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导线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换线的导线输送机构。
背景技术:
导线在制造过程中,需要矫直及输送,现有的送线机构只适用于同一直径的导线矫直及输送,对于不同规格直径的导线需要分别制作对应的送线机构,增加了成本投入,且换线机构复杂,不便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便于换线的导线输送机构,用以解决现有送线机构不能适应不同规格直径导线且换线操作复杂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换线的导线输送机构,包括固定支撑单元、送线单元和调节单元,固定支撑单元包括固定基板、支撑板和固定块,支撑板与固定基板连接,固定块与支撑板连接;送线单元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导线嘴,导线嘴与固定块连接;调节单元包括调节支座和调节轴,调节轴穿过调节支座与从动轮连接。
进一步,所述固定块的上底面设置有第一螺纹孔,固定块的侧面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螺纹孔的轴线与第一通孔的轴线垂直,且第一螺纹孔与第一通孔贯通。
进一步,所述固定支撑单元还包括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第一支撑块、第二支撑块分别与定位基板连接;
第一支撑块的侧面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支撑块的侧面设置有第三通孔;
第二通孔的直径与第三通孔的直径相等,第三通孔竖直方向上最高点到定位基板的距离不大于20mm。
进一步,所述送线单元还包括导线管,导线管为“z”形,且拐角角度大于90°;导线管的入口端套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导线管的出口端套设在所述第三通孔内。
进一步,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底面上均设置有凹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面设置有轴孔,轴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垂直;所述凹槽位于轴孔下方。
进一步,所述调节轴依次穿过调节支座、凹槽与从动轮连接;
凹槽的宽度等于调节轴的直径,凹槽的长度方向与导线输送方向垂直。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通道,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设置在通道内,且主动轮、从动轮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不接触。
进一步,所述导线嘴包括第一导线嘴和第二导线嘴,第二导线嘴与第一导线嘴的结构、尺寸相同;
第一导线嘴和第二导线嘴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线嘴包括第一进线部和第一出线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1)通过设置从动轮与调节轴连接,调节轴与调节支座连接,通过旋转调节螺母或依靠调节弹簧自身的收缩,实现调节支座的上下移动,进而对从动轮和主动轮的线槽间隙进行调整,实现不同规格直径的导线压紧、输送,换线操作简单、方便;
(2)本发明设置步进电机与主动轮连接,导线进入时,步进电机输出轴顺时针旋转,实现导线的自动进入,在进行布线工作时,步进电机能够逆时针旋转,保证了导线的绷紧状态,换线便捷;
(3)导线嘴的进线部设置有锥形孔,在同一直径的导线孔基础下,更容易使导线进入,保证导线进入时不同位置状态的兼容性的同时,实现对导线输出位置状态的限制;导线嘴的出线部限制导线输出时的位置状态,保证了导线输出位置的相对稳定;
(4)导线管设置为“z”形,导线管的一端套设在第二通孔中,另一端套设在第三通孔中,导线管设计成一个沉降结构,保证了导线输出时与定位基板的高度距离不大于20mm,从而能够保证在布线过程中导线的位置易于布线操作;
(5)通过固定块的上底面设置有第一螺纹孔,通过第一螺纹孔中拧入的螺钉调节导线嘴的定位,结构简单、装拆方便,易于调整导线嘴轴向位置;
(6)通过第一支撑块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第二支撑块的顶部设置有第三螺纹孔,在第二螺纹孔和第三螺纹孔内拧入螺钉,实现导线管的定位,同时通过调节螺钉,来实现导线管前后位置的改变,调整导线管入口与第一出线部的对接效果,保证导线运动顺畅,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7)主动轮和从动轮均由两个轴承以及热缩套管组成,采用轴承和热缩套管制作主动轮和从动轮,材料易于获得,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同时热缩套管对导线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8)定位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布置的螺纹孔,以便增加传感器、功能性机构等组件,实现不同组件的对接,保证了送线位置的简易调整,拓展性、兼容性较好。
