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柱进线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4965发布日期:2020-06-02 19:17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绕线柱进线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线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绕线柱进线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铜线在生产过程中,是将含有杂质的铜经过高温铜水,然后向铜水内泵送高压氧,经过模具冷却后形成模片,通过电解除去杂质后,最终得到高纯度的铜板,铜板经过第二次高温融化后,经冷却后被拉成较粗的铜条,较粗的铜条经延展又粗变细,从而达到电线标准要求。

铜线经过最后一侧冷却和干燥后,需要通过绕线设备进行绕线操作,绕线设备设置有多个相互独立的绕线柱进行调节装置,当铜线是将单根铜线进行绕线时,需要将若干铜线与绕线柱进行缠绕进线调节,然后绕线轮进行绕线操作,现有的绕线设备安装多个电机,以对应安装多个绕线轮,利用电机转动从而带动绕线轮进行连续绕线缠绕。

由于绕线设备安装有多个绕线轮,当绕线轮绕线完毕时,需要将绕线轮的铜线的末端剪断,然后取下绕线轮,因此会造成很多铜线的末端处于悬空状态,从而造成杂乱无章的情况,同时,铜线的末端处于悬空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飞舞的情况,使得寻找铜线末端的操作困难,进而对下一次的铜线缠绕操作造成困难。因此,还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柱进线调节装置,具有便于固定悬空的铜线末端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绕线柱进线调节装置,包括工作平台,所述工作平台的侧面设置有绕线柱,所述工作平台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伸出端设置有推动板,所述推动板设置有若干张紧轮,所述工作平台设置有若干电机,所述电机的转轴同轴转动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位于所述张紧轮的下方,所述工作平台的侧面收纳有夹紧铜线的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包括与工作平台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有左夹臂,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有右夹臂,所述左夹臂和所述右夹臂之间设置有使所述左夹臂与所述右夹臂相互挤压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左夹臂固定连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右夹臂固定连接,所述夹紧装置的下方设置有剪断铜线的剪切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绕线轮需要进行绕线操作时,将若干铜线分别与绕线柱缠绕,从而提高铜线的导向性,然后将铜线与张紧轮缠绕以张紧铜线,减少远离绕线过程中,铜线松弛而出现与绕线轮脱轨的情况;当绕线轮绕线完毕且暂停绕线后,通过剪切件剪断铜线,从而解除铜线缠绕绕线轮的状态,进而使得取出绕线轮的操作简便,由于夹紧装置位于剪切件的上方,在初始状态下,由于扭簧的作用,使得左夹臂和右夹臂相互挤压,以便于左夹臂和右夹臂挤压与张紧轮缠绕的铜线,从而减少铜线在未夹紧状态下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进而使得下一次将铜线与绕线轮绕接时,寻找铜线的线头较为方便,从而提高固定和缠绕铜线操作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剪切件包括左杆和右杆,所述左杆与所述左夹臂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左杆固定连接有左剪片,所述右杆与所述右夹臂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右杆固定连接有右剪片,所述左剪片与所述右剪片相互剪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左杆与左夹臂和左剪片连接,且右杆与右夹臂和右剪片连接,使得左剪片和左夹臂同步运动,且右剪片和右夹臂同步运动,当左夹臂与右夹臂相互夹紧的同时,左剪片和右剪片进行相互剪切运动,进而使得剪切件剪断铜线时,夹紧装置同时夹紧铜线的线头,进而使得剪切件切断铜线和夹紧装置夹紧铜线的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工作平台的侧面开有收纳所述夹紧装置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壁开有限位槽,所述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长块,所述伸长块在所述限位槽内滑动,所述伸长块一体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卡接滑动,所述限位槽对所述限位块进行周向限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位块与限位槽卡接滑动,从而带动伸长块和转轴进行滑动运动,有利于提高转轴滑动运动的导向性,进而使得转轴的滑动运动更加顺畅,同时,伸长块便于将夹紧装置伸出收纳槽外夹紧铜线,使得远距离夹紧铜线的操作简便,此外,通过设置收纳槽,使得夹紧装置和剪切件整体在收纳槽的内壁进行滑动运动,以便于将夹紧装置和剪切件整体收纳于收纳槽内,以节约使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左夹臂和所述右夹臂均设置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分别在左夹臂和右夹臂上设置把手,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张开或夹紧两个把手,而实现左夹臂和右夹臂的张开或夹紧操作,使得左夹臂和右夹臂的张开和夹紧操作简便;同时,由于左剪片和左夹臂同步运动,右剪片和右夹臂同步运动个,进而使得左剪片和右剪片相互张开或剪切的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右夹臂的底面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剪切件和所转轴之间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位板,由于限位板位于剪切件和转轴之间,使得铜线穿过左夹臂和右夹臂之间的位置时,由于限位板的限制作用,有利于减少铜线与左夹臂和右夹臂的贴合面分离的情况,进而使得左夹臂和右夹臂夹紧铜线的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左夹臂和所述右夹臂相互贴合的侧面均设置有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左夹臂和右夹臂相互贴合的侧面设置橡胶垫,有利于提高左夹臂和右夹臂相互贴合的侧面的摩擦力,进而减少铜线与左夹臂和右夹臂相互贴合的侧面相互分离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右剪片设置有包围所述剪切件下方的保护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保护罩,有利于减少工作人员张开或夹紧左夹臂和右夹臂时,左剪片或右剪片伤害人手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动板贯通有若干供所述张紧轮螺纹连接的螺纹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推板上设置多个供张紧轮连接的螺纹孔,以便于调整沿若干螺纹孔连线的长度方向张紧轮与绕线轮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绕接于张紧轮外周的铜线的张紧力,进而使得铜线的张紧力的调节操作更加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夹紧装置,利用扭簧的复位作用,从而使得左夹臂与右夹臂相互夹紧铜线,从而使得夹紧固定铜线的操作简便,进而减少因铜线处于悬空状态而难以寻找的情况;通过设置剪切件与夹紧装置同步运动,从而使得夹紧装置夹紧铜线的同时,剪切件可自动切断铜线,从而使得铜线的剪切操作简便;

