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靠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8651发布日期:2020-09-25 18:3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靠边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靠边机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靠边机。



背景技术:

靠边机是将物品在进行传送的过程中使物品进行靠边,以便于对传送的物品分拣,现有的靠边机的辊筒模组只有一段靠边辊筒组,结构比较简单,限制了靠边机的宽度,不适于大批量物品同时进行靠边分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靠边机,其解决了现有靠边机的辊筒模组只有一段靠边辊筒组,限制了靠边机的宽度,不适于大批量物品同时进行靠边分拣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靠边机,包括机架、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驱动机构、辊筒模组以及环状的输送辊筒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和所述第二转动机构沿所述机架的长度方向分别设于所述机架的两端,所述辊筒模组包括沿所述输送辊筒组运行方向依次设置且嵌设于所述机架中的第一靠边辊筒组和第二靠边辊筒组,所述第一靠边辊筒组和所述第二靠边辊筒组在同一平面且呈阶梯状设置,所述输送辊筒组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所述机架、所述辊筒模组以及第二转动机构外,且所述输送辊筒组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输送辊筒组转动,所述第一靠边辊筒组和第二靠边辊筒组在所述输送辊筒组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所述输送辊筒组包括若干个并排设置的输送辊,所述输送辊在所述第一靠边辊筒组或第二靠边辊筒组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辊筒模组还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杆、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杆、若干个第一卡座、以及若干个第二卡座,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交替嵌设于所述机架上,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侧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卡座、另一侧设有第一避空位,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侧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卡座、另一侧设有第二避空位,所述第一避空位与所述第二卡座相对应,所述第二避空位与所述第一卡座相对应,所述第一靠边辊筒组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所述第二卡座连接、中部悬空设于两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之第一避空位上方,所述第二靠边辊筒组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所述第一卡座连接、中部悬空设于两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的所述第二支撑杆之第二避空位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辊筒模组还包括嵌设于所述机架上的第三支撑杆、嵌设于所述机架上的第四支撑杆、若干个第三卡座以及若干个第四卡座,所述第三支撑杆设于两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并介于两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所述若干个第三卡座自所述第三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两排设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一侧,所述第三支撑杆另一侧设有位于所述第二靠边辊筒组下方的第三避空位,所述第一靠边辊筒组包括若干个并排设置的第一辊筒和若干个并排设置的第二辊筒,所述第一辊筒的一端与两第一支撑杆之间的第二支撑杆上的所述第二卡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上的一排所述第三卡座连接,所述第二辊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上的另一排所述第三卡座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所述第二卡座连接;

所述第四支撑杆设于两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并介于左侧的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之间,所述若干个第四卡座自所述第四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两排设于所述第四卡座一侧,所述第四卡座另一侧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靠边辊筒组下方的第四避空位,所述第二靠边辊筒组包括若干个并排设置的第三辊筒和若干个并排设置的第四辊筒,所述第三辊筒的一端与最左侧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所述第一卡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上的一排所述第四卡座连接,所述第四辊筒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上的另一排所述第四卡座连接、另一端与两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所述第一卡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辊筒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之间的夹角都为40~80度;

所述第三辊筒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四辊筒与所述第四支撑杆之间的夹角都为40~8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都包括旋转轴、若干个沿所述旋转轴轴向间隔设置的支撑盘以及若干环设于所述支撑盘外周的凸齿,所述输送辊筒组的内侧设有与所述凸齿相配合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靠边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顶部一侧的第一挡板、安装于所述机架顶部另一侧的第二挡板以及用于给物品靠边形成缓冲的滚珠防震机构,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若干个固定螺丝,所述滚珠防震机构包括安装在第一挡板之朝向所述第二挡板一侧的滚珠挡板以及安装于所述滚珠挡板上的滚珠机构,所述滚珠挡板对应所述固定螺丝开设有若干个悬挂孔,所述滚珠挡板通过所述固定螺丝与所述悬挂孔的配合与所述第一挡板连接,所述滚珠机构包括若干个第一滚珠组件,每个所述第一滚珠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滚珠挡板上的第一连接轴以及若干个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轴外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连接的第一滚珠。

