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75626发布日期:2020-07-31 21:40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放线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铜线生产加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放线架。



背景技术:

铜线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一般采用放线机构进行放线加工。其中,一般采用主动放线或者牵引方式放线,主动放线方式是利用电机驱动放线轴转动进行放线,适用于大盘铜线放线。牵引放线,适用于小盘铜线放线。其中,牵引放线方式中,都是直接将铜线拉出牵引,这种结构中,张力调节不稳定,铜线容易松散而导致铜线打结,导致放线不够稳定性,影响放线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放线架,通过使用该结构,提高了放线质量及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放线架,包括机架及设置于机架上的复数组放线装置,复数组所述放线装置由前至后间隔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放线装置包括放线轴、导线机构及张力调节机构,所述导线机构及所述张力调节机构经连接件安装于所述机架顶部,所述放线轴安装于所述连接件正下方的机架上;

能够通过拉簧拉动连接板围绕转轴逆时针转动,并通过偏心轮推动调节杆及调节轮逆时针转动,

所述导线机构包括连接板、中部导线轮及右侧导线轮,所述中部导线轮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后侧,所述右侧导线轮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板的右端后侧,所述连接板的左侧中部经转轴与所述连接件中部转动相连;

所述张力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及调节轮,所述调节轮的顶部与所述调节杆的顶部转动相连,所述调节杆设置于所述中部导线轮的左侧上方,所述调节杆的底部经一偏心轮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偏心轮的底部外缘面抵于所述连接板左侧的顶面上,且所述偏心轮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左侧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竖管及两组斜板,所述竖管的左侧经u型框与所述机架顶部右侧相连,所述竖管的顶部设有一空腔,两组斜板相互平行设置,两组所述斜板的底部分别与所述竖管顶面前侧及后侧相连,所述斜板由下至上倾斜向左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板的左侧后端设有一辅助板,所述连接板及所述辅助板经左侧连轴及右侧连轴相连,所述左侧连轴与所述连接板的左侧及所述辅助板的左侧相连,所述右侧连轴的两端与所述辅助板的右侧及连接板相连,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左侧连轴与右侧连轴之间;所述连接板的左侧及所述辅助板设置于两组所述斜板之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连接板及辅助板与两组所述斜板的底部相连,所述连接板及所述辅助板与所述转轴转动相连,所述右侧连轴设置于所述空腔的正上方;所述偏心轮转动安装于两组所述斜板的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竖管的底部设有一螺孔,所述螺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螺孔内螺接有一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的顶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调节螺栓上套设有一拉簧,所述拉簧的顶部与所述右侧连轴挂接相连,所述拉簧的底部与所述调节螺栓的外缘面焊接相连,所述拉簧拉动所述连接板围绕所述转轴顺时针转动,使所述连接板的底面靠近所述竖管的右侧顶面设置,且推动所述偏心轮及调节杆逆时针转动,使所述调节杆由下至上倾斜向左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竖管的右侧面上设有一通槽,所述拉簧底部前侧设有一检测杆,所述检测杆穿过所述通槽设置于所述竖管的右侧外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侧连轴与所述转轴之间还设有一滚轮,所述滚轮的两端与所述连接板及所述辅助板转动相连,所述偏心轮的底部外缘面抵于所述滚轮的顶部外缘面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放线轴设置于所述中部导线轮及右侧导线轮下方的机架上,所述放线轴的左侧外缘面上设有一环形槽,所述放线轴左侧上方的机架上设有一横板,所述横板靠近所述放线轴的顶部左侧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侧连轴设置于所述u型框的正上方;还设有一限位拉绳,所述限位拉绳的顶部与所述左侧连轴相连,所述限位拉绳的底部依次穿过所述u型框、横板的前侧、绕过所述环形槽的底部,并与所述横板的后侧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拉绳的下方绕设于所述环形槽的下方,所述横板的前侧设有第一螺孔,所述横板的后侧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内螺接有一中空杆,所述中空杆内设有通孔,所述限位拉绳穿于所述中空杆的通孔内;所述第二螺孔内螺接有第二螺栓,所述限位拉绳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螺栓的底部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设有一档杆,所述档杆的两端与两组所述斜板的顶部相连,所述连接板顺时针转动状态下,推动所述偏心轮逆时针转动,使所述调节杆的底部左侧与抵于所述档杆的右侧面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放线轴对产品进行放置放线,利用导线机构中的中部导线轮及右侧导线轮对铜线进行导线,再利用调节轮及调节杆对产品放线过程中进行张力的调节,在这个过程中,张力变化的时候,由于拉簧及偏心轮的存在,连接板在顺时针转动过程中,会推动偏心轮逆时针转动,偏心轮顺时针转动的时候,会推动连接板逆时针转动,实现张力的双重调节及同步调节,保证放线稳定性及质量;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限位拉绳的设置,能够对连接板顺时针转动的角度进行限位,保证张力调节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放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右视图;

