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电路板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09446发布日期:2020-05-06 19:2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电路板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所述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板加工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的电路板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路板通过流水线和人工配合的生产线已经广泛使用,但进一步地自动控制化来实现电路板的自动固定、夹紧以及翻转装置还未有使用。随着智能制造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自动化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电路板自动翻转装置是电路板自动生产流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环。一旦广泛应用,将为电路板的全自动生产从打胶、翻转、涂敷整个流程中,提供了重要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路板加工过程中无法有效自动翻转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电路板加工过程中自动夹紧及自动翻转的新型电路板翻转装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新型的电路板翻转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旋转机构、传输线、位于所述传输线之上的翻转板及设置于所述翻转板上的夹紧装置,所述旋转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翻转板;所述夹紧装置夹取位于传输线上的电路板,所述旋转机构的旋转带动所述翻转板翻转,所述翻转板的翻转带动所述夹紧装置翻转。

进一步,所述夹紧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翻转板上的气缸组以及与所述气缸组连接的高度可调的夹紧机构;所述翻转板上还设置有滑轨组,所述夹紧机构设置于所述滑轨组上并在所述气缸组的带动下沿所述滑轨组滑动;所述旋转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旋转气缸,所述旋转气缸连接有旋转传动轴,所述旋转传动轴通过旋转传动件连接所述翻转板。由此,实现翻转装置的稳定运行。

进一步,所述气缸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翻转板上表面及下表面上的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滑轨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翻转板上表面及下表面上的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翻转板上侧及下侧的第一机加工工件组及第二机加工工件组;所述第一气缸的气缸杆连接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组;所述第二气缸的气缸杆连接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组;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上并在所述第一气缸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一滑轨移动;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滑轨上并在所述第二气缸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二滑轨移动;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组及第二机加工工件组的高度可调节。两个气缸分别带动相应的机加工工件组稳定运行,滑轨可以保证了机加工工件组的运行路线稳定不至于出现位置偏差。

进一步,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组与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组的一侧均设置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与所述传输线滑动式接触,且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组以及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组均与所述传输线之间具有间隙。由此,既保证了夹紧装置在夹紧过程中能够稳定的夹住电路板,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整个夹紧机构与输送线之间的磨损,减少了不必要的磨损与损耗。

进一步,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组包括上下设置且通过第一调节装置进行配合连接的第一机加工工件a及第一机加工工件b,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a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上并在所述第一气缸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一滑轨移动;所述第一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螺母组及穿设于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a及第一机加工工件b中的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母组将所述第一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组中并调节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b相对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a的距离;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组包括上下设置且通过第二调节装置进行配合连接的第二机加工工件a及第二机加工工件b,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a设置于所述第二滑轨上并在所述第二气缸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二滑轨移动;所述第二调节装置包括第二螺母组及穿设于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a及第二机加工工件b中的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母组将所述第二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组中并调节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b相对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a的距离;所述第一加工工件b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件b配合夹紧所述传输线上的电路板,且所述第一加工工件b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件b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的万向轮。由此,通过螺栓、螺母的固定方式,实现了夹紧机构的高度和前后倾斜度可调,且打胶和涂敷中的夹紧装置采用气缸配合滑轨的方式,有效消除了第一加工工件组与第二加工工件组运行后出现“内八字”和“外八字”位置关系的问题。

进一步,所述第一螺母组包括将第一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a上的第一螺母a、将所述第一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一加工工件b上的第一螺母b以及与所述第一螺母b对立设置的第一螺母c;所述第二螺母组包括将第二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a上的第二螺母a、将所述第二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二加工工件b上的第二螺母b以及与所述第二螺母b对立设置的第二螺母c。由此,实现了夹紧机构的角度和高度位置的可有效调整性。

进一步,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组中设置有多个结构相同的第一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机加工工件组中设置有多个结构相同的第二调节装置;从而加强每个加工工件组的牢固性。

进一步,所述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上均为横截面呈工字型的工字型滑轨,且所述工字型滑轨上卡设有滑块,所述滑块的滑槽部具有向内凸出的凸筋,所述凸筋卡在所述工字型滑轨的中间凹槽中;所述第一机加工工件组及第二机加工工件组均固定于所述滑块上。以实现翻转时通过滑轨进行限位,可限制第一滑轨或第二滑轨与相应的滑块之间的上下位置的移动,保证了在翻转过程中第一机加工工件组与第二加工工件组可以与旋转轴、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等同步旋转,保证了翻转过程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第一加工工件b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件b的底端处均具有v型铲状结构,所述v型铲状结构的底部托起所述电路板且所述电路板的两边沿分别紧卡在两侧的所述v型铲状结构的v型凹槽中,以实现电路板的准确抓取与夹紧定位。

