
另外,在结合上侧容器与下侧容器时,伴随所述上侧容器接近所述下侧容器,由于中盖会在上侧容器的内侧空间中相对地往上方移动,因此能够将吐出机构的公构件顺利地插入容纳袋的母构件中。此外,之后由于中盖被上侧容器朝向下方卡止,能够一边以上侧容器压住中盖一边嵌合至下侧容器的开口部。
所述下侧容器或所述中盖,也可以形成有往对向的所述中盖或所述下侧容器的方向突出的嵌合用凸部。此外,所述下侧容器或所述中盖,也可以形成有卡合在对向的所述中盖或所述下侧容器的嵌合用凸部上的嵌合用凹部。由此构成,能够将中盖确实地嵌合于下侧容器。
此外,所述上侧容器是在周壁的内周面上设置卡止部,且所述中盖可以是被该上侧容器的所述卡止部朝向上方卡止。此外,所述上侧容器于顶壁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吐出机构的所述公构件可插通的上侧筒状部,并且在该上侧筒状部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卡止部,所述中盖也可以是被该上侧筒状部的所述卡止部朝向上方卡止。此外,所述上侧容器于顶壁的下表面设置有所述吐出机构的所述公构件可插通的下侧筒状部,并且在该下侧筒状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卡止部,所述中盖也可以是被该下侧筒状部的所述卡止部朝向上方卡止。由此构成,能够使中盖确实地卡止在上侧容器。
此外,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流体吐出容器,用于存储容纳流体的容纳袋,并将该容纳袋内的流体吐出至外部;其特征在于,具备:下侧容器,其形成有开口部,并从该开口部存储所述容纳袋,该容纳袋在上部具有设置了贯穿孔的母构件;上侧容器,其设置了具有公构件的吐出机构,并可分离地置于所述下侧容器,该公构件插入在所述容纳袋的所述贯穿孔中;以及中盖,其嵌合在所述下侧容器的所述开口部中;所述中盖是以在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空间中可移动的方式与所述上侧容器一体地设置。
发明效果
若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分离上侧容器与下侧容器时,伴随所述上侧容器自所述下侧容器分离,通过中盖在上侧容器的内侧空间中相对地往下方移动,由于中盖会维持嵌合于下侧容器的开口部中的状态,因此能够一边由中盖压住容纳袋一边将吐出机构的公构件顺利地从容纳袋的母构件中拔出。此外,之后由于中盖被上侧容器朝向上方卡止,能够将中盖一边以上侧容器拉起一边从下侧容器的开口部取出。
另外,当结合上侧容器与下侧容器时,伴随所述上侧容器接近所述下侧容器,通过中盖在上侧容器的内侧空间中相对地往上方移动,能够将吐出机构的公构件顺利地插入容纳袋的母构件中。此外,之后由于中盖被上侧容器朝向下方卡止,能够将中盖一边以上侧容器压住一边嵌合至下侧容器的开口部。
从而,一般消费者在交换存储在容器中的容纳袋时,通过将上侧容器与下侧容器分离,并从下侧容器取出空的容纳袋后,将新的容纳袋存储至下侧容器中,并结合上侧容器与下侧容器这样简单的操作,便能够确实地交换容器中的容纳袋。
而且,由于不必在下侧容器的侧面设置用以容纳容纳袋的开口部,可以提升容器设计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吐出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流体吐出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流体吐出容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显示分离图1的流体吐出容器的上侧容器与下侧容器的过程图。
图5是显示结合图1的流体吐出容器的上侧容器与下侧容器的过程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流体吐出容器的剖面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流体吐出容器的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流体吐出容器
2容纳袋
21母构件
22贯穿孔
3下侧容器
31周壁
31a外周面
31b内周面
32底壁
33开口部
34公螺纹部
35嵌合用凹部
4上侧容器
41周壁
41a内周面
41b外周面
42顶壁
43母螺纹部
44卡止部
45上侧筒状部
5吐出机构
51公构件
51a吸入口
52泵部
53吐出口
6中盖
61顶板
61a周端部
61b贯穿孔
62侧板
62a外侧面
62b内侧面
63嵌合用凸部
s内侧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图5并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流体吐出容器(以下称作本容器1)的第1实施方式。
