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以及介质输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114117发布日期:2020-09-04 15:2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以及介质输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具备向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的介质输送装置、具备该介质输送装置的记录装置以及介质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备以预定的频率将被付加于介质的张力以预定的频率暂时放开并且在其后再次付加张力的控制部的输送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889号公报

介质输送装置多成为在输送部的夹持位置处夹持介质的状态下对该介质施与输送力的结构。在具备这种输送部与所述张力施加部的介质输送装置中,在由所述输送部执行介质的输送的情况下,根据由所述张力施加部施加的张力的大小不同,在输送部的输送动作开始时,由所述张力产生的拉伸力被施加在所述夹持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力上。因此,存在成为介质滑动着被输送的滑动输送的情况。若成为滑动输送,则由于比本来的输送量更多地输送介质,所以输送精度下降。在喷墨式打印机等的记录装置中,由于所述滑动输送而产生条纹,导致记录品质下降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对上述滑动输送的问题进行记载和提示。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执行输送动作来输送介质;收卷部,收卷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张力施加部,将张力施加于所述输送部与所述收卷部之间的所述介质;驱动部,驱动所述张力施加部;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收卷部对所述介质的收卷动作完成后控制所述驱动部,以使得在所述输送部的接下来的输送动作开始的时刻释放所述张力施加部的张力的施加。

一种介质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是记录装置的介质输送方法,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输送部,沿输送方向输送介质;收卷部,收卷所述介质;以及张力施加部,将张力施加于所述输送部与所述收卷部之间的所述介质,所述介质输送方法包括:执行所述介质的输送动作;收卷所述介质;以及在收卷所述介质后,在执行接下来的输送动作的时刻释放所述张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侧截面图。

图2是表示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张力施加部的一个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3是表示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张力施加部的其他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一的张力施加部与输送部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根据实施方式二涉及的张力施加部的一个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6是表示根据实施方式二涉及的张力施加部的其他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7是表示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张力施加部的一个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8是表示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张力施加部的其他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记录装置;2…介质;3…记录部;4…介质输送装置;5…输送部;6…收卷部;7…张力施加部;8…驱动部;9…控制部;10…驱动辊;11…从动辊;12…夹持位置;13…送出部;14…支承部;15…预加热器;16…后加热器;17…轴部件;18…臂部;19…电机;20…齿轮;21…目标位置;22…保持部;23…输送状态曲线;24…张力状态曲线;25…电磁铁;26…转动支点;c…旋转方向;f…输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进行概略的说明。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执行输送动作来输送介质;收卷部,收卷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张力施加部,将张力施加于所述输送部与所述收卷部之间的所述介质;驱动部,驱动所述张力施加部;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收卷部对所述介质的收卷动作完成后控制所述驱动部,以使得在所述输送部的接下来的输送动作开始的时刻释放所述张力施加部的张力的施加。

这里,“释放张力的施加”中的“释放”在该说明书中以如下含义被使用:只要在满足所述释放的技术意义的范围内,不限于施加于介质的张力为零的状态,还包括比收卷部进行的介质的收卷时所施加的张力弱的状态。

根据本方式,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在所述收卷部的所述介质的收卷动作完成后、所述输送部的接下来的输送动作开始的时刻释放所述张力施加部的张力的施加。由此,当所述输送部的接下来的输送动作开始时,由于张力被释放,所以能够降低成为滑动输送的可能。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张力施加部具有能够与所述介质抵接的轴部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在释放所述张力后使所述轴部件的停止位置成为预定的目标位置。

根据本方式,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以在释放张力后使所述轴部件的停止位置成为预定的目标位置。由此,直到接下来的输送动作开始,能够抑制所述轴部件再次抵接介质并而施加过大的张力。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在所述收卷部执行所述介质的所述收卷动作期间,向所述介质施与所述张力。

根据本方式,所述驱动部在所述收卷部执行所述介质的收卷动作期间向所述介质施与所述张力。即,能够一边施与张力一边收卷介质。由此,能够提高收卷精度。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输送部的介质输送量开始所述收卷部的驱动。

