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物料边条与主物料压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59480发布日期:2020-08-07 18:02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物料边条与主物料压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料或皮料等柔性物料贴合加工治具,特指一种柔性物料边条与主物料压合装置。



背景技术:

某些布料或皮革等产品会在主物料的周边组装装饰性的边条,边条一般具有相对较硬圆柱形带状边和相对较软的柔性扁平边带,目前,通用的组装方式就是车缝组装,即通过缝纫机、包缝机等设备由人工操作进行。这种车缝方式对操作人员的技巧要求较高,而不同的人员显然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容易导致产品品质过于依赖生产人员,而现实人员流动较大时对企业的产品品质会产生很大影响,给企业主造成较大困扰。同时,车缝会对边条和主物料均产生外观效果的改变,有些产品对外观要求较高,车缝方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产品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拉链边条的折边治具。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柔性物料边条与主物料压合装置,用于将柔性边条粘贴压合在主物料周边边缘处,该压合装置包括一个工作台面,于该工作台面的前部固定安装有下模板,下模板上表面成型有一型腔,沿型腔内壁与型腔底面转角处设有边条定位槽,且沿下模板的型腔底面周边边缘开设有若干个抽真空吸附孔;

于该工作台面的后部安装有一第一平移气缸,第一平移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一第一气缸座,该第一气缸座的下表面安装有第一升降气缸,第一升降气缸的输出端垂直向上穿过第一气缸座并连接一中框连接板,中框连接板两侧具有朝下模板方向延伸出第一气缸座的水平连接臂,于水平连接臂上连接安装有一中框,中框内部开设有与主物料形状相当的中空部,且中框下表面、中空部周边成型有与下模板的型腔内壁相吻合的下突框,下突框下表面与边条定位槽相对;

于工作台面上、下模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立式支撑板,该对立式支撑板的顶部安装有上安装板,上安装板的后部安装有第二平移气缸,第二平移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一第二气缸座,第二气缸座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二升降气缸,第二升降气缸的输出端朝下穿过第二气缸座并连接有上模组件,上模组件的底部设有与中框的中空部形状相吻合的上压板。

上述压合装置中,第一气缸座下表面与工作台面之间设有第一导轨组件,即第一气缸座在第一平移气缸的驱动下沿第一导轨组件平移;中框连接板两侧与第一气缸座两侧之间还设有第一立式导柱,即中框连接板在第一升降气缸的驱动下沿第一立式导柱纵向升降;工作台面上开设有供第一升降气缸以及第一立式导柱与第一气缸座水平移动时所需的第一避让条形孔;第一避让条形孔有3条。

上述压合装置中,第二气缸座下表面与上安装板上表面之间设有第二导轨组件,即第二气缸座在第二平移气缸的驱动下沿第二导轨组件前后平移;第二气缸座与上模组件之间还设有第二立式导柱,即上模组件在第二升降气缸的驱动下沿第二立式导柱纵向升降,上安装板上亦开设有供第二纵向气缸、第二立式导柱与第二气缸座水平移动时所需的第二避让条形孔;第二避让条形孔亦有3条。

上述压合装置中,于工作台面上安装有控制第一气缸座行程的第一行程感应器;于上安装板上安装有控制第二气缸座行程的第二行程感应器。

上述压合装置中,所述中框连接板呈“u”形,其两侧连接臂部分与分别中框的两条宽边连接,另一条边与第一气缸座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压合装置,使鼓带边条与主物料的组装实现较好的标准化作业,能大幅提高产品组装的生产效率以及产品品质的统一性,降低对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的要求,减少产品对技工技术的依赖,提高产品品质。而且,采用本实用新型压合装置,针对部分产品可以实现免车缝边条组装,从而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组装精确性。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不同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框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平移气缸、第二平移气缸的推杆与第一气缸座、第二气缸座之间的连接未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是一种柔性物料边条与主物料压合装置,用于将柔性边条粘贴压合在主物料周边边缘处,该压合装置包括一个工作台面1,于该工作台面1的前部固定安装有下模板2,下模板2上表面成型有一型腔21,型腔21的大小形状与组装后的成品大小形状相当;沿型腔内壁与型腔底面转角处设有边条定位槽22,且沿下模板2的型腔底面周边边缘开设有若干个抽真空吸附孔23;