2.通过设置收纳槽便于将夹紧装置和剪切件收纳均收纳于收纳槽内,以节约使用空间,同时有利于减少因夹紧装置和剪切件凸出于工作平台侧面而增大绕线干涉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工作平台;11、收纳槽;111、限位槽;2、绕线柱;21、绕线口;3、气缸;4、推动板;41、螺纹孔;5、张紧轮;6、绕线轮;7、夹紧装置;71、转轴;711、环形槽;72、扭簧;73、左夹臂;74、右夹臂;75、橡胶垫;76、把手;77、限位板;78、伸长块;781、限位块;8、剪切件;81、左杆;82、左剪片;83、右杆;84、右剪片;85、保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绕线柱进线调节装置,包括支撑于地面的工作平台1,工作平台1的侧面安装有沿工作平台1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绕线柱2主,绕线柱2设置有若干绕线口21,工作平台1内固定安装有气缸3,气缸3的伸出端固定连接有推动板4,推动板4为长方体,推动板4的长度方向与工作平台1的长度方向一致,推动板4朝向远离工作平台1的侧面贯通有若干螺纹孔41,若干螺纹孔41沿推动板4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螺纹孔41螺纹连接有供铜线缠绕的张紧轮5,张紧轮5的轴线垂直于工作平台1的侧面设置。

工作平台1内安装有五个电机(图中未示出),五个电机(图中未示出)的轴线距离地面的距离一致,五个电机(图中未示出)沿工作平台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五个电机(图中未示出)均位于推动板4的下方,电机(图中未示出)的转轴71凸出于工作平台1的侧面设置,电机(图中未示出)的转轴71同轴转动有供铜线绕接固定的绕线轮6。张紧轮5的个数与绕线轮6的个数一致。

张紧轮5位于绕线轮6的上方,且张紧轮5位于绕线轮6远离绕线柱2的一侧,且张紧轮5与绕线轮6沿推动板4长度方向之间有距离。使得铜线在张紧轮5的张紧作用下而处于张紧状态,进而减少因远距离进行绕线操作而使铜线处于松弛的状态,从而减少铜线在绕线过程中绕线轮6上的铜线出现松动或脱轨的情况。

如图2至图3所示,工作平台1的侧面开设有五个收纳槽11,收纳槽11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收纳槽11内的上内壁和下内壁均开有限位槽111,收纳槽11的两个限位槽111相互正对设置,限位槽111的横截面为类“t”型,限位槽111的长度方向与收纳槽11的槽深方向一致,限位槽111与工作平台1的侧面不相连通,限位槽111沿工作平台1长度方向的中部与工作平台1的侧面相连通。

如图3至图4所示,收纳槽11位于张紧轮5与绕线轮6之间的位置。收纳槽11内收纳安装有夹紧装置7,夹紧装置7包括转轴71,转轴7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伸长块78,伸长块78为长方体,伸长块78在限位槽111内滑动,伸长块78的一端与转轴71固定连接,伸长块78的另一端一体连接有限位块781,限位块781为长方形,限位块781与限位槽111卡接滑动,限位槽111对限位块781进行周向限位,限位块781位于转轴71远离收纳槽11槽口的一侧。