更进一步,所述翻转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均设置有多个高出所述夹紧机构及气缸组的缓冲防撞块,靠近所述传输线一侧的所述缓冲防撞块抵靠在所述机架上。由此,在翻转装置翻转到位和翻转回位时,通过缓冲防撞块进行缓冲及限位,减少了80%的撞击噪音,同时对翻转位置进行有效限制,能够保证每次翻转的位置均保持一致。

使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电路板翻转装置的结构简单,实现了电路板的翻转且成本相对较低、结构稳定、运行平稳、故障率低以及修复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翻转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夹紧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滑轨与滑块安装后的横向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的电路板翻转装置100,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置有旋转机构3、传输线11、位于传输线11之上的翻转板2及设置于翻转板2上的夹紧装置4,旋转机构固定连接翻转板2;夹紧装置4夹取位于传输线11上的电路板,旋转机构3的旋转带动翻转板2翻转,翻转板2的翻转带动夹紧装置4翻转。

优选地,夹紧装置4包括设置于翻转板2上的气缸组41以及与气缸组41连接的高度可调的夹紧机构42;翻转板2上还设置有滑轨组43,夹紧机构42设置于滑轨组43上并在气缸组41的带动下沿滑轨组43滑动;旋转机构3包括设置于机架1上的旋转气缸31,旋转气缸31连接有旋转传动轴32,旋转传动轴32通过旋转传动件33连接翻转板2;其中旋转传动件33固定于翻转板的一表面上,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以固定在翻转板2的上表面为例。由此,可以实现翻转装置100的稳定运行。

优选地,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气缸组41包括分别设置于翻转板2上表面及下表面上的第一气缸411和第二气缸412;滑轨组43包括分别设置于翻转板2上表面及下表面上的第一滑轨431及第二滑轨432;夹紧机构42包括分别设置于翻转板2上侧及下侧的第一机加工工件组421及第二机加工工件组422;第一气缸411的气缸杆连接第一机加工工件组421;第二气缸412的气缸杆连接第二机加工工件组422;第一机加工工件组421的一端设置于第一滑轨431上并在第一气缸411的带动下沿第一滑轨431移动。

同理,第二机加工工件组422的一端设置于第二滑轨432上并在第二气缸412的带动下沿第二滑轨432移动;第一机加工工件组421及第二机加工工件组422的高度可调节。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气缸411与第二气缸412分别带动相应的机加工工件组(421,422)稳定运行,第一滑轨431与第二滑轨434232滑轨可以保证了机加工工件组(421,422)的运行路线稳定不至于出现位置偏差,也不至于出现机加工工件组(421,422)与第一气缸411与第二气缸412等其它元件出现相对角度的变化。

为例避免加工工件组(421,422)被传输线带动或者产生磨损,优选地,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机加工工件组421与第二机加工工件组422的一侧均设置有万向轮5,万向轮5与传输线11滑动式接触,且第一机加工工件组421以及第二机加工工件组422均与传输线11之间具有间隙。由此,既保证了夹紧装置4在夹紧过程中能够稳定的夹住电路板,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整个夹紧机构42与输送线11之间的磨损,减少了不必要的磨损与损耗。