图6是图5中a-a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连接件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导线机构与张力调节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机架;2、放线装置;3、放线轴;4、连接件;5、连接板;6、中部导线轮;7、右侧导线轮;8、转轴;9、调节杆;10、调节轮;11、偏心轮;12、铜线;13、竖管;14、斜板;15、u型框;16、空腔;17、辅助板;18、左侧连轴;19、右侧连轴;20、调节螺栓;21、拉簧;22、通槽;23、检测杆;24、滚轮;25、环形槽;26、横板;27、限位拉绳;28、中空杆;29、第二螺栓;30、档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9所示,一种放线架,包括机架1及设置于机架上的复数组放线装置2,复数组所述放线装置由前至后间隔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放线装置包括放线轴3、导线机构及张力调节机构,所述导线机构及所述张力调节机构经连接件4安装于所述机架顶部,所述放线轴安装于所述连接件正下方的机架上;

所述导线机构包括连接板5、中部导线轮6及右侧导线轮7,所述中部导线轮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后侧,所述右侧导线轮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板的右端后侧,所述连接板5的左侧中部经转轴8与所述连接件4中部转动相连;

所述张力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9及调节轮10,所述调节轮的顶部与所述调节杆的顶部转动相连,所述调节杆设置于所述中部导线轮的左侧上方,所述调节杆的底部经一偏心轮11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偏心轮的底部外缘面抵于所述连接板左侧的顶面上,且所述偏心轮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左侧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中部导线轮、右侧导线轮及调节轮的外缘面上均设有环形导线槽,对铜线进行导线及限位,防止导线脱离及偏位。在实际使用时,将绕有铜线12的线筒直接套在放线轴上面,线筒可以在放线轴上面转动,铜线从线筒上面拉出,先从中部导线轮的左侧绕过中部导线轮的上方,再从右侧导线轮的左侧底部穿入到右侧导线轮的下方,再从右侧导线轮的上方向左绕到调节轮的左侧,从调节轮的顶部向右拉出。其中,偏心轮经过安装轴与连接件转动连接,安装轴设置在偏心轮轴线的下方,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偏心轮的存在,偏心轮与连接板的左侧顶面接触,在张力变大,也就是牵引力变大或牵引速度加快的时候,会拉动调节轮及调节杆通过偏心轮顺时针转动,由于偏心轮的顺时针转动,偏心轮会挤压连接板,会将连接板的左侧下压,使连接板围绕转轴逆时针转动,使连接板的右侧与调节杆的顶部相互靠近,缩短铜线的移动长度,保证放线过程中的张力。

参见图1~9所示,所述连接件包括竖管13及两组斜板14,所述竖管13的左侧经u型框15与所述机架顶部右侧相连,所述竖管13的顶部设有一空腔16,两组斜板相互平行设置,两组所述斜板的底部分别与所述竖管顶面前侧及后侧相连,所述斜板由下至上倾斜向左设置。

所述连接板5的左侧后端设有一辅助板17,所述连接板及所述辅助板经左侧连轴18及右侧连轴19相连,所述左侧连轴与所述连接板的左侧及所述辅助板的左侧相连,所述右侧连轴的两端与所述辅助板的右侧及连接板相连,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左侧连轴与右侧连轴之间;所述连接板的左侧及所述辅助板设置于两组所述斜板之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连接板及辅助板与两组所述斜板的底部相连,所述连接板及所述辅助板与所述转轴转动相连,所述右侧连轴设置于所述空腔的正上方;所述偏心轮转动安装于两组所述斜板的上方。

所述竖管13的底部设有一螺孔,所述螺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螺孔内螺接有一调节螺栓20,所述调节螺栓的顶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调节螺栓上套设有一拉簧21,所述拉簧的顶部与所述右侧连轴挂接相连,所述拉簧的底部与所述调节螺栓的外缘面焊接相连,所述拉簧拉动所述连接板围绕所述转轴顺时针转动,使所述连接板的底面靠近所述竖管的右侧顶面设置,且推动所述偏心轮及调节杆逆时针转动,使所述调节杆由下至上倾斜向左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拉簧的设置,这样在正常情况下,拉簧会拉动连接板围绕转轴顺时针转动,这样就会通过连接板的左侧推动偏心轮及调节杆逆时针转动,使调节杆的顶部与连接板的右侧相互远离,增加铜线的放线距离,对放线的张力进行调节,能够采用拉簧对张力的调节进行限定。