本发明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发明的导线输送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导线输送机构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导线输送机构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导线输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导线输送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导线输送机构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1-固定基板;12-支撑板;121-第一支撑板;1211-轴孔;1212-凹槽;1213-减重孔;122-第二支撑板;13-固定块;131-第一螺纹孔;132-第一通孔;14-第一支撑块;141-第二通孔;142-第二螺纹孔;15-第二支撑块;151-第三通孔;152-第三螺纹孔;21-主动轮;22-从动轮;23-步进电机;24-导线嘴;241-第一导线嘴;2411-第一进线部;2412-第一出线部;242-第二导线嘴;2421-第二进线部;2422-第二出线部;25-导线管;31-调节支座;311-调节轴孔;312-光孔;32-调节弹簧;33-调节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全文中描述使用的术语“顶部”、“底部”、“在……上方”、“下”和“在……上”是相对于装置的部件的相对位置,例如装置内部的顶部和底部衬底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装置是多功能的,与它们在空间中的方位无关。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6所示,公开了一种便于换线的导线输送机构,包括固定支撑单元、送线单元和调节单元,固定支撑单元包括固定基板11、支撑板12和固定块13,支撑板12与固定基板11连接,固定块13与支撑板12连接;送线单元包括主动轮21、从动轮22、步进电机23和导线嘴24,步进电机23与主动轮21连接,导线嘴24与固定块13连接;调节单元包括调节支座31、调节弹簧32和调节轴33,调节轴33穿过调节支座31与从动轮22连接,调节弹簧32与调节支座31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从动轮与调节轴连接,调节轴与调节支座连接,通过调节单元实现不同规格直径的导线压紧、输送,换线操作简单;通过设置步进电机与主动轮连接,导线进入时,步进电机输出轴顺时针旋转,实现导线的自动进入,在进行布线工作时,步进电机逆时针旋转,保证了导线的绷紧状态;导线嘴进口设置为锥形,保证了导线进入时的不同位置状态的兼容性,导线嘴出口限制了导线输出时的位置状态,保证了导线输出位置的相对稳定。
支撑板12包括第一支撑板121和第二支撑板122,第一支撑板121的侧面设置有轴孔1211,步进电机23与第一支撑板121连接,主动轮21与步进电机23的输出轴连接。具体的,步进电机23通过4个m3的内六角螺钉和平弹垫与第一支撑板121固定连接,确保动力输出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板121的底面上设置有凹槽1212,凹槽1212设置在轴孔1211的下方,调节轴33依次穿过调节支座31、凹槽1212与从动轮22连接,凹槽1212的宽度等于调节轴33的直径,凹槽1212的长度方向与导线输送方向垂直,以便带动调节支座31上下移动,实现不同规格导线直径的压紧、输送及换线;具体地,第一支撑板121为长方体板,凹槽1212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21底面的中间位置,轴孔1211与凹槽1212对正。
为了减轻第一支撑板121的重量,使机构稳定运行,第一支撑板121上设置有减重孔1213,具体地,减重孔1213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21的上部。第一支撑板121与固定基板11连接,具体的,采用4个m5的内六角螺钉及平弹垫将第一支撑板121的下底面与固定基板11连接,确保内六角螺钉自锁,避免步进电机23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使内六角螺钉松动,从而导致导线输送矫直过程出现误差。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板122的底面上同样设置有凹槽1212,调节轴33依次穿过调节支座31、凹槽1212与从动轮22连接,以便带动调节支座31上下移动,实现不同规格导线直径的压紧、输送及换线;具体地,第二支撑板122为长方体板,凹槽1212设置在第二支撑板122底面的中间位置。
为了减轻第二支撑板122的重量,第二支撑板122的上部也设置有减重孔1213。第二支撑板122与固定基板11连接,具体的,采用4个m5的内六角螺钉及平弹垫将第二支撑板122的下底面与固定基板11连接,确保内六角螺钉自锁,避免步进电机23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使内六角螺钉松动,使机构无法正常运行。
本实施例中,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21和第二支撑板122之间形成的通道内,且主动轮21、从动轮22与第一支撑板121和第二支撑板122均不接触,避免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在转动过程中与第一支撑板121和第二支撑板122发生摩擦干涉或影响,主动轮21位于从动轮22的上方,具体地,主动轮21与步进电机23的输出轴通过键固定连接,从动轮22通过调节轴33与调节支座21固定连接。
