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桶取杯器,属于日用取纸杯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纸杯是属于日用品中非常常见的一类产品,利用纸杯饮水不仅方便而且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交叉感染,而对纸杯的存放,市面也已经出现了取杯器或取杯盒等新型产品,这类产品的主要结构是包括一个壳体,在壳体内部设置夹放杯子用的夹杯器,用于在取杯时,通常是从从壳体的下方将杯子从夹杯器中取出。然而随着目前空间资源的越来越有限,很多家庭对产品的功能要求更加多样化,尤其是储物功能,故如何提高这类取杯器的储物功能,同时又能优化其空间利用率,成为新的研发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多桶取杯器,可以增加取杯器的储物功能,方便取杯的同时也优化了产品的空间利用率。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桶取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储杯腔,所述储杯腔内设有夹放纸杯用的夹杯器,纸杯叠放于所述夹杯器上,且由所述壳体底部抽拉取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杯腔内沿横向方向并列设有至少两组夹杯器,所述多桶取杯器还包括储物腔,所述储物腔设在所述储杯腔的上方。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取杯器增设了一个储物腔,该储物腔刚好可以为用户提供放置其他物品的功能用,比如用户常用的茶叶、咖啡、糖包等等物品,相当于增加一个收纳空间,很好地借用了取杯器本身的结构来进行收纳,使得取杯器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其次,本实用新型中的储物腔的位置也有优化,本实用新型是将储物腔设置在储杯腔的上方,如果设置在储杯腔的侧方,显然就增大了取杯器的横向空间,众所周知,对于空间占用率而言,横向空间是相对紧缺的,尤其是当挂置在墙壁上或者放置在桌面、柜台上时,横向空间尤为紧缺,故显然设在取杯器的竖向方向上是对空间利用率相对较好的。而且本实用新型中是多桶式的,本身横向方向已经比单桶式的要宽,如果再设置在侧方,显然会使得横向宽度更大。
最后,之所以设置在储杯腔的上方,而不是设置在下方,是因为用户在取杯时,是从壳体的底部抽取出来,故通常需要在壳体的底部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如果将储物腔设置在储杯腔的下方,势必会导致整个壳体在竖向方向上占用的空间大大提升,故本实用新型将储物腔设置在储杯腔的上方是最为合理的,空间占有率得到很大的优化,同时也保证了取杯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储杯腔和储物腔在竖向方向之间设有分隔件,分隔件将储杯腔和储物腔分隔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储存空间。两个储存空间相对独立后,储物和储杯相互不受干扰。
作为优选,所述储物腔设有取物口,所述取物口位于壳体的顶部或侧部。对于储物腔的取物口可以选择设在壳体的顶部或侧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设计。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顶部开口,顶部开口处安装有分隔盖板,所述分隔盖板朝下内凹以形成所述储物腔。或者所述分隔盖板朝上延伸有围壁以形成所述储物腔,利用分隔盖板下凹或者向上延伸围壁来实现储物腔,在结构是相对较为简单的。
作为优选,所述分隔盖板上方覆盖安装有防尘盖板。设置防尘盖板后,可以对分隔盖板内的储物腔进行防护,使得储物空间更为干净。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在侧部还开设有与储杯腔连通的杯子入口,所述壳体在侧部开口处转动安装有上翻转门。在侧部开口,置物、取物时可以采用翻转门的方式进行开合。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在侧部还开设有与储杯腔连通的杯子入口,所述壳体在侧部开口处安装有上抽屉门,所述上抽屉门朝内延伸有内抽屉。在侧部开口,置物、取物时可以采用抽屉抽拉的方式进行。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储杯腔连通的杯子入口,所述杯子入口位于壳体的侧部。将杯子入口设置在壳体的侧部,使得用户在放杯时可以从侧部放杯,而不需要从壳体顶部放杯,对储物腔不会产生干扰,放杯较为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杯子入口处安装有下翻转门;或者,所述杯子入口处安装有下抽屉门,所述夹杯器与下抽屉门同时被拉动。对于杯子入口的具体结构可采用翻转门或者抽屉的形式来实现。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的侧部设有与储物腔连通的侧部开口,所述壳体在侧部开口处转动安装有上翻转门,杯子入口处安装有下翻转门,所述上翻转门和下翻转门为同一扇;或者,所述壳体的侧部设有与储物腔连通的侧部开口,所述壳体在侧部开口处安装有上抽屉门,所述杯子入口处安装有下抽屉门,所述上抽屉门和下抽屉门为同一抽屉门。把上翻转门和下翻转门设置成同一个扇门,或者把上抽屉门和下抽屉门设置成同一个抽屉,这样有助于简化结构,简化零部件。