进一步地,所述滚珠机构还包括若干个与所述若干个第一滚珠组件交错设置的第二滚珠组件,每个所述第二滚珠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滚珠挡板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并排设置的第二连接轴、以及与若干个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外并与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的第二滚珠,所述第二滚珠和所述第一滚珠错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滚珠挡板包括背板、设于所述背板一端并沿垂直于所述背板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部、以及设于所述背板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相对设置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连接轴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连接轴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悬挂孔设于所述背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滚珠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的正投影与相邻两侧的所述第一滚珠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的正投影均部分重叠。

进一步地,所述靠边机还包括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设于所述第一挡板朝向所述辊筒模组一侧且靠近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一端。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辊筒模组包括沿输送辊筒组运行方向依次设置且嵌设于机架中的第一靠边辊筒组和第二靠边辊筒组,第一靠边辊筒组和第二靠边辊筒组在同一平面且呈阶梯状设置,这种设置方式便于增大机架的宽度,便于大批量的物品同时进行靠边,增大了靠边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靠边机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送辊筒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靠边机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辊筒模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7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辊筒模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卡座和第一支撑杆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卡座和第四支撑杆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杆、第二卡座、第一辊筒、第三支撑杆以及第三卡座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卡座的正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辊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滚珠防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机架;20、第一转动机构;21、旋转轴;22、支撑盘;23、凸齿;30、第二转动机构;40、驱动机构;50、辊筒模组;51、第一靠边辊筒组;511、第一辊筒;5111、支撑轴;5112、旋转筒;5113、第一外侧壁;5114、第二外侧壁;512、第二辊筒;52、第二靠边辊筒组;521、第三辊筒;522、第四辊筒;53、第一支撑杆;531、第一避空位;532、第一卡座;5321、卡槽;5322、凸板;5323、槽侧面;5324、槽底面;533、插口;534、承载体;535、挂钩;5351、固定板;5352、连接板;5353、第一穿孔;54、第二支撑杆;541、第二卡座;542、第二避空位;55、第三支撑杆;551、第三卡座;552、第三避空位;56、第四支撑杆;561、第四卡座;562、第四避空位;57、固定杆;60、输送辊筒组;61、输送辊;62、凹槽;70、紧固件;80、加强块;81、第一接触端;82、第二接触端;821、第二穿孔;90、第一挡板;91、固定螺丝;100、第二挡板;200、滚珠防震机构;210、滚珠挡板;211、悬挂孔;212、背板;213、第一安装部;214、第二安装部;220、滚珠机构;221、第一滚珠组件;2211、第一连接轴;2212、第一滚珠;222、第二滚珠组件;2221、第二连接轴;2222、第二滚珠;300、报警装置;310、发射件;320、接收件;330、发射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靠边机,靠边机包括机架10、第一转动机构20、第二转动机构30、驱动机构40、辊筒模组50以及环状的输送辊筒组60。

请进一步参阅图2,第一转动机构20和第二转动机构30沿机架10的长度方向分别设于机架10的两端,辊筒模组50包括沿输送辊筒组60运行方向依次设置且嵌设于机架10中的第一靠边辊筒组51和第二靠边辊筒组52,第一靠边辊筒组51和第二靠边辊筒组52在同一平面且呈阶梯状设置,输送辊筒组60套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机架10、辊筒模组50以及第二转动机构30外,且输送辊筒组60与第一转动机构20和第二转动机构30转动连接,驱动机构40与第一转动机构20连接以用于驱动输送辊筒组60转动,第一靠边辊筒组51和第二靠边辊筒组52在输送辊筒组60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输送辊筒组60包括若干个并排设置的输送辊61,输送辊61在第一靠边辊筒组51或第二靠边辊筒组52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以使输送辊筒组60上方的物品在运行过程中靠边。输送辊筒组60在图1上只显示了其中一排,现实靠边机中输送辊筒组60为多排。