主动轮21的端面与第一支撑板121的间距为1~2mm,主动轮21的另一端面与第二支撑板122的间距为1~2mm,从动轮22的端面与第一支撑板121的间距为1~2mm,从动轮22的另一端面与第二支撑板122的间距为1~2mm。
需要说的是,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两个第一支撑板121配合支撑其他部件,即将第二支撑板122替换成第一支撑板121,采用此方式,不需要根据导线输送方向而限定第一支撑板121的安装位置,简化了装配过程。
固定块13的上底面设置有第一螺纹孔131,固定块13的侧面设置有第一通孔132,第一螺纹孔131的轴线与第一通孔132的轴线垂直,且第一螺纹孔131与第一通孔132贯通。固定块13与第一支撑板121连接,具体地,固定块13通过螺钉固定到第一支撑板121的侧面上,第一通孔132的轴线与轴孔1211的轴线垂直,第一通孔132的轴线位于第一支撑板121和第二支撑板122之间的通道的对称面内。第二支撑板122的侧面上也设置有固定块13,第一支撑板121连接的固定块13的第一通孔132与第二支撑板122连接的固定块13的第一通孔132对正。通过在第一螺纹孔131内拧入螺钉调节导线嘴24的定位,结构简单、装拆方便,易于调整导线嘴轴向位置。
导线嘴24包括第一导线嘴241和第二导线嘴242,第二导线嘴242与第一导线嘴241的结构、尺寸完全相同。第一导线嘴241包括第一进线部2411和第一出线部2412,第一进线部2411设置有锥形孔,第一出线部2412为圆筒结构,具体地,圆筒内径为10mm,锥形孔的小孔直径与圆筒内径相等;第一出线部2412套设在与第一支撑板121连接的固定块13的第一通孔132内,第一出线部2412的外径等于第一通孔132的直径。第二导线嘴242与安装在第二支撑板122上的固定块13连接,第二导线嘴242包括第二进线部2421和第二出线部2422,第二出线部2422套设在与第二支撑板122连接的固定块13的第一通孔132内。第一导线嘴241和第二导线嘴242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第一导线嘴241设置在导线输送方向的前方,第二导线嘴242设置在导线输送方向的后方,且第一导线嘴241的第一进线部2411和第二导线的第二进线部2421朝向一致。
本实施例中,导线嘴为一体加工,成本较低,导线嘴的进线部设置有锥形孔,在同一直径的导线孔基础下,更容易使导线进入,保证导线进入时不同位置状态的兼容性的同时,实现对导线输出位置状态的限制;导线嘴的出线部限制导线输出时的位置状态,保证了导线输出位置的相对稳定。
本实施例中,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均由两个轴承以及热缩套管组成。将两个轴承的中心孔位置对正,将热缩套管套在两个轴承的上,通过热风枪吹出的热风将热缩套管收缩在两个轴承上,两个轴承的倒角可以使热缩套管形成凹槽,从而形成中间带凹槽的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用于导线的定向输送,导线从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装配形成的线槽内穿过。采用轴承和热缩套管制作主动轮和从动轮,材料易于获得,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同时热缩套管对导线也起到了保护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也可以采用机加工的方法获得。
考虑到输送导线的直径不同,为了适应不同规格直径的导线,本实施中通过设置调节单元与从动轮22配合来调节主动轮21与从动轮22之间的线槽间隙。调节单元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21和第二支撑板122形成的通道的外侧,调节支座31设置有两个,分别与第一支撑板121和第二支撑板122连接,调节弹簧32设置有四个,调节轴33设置有两个;调节支座31的侧面设置有调节轴孔311,调节支座31的顶部设置有光孔312,光孔312设置有两个,两个光孔312关于调节轴孔311对称,调节轴孔311的轴线与光孔312的轴线垂直;一个调节单元由一个调节支座31、两个调节弹簧32、一个调节轴33、两个螺钉和两个调节螺母组成,调节轴33依次穿过调节轴孔311、凹槽1212与从动轮22连接,两个螺钉分别穿过两个光孔312与调节基板11连接,两个调节弹簧32分别套设在两个螺钉上,且调节弹簧32抵在调节支座31的下表面,两个调节螺母分别套设在两个螺钉上,且调节螺母位于调节支座31的上方。
通过两个螺钉与调节基板11连接,限制了调节单元沿导线输送方向的位置,通过调节弹簧32、调节螺母和螺钉配合保证了调节支座31的上下定位;调节弹簧抵在调节支座31的下表面,起到锁紧和减振的作用,使机构运行过程稳定;通过从动轮与调节支座连接,不同导线直径变化情况下,调节调节螺母或依靠调节弹簧自身收缩能够对不同规格直径的导线实现压紧、输送,换线操作简单、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导线输送机构的换线操作分为以下3种情况:(1)当更换导线的直径由小变大且变化量较大时,具体地,直径变化量大于两个数量级,示例性地,导线直径由1mm变化为4mm或更大时,通过向下旋转调节螺母,使调节支座31向下移动,进而增大从动轮22和主动轮21之间的线槽间隙,以适应不同规格的导线直径;(2)当更换导线的直径由小变大且变化量较小,具体地,直径变化量不大于两个数量级或由于导线自身加工过程导致导线直径略有变化时,示例性地,导线直径由1mm变为2mm,此时,不需要旋动调节螺母,依靠调节弹簧32自身的收缩即可实现增大从动轮22和主动轮21之间的线槽间隙,以适应不同规格的导线直径;(3)当更换导线的直径由大变小时,此时,通过向上旋动调节螺母,使调节支座31向上移动,进而减小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之间的凹槽间隙,以适用不同规格的导线直径。