作为优选,所述储物腔内设有对储物腔进行分割用的储物隔板。增加储物隔板后,有助于对储物腔内的物品进行分类规划,方便用户分类存放和找寻。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展示的为一种取杯器,具体而言是一种多桶取杯器,本实施例中的取杯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储杯腔101,所述储杯腔101内设有夹放纸杯用的夹杯器2,纸杯叠放于所述夹杯器2上,壳体1的底部设有抽出口11,纸杯安装到夹杯器2上后可从所述壳体1底部的抽出口11中抽拉取出,所述取杯器还包括储物腔102,所述储物腔102设在所述储杯腔101的上方,所述夹杯器2位于所述储杯腔101内,且储杯腔101沿横向方向并列设有至少两组夹杯器2,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两组夹杯器2,夹杯器2包括一圈围壁和设在围壁内的几片夹片,由于夹杯器2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大量公开,本实施例中不作过多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取杯器增设了一个储物腔102,该储物腔102刚好可以为用户提供放置其他物品的功能用,比如用户常用的茶叶、咖啡、糖包等等物品,相当于增加一个收纳空间,很好地借用了取杯器本身的结构来进行收纳,使得取杯器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其次,本实施例中的储物腔102的位置也有优化,本实施例是将储物腔102设置在储杯腔101的上方,如果设置在储杯腔101的侧方,显然就增大了取杯器的横向空间,众所周知,对于空间占用率而言,横向空间是相对紧缺的,尤其是当挂置在墙壁上或者放置在桌面、柜台上时,横向空间尤为紧缺,故显然设在取杯器的竖向方向上是对空间利用率相对较好的。而且本实施例中是双桶取杯器,本身横向方向已经比单桶式的要宽,如果再将储物腔设置在侧方,显然会使得横向宽度更大。
最后,之所以设置在储杯腔101的上方,而不是设置在下方,是因为用户在取杯时,是从壳体1的底部抽取出来,故通常需要在壳体1的底部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如果将储物腔102设置在储杯腔101的下方,势必会导致整个壳体1在竖向方向上占用的空间大大提升,故本实施例将储物腔102设置在储杯腔101的上方是最为合理的,空间占有率得到很大的优化,同时也保证了取杯方便。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杯腔101和储物腔102在竖向方向之间设有分隔件,分隔件将储杯腔101和储物腔102分隔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储存空间。将容置腔中的两个储存空间设置成相对独立后,各自储物不受干扰。
对于储物腔102而言,包括取物口,该取物口用于取物用,同时也是置物用,而对于储物腔102的取物口而言,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侧部,这个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选择,比如使用环境竖向空间相对较为局促,则可以将取物口设计在壳体1侧部,从壳体1的侧部置物、取物,而如果使用环境在竖向方向上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则可以将取物口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
如图3中展示的,本实施例中是将储物腔102的取物口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具体而言,在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17,该顶部开口17是用于放置纸杯用,用户可以将纸杯通过该顶部开口17放入夹杯器2中,借助该顶部开口17,在顶部开口17处安装有分隔盖板3,所述分隔盖板3朝下内凹以形成所述储物腔102。这样设计,分隔盖板3为所述的分隔件,分隔盖板3既起到了对纸杯进行防尘的作用,同时该分隔盖板3本身也可以作为储物用,一举两得。
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放置在分隔盖板3中的物品积灰,所述分隔盖板3上方覆盖安装有防尘盖板4。需要说明的是,防尘盖板4在本实施例并非必需的,如果用户需要放置高度较高物品时,可以完全将防尘盖板4去掉。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构思下,还可以在分隔盖板3上设置一些储物隔板,以起到分类储存的目的,储物隔板在图1至图3中未示出,但是可参见图4中的储物腔102内的竖向隔板12,当然储物隔板也并非一定是竖向隔板,也可以是斜向隔板或者水平隔板。
需要说明的是,将储物腔102开口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实施方式,壳体1的顶部可以不设顶部开口17,直接由壳体1的顶面下凹形成一个储物腔102,类似于图8中的壳体1顶面上的顶部凹槽14。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储物腔102是通过分隔盖板3内凹形成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在本实施例的构思下,储物腔也可以是分隔盖板通过朝上延伸出围壁,由围壁围成一个储物腔,这种实施方式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储物腔102的取物口设在壳体1的侧部,当然,将储物腔102的取物口设置在壳体1的侧部也可以是有多种实施方式,图4中展示的是设置成翻转门的形式。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翻转门是单门式的,所述壳体1的侧部设有侧部开口15,优选是在壳体1的正面设置侧部开口15,该侧部开口15是与储物腔102连通的,所述壳体1在侧部开口15处转动安装有上翻转门51,需要置物或者取物的时候,只要打开上翻转门51或者关闭上翻转门51即可。