根据本方式,由于基于所述输送部的介质输送量开始所述收卷部的驱动,所以能够稳定收卷开始的定时,进行收卷精度良好的收卷。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任一方式中,在所述轴部件退避的退避位置处具备将所述轴部件保持于所述退避位置处的保持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释放所述张力,以使得所述轴部件不到达所述保持部。

根据本方式,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轴部件未到达所述保持部的范围内释放所述张力。由此,能够抑制成为所述轴部件被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状态,抑制成为轴部件无法返回到张力施加位置的状态。因此,例如在无人操作介质输送装置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在作业者未注意期间成为所述轴部件无法返回的状况的可能。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在释放所述张力后,为了使所述轴部件返回到张力施加位置而使所述轴部件朝向所述介质移动时的移动速度成为预定的范围内。

根据本方式,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在释放所述张力后,为了使所述轴部件返回到张力施加位置而使所述轴部件朝向所述介质移动时的移动速度成为预定的范围内。由此,在使所述轴部件从张力的释放位置移动到施加位置并且使其再次接触介质时,能够避免所述轴部件对所述介质冲击性的抵接。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部,在所述介质上进行记录;以及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项的介质输送装置。

根据本方式,当用记录部作为喷墨式打印机等的记录装置来在介质上执行记录时,能够形成由于介质输送偏差而出现的白条纹、黑条纹被抑制的图像。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式中,所述控制部被编程为执行如下动作:在所述记录部与所述输送部为停止状态下,所述收卷部在将所述张力施加部的张力施加于所述介质的张力施加状态下执行所述收卷动作;使所述收卷部停止以完成所述收卷动作;将所述张力转变为未将所述张力施加于所述介质的状态即张力释放状态;在该张力释放状态下开始所述输送部的所述输送动作,并执行所述记录部的记录;以及如果介质输送量达到预定量则从所述张力释放状态转变到所述张力施加状态,在所述记录部与所述输送部为停止状态下,进行所述收卷部对所述介质的所述收卷动作。

根据本方式,作为记录装置,能够得到上述各方式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介质输送方法是记录装置的介质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输送部,沿输送方向输送介质;收卷部,收卷所述介质;以及张力施加部,将张力施加于所述输送部与所述收卷部之间的所述介质,所述介质输送方法包括:执行所述介质的输送动作;收卷所述介质;以及在收卷所述介质后,在执行接下来的输送动作的时刻释放所述张力。

根据本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方式相同的效果。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详细的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基于图1对本实施方式一的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进行说明。接着,基于图2至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基于图5与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基于图7与图8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中x方向为介质2的宽度方向,支承部14中的y方向为介质2的输送方向f,z方向表示与x方向以及y方向垂直的方向。此外,输送方向f特别地将表示朝向收卷部6的方向的情况记为+f,特别地将表示在其反方向朝向送出部13的方向的情况记载为-f。

实施方式一

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参照图1)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一的记录装置1是卷对卷式的喷墨式打印机,其具备:记录部3,搭载对由卷筒纸构成的介质2执行记录的未图示的记录头;以及介质输送装置4。在本实施方式一中,记录部3是沿介质2的宽度方向x往复移动并且从所述记录头喷出墨水而进行记录的串行式。

介质输送装置4构成为具备:输送部5,沿输送方向f输送介质2;收卷部6,收卷被沿输送方向f输送的介质2;张力施加部7,向输送部5与收卷部6之间的介质2施加张力;驱动部8,驱动张力施加部7;以及控制部9,控制驱动部8。此外,控制部9控制驱动部8,以在收卷部6的介质2的收卷动作完成后、输送部5的接下来的输送动作开始的时刻释放张力施加部7的张力的施加。

此外,记录装置1具备:送出部13,沿输送方向f送出介质2;支承部14,位于与记录部3相对的位置处并且支承介质2;预加热器15,位于输送方向f上的支承部14的上游处;以及后加热器16,位于输送方向f上的支承部14的下游处。

预加热器15、支承部14以及后加热器16构成介质2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

输送部

输送部5位于介质2的输送方向f上的记录部3的上游处,并且由驱动辊10与从动辊11的对构成。输送部5是在驱动辊10与从动辊11的对的夹持位置12处在夹持介质2的状态下通过两辊旋转而向介质2施与输送力的结构。

