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胶带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胶带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胶带通常由基材以及覆设在基材上的粘胶层等组成,有的胶带,其基材表面为光面结构,有的胶带,其基材表面为磨砂面。对于基材表面为磨砂面的胶带,其抗拉强度较高,且粘附效果较好,当胶带粘附于物体上后,如果存在气泡,可按压胶带,利用胶带自身的微小形变来消除气泡,确保胶带能够平整粘附于物体上。
一般的,对于基材表面为光面结构的胶带,需要使用光面的基材来进行覆胶生产,而对于基材表面为磨砂面的胶带,则需要使用具有磨砂面结构的基材来进行覆胶生产。厂家需要生产两种不同的基材,容易造成基材的库存,且需要配置两种基材生产线,增加了厂家的设备采购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胶带生产系统,其能够生产基材表面为磨砂面的胶带,且可降低厂家的设备采购成本。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胶带生产系统,其包括自后向前依次排列的放料装置、第一加热装置、压印装置、第一覆胶装置、第二覆胶装置以及牵引装置,其中,所述放料装置包括第一机架以及放料辊,所述放料辊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架上;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二机架、第一加热件以及前后贯通的第一箱壳,所述第一箱壳设置于所述第二机架上,所述第一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箱壳内;所述压印装置包括第三机架、导辊以及压印辊,所述导辊和所述压印辊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三机架上,所述压印辊的表面具有磨砂结构;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第四机架、牵引辊以及电机,所述牵引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四机架上,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第四机架上,且所述电机的转轴与所述牵引辊相连接。
上述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能够生产基材表面为磨砂面的胶带,且生产该类胶带时可直接使用光面的基材,厂家只需要生产一种基材即可用于生产光面和磨砂面两种胶带,只需要配置一种基材生产线,可降低设备的总体采购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胶带生产系统,所述第三机架上设置有凹槽和锁止件,所述锁止件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三机架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凹槽的内壁与所述锁止件共同围成枢接孔,所述压印辊的端部插设于所述枢接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胶带生产系统,所述压印辊包括辊轴以及套设在所述辊轴上的安装筒,所述磨砂结构设置于所述安装筒的外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胶带生产系统,所述安装筒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辊轴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部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胶带生产系统,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第五机架、风筒、第一风管、第二风管、第二加热件以及风机,所述风筒设置于所述第五机架上,且所述风筒上具有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风管的入口端和所述第二风管的入口端均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管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覆胶装置与所述第二覆胶装置之间,所述第二风管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覆胶装置与所述牵引装置之间,所述第二加热件设置于所述风筒内,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进风口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胶带生产系统,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上均设置有流量控制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胶带生产系统,所述第一覆胶装置和所述第二覆胶装置之间设置有前后贯通的第二箱壳,所述第一风管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箱壳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覆胶装置和所述牵引装置之间设置有前后贯通的第三箱壳,所述第二风管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箱壳的内腔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三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压印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胶带生产系统,其包括自后向前依次排列的放料装置10、第一加热装置20、压印装置30、第一覆胶装置41、第二覆胶装置42以及牵引装置50。其中,放料装置10包括第一机架11以及放料辊12,放料辊1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机架11上。第一加热装置20包括第二机架21、第一加热件22以及前后贯通的第一箱壳23,第一箱壳23设置于第二机架21上,第一加热件22设置于第一箱壳23内。压印装置30包括第三机架31、导辊32以及压印辊33,导辊32和压印辊33均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三机架31上,压印辊33的表面具有磨砂结构。牵引装置50包括第四机架51、牵引辊52以及电机53,牵引辊5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四机架51上,电机53设置于第四机架51上,且电机53的转轴与牵引辊52相连接。
在工作时,基材同时绕设在牵引辊52和放料辊12上,电机53驱动牵引辊52转动,以使基材前移。基材经过第一箱壳23时,经由第一加热件22对基材进行加热,以使基材软化;基材经过导辊32和压印辊33之间,通过压印辊33表面的磨砂结构对基材进行压制,以使基材的表面形成为磨砂面;基材经过第一覆胶装置41和第二覆胶装置42,通过第一覆胶装置41在基材上覆设底层胶,通过第二覆胶装置42在基材上覆设面胶,底层胶起到中间层的作用,面胶和基材两者均与底层胶具有较好的结合效果,能够避免面胶脱离基材。经由第一加热装置20加热后的基材的温度升高,使得底层胶能够更好地附着于基材上。
如上,通过上述结构能够生产基材表面为磨砂面的胶带,且生产该类胶带时可直接使用光面的基材,厂家只需要生产一种基材即可用于生产两种胶带,不容易造成基材的库存,厂家只需要配置一种基材生产线,可降低设备的总体采购成本以及减少设备的总占地面积。
第一覆胶装置41和第二覆胶装置42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已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在此不再另加详述。
参照图2,在第三机架31上设置有凹槽和锁止件311,锁止件311通过螺栓与第三机架31可拆卸连接,以使凹槽的内壁和锁止件311共同围成枢接孔312,压印辊33的端部插设于枢接孔312内。通过该结构,压印辊33可以从第三机架31上拆离,以便于更换不同的压印辊33。当更换为表面为光面的压印辊33时,上述胶带生产系统可用于生产基材表面为光面结构的胶带。
参照图3,压印辊33包括辊轴331以及套设在辊轴331上的安装筒332,磨砂结构设置于安装筒332的外壁上。通过该结构,可将不同的安装筒332更换套设在辊轴331上。当更换为表面为光面的安装筒332时,上述胶带生产系统可用于生产基材表面为光面结构的胶带。
在安装筒33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部333,辊轴331上设置有限位槽,限位部333插设于限位槽内。通过该结构可限制安装筒332相对辊轴331转动,且可将辊轴331的外侧壁与安装筒332的内侧壁之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螺栓将安装筒332与辊轴331锁附在一起,以限制安装筒332相对辊轴331转动。
胶带生产系统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该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第五机架61、风筒62、第一风管63、第二风管64、第二加热件65以及风机66,风筒62设置于第五机架61上,且风筒62上具有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一风管63的入口端和第二风管64的入口端均与风筒62的出风口相连通,第一风管63的出口端延伸至第一覆胶装置41与第二覆胶装置42之间,第二风管64的出口端延伸至第二覆胶装置42与牵引装置50之间,第二加热件65设置于风筒62内,风机66设置于进风口处。
经由第一风管63吹出的热风可吹在第一覆胶装置41与第二覆胶装置42之间的基材上,以使底层胶上的水分散失一部分,提高底层胶的黏度;经由第二风管64吹出的热风可吹在第二覆胶装置42与牵引装置50之间的基材上,以使面胶中的水分散失一部分,以便于基材的卷绕。
在第一风管63和第二风管64上均设置有流量控制阀67,以便于调整热风的流量。
在第一覆胶装置41和第二覆胶装置42之间设置有前后贯通的第二箱壳68,第一风管63的出口端与第二箱壳68的内腔相连通,以限制热风的流动,增加热风与基材的接触时间。同样的,在第二覆胶装置42和牵引装置50之间设置有前后贯通的第三箱壳69,第二风管64的出口端与第三箱壳69的内腔相连通。
此外,为降低能耗,可设置两条回流管,其中一条回流管连通风机66和第二箱壳68的内腔,另一条回流管连通风机66和第三箱壳69的内腔,以将第二箱壳68和第三箱壳69的内的热空气回流至风机66,以便再次加热。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2和第二加热件65均可采用电热膜、电热丝以及电热管等结构。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