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放线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放线器。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用以传输电(磁)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广义的电线电缆亦简称为电缆,狭义的电缆是指绝缘电缆,而生产出的电缆多卷绕在专门的电缆线杯上储存,带使用时在将电缆线盘或者线杯放置在放线器上进行放线。
现有的放线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缆并不是类似棉线一样的柔软,所以在放线过程中,一但拉线速度降低,而较重的线杯随着惯性还在旋转时,未及时排出的线缆会变的散开或蓬松,当再次放线时,蓬松或散开的电线容易发生缠绕或者卡死的现象;
而且很多放线器,在放线的过程中,缺少导线装置,线缆容易磨与外界其他物品发生摩擦,从而影响了电缆的质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放线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放线器,通过设置压辊与线杯贴合,防止线杯上的电缆因蓬松而发生缠绕的现象,同时由于设置导线规,减少了电缆在放线过程中的摩擦。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放线器,包括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压辊和线杯,以及安装在所述底座一侧的电机壳;
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对称安装有两个后侧板和两个前侧板,且两个所述前侧板之间设有导线规,所述导线规两端的第一转轴贯穿所述前侧板,并与所述前侧板转动连接,所述前侧板的一侧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与所述导线规的一侧相贴合;
所述后侧板之间设有压辊,所述压辊两端的第二转轴贯穿所述后侧板,并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后侧板上;
所述后侧板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电机壳,所述电机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锥齿轮,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贯穿至所述电机壳内,且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锥齿轮啮合;
所述后侧板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线杯两端的第三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并通过第二轴承与所述后侧板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滑槽内的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后侧板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后侧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压辊的宽度小于所述线杯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导线规的过线孔为长条状。
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放线器,包括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压辊和线杯,以及安装在所述底座一侧的电机壳;
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对称安装有两个后侧板和两个前侧板,且两个所述前侧板之间设有导线规,所述导线规两端的第一转轴贯穿所述前侧板,并与所述前侧板转动连接,所述前侧板的一侧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与所述导线规的一侧相贴合;所述后侧板之间设有压辊,所述压辊两端的第二转轴贯穿所述后侧板,并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后侧板上;
所述后侧板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电机壳,所述电机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锥齿轮;所述后侧板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底端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转轴通过第二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后侧板上的所述第二滑槽内,且所述压辊两端的所述第一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后侧板上的第一滑槽内,所述压辊位于所述线杯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线杯的内侧,所述线杯上的第三转轴的一端贯穿至所述电机壳内并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锥齿轮啮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滑槽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滑槽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压辊转动时,压辊与线杯表面的电缆贴合,从而带动线杯转动进行放线,在发生拉线速度降低线杯转动速度与排线速度不匹配时,线杯表面的电缆由于有压辊的支撑,从而不会是的电缆发生散开或者蓬松的现象,当再次放线时,降低了电缆相互缠绕或卡死的现象;
然后在排线的过程中电缆穿过导线规,由于导线规的角度可以进行调整,并通过固定螺栓来对导线规的角度进行固定,所以在放线过程中能减少电缆外皮的磨损,同时导线规加宽的设计,在线杯较宽的情况下,排线也能更加流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线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座;11、后侧板;12、支撑杆;13、前侧板;14、导线规;15、第一转轴;16、固定螺栓;17、第一滑槽;18、第二滑槽;2、压辊;21、第二转轴;22、第一轴承;3、电机壳;31、驱动电机;32、锥齿轮;33、齿轮;4、线杯;41、第三转轴;42、第二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放线器,包括底座1、安装在底座1上的压辊2和线杯4,以及安装在底座1一侧的电机壳3;
底座1的上表面对称安装有两个后侧板11和两个前侧板13,且两个前侧板13之间设有导线规14,导线规14两端的第一转轴15贯穿前侧板13,并与前侧板13转动连接,前侧板13的一侧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16,固定螺栓16与导线规14的一侧相贴合;
后侧板11之间设有压辊2,压辊2两端的第二转轴21贯穿后侧板11,并通过第一轴承22转动连接在后侧板11上;
后侧板1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电机壳3,电机壳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31,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锥齿轮32,第二转轴21的一端贯穿至电机壳3内,且第二转轴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齿轮33,齿轮33与锥齿轮32啮合;
后侧板11上开设有第一滑槽17,线杯4两端的第三转轴41位于第一滑槽17内,并通过第二轴承42与后侧板11转动连接,且第一滑槽17内的第二轴承42与后侧板11滑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31的型号为ys8024,驱动电机31可以通过锥齿轮32和齿轮33,间接的带动线杯4转动,进行放线。
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过程前,先将驱动电机31接通外部电源,然后将需要放线的线杯4放置在后侧板11上,第二轴承42在第一滑槽17内得到固定,随着线杯4的重力使得线杯4表面的电缆与压辊2的外壁贴合,将线杯4与压辊2之间的电缆接头穿过导线规14,工作人员拉动电缆进线放线,还可以开启驱动电机31,驱动电机31带动通过锥齿轮32和齿轮33啮合传动,带动压辊2上的第二转轴21转动,从而带动压辊2转动,而压辊2与线杯4表面的电缆贴合,从而带动线杯4转动进行放线,在发生拉线速度降低线杯4转动速度与排线速度不匹配时,线杯4表面的电缆由于有压辊2的支撑,从而不会是的电缆发生散开或者蓬松的现象,当再次放线时,降低了电缆相互缠绕或卡死的现象;
然后在排线的过程中电缆穿过导线规14,由于导线规14的角度可以进行调整,并通过固定螺栓16来对导线规14的角度进行固定,所以在放线过程中能减少电缆外皮的磨损,同时导线规14加宽的设计,在线杯4较宽的情况下,排线也能更加流畅。
如图3所示,后侧板1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2,支撑杆12与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线杯4和压辊2的重量可能较重,通过设置支撑杆12,可对后侧板11进行加固。
如图3所示,压辊2的宽度小于线杯4的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压辊2的外侧可以伸入到线杯4内,从而使得线杯4表面电缆得到了支撑。
如图3所示,导线规14的过线孔为长条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同步线规的造价较高,所以长条状的过线孔,可以使得较宽的线杯4排线更加流畅。
如图3所示,第一滑槽17的底端开设有第二滑槽18,第三转轴41通过第二轴承42转动连接在后侧板11上的第二滑槽18内,且压辊2两端的第一轴承22转动连接在后侧板11上的第一滑槽17内,压辊2位于线杯4的上方,且位于线杯4的内侧,线杯4上的第三转轴41的一端贯穿至电机壳3内并固定连接有齿轮33,齿轮33与锥齿轮32啮合。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当线杯4的重量较重,且电缆的较细的情况下,以上实施例可能会造成电缆放线速度慢或者电缆损伤,所以本实施例中,压辊2在线杯4的上方,而压辊2采用较轻的材质,用来压住线杯4表面的电缆,不会对电缆造成损伤,但是,第一实施例中在线杯4数量较多时,可直接更换线杯4所以更加方便,而第二实施例中压辊2在线杯4的上方,能减少电缆的压力,有利于保护较弱的电缆,或者应对线杯4重量较重的情况。
如图3所示,第二滑槽18的直径小于第一滑槽17的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线杯4两端的第二轴承42安装在第二滑槽18内,而压辊2会卡在第一滑槽17的底端,不会掉落至到第二滑槽18内。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