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箱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厚型隔热保温箱。
背景技术:
随着医药、生物疫苗制品等特殊产品对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控制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保证在物流运输环节产品的品质不变,这就需要产品在配送运输中进行有效的温度控制。
如图1所示,一种保温箱包括箱体1、翻盖2,翻盖2的数量为四个,箱体1包括外层箱101、保温层102、内层箱103,外层箱101与内层箱103侧面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缝隙,保温层102位于外层箱101与内层箱103侧面之间,内层箱103的顶面开设有开口3,使用时,将运输物品放置在内层箱103的空腔中,将四个翻盖2相互翻折关闭开口3,再使用胶带密封。
上述方案中存在以下不足,箱体1的顶部只有翻盖4起到密封和隔热保温效果,翻盖4在相互翻折关闭开口3时,再用胶带封闭,但是翻盖4之间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间隙,这就导致了箱体1的密封性能不好,箱1体内的空气会和大气相通,空气相通会带动热量的交换,从而达不到运输过程中所要求的隔热保温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重密封,具有更好密封保温效果的加厚型隔热保温箱。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加厚型隔热保温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顶部设置有开口和用于关闭开口的翻盖,包括盖设于箱体的开口上的箱盖,所述箱盖与箱体内壁之间设置有用于保温隔热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具有弹性,所述密封圈包括相互密封贴合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位于箱体内壁上,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箱盖的四周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箱体的内壁和箱盖的四周侧面之间设置密封圈,提高了箱体的密封性,隔绝外界空气的进入,从而增加了箱体的保温隔热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第一粘接面、第一密封面、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粘接面与箱体内壁粘接,所述第一倾斜面由高到底逐渐向箱体内部中心倾斜,所述第二密封圈包括第二粘接面、第二密封面、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粘接面与箱盖的四周侧面粘接,所述第二倾斜面由低到高逐渐向箱体外部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两个密封圈相互配合使用时,两个倾斜面相互挤压滑移至最厚处相对滑过后,两个密封面水平设置,且相互抵触密封,所达到的密封性能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圈为橡胶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的纵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密封圈的具有一定的弹性,在两个密封圈安装过程中,不会存在难以安装的情况,使两个密封圈贴合的更加紧密,提高箱体的密封性,纵截面为三角形的密封圈,在倾斜面相互滑移,更能轻松的将箱盖盖在开口处,密封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箱体包括外层箱、保温隔热层、内层箱,所述保温隔热层固定设置于外层箱与内层箱的四周和底面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隔热层在外层箱和内层箱的四周和底部之间,使整个箱体的保温隔热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温隔热层的厚度为外层箱厚度的5-6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隔热层的厚度大于外层箱的厚度,使箱体外的热量不容易进入内层箱内,增加箱体的保温隔热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箱盖包括一体成型的外盖体和内盖体,所述内盖体位于外盖体的底部,所述内盖体与外盖体的边缘呈阶梯状过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体成型的外盖体和内盖体,使整个箱盖成为一个整体,且箱盖的边缘呈阶梯状,从而使箱盖与箱体的接触面更大,密封性能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盖体上固定设置有定位柱,与定位柱相对应位置上的保温隔热层上凹陷形成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定位孔需插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盖体上设置定位柱,与定位柱相对应的保温隔热层上设置定位孔,使箱盖安装在箱体上时,在运输过程中不易从箱体上掉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柱远离外盖体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纽扣磁铁,所述定位孔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纽扣磁铁,所述第一纽扣磁铁与所述第二纽扣磁铁磁性相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定位柱和定位孔增加纽扣磁铁,增加了箱盖和箱体的连接性,更好的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箱盖从箱体上掉落,也从侧面更好的保护了运输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温隔热层为聚氨酯隔热保温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给出了保温隔热层所用的种类,硬质聚氨酯导热系数极低,热工性好,是目前所有保温材料中导热系数最低的,它也具有防潮、防水性能,抗变形能力强、不易开裂,有稳定的结构,在运输过程中更好的保护运输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箱体和箱盖之间设置纵截面为三角形弹性密封圈,更好的对箱体进行密封,箱体的隔热保温性也得到了提高;