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转动机构20和第二转动机构30都包括旋转轴21、若干个沿旋转轴21轴向间隔设置的支撑盘22以及若干环设于支撑盘22外周的凸齿23,输送辊筒组60的内侧设有与凸齿23相配合的凹槽62,各凸齿23分别卡插于各凹槽62内。

请参阅图7至图11,本实施例中,辊筒模组50还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杆53、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杆54、若干个第一卡座532、以及若干个第二卡座541,第一支撑杆53与第二支撑杆54交替嵌设于机架10上,每个第一支撑杆53的一侧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卡座532、另一侧设有第一避空位531,每个第二支撑杆54的一侧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卡座541、另一侧设有第二避空位542,第一避空位531与第二卡座541相对应,第二避空位542与第一卡座532相对应,第一靠边辊筒组5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杆54上的第二卡座541连接、中部悬空设于两第二支撑杆54之间的第一支撑杆53之第一避空位531上方,第二靠边辊筒组5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杆53上的第一卡座532连接、中部悬空设于两第一支撑杆53之间的第二支撑杆54之第二避空位542上方,这种设置可以避免第一靠边辊筒组51和第二靠边辊筒组52的连接处出现断层。

请进一步参阅图12,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辊筒模组50还包括嵌设于机架10上的第三支撑杆55、嵌设于机架10上的第四支撑杆56、若干个第三卡座551以及若干个第四卡座561,第三支撑杆55设于两第二支撑杆54之间并介于两第一支撑杆53之间,若干个第三卡座551自第三支撑杆55的长度方向呈两排设于第三支撑杆55一侧,第三支撑杆55另一侧设有位于第二靠边辊筒组52下方的第三避空位552,第一靠边辊筒组51包括若干个并排设置的第一辊筒511和若干个并排设置的第二辊筒512,第一辊筒511的一端与两第一支撑杆53之间的第二支撑杆54上的第二卡座541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杆55上的一排第三卡座551连接,第二辊筒512的一端与第三支撑杆55上的另一排第三卡座551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二支撑杆54上的第二卡座541连接,以避免第一靠边辊筒组51长期使用后出现弯折现象。

第四支撑杆56设于两第一支撑杆53之间并介于左侧的第二支撑杆54与第三支撑杆55之间,若干个第四卡座561自第四支撑杆56的长度方向呈两排设于第四卡座561一侧,第四卡座561另一侧设有位于第一靠边辊筒组51下方的第四避空位562,第二靠边辊筒组52包括若干个并排设置的第三辊筒521和若干个并排设置的第四辊筒522,第三辊筒521的一端与最左侧的第一支撑杆53上的第一卡座532连接、另一端与第四支撑杆56上的一排第四卡座561连接,第四辊筒522的一端与第四支撑杆56上的另一排第四卡座561连接、另一端与两第二支撑杆54之间的第一支撑杆53上的第一卡座532连接,以避免第二靠边辊筒组52长期使用后出现弯折现象。

请参阅图13至图14,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第一辊筒511与第二支撑杆54之间的夹角β为40~80度,优选地,第一辊筒511与第二支撑杆54之间的夹角β为60±1度;第二辊筒512与第三支撑杆55之间的夹角也为40~80度,优选地,第二辊筒512与第三支撑杆55之间的夹角为60±1度;第三辊筒521与第一支撑杆53之间的夹角为40~80度,优选地,第三辊筒521与第一支撑杆53之间的夹角为60±1度;第四辊筒522与第四支撑杆56之间的夹角为40~80度,优选地,第四辊筒522与第四支撑杆56之间的夹角为60±1度,以便于带动与之相配合的输送辊筒组60上物品实现靠边功能。