于该工作台面1的后部安装有一第一平移气缸3,第一平移气缸3的输出端朝下模板2方向呈水平放置;第一平移气缸3的输出端连接有一第一气缸座31,该第一气缸座31的下表面安装有第一升降气缸32,第一升降气缸32的输出端垂直向上穿过第一气缸座31并连接一中框连接板33,中框连接板33两侧具有朝下模板2方向延伸出第一气缸座31的水平连接臂,于水平连接臂上连接安装有一中框34,中框34内部开设有与主物料形状相当的中空部341,且中框34下表面、中空部341周边成型有与下模板2的型腔21内壁相吻合的下突框342,下突框342下表面与边条定位槽22相对;通过第一平移气缸3带动整个第一气缸座31水平移动,通过第一气缸座31带动第一升降气缸32、中框连接板33以及中框34沿水平方向在下模板2上方前后平移;当中框34移动到下模板2的正上方、下突框342与下模板2型腔21正对时,第一升降气缸32驱动中框连接板33以及中框34下降,使中框34的下突框342与下模板2型腔的边条定位槽22组合,对边条进行精确定位并固定住;

于工作台面1上、下模板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立式支撑板11,该对立式支撑板11的顶部安装有上安装板12,上安装板12的后部安装有第二平移气缸4,第二平移气缸4的输出端连接有一第二气缸座41,第二气缸座41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二升降气缸42,第二升降气缸42的输出端朝下穿过第二气缸座42并连接有上模组件43,上模组件43的底部设有与中框34的中空部341形状相吻合的上压板431;通过第二平移气缸4带动整个第二气缸座41及其上的第二升降气缸42和上模组件43沿水平方向前后运动,当上模组件43位于中框34正上方时,上模组件43在第二升降气缸42的驱动下向下压,使上压板431压入中框34的中空部341内,将主物料与定位好的柔性物料边条压合粘紧。

上述压合装置中,第一气缸座31下表面与工作台面1之间设有第一导轨组件13,即第一气缸座31在第一平移气缸3的驱动下沿第一导轨组件13平移;中框连接板33两侧与第一气缸座31两侧之间还设有第一立式导柱35,即中框连接板33在第一升降气缸32的驱动下沿第一立式导柱35纵向升降;工作台面1上开设有供第一升降气缸32以及第一立式导柱35与第一气缸座31水平移动时所需的第一避让条形孔101;本实施例中,第一避让条形孔101有3条;

同理,第二气缸座41下表面与上安装板12上表面之间设有第二导轨组件14,即第二气缸座41在第二平移气缸4的驱动下沿第二导轨组件14前后平移;第二气缸座41与上模组件43之间还设有第二立式导柱44,即上模组件43在第二升降气缸42的驱动下沿第二立式导柱44纵向升降,上安装板12上亦开设有供第二纵向气缸42、第二立式导柱44与第二气缸座41水平移动时所需的第二避让条形孔102;第二避让条形孔102亦有3条;

上述压合装置中,于工作台面上1安装有控制第一气缸座31行程的第一行程感应器15;于上安装板12上安装有控制第二气缸座41行程的第二行程感应器16;以精确控制中框和上模组件相对于下模板的位置,使它们定位准确。

上述压合装置中,所述中框连接板33呈“u”形,其两侧连接臂部分与分别中框34的两条宽边连接,另一条边与第一气缸座31连接。

本实施例中,边条具有相对较硬圆柱形带状边和很软的柔性扁平边带,使用时,向将较硬的圆柱形带状边放入边条定位槽22中,柔性扁平边带自然落在型腔底面的抽真空吸附孔23上,此时启动外接的抽真空设备在抽真空吸附孔23的吸附力作用下,边条初步定位;然后,中框34平移到下模板2上方对正后,再下降使中框34的下突框342与下模板2型腔21的边条定位槽22对边条的圆柱形鼓带进一步定位,同时边条内侧的柔性部分露出在中框34的中空部341内;再将周边已经涂好粘胶的主物料放入中框34的中空部341,使主物料的边缘与露出的边条柔性部分粘附,手动调整平整后,上模组件43及其上压板431先平移到中框34的正上方,再向下压入中框34的中空部341并压住主物料,持续压合数秒后使主物料边缘与边条柔性部分紧密粘接;然后依次向上反向松开上模板431和中框34,上模板431和中框34再分别向后平移至后方,离开下模板2正上方,便于将下模板2型腔21内压合好的产品取出,如此往复进行。

采用本实用新型压合装置,使鼓带边条与主物料的组装实现较好的标准化作业,能大幅提高产品组装的生产效率以及产品品质的统一性,降低对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的要求,减少产品对技工技术的依赖,提高产品品质。而且,采用本实用新型压合装置,针对部分产品可以实现免车缝边条组装,从而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组装精确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