固定支撑单元还包括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支撑块15,第一支撑块14、第二支撑块15分别与定位基板连接,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支撑块15设置在导线输送线路上,且第一支撑块14靠近固定基板11。具体地,第一支撑块14的下端通过螺钉与定位基板连接,具体的,螺钉为两个;第一支撑块14的上端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41,第二通孔141与第一通孔132正对,第一支撑块1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142,第二通孔141的轴线与第二螺纹孔142的轴线垂直,且第二螺纹孔142贯通第二通孔141。
第二支撑块15的下端通过螺钉与定位基板连接,具体的,螺钉为两个;第二支撑块15的上端的侧面设置有第三通孔151,第二支撑块15的顶部设置有第三螺纹孔152,第三螺纹孔152的轴线与第三通孔151的轴线垂直,且第三螺纹孔152贯通第三通孔151;第二通孔141的直径与第三通孔151的直径相等,第三通孔151竖直方向上最高点到定位基板的距离不大于20mm,保证导线输出时与定位基板的高度不大于20mm,从而方便布线操作;在第二螺纹孔142和第三螺纹孔152内拧入螺钉,来实现导线管25的定位,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同时通过调节螺钉,来实现导线管25前后位置的改变,以调整导线管25入口端与第一导线嘴241的第一出线部2412的对接效果,保证导线运动顺畅。
为了便于布线操作,送线单元还包括导线管25,导线管25为“z”字形,导线管25拐角角度大于90°,避免导线与导线管25的内壁产生过大的摩擦,方便导线的输送;导线管25的入口端套设在第二通孔141中,并与第一出线部2412对接,导线管25的出口端套设在第三通孔151中,分别通过螺钉压紧定位入口端和出口端;导线管25的外径等于第二通孔141的直径,导线管25的内径大于第一出线部2412的内径,保证导线从第一出线部2412输出后顺利进入导线管25内。导线管设计成一个沉降机构,保证了导线输出时与定位基板的高度距离不大于20mm,从而能够保证在布线过程中导线的位置易于布线操作。
考虑到布线工作的实际需求,定位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布置的螺纹孔,以便增加传感器、功能性机构等组件,实现不同组件的对接,保证了送线位置的简易调整,拓展性、兼容性较好。
本实施例中,根据导线直径,调节调节支座31上的调节螺母或依靠调节弹簧32的收缩,从而实现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形成的线槽间隙距离符合线径要求,当导线插入第二进线部2421,顶入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形成的线槽处,使用控制步进电机23顺时针旋转,靠主动轮21、从动轮22与导线间的摩擦力将导线输送到第一进线部2411并从第一出线部2412送出,与第一出线部2412对接的导线管25入口端的孔径比第一出线部2412的内径较大,保证了导线顺利进入导线管25内,利用导线管25的沉降,实现导线输出时与定位基板的高度距离控制在20mm之内,符合布线的技术要求。
本发明的导线输送机构,通过设置从动轮与调节轴连接,调节轴与调节支座连接,通过旋转调节螺母或依靠调节弹簧自身收缩,实现调节支座的上下移动,进而对从动轮和主动轮的线槽间隙进行调整,实现不同规格直径的导线压紧、输送,换线操作简单、方便;设置步进电机与主动轮连接,导线进入时,步进电机输出轴顺时针旋转,实现导线的自动进入,在进行布线工作时,步进电机能够逆时针旋转,保证了导线的绷紧状态,换线便捷;导线嘴的进线部设置有锥形孔,在同一直径的导线孔基础下,更容易使导线进入,保证导线进入时不同位置状态的兼容性的同时,实现对导线输出位置状态的限制;导线嘴的出线部限制导线输出时的位置状态,保证了导线输出位置的相对稳定。
本发明的导线输送机构,导线管设置为“z”形,导线管的一端套设在第二通孔中,另一端套设在第三通孔中,导线管设计成一个沉降结构,保证了导线输出时与定位基板的高度距离不大于20mm,从而能够保证在布线过程中导线的位置易于布线操作;通过在固定块的上底面设置有第一螺纹孔,通过第一螺纹孔中拧入的螺钉调节导线嘴的定位,结构简单、装拆方便,易于调整导线嘴轴向位置。
本发明的导线输送机构,通过第一支撑块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第二支撑块的顶部设置有第三螺纹孔,在第二螺纹孔和第三螺纹孔内拧入螺钉,实现导线管的定位,同时通过调节螺钉,来实现导线管前后位置的改变,调整导线管入口与第一出线部的对接效果,保证导线运动顺畅,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主动轮和从动轮均由两个轴承以及热缩套管组成,采用轴承和热缩套管制作主动轮和从动轮,材料易于获得,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同时热缩套管对导线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定位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布置的螺纹孔,以便增加传感器、功能性机构等组件,实现不同组件的对接,保证了送线位置的简易调整,拓展性、兼容性较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