收卷部

在本实施方式一中,收卷部6与送出部13构成为能够在控制部9的控制下分别被未图示的驱动部独立地旋转驱动。箭头c表示在沿输送方向f输送介质2的情况下的收卷部6与送出部13的旋转方向。

收卷部6与送出部13在控制部9的控制下也可沿箭头c的反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一中,收卷部6是如下结构:在控制部9的控制下,在记录部3与输送部5为停止状态下,在将张力施加部8的张力施加于介质2的状态下执行收卷。

控制部9在介质2的收卷的停止状态下,重复记录部3的记录动作与输送部5的介质2的输送动作。由此,在收卷部6的近前积存有介质2的松弛部分。若该松弛部分达到预定量l,则收卷部6开始收卷。对该收卷开始进行后述。

在收卷部6的所述松弛而积存的介质2的收卷开始时,记录部3与输送部5成为非驱动状态,即成为停止状态。然后,若收卷部6的收卷继续而对松弛的介质2进行所述预定量的收卷,则收卷部6为了完成收卷而成为非驱动状态,即转变到停止状态。

张力施加部

如图2放大所示,张力施加部7具有能够与介质2抵接的轴部件17。该轴部件17为圆柱形状,并且被臂部18可旋转地连接于驱动部8。

张力施加部7构成为通过驱动部8的驱动来取得轴部件17与介质2接触且对介质2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状态与不对介质2施加张力的张力释放状态。

这里,“张力释放状态”中的“释放”在该说明书中以如下含义被使用:只要在满足所述释放的技术意义的范围内,不限于施加于介质2的张力为零的状态,还包括比收卷部6进行的介质2的收卷时所施加的张力弱的状态。所述“释放的技术意义”是指在收卷部6的介质2的收卷动作完成后、输送部5的接下来的输送动作开始时,介质2处于不受滑动输送的影响的状态。

此外,收卷时对介质2施与的张力的大小以如下方式设定:当收卷部6执行收卷时,介质2的皱褶、扭弯等的问题被抑制在允许范围内。该大小在收卷中可以固定也可以变化。

张力施加部7的驱动部8在本实施方式一中由电机19与齿轮20构成,齿轮20以电机19的旋转为动力来旋转。由此臂部18摆动,由此轴部件17转动,能够分别采取所述张力施加状态与所述张力释放状态。

收卷部6的收卷开始时的轴部件17以及臂部18的位置是在比图2的位置更下方处转动的位置。从该下方的位置处,开始介质2的收卷,继续收卷,从而介质2的收卷对象部分的长度逐渐变短。轴部件17以及臂部18随之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f方向转动,并且移动到图3的位置。

图3表示轴部件17从对介质2的张力施加状态转变到张力释放状态之前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一中,构成为在控制部9的控制下,轴部件17转动到作为从介质2离开的停止位置的目标位置21为止,并被保持在该目标位置21。在该目标位置21处的轴部件17的保持是通过停止驱动部8的电机19并在该位置停止齿轮20的旋转并维持而被实现的。例如,为了使轴部件17的位置成为目标位置21,对电机19进行pid控制。

当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在所述目标位置21停止并保持轴部件17,并且可再次返回到张力施加状态的结构就可以是任何保持结构。

此外,在轴部件17从介质2的收卷开始的位置移动到图3的位置为止期间,由于收卷部6将收卷介质2的力作用于介质2,所以反作用力经由介质2而作用于轴部件17。也可以具备未图示的传递切换机构,在轴部件17以及臂部18由于该反作用力而能够向-f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收卷开始初期电机19的动力向齿轮20的传递被解除,在轴部件17移动到图3的位置的时刻,电机19的动力被传递到齿轮20的。