请进一步参阅图15至图16,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座532、第二卡座541、第三卡座551和第四卡座561的顶部都凹设有卡槽5321,底部都凸设有凸板5322,第一支撑杆53、第二支撑杆54、第三支撑杆55和第四支撑杆56相对应的设有插口533,凸板5322卡插于插口533内,用凸板5322卡插,以后拆卸时会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中,各卡座的结构和设置方式都一样,各辊筒的结构和设置方式都一样,这里以第一支撑杆53上的第一卡座532和第一辊筒511举例说明。第一卡座532的卡槽5321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槽侧面5323和连接两个槽侧面5323的槽底面5324,槽侧面5323优选为平面结构,槽底面5324优选为弧面结构,当然,槽侧面5323与槽底面5324也可以为其它结构,并不仅限于此,本实施例中槽侧面5323与第一卡座532的顶面法向呈夹角α设置,夹角α的范围优选为20~70度。

请进一步参阅图17至图18,第一辊筒511包括支撑轴5111和套设于支撑轴5111外的旋转筒5112,旋转筒5112可绕支撑轴5111旋转,支撑轴5111的一端卡设于其中一个第一支撑杆53上的第一卡座532上,支撑轴5111的另一端卡设于第三支撑杆55上的第三卡座551上,第一支撑杆53上的卡槽5321和第三支撑杆55上的卡槽5321均为斜向设置的斜槽,当靠边机运行时可有效避免第一辊筒511从卡槽5321内脱离。

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支撑轴5111两端的外侧壁均具有两个第一外侧壁5113及两个第二外侧壁5114,第一外侧壁5113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二外侧壁5114连接,两个第一外侧壁5113相背设置并与相对应的槽侧面5323相配合,两个第二外侧壁5114相背设置且其中一个与相对应的槽底面5324相配合,从而将第一辊筒511固定于第一卡座532上。

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第一外侧壁5113为平面,第二外侧壁5114为弧面,此时,两第一外侧壁5113分别贴合于两槽侧面5323,第二外侧壁5114贴合于槽底面5324,支撑轴5111与卡槽5321紧密配合。

请参阅图14,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插口53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支撑杆54的长度方向呈夹角θ设置,夹角θ为30±1度,第一卡座532都对第一支撑杆53呈一定角度θ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相邻第一辊筒511之间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辊筒模组50还包括两个间隔相对设置的固定杆57,第一支撑杆53、第二支撑杆54、第三支撑杆55、第四支撑杆56的两端都分别与两固定杆57连接。

请参阅图7、图9和图11,具体地,辊筒模组50还包括若干个紧固件70,第一支撑杆53、第二支撑杆54、第三支撑杆55以及第四支撑杆56都包括承载体534及设于承载体534两端的挂钩535,挂钩535包括固定板5351及连接板5352,固定板5351通过连接板5352与承载体534连接,固定板5351上设有第一穿孔5353,固定杆57上设有与第一穿孔5353相配合的螺纹孔,紧固件70穿过第一穿孔5353后与螺纹孔连接,以防止各支撑杆相对于各固定杆57滑动,第一卡座532或者第二卡座541或者第三卡座551或者第四卡座561设于承载体534的一侧。

请参阅图8,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辊筒模组50还包括若干个加强块80,加强块80具有一端与第一支撑杆53或者第二支撑杆54相连接的第一接触端81以及用于与机架10连接的第二接触端82,具体地,加强块80安装于两第一支撑杆53之间的第二支撑杆54设有第二卡座541的一侧、以及两第二支撑杆54之间的第一支撑杆53设有第一卡座532的一侧,这样可有效避免第一支撑杆53或者第二支撑杆54出现轴向弯曲。第二接触端82上设有若干个第二穿孔821,以便于固定于机架10上。