本容器1如图1及图2所示,具备:容纳洗发精或润丝、化妆水等流体的容纳袋2、存储容纳袋2的下侧容器3、可分离地设置于下侧容器3的上侧容器4、设置在上侧容器4的吐出机构5,以及嵌合于下侧容器3的中盖6。
所述容纳袋2是一般称作补充包的由合成树脂材料所构成的可挠性袋体。此容纳袋2在上端部具有以刚性树脂等所形成的母构件21,该母构件21上形成有延伸于上下方向的贯穿孔22。通过后述的吐出机构5的公构件51于密接状态下被插入至此母构件21的贯穿孔22中,使得容纳于容纳袋2中的流体不会接触外部的空气,并能够将容纳袋2与吐出机构5连接。
所述下侧容器3具有覆盖容纳袋2侧面的圆筒状周壁31以及支承容纳袋2底面的圆板状底壁32,且在上部形成有开口部33,通过从该开口部33插入容纳袋2使容纳袋2被存储于下侧容器3中。
此外,所述下侧容器3在周壁31的外周面31a上部形成有公螺纹部34。此公螺纹部34与后述上侧容器4的母螺纹部43螺合。
再者,所述下侧容器3在周壁31的内周面31b上端部形成有嵌合用凹部35。此嵌合用凹部35是在中盖6完全嵌合于下侧容器3的开口部33时卡合于后述中盖6的嵌合用凸部63的构件,以沿着下侧容器3圆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所述上侧容器4具有覆盖容纳袋2侧面上部的圆筒状周壁41以及覆盖容纳袋2上表面的圆板状顶壁42,由周壁41及顶壁42形成向下方开放的内侧空间s。
再者,所述上侧容器4在周壁41的内周面41a下部形成有母螺纹部43,通过上侧容器4的母螺纹部43与下侧容器3的公螺纹部34螺合而结合上侧容器4与下侧容器3。
此外,所述上侧容器4在周壁41的内周面41a的母螺纹部43上侧中,设置有将中盖6朝向上方卡止的卡止部44。具体而言,设置了母螺纹部43的内周面41a比其上侧的内周面41a更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卡止部44是由设置了母螺纹部43的内周面41a与其上侧的内周面41a的边界所形成的阶梯部所构成。
再者,所述上侧容器4在顶壁42的上表面设置有圆筒状的上侧筒状部45。此上侧筒状部45通过螺纹等连接至吐出机构5,并成为被吐出机构5的公构件51插通。
所述吐出机构5采用所谓的手压式泵分发器,具备在下端部具有吸入口51a的管状公构件51、用以吸引流体的泵部52以及吐出流体的吐出口53,通过用手按压泵部52一次或多次,通过公构件51将容纳于容纳袋2中的流体吸入,并从吐出口53吐出至容器外部。
所述中盖6是嵌合至下侧容器3的开口部33内侧缘部的构件,具备覆盖容纳袋2上方的圆形顶板61以及从顶板61的周端部61稍微较内侧的位置往下方立设的侧板62,以在上侧容器的内侧空间s中可于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在上侧容器4中。
所述顶板61于中央设置有贯穿孔61b,且吐出机构5的公构件51插入至该贯穿孔61b中。此外,所述顶板61以周端部61a可在上侧容器4的内周面41a上侧滑动的方式配置于内侧空间s中。因此,顶板61能够一边维持水平状态一边在内侧空间s于上下方向移动,移动至上方时上表面会卡止在上侧容器4的顶壁42的下表面上,另一方面,移动至下方时下表面会卡止在上侧容器4的卡止部44。
所述侧板62于中盖6径方向以面向的方式被分割为2块,形成为沿着下侧容器3的内周面31b的形状。因此,中盖6完全嵌合于下侧容器3时,侧板62的外周面62a以密接状态抵接于下侧容器3的内周面31b。
再者,所述侧板62是设置在顶板61的周端部61a中稍微内侧的位置。因此,中盖6完全嵌合于下侧容器3时,顶板61的周端部61a的下表面会卡止在下侧容器3的上端部。
此外,所述侧板62在下端部的外侧面62a中,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与下侧容器3的嵌合用凹部35嵌合的嵌合用凸部63。因此,在中盖6完全嵌合于下侧容器3时,通过此嵌合用凸部63卡合在下侧容器3的嵌合用凹部35上,如后述一般中盖6维持嵌合于下侧容器3的开口部33的状态直到被由上侧容器4推起。
接着,参照图4及图5并说明关于本容器1中容纳袋2的交换方法。
图4是显示从本容器1取出容纳袋2时,分离上侧容器4与下侧容器3的过程的剖面图。
首先,如图4(a)所示,在上侧容器4与下侧容器3完全结合的状态下,当将上侧容器4在俯视下相对下侧容器3时逆时针方向旋转,则上侧容器4会自下侧容器3往上方分离。
此时,如图4(a)至图4(b)所示,伴随上侧容器4自下侧容器3分离,通过中盖6的顶板61在上侧容器4的内侧空间s中相对地往下方移动,由于中盖6会维持嵌合于下侧容器3的开口部33中的状态,因此能够一边由中盖6的顶板61压住容纳袋2,一边将吐出机构5的公构件51顺利地从容纳袋2的母构件21中拔出。
并且,如图4(b)所示,由于中盖6的顶板61被上侧容器4的卡止部44朝向上方卡止,如图4(b)至图4(c)所示,进一步伴随上侧容器4自下侧容器3分离,能够将中盖6一边以上侧容器4拉起一边自动地从下侧容器3的开口部33取出。