控制部

在本实施方式一中,控制部9基于输送部5的介质输送量开始收卷部6的驱动。

收卷部6的介质2的收卷的开始的定时是输送部5的介质输送量由于驱动辊10的旋转量而被感测,且该介质输送量达到被预先设定的预定量l的时刻。预定量l是执行多次介质2的输送动作后的累积的输送量。收卷开始的时刻是如上所述在收卷部6的近前处介质2的松弛部分积存到预定量l的状态。控制部9以如下方式控制各构成部的动作:若所述介质输送量达到该预定量l,则在记录部3以及输送部5停止的状态下,使处于张力释放状态的张力施加部8转变为张力施加状态,从而收卷部6开始介质2的收卷。

收卷部6的收卷动作的完成是介质2的收卷量成为预定量l的时刻。所述收卷量基于收卷部6的旋转量而被感测。

这里,“施与张力”中施与的张力的大小以如下方式设定:在收卷部执行收卷时,介质的皱褶、扭弯等的问题处被抑制在允许范围内。该大小在收卷中可以固定也可以变化。

控制部9控制驱动部8,以在收卷部6的介质2的收卷动作完成后、输送部5的接下来的输送动作开始的时刻释放张力施加部7的张力的施。

图4是说明该控制中的输送部5的输送状态与张力施加部7的张力状态的时序图。在图4中,符号23是表示输送部5的输送状态的输送状态曲线,符号24是表示张力施加部7的张力状态的张力状态曲线。

定时t1是收卷部6的收卷结束并且张力施加部7从张力的施加状态转变到释放状态的时刻。在该定时t1,输送部5从停止的状态转变到输送的状态,能够在不受张力的影响的状态下开始介质2的输送。输送部5经过加速区域以及定速区域,如果介质输送量为预定量l就停止输送。定时t2是输送部5停止并且张力施加部7再次转变到张力施加状态的时刻。此后,重新开始收卷部6的介质2的收卷。

在本实施方式一中,构成为控制部9控制驱动部8,以在释放所述张力后,为了使轴部件17返回到张力施加位置而使轴部件17朝向介质2移动时的移动速度成为预定的范围内。

这里,“移动速度成为预定的范围内”是能够避免轴部件17对介质2冲击性的抵接的速度范围的意思。以冲击性的移动速度向介质2抵接,存在介质2的其后的收卷精度下降的风险,此外存在对介质2带来损伤的风险。

具体而言,在释放张力后,若未通过驱动部8向张力施加部7施与转矩,则轴部件17沿重力方向下落,结果存在再次抵接介质2的风险。由于抵接时的速度,所以存在与介质2抵接时施与冲击、施加过度的前张力的可能。基于预先实验、模拟来确定所述轴部件17相对于朝向介质2时的移动速度的预定的范围。

如图2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一中,在轴部件17退避的退避位置处具备将轴部件17保持于所述退避位置的保持部22。这里,“轴部件17退避的退避位置处”是用于在不使用时将轴部件17移动并保持于从张力施加位置离开的位置处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一中,在轴部件17、臂部18上设置由磁性材料(例如,铁等)形成的部位,从而使保持部22成为具有电磁铁的结构,成为由于磁力吸附而将轴部件17保持于退避位置处的结构。通过将保持部22的电磁铁设为关闭,可容易地进行从该退避位置向张力施加位置的移动。

并且,构成为控制部9控制驱动部8,以在轴部件17未到达保持部22的范围内以释放张力。此外,保持部22也可以用永久磁铁替换电磁铁。在该情况下,作业者使轴部件17从退避位置向张力施加位置移动。或者,作为保持部22也可以设置钩部,在臂部18上设置能够钩挂该钩部的孔等。

实施方式一的效果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一,控制部9控制驱动部8,以在收卷部6的介质2的收卷动作完成后、输送部5的接下来的输送动作开始的时刻释放张力施加部7的张力。由此,在输送部5的接下来的输送动作开始时,由于张力被释放,所以能够降低成为滑动输送的风险。

此外,在释放张力后,控制部9控制驱动部8,以使轴部件17的停止位置成为预定的目标位置21。由此,直到接下来的输送动作开始为止,能够抑制轴部件17再次抵接介质2并对其施加过大的张力。