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19,靠边机还包括安装于机架10顶部一侧的第一挡板90、安装于机架10顶部另一侧的第二挡板100以及用于给物品靠边形成缓冲的滚珠防震机构200,第一挡板90上设有若干个固定螺丝91,滚珠防震机构200包括安装在第一挡板90之朝向第二挡板100一侧的滚珠挡板210以及安装于滚珠挡板210上的滚珠机构220,滚珠挡板210对应固定螺丝91开设有若干个悬挂孔211,滚珠挡板210通过固定螺丝91与悬挂孔211的配合与第一挡板90连接,滚珠机构220包括若干个第一滚珠组件221,每个第一滚珠组件221包括安装于滚珠挡板210上的第一连接轴2211以及若干个套设于第一连接轴2211外并与第一连接轴2211转动连接的第一滚珠2212,当物品接触到第一滚珠组件221时,第一滚珠2212受力,从而与第一连接轴2211发生相对运动,避免与物品直接发生刚性碰撞,从而能够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坏。

滚珠机构220还包括若干个与若干个第一滚珠组件221交错设置的第二滚珠组件222,每个第二滚珠组件222包括安装于滚珠挡板210并与第一连接轴2211并排设置的第二连接轴2221、以及与若干个套设于第二连接轴2221外并与第二连接轴2221转动连接的第二滚珠2222,当物品接触到第二滚珠组件222时,第二滚珠2222受力,从而与第二连接轴2221发生相对运动,避免与物品直接发生刚性碰撞,从而能够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坏,同时第二滚珠2222可随物品一起滚动,减少物品与第二滚珠2222之间的摩擦力,第二滚珠2222和第一滚珠2212错开分布,这样设计,滚珠机构220和物品的接触面积更大,具有很好的防震效果。

第一滚珠2212和第二滚珠2222的外径均为10-30mm,优选为20mm,第一滚珠2212和第二滚珠2222具体的规格可以根据物品的大小设计,只要能够对物品起到缓冲作用即可。

滚珠挡板210包括背板212、设于背板212一端并沿垂直于背板212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部213、以及设于背板212另一端并与第一安装部213相对设置的第二安装部214,第一连接轴2211一端安装于第一安装部213,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安装部214,第二连接轴2221一端安装于第一安装部213,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安装部214,两个或两个以上悬挂孔211设于背板212,第二滚珠2222在第一安装部213上的正投影与相邻两侧的第一滚珠2212在第一安装部213上的正投影均部分重叠,这样缓冲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滚珠防震机构200设有两个,两个滚珠防震机构200在第一挡板90上呈上下并排设置,当然了,滚珠防震机构200并不局限于两个,可以在第一挡板90的高度方向布置多个,同时在第一挡板90的长度方向布置多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物品堆叠的长度以及物品堆叠的高度设计,将滚珠防震机构200模块化设计,再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一挡板90适当布置滚珠防震机构200以满足需要。

请参阅图2、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靠边机还包括报警装置300,报警装置300设于第一挡板90朝向辊筒模组50一侧且靠近第一转动机构20的一端,以检测到物品是否出现堆积现象,并及时发出信号。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靠边机可以在物品发生堆积现象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报警装置300为光电传感器,报警装置300包括发射件310和用接收发射件310发出的光线的接收件320。滚珠挡板210上设有发射支架330,发射件310固定于发射支架330内,接收件320固定于第二挡板100。在本实施例中,接收件320在预设的时间内,根据直接从发射件310获得的光线的量来判断是否出现物品堆积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发出警报。发射件310发出的光通过第一输送辊筒组60上的物品的反射后被接收件320接收,接收件320在预设的时间内,根据来自物品反射的光线的量来判断是否出现物品堆积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发出警报。当然,发射件310和接收件320均直接设于第一挡板90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辊筒模组50包括沿输送辊筒组60运行方向依次设置且嵌设于机架10中的第一靠边辊筒组51和第二靠边辊筒组52,第一靠边辊筒组51和第二靠边辊筒组52在同一平面且呈阶梯状设置,这种设置方式便于增大机架10的宽度,便于大批量的物品同时进行靠边,增大了靠边机的工作效率。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