如图1和2所示,优选地,其中,第一机加工工件组421包括上下设置且通过第一调节装置423进行配合连接的第一机加工工件a4211及第一机加工工件b4212,第一机加工工件a4211设置于第一滑轨431上并在第一气缸411的带动下沿第一滑轨431移动;第一调节装置423包括第一螺母组4231及穿设于第一机加工工件a4211及第一机加工工件b4212中的第一螺栓4232,第一螺母组4231将第一螺栓4232固定于第一机加工工件组421中并调节第一机加工工件b4212相对第一机加工工件a4211的距离;第二机加工工件组422包括上下设置且通过第二调节装置424进行配合连接的第二机加工工件a4221及第二机加工工件b4222,第二机加工工件a4221设置于第二滑轨432上并在第二气缸412的带动下沿第二滑轨432移动;第二调节装置424包括第二螺母组4241及穿设于第二机加工工件a4221及第二机加工工件b4222中的第二螺栓4242,第二螺母组4241将第二螺栓4242固定于第二机加工工件组422中并调节第二机加工工件b4222相对第二机加工工件a4221的距离;第一加工工件b4212与第二加工工件b4222配合夹紧传输线上的电路板,且第一加工工件b4212与第二加工工件b4222的一侧均设置有万向轮5。由此,通过螺栓、螺母的固定方式,实现了夹紧机构42的高度和前后倾斜度可调,且打胶和涂敷中的夹紧装置4采用气缸配合滑轨的方式,有效消除了第一加工工件组421与第二加工工件组422运行后出现“内八字”和“外八字”位置关系的问题。

如图1和2所示,第一螺母组4231包括将第一螺栓4232固定在第一机加工工件a4211上的第一螺母a42311、将第一螺栓4232固定于第一加工工件b4212上的第一螺母b42312以及与第一螺母b42312对立设置的第一螺母c42313;第二螺母组4241包括将第二螺栓4242固定在第二机加工工件a4221上的第二螺母a42411、将第二螺栓4242固定于第二加工工件b上的第二螺母a42412以及与第二螺母a42412对立设置的第二螺母a42413。由此,实现了夹紧机构42的角度和高度位置的可有效调整性。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夹紧机构42中的第一调节装置423及第二调节装置424采用螺栓和螺母相对配合固定的方式,即1个螺栓配2个及以上螺母的方式,实现了夹紧机构42的角度和上下位置及整体高度位置的调整。且,在夹紧机构42固定后,可以调整并保证第一加工工件b4212和第二加工工件b4222与传输线11保持平行,并且与传输线11之间的间隙高度可以进行有效调整(依据电路板的厚度进行调整),这样夹紧后,才能实现电路板与传输线11的脱离。

为提高每个加工工件组的牢固性,优选地,第一机加工工件组421中设置有多个结构相同的第一调节装置423进行固定相应的第一加工工件a4211和第一加工工件b4212;第二机加工工件组422中设置有多个结构相同的第二调节装置424进行固定相应的第二加工工件a4221和第二加工工件b4222。

优选地,如图3所示,为了保证了在翻转过程中第一机加工工件组421与第二加工工件组422可以与旋转机构3的旋转轴、第一气缸411和第二气缸412等同步进行旋转,保证了翻转过程的稳定性,其中,第一滑轨431及第二滑轨432上均为横截面呈工字型的工字型滑轨,且工字型滑轨(431,432)上卡设有滑块6,滑块6的滑槽部61具有向内凸出的凸筋62,凸筋62卡在工字型滑轨的中间凹槽433中;第一机加工工件组421及第二机加工工件组422均固定于相应的滑块6上。由此,可以实现翻转时通过滑轨(431,432)进行限位,可限制第一滑轨431或第二滑轨432与相应的滑块6之间的上下位置的移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以第一滑轨431与滑块6的附图为例,显然第二滑轨432与滑块6的结构关系与附图3中相同。

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加工工件b4212与第二加工工件b4222的底端处均具有v型铲状结构7,v型铲状结构7的底部托起电路板且电路板的两边沿分别紧卡在两侧的v型铲状结构7的v型凹槽71中,以实现电路板的准确抓取与夹紧定位;由于通常的电路板底部均具有一些小的凸起部件,因此v型铲状结构7可以直接通过电路板两侧的边沿下插入并托起电路板,从而托起并夹紧电路板。

优选地,如图1所示,翻转板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均设置有多个高出夹紧机构42及气缸组41高度的缓冲防撞块8,靠近传输线11一侧的缓冲防撞块8抵靠在机架1上。其中,缓冲防撞块8可以上聚氨酯防撞块8或其他类似于橡胶、塑胶等的防撞块8,在翻转装置100翻转到位和翻转回位时,通过缓冲防撞块8进行缓冲及限位,减少了80%的撞击噪音,同时对翻转的位置进行有效限制,能够保证每次翻转的位置均保持一致。

使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利用旋转机构3及夹紧装置4,可实现整套翻转板2的旋转180度。翻转装置100的结构简单,实现了电路板的翻转、成本相对较低、结构稳定,且运行平稳、故障率低以及修复成本低。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