图5是显示将容纳袋2存储至本容器1时,结合上侧容器4与下侧容器3的过程的剖面图。
首先,如图5(a)所示,从上侧容器4与下侧容器3完全分离的状态,在将上侧容器4的母螺纹部43与下侧容器的公螺纹部34接触的状态,将上侧容器4在俯视下相对下侧容器3顺时针方向旋转,则上侧容器4会接近下侧容器3。
此时,如图5(a)至图5(b)所示,伴随上侧容器4接近下侧容器3,通过中盖6的侧板62的嵌合用凸部63接触下侧容器3的上端部并被往上方推起,由于中盖6的顶板61会在上侧容器4的内侧空间s中相对地往上方移动,因此能够将吐出机构5的公构件51顺利地插入容纳袋2的母构件21中。
并且,如图5(b)所示,由于中盖6的顶板61被上侧容器4的顶壁42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卡止,如图5(b)至图5(c)所示,进一步伴随上侧容器4接近下侧容器3,能够将中盖6一边以上侧容器4压住一边自动地嵌合至下侧容器3的开口部33。
从而,一般消费者在交换存储在本容器1中的容纳袋2时,通过将上侧容器4与下侧容器3分离,并从下侧容器3取出空的容纳袋2后,将新的容纳袋2存储至下侧容器3中,并结合上侧容器4与下侧容器3这样简单的操作,便能够确实地交换本容器1中的容纳袋2。
而且,由于不必在下侧容器3的侧面设置用以容纳容纳袋2的开口部,可以提升本容器1设计的自由度。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并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以下仅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相同的构成则省略说明并附加相同的符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盖6是被由卡止部44朝向上方卡止的构件,该卡止部44是形成在上侧容器4的上侧筒状部45内周面的下端部。
具体而言,此中盖6是在顶壁61的上表面中央部中形成有中盖用上侧筒状部64。接着,中盖用上侧筒状部64是以可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通于上侧筒状部45的内部,并且上端部被由上侧筒状部45的卡止部44朝向上方卡止。
通过此构成,中盖6得以在上侧容器4的内侧空间s中相对地于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可由上侧容器4朝向上方卡止。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并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盖6是被由卡止部44朝向上方卡止的构件,该卡止部44是形成在上侧容器4的下侧筒状部46外周面的下端部。
具体而言,下侧筒状部46以可供吐出机构5的公构件51插通的方式设置在上侧容器4的顶壁42的下表面中央部。接着,中盖6的顶板61以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被下侧筒状部46插通,并且贯穿孔61b的周缘部被朝向上方卡止在下侧筒状部46的卡止部44上。
通过此构成,中盖6得以在上侧容器4的内侧空间s中相对地于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可由上侧容器4朝向上方卡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下侧容器3是在周壁31的外周面31a上部形成有公螺纹部34的构件,但也可以在周壁31的内周面31b上形成母螺纹部。再者,所述上侧容器4是在周壁41的内周面41a上部形成有母螺纹部43的构件,但也可以在周壁41的外周面41b上形成公螺纹部。
此外,所述中盖6是以中盖6的侧板62的外侧面62a与下侧容器3的内周面31b抵接的方式嵌合于下侧容器3的开口部33的构件,但也可以是以中盖6的侧板62的内侧面62b与下侧容器3的外周面31a抵接的方式嵌合于下侧容器3的开口部33。
再者,虽是在所述中盖6形成嵌合用凸部63并且在所述下侧容器3形成嵌合用凹部35,但也可以是在中盖6形成嵌合用凹部并且在下侧容器3形成嵌合用凸部,并以该等卡合。此外,也可以仅在下侧容器3或中盖6中的任一者形成嵌合用凸部,并使该嵌合用凸部抵接对向的中盖6或下侧容器3。此外,也可以是在下侧容器3以及中盖6两者皆形成嵌合用凸部,并使两嵌合用凸部彼此卡合。
以上,虽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已图示的实施方式。相对于已图示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相同的范围内或均等的范围内,增加各种修改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