此外,在收卷部6执行介质2的收卷动作期间驱动部8向介质2施与所述张力。即,能够一边施与张力一边收卷介质2。由此,能够提高收卷精度。

此外,由于基于输送部5的介质输送量来开始收卷部6的驱动,所以能够稳定收卷开始的定时,进行收卷精度良好的收卷。

此外,控制部9在轴部件17未到达保持部22的范围内释放张力。由此,能够抑制轴部件17成为被保持部22保持的状态,并且抑制轴部件17成为无法返回到张力施加位置的状态。因此,例如在无人操作介质输送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在作业者未注意期间轴部件17无法返回的状况的风险。

具体而言,例如,在保持部22为永久磁铁、臂部18由包含铁等的磁性金属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若臂部18与保持部22接触,则存在由于臂部18被吸附于保持部22,而仅通过驱动部8的转矩无法返回到张力施加位置的风险。根据实施方式一,控制部9控制驱动部8,以在臂部18未接触保持部22的范围内释放张力。由此,能够抑制臂部18被吸附于保持部22,并且抑制轴部件17无法返回到张力施加位置处。

此外,控制部9控制驱动部8,以在释放所述张力后,为了使轴部件17返回到张力施加位置而使轴部件17朝向介质2移动时的移动速度成为预定的范围内。由此,当使轴部件17从张力的释放位置移动到施加位置并且使其再次与介质2接触时,能够避免轴部件17对介质2冲击性的抵接。即,能够抑制作用于介质2前张力过大。

此外,当用记录部3作为喷墨式打印机等的记录装置来在介质2上执行记录时,能够形成由于介质输送偏差而出现的白条纹、黑条纹被抑制的图像。

介质输送方法

记录装置1中的介质输送方法在以上的说明中明确,但具有以下的各工序。

该介质输送方法是记录装置1中的介质输送方法,所示记录装置1具备:输送部5;收卷部6,收卷介质2;张力施加部7,具有能够与介质2抵接的轴部件17,并且将张力施加于输送部5与收卷部6之间的介质2;以及驱动部8,驱动张力施加部7,所述介质输送方法具有:第一工序,由输送部6输送介质2;第二工序,由收卷部6收卷介质2;以及第三工序,在所述第二工序完成后、接下来的所述第一工序开始的时刻释放所述张力。由此,能够得到在实施方式一中说明的上述效果。

实施方式二

基于图5与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二中,臂部18具有铁等的磁性材料,电磁铁25被配置于与目标位置21对应的位置处。从完成收卷部6的介质2的收卷的图6的位置,臂部18的所述磁性材料的部分受到电磁铁25的磁吸引力,进一步转动而被吸附于电磁铁25并且维持在该位置处。该状态为张力的释放的状态。在图5与图6中,符号26表示臂部18的转动支点。驱动部8的图示被省略。

在将张力施加部7的张力从释放的状态转变到施加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电磁铁25的电源设为断开,从而磁吸引力消失,所述转变成为可能。驱动部8在控制部9的控制下被控制,从而转动臂部18,以使轴部件17移动到张力施加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二,张力释放时的轴部件17的位置稳定,并且得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三

基于图7与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进行说明。

如已说明的那样,在轴部件17从介质2的收卷开始的位置,即图7的位置开始,移动到相当于张力施加被释放之前的图8的位置为止期间,收卷部6收卷介质2的力作用于介质2。在该力在预定以上的情况下,由于拉伸介质2的力变大,所以通过介质2而作用于轴部件17的反作用力也变大。

本实施方式三相当于这种情况。即构成为,从收卷部6的介质2的收卷开始的位置到图8的位置为止,轴部件17成为来自驱动部8的动力被切断的游离状态。若在该游离状态下以所述较大的力来进行介质2的收卷被,则通过介质2作用于轴部件17的反作用力也变大,在轴部件移动到图8的位置处的时刻,轴部件17由于自身的惯性力而成为能够移动到释放状态的位置为止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三成为利用该惯性力移动到张力释放状态的位置并保持在该位置处。该保持的结构可以与实施方式二相同,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三能够简化用于张力释放的结构并且可得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印刷装置1的实施例以具有上述那种结构为基础,但也当然可进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局部结构的变更、省略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