参见图6~8所示,所述竖管13的右侧面上设有一通槽22,通槽与空腔相连通,所述拉簧底部前侧设有一检测杆23,所述检测杆穿过所述通槽设置于所述竖管的右侧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调节螺栓与拉簧的底部连接,这样拉簧的底部与右侧连轴之间的距离越长,则拉簧的拉力越大,距离越短,拉簧的拉力越小,这样就能够通过对调节螺栓顶部与右侧连轴之间的距离对张力的大小进行调节。为了保证对张力的调节范围进行调节,保证调节的稳定性,通过检测杆及通槽的设置,这样对调节螺栓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时候,能够通过检测杆及通槽观察到检测杆的位置,也就是拉簧底部距离的位置。其中,会在竖管的右侧面上面设置拉力刻度,拉力刻度设置在通槽的旁侧,这样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检测杆正对那一组拉力刻度的位置,得知拉簧此时的拉力值,便于调节拉簧的拉力,也就是张力的调节范围,保证张力调节的稳定性及质量。

参见图1~9所示,所述左侧连轴18与所述转轴8之间还设有一滚轮24,所述滚轮的两端与所述连接板及所述辅助板转动相连,所述偏心轮的底部外缘面抵于所述滚轮的顶部外缘面上。采用滚轮的设置,防止偏心轮与连接板之间的滑动摩擦,使偏心轮在转动的时候,滚轮也跟随转动,将滑动摩擦修改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保证张力调节的稳定以及调节的反应速度,同时能够减小滑动摩擦所产生的噪音。

参见图1~7所示,所述放线轴设置于所述中部导线轮及右侧导线轮下方的机架上,所述放线轴3的左侧外缘面上设有一环形槽25,所述放线轴左侧上方的机架上设有一横板26,所述横板靠近所述放线轴的顶部左侧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机架上面设置有多组放线装置,而每一组放线轴上面都需要套设卷绕有铜线的线筒,而卷绕有铜线的线筒直径会比较大,为了防止相互干扰,而导致相邻放线装置之间的间隔需要设置更大,从而导致机架上面只能够设置更少数量的放线装置,这样相邻放线装置中的放线轴的上下位置进行错位,例如左侧的放线装置的放线轴设置在下方,右边的几组放线装置的放线轴逐渐向右上方设置,以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4组放线装置为例,最前侧的放线轴设置在机架的最底部,第二组的放线轴则设置在第一组放线轴的后侧上方,第三组放线轴则设置在第二组放线轴的后侧上方,第四组放线轴设置在第三组放线轴的后侧上方,逐渐靠近机架的顶部设置,这样相邻线筒在放线过程中互不干扰,而且在机架上面能够设置更多组放线装置,成本更加低廉。

参见图1~8所示,所述左侧连轴18设置于所述u型框的正上方;还设有一限位拉绳27,所述限位拉绳的顶部与所述左侧连轴相连,所述限位拉绳的底部依次穿过所述u型框、横板的前侧、绕过所述环形槽的底部,并与所述横板的后侧相连。

其中,由于拉簧的存在,拉簧会给予连接板的右侧向下的拉力,带动连接板围绕转轴顺时针转动,给予连接板的右侧底部抵在竖管上面的力度,这样张力的调节就不是很好调节了,采用限位拉绳的设置,这样在拉簧带动连接板围绕转轴顺时针转动的时候,当转动到一定位置的时候,由于连接板的左侧向上移动,这样限位拉绳被拉紧绷直,拉簧无法继续拉动连接板顺时针转动,这样就能够对连接板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保证张力的调节范围可进行调节。

参见图1~7所示,所述限位拉绳的下方绕设于所述环形槽的下方,所述横板的前侧设有第一螺孔,所述横板的后侧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内螺接有一中空杆28,所述中空杆内设有通孔,所述限位拉绳穿于所述中空杆的通孔内;所述第二螺孔内螺接有第二螺栓29,所述限位拉绳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螺栓的底部相连。

将限位绳的底部绕过环形槽,这样能够保证限位绳的位置不会偏位,同时,采用第二螺栓与限位拉绳的底部连接,这样能够对限位拉绳的顶部位置进行调节,也就是与拉簧进行配合调节张力的调节范围,保证放线质量及稳定性。

参见图1~7所示,还设有一档杆30,所述档杆的两端与两组所述斜板的顶部相连,所述连接板顺时针转动状态下,推动所述偏心轮逆时针转动,使所述调节杆的底部左侧与抵于所述档杆的右侧面上。采用档杆的设置,能够防止偏心轮逆时针转动过度,保证调节轮的转动具有一定的角度限制,保证张力调节的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