2、通过在箱盖上设置有定位柱和在保温隔热层上设置有与定位柱位置相对应的定位孔,更好的保证了箱盖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意外掉落;
3、保温隔热层的厚度为外层箱厚度的5-6倍,增加箱体的保温性,在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磕碰,这时保温隔热层加厚设计会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4、通过设置翻盖、箱盖、密封圈三者,使整个箱体拥有三重密封性,更好的保障运输品在运输过程中对温度的把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是图3中b-b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箱体;2、箱盖;3、开口;4、翻盖;5、敞口;6、定位柱;7、定位孔;8、纽扣磁铁;9、第一密封圈;10、第二密封圈;11、翻折连接部;12、密封圈;101、外层箱;102、保温隔热层;103、内层箱;201、外盖体;202、内盖体;901、第一粘接面;902、第一密封面;903、第一倾斜面;801、第一纽扣磁铁;802、第二纽扣磁铁;111、第二粘接面;110、第二密封面;112、第二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加厚型隔热保温箱,参照图2,包括箱体1、箱盖2,箱体1由外到内依次包括外层箱101、保温隔热层102、内层箱103,内层箱103和外层箱101均为纸箱,内层箱103比外层箱101的体积小,形状都为长方体形。
如图2和图4所示,外层箱103顶部开设有一个开口3,外层箱101位于开口3处的四边设置有用于关闭箱体1上开口3的翻盖4,翻盖4与箱体2之间设置有翻折连接部11,翻折连接部11的一侧与外层箱101一体成型,另一侧与翻盖4一体成型,内层箱103放置在外层箱101的内部中间位置,内层箱103远离箱体1底面的一端设置有一个用于取放物品的敞口5,内层箱103与外层箱101的四周和底面都具有一定的空间间隙,将聚氨酯浇筑在外层箱101和内层箱103之间的空间缝隙内,固化后与内层箱103、外层箱101一体成型,形成保温隔热层102,保温隔热层102的厚度是外层箱101厚度的5-6倍,保温隔热层102的顶部表面与敞口的高度齐平。
如图2和图5所示,箱盖2包括外盖体201、内盖体202,外盖体201与内盖体202一体成型,二者的中心线为同一条中心线,且都为长方体形,内盖体202位于外盖体201的底部,内盖体202与外盖体201的一体成型处的边缘呈阶梯状过渡。
如图2和图3所示,外盖体201的底面四个角均匀设置有四个定位柱6,定位柱6呈圆柱体,定位柱6的一端与外盖体2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纽扣磁铁801,与定位柱6相对应位置上的保温隔热层102上凹陷形成四个定位孔7,定位孔7呈圆柱体形,定位孔7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纽扣磁铁802,箱盖2上的第一纽扣磁铁801与定位孔7的第二纽扣磁铁802磁性相吸,将箱盖2置于开口3上,定位柱6插入定位孔7中,第一纽扣磁铁801和第二纽扣磁铁802磁性相吸,达到定位柱6与定位孔7磁性固定的效果。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内盖体202与内层箱103之间接触面处设置有密封圈12,密封圈12具有弹性,密封圈12包括第一密封圈9、第二密封圈10,第一密封圈9位于内层箱103的内壁上,第一密封圈9的的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第一密封圈9包括第一粘接面901、第一密封面902、第一倾斜面903,第一粘接面901与第一密封面902所形成的夹角为直角,第一粘接面901与内层箱103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密封面902为第一密封圈9的底面,第一倾斜面903由高到底逐渐向箱体1内部中心倾斜。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密封圈10包括第二粘接面111、第二密封面110、第二倾斜面112,第二密封圈10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密封圈9的位置相配合,第二密封圈10的第二粘接面111与内盖体202的四周侧面粘接,第二密封圈10沿内盖体202的侧面周向设置,第二密封面110与外盖体201表面平行,第二密封面110作为第二密封圈10的顶面,第二倾斜面112由低到高逐渐向箱体1外部倾斜,第一密封圈9与第二密封圈10均由橡胶材料制成,安装时第一密封圈9与第二密封圈10相互挤压变形,当两个倾斜面最厚处相对滑过时,完成安装,第一密封面902和第二密封面110相互贴合,由于弹性作用,两个密封圈12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时两个密封圈12相互抵触,最终达到密封箱体1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将箱盖2放置在开口3处,轻轻按压箱盖2的四周,确保定位柱6进入定位孔7,两块纽扣磁铁8相互吸引,第一密封圈9的倾斜面901与第二密封圈10的第二倾斜面112相互挤压滑移,最终两个密封圈的密封面相互抵触达到密封效果,将翻盖4相互翻折关闭箱体1,再使用胶带密封,在运输过程中达到双向保护,也具有三重密封效果,第一重为密封圈12、第二重为箱盖2、第三重为翻盖4,在运输过程中隔绝外界热量的进入,使箱内维持一定温度的时间更持久。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