另外,由于储物腔102设置在了储杯腔101的上方,则会使得从储杯腔101的上方放杯不方便,故本实施例中将储杯腔101连通的杯子入口16设置在壳体的侧部,具体而言,所述壳体1在侧部还开设有与储杯腔101连通的杯子入口16,所述杯子入口16处安装有下翻转门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杯子入口16和侧部开口15已经连通为同一个口,而且上翻转门51和下翻转门52也设置成同一扇门,这样的设计零部件可以设计相对较少一点。
需要说明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翻转门51和下翻转门52并不局限于同一扇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上翻转门51和下翻转门52可以是相对独立的。同时杯子入口16、侧部开口15也并非一定是相互连通的,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口。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件是设在壳体1内的中间隔板13,同时在中间隔板13上设置有竖向隔板12,将储物腔102分割成两个小储物格,或者更多的储物格,以起到分类储存的目的。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近似,采用的是翻转门的方式,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翻转门的翻转方向是沿水平轴线转动,而实施例二中是沿竖向轴线转动,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二基本一致。
本实施例中上翻转门51和下翻转门52仍是同一扇,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翻转门51和下翻转门52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两扇门。
实施例四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也类似,采用的也是翻转门的形式,区别在于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均为单开门的方式,而本实施例中的翻转门是双开门的形式,上翻转门和下翻转门同样是同一扇门,只是将原来的一扇门的形式,变成了左翻转门511和右翻转门512。壳体1内部的结构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本实施例的构思,取杯器也可以采用四开门的方式,即储物腔102有两扇门,储杯腔101也有两扇门,这种实施方式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五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储物腔102的取物口设在壳体1的侧部,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二中是通过翻转门的形式,而本实施例中则采用的是抽屉的方式。
所述壳体1在侧部设有侧部开口15,侧部开口15与储物腔102连通,侧部开口15处安装有上抽屉门61,所述上抽屉门61朝内延伸有内抽屉611。用户通过抽拉抽屉的方式来实现置物和取物。
而对于储杯腔101而言,本实施例中储杯腔的杯子入口也位于壳体1的侧部,而杯子入口处安装的为下翻转门52,即本实施例中是抽屉和翻转门的组合方式。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储物腔102除了内抽屉611的空间外,还包括设在壳体1顶面内凹形成的顶部凹槽14。相当于本实施例中储物腔102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内抽屉611的储物空间,另一部分为顶部凹槽14的储物空间。
实施例六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储杯腔101的杯子入口16安装的是下抽屉门62,下抽屉门朝内延伸有下底板621,两组夹杯器2均安装在下底板621上,当下抽屉门62抽出时,夹杯器2也同时被抽出。当夹杯器2同时被抽出时,就增大了用户的可操作空间,使得放杯更加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展示的是上抽屉门61和下抽屉门62是独立的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抽屉门61和下抽屉门62可以采用同一个抽屉的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上述实施例中,储物腔102的取物方式和储杯腔101的放杯方式可以相互组合,比如储杯腔101可以采用图8中的下抽屉门62方式,而储物腔102的取物方式则可以采用双开门或单开门的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本文就不作过多列举。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