转轴71沿其轴线方向的中部的外周面向内开设有环形槽711,转轴71插接有扭簧72,扭簧72位于环形槽711内,扭簧72的两端处于相互夹紧的状态。转轴71插接有左夹臂73,转轴71插接有与左夹臂73夹紧的右夹臂74,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均位于环形槽711内,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均与扭簧72的外周面套接,扭簧72的一端与左夹臂73固定连接,扭簧72的另一端与右夹臂74固定连接,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相互贴合的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增强摩擦力的橡胶垫75。

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的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把手76,左夹臂73的把手76位于远离右夹臂74的侧面,右夹臂74的把手76位于远离左夹臂73的侧面。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均为类“l”型,在扭簧72的弹力作用下,使得左夹臂73与右夹臂74相互夹紧,以夹紧铜线时,左夹臂73远离左夹臂73的夹持端的一端与右夹臂74远离右夹臂74的夹持端的一端之间有距离。右夹臂74远离右夹臂74的夹持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77,限位板77位于右夹臂74的夹持端和右夹臂74与转轴71的铰接点之间的位置,限位板77超出右夹臂74朝向左夹臂73的侧面设置,当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相互夹紧时,限位板77遮挡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之间的夹持口。

如图3至图4所示,夹持装置的下方安装有剪断铜线的剪切件8,剪切件8包括左杆81和右杆83,左杆81和右杆83均为圆柱体,左杆81的一端与左夹臂73固定连接,左杆8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左剪片82,左剪片82的剪切端的朝向与左夹臂73的夹持面的朝向一致;右杆83的一端与右夹臂74固定连接,右杆8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右剪片84,右剪片84的剪切端的朝向与右夹臂74的夹持面的朝向一致,右剪片84位于左剪片82的下方。在的扭簧72的弹力作用下,右剪片84与左剪片82相互剪切设置。

右剪片8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保护罩85,保护罩85的横截面为类“l”型,保护罩85的一端与右剪片84远离左剪片82的侧面固定连接,保护罩85的另一端包围右剪片84的刀口设置。

通过张开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的两个把手76,以张开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进而方便工作人员将铜线放置于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之间的位置,利用限位板77的限位作用,从而减少铜线与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分离的情况,进而提高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夹紧铜线的概率,同时,由于剪切件8位于夹紧装置7的下方,从而使得剪切件8能够顺利剪断铜线,进而使得剪切件8剪断铜线的操作简便。

本实施例的工况及原理:

工作时,当绕线设备需要进行绕线操作时,由于绕线设备安装有若干互相独立的绕线柱进线调节装置,在确保操作安全的前提下,首先关闭其中一个需要进行绕线操作的绕线柱2进线调节装置的电源,然后依次将若干铜线与绕线柱2的绕线口21绕接,接着依次将单根铜线与张紧轮5的外周绕接,使得铜线处于张紧状态,然后依次将铜线与绕线轮6的外周面进行绕接固定。

接着,接通绕线柱进线装置的电源,使得电机工作同时带动绕线轮6进行连续绕线操作,同时在气缸3的往复运动作用下,使得推动板4进行前后运动,进而使得张紧轮5沿绕线轮6的轴线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同时由于张紧轮5位于绕线轮6的上方,且张紧轮5的移动位置未超出绕线轮6的端面设置,进而使得绕线轮6能够连续且顺畅地进行绕线,以减少铜线与绕线轮6分离的情况。

当绕线轮6绕线完毕,需要更换绕线轮6时,关闭绕线设备的电源,然后通过把手76将夹紧装置7从收纳槽11内取出,同时使得夹紧装置7靠近张紧轮5和绕线轮6之间的铜线的位置,然后通过张开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的把手76,使得铜线放置于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之间的位置,同时利用限位板77以减少铜线与夹紧装置7分离的情况。

然后,夹紧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的两个把手76,由于左剪片82与左夹臂73同步运动,且右剪片84与右夹臂74同步运动,进而使得左夹臂73与右夹臂74相互夹紧铜线的同时,左剪片82和右剪片84剪断铜线,进而达到固定铜线线头的操作,从而减少铜线的线头产生飞扬而难以找到铜线线头的情况。

接着,工作人员取出绕线轮6,然后更换新的绕线轮6,然后张开左夹臂73和右夹臂74的两个把手76,以便于取出铜线的线头,然后将铜线绕接固定在张紧轮5下方的绕线轮6的外周面上,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绕线操作。最后将夹紧装置7收纳在收纳槽11内。由此,完成绕线设备的绕线操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