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托盘搬运的四向穿梭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68479发布日期:2020-06-26 22:48阅读:17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托盘搬运的四向穿梭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物流仓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托盘搬运的四向穿梭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上涨,密集仓储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物流公司和电商公司的关注。自动化立体仓库由于具有很高的空间利用率、很强的出入库能力,已成为企业物流和生产管理不可缺少的仓储技术,在汽车、化工、电子、烟草等行业的应用逐年增长。未来几年,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之一表现为高速度、高效率、高密度。

目前市场上,立体仓库通常使用的货物搬运设备为四向穿梭车,其具有分别在两组轨道上行走的两种轮组,当四向穿梭车需要在不同的轨道上行驶时,两种轮组之间通过相对的升降实现行走轮组的切换,现有技术中四向穿梭车的换向结构都是设置于车体的中间位置,这样就导致穿梭车的其他部件需要分布在车体的靠近两侧或者两端的位置,进而导致穿梭车内部重量的不均衡,进而容易导致四向穿梭车在换向时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托盘搬运的四向穿梭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四向穿梭车内部重量不均衡导致换向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采取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托盘搬运的四向穿梭车,包括:第一车体、第二车体和换向系统;

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矩形框架、两个隔板、若干第一传动轴和若干第一轮组,所述矩形框架由两个端板和两个所述侧板围合形成,两个所述隔板平行于两个所述侧板间隔安装于所述矩形框架内,每一所述隔板与其外侧相对应的所述侧板之间形成一容置腔,两个所述隔板之间形成一安装腔,每一所述侧板上均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条形孔,每一所述隔板对应所述第一条形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一传动轴贯穿两个所述端板安装于所述矩形框架上,所示第一轮组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两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车体沿平行于所述端板的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车体包括两个端部组件、至少两个第二传动轴和至少两个第二轮组,两个所述端部组件分别安装于所述两个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二传动轴贯穿所述矩形框架的两侧,并活动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内,所述第二轮组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两端;

所述换向系统包括液压泵站和两个驱动液压缸组,每个所述驱动液压缸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液压缸,两个所述驱动液压缸组分别安装于所述矩形框架的两侧,并分别对应安装于一所述容置腔,每一所述驱动液压缸组的驱动端驱动连接于一所述端部组件,所述液压泵站用于液压驱动所述驱动液压缸组。

本发明将第二车体合理的布局到矩形框架内部两侧的两个容置腔内,确保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重量均匀分布在矩形框架内,采用两组驱动液压缸组分别升降第二车体的两个部分,避免了因车内重量不均衡,导致四向穿梭车在换向时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托盘搬运的四向穿梭车隐藏承载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二车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换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托盘搬运的四向穿梭车,包括:第一车体1、第二车体2、换向系统3、顶升系统4、运动驱动机构5和动力系统6;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车体1包括矩形框架11、两个隔板12、若干第一传动轴14和若干第一轮组13,所述矩形框架11由两个端板111和两个所述侧板112围合形成,两个所述隔板12平行于两个所述侧板112间隔安装于所述矩形框架11内,每一所述隔板12与其外侧相对应的所述侧板112之间形成一容置腔11a,两个所述隔板12之间形成一安装腔11b。

如图3所示,每一所述侧板112上均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条形孔,每一所述隔板12对应所述第一条形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条形孔12a,所述第一传动轴14贯穿两个所述端板111安装于所述矩形框架11上,所示第一轮组1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14的两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车体1沿平行于所述端板111的方向运动。

如图1结合图2、3所示,所述第二车体2包括两个端部组件21、至少两个第二传动轴22和至少两个第二轮组23,两个所述端部组件21分别安装于所述两个所述容置腔11a内,所述第二传动轴22贯穿所述矩形框架11的两侧,并活动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12a内,所述第二轮组23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第二传动轴22的两端。

所述换向系统3包括液压泵站31、第一同步液压缸32和两个驱动液压缸组,每个所述驱动液压缸组包括两个驱动液压缸33,两个所述驱动液压缸组分别安装于所述矩形框架11的两侧,并分别对应安装于一所述容置腔11a,每一所述驱动液压缸组的驱动端驱动连接于一所述端部组件21,所述液压泵站31通过所述第一同步液压缸32向所有的所述驱动液压缸33同步传输上升驱动力或者下降驱动力,以驱动所有的所述驱动液压缸同步上升或下降。

具体的,所述端部组件21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槽钢板211,两个对应的槽钢板21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块212,每一所述驱动液压缸33的输出轴都能固定连接于一所述连接块212。其中,再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端部组件21中连接块212的数目等于每个所述驱动液压缸组中驱动液压缸33的数目,均为两个,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连接块212的数目越多,两个对应的槽钢板211连接就越牢固,因而为了保证每一所述驱动液压缸33的输出轴都能固定连接于一所述连接块212,所以每一所述端部组件21中连接块212的数目应不小于每个所述驱动液压缸组中驱动液压缸33的数目。

每一所述隔板12与其外侧相对应的所述侧板112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上顶板121,每一所述驱动液压缸33的缸体固定安装于一所述上顶板121,其中,再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隔板12对应的所述上顶板121的数目也等于每个所述驱动液压缸组中驱动液压缸33的数目,即为两个,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上顶板121的数目越多,所述隔板12与其外侧相对应的所述侧板112之间的连接就越牢固,因而为了保证每一所述驱动液压缸33的缸体都能固定安装于一所述上顶板121,所以每一所述端部组件21中连接块212的数目应不小于每个所述驱动液压缸组中驱动液压缸33的数目。

其中第一同步液压缸32的设置是为了让第二车体2的两个端部组件21在升降时完全同步,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递进式的液压推进形式实现,在本发明中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液压缸32的实施方式如下:如图4并结合图5所示,所述第一同步液压缸32内具有进液端321、四个同步液压腔322和四个出液端323,其中进液端321与液压泵站的输液口相连通,四个同步液压腔322并列设置于第一同步液压缸32的内部,每一所述同步液压腔322内可滑动的安装有一同步活塞324,所述同步活塞324将对应的所述同步液压腔322隔开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有的所述上腔体连通设置,所述进液端321与任一所述同步上腔体相连通,这样进液端就和所有的上腔体相连通了,所有的所述同步活塞324通过一连接轴325相连,不同的所述同步活塞324相对于对应的所述同步液压腔322的位置相同,每一所述下腔体对应设置有一出液端323,再将每一个出液端323连接到一个驱动液压缸33上,这样当该换向系统在使用时,从每一个出液端323输出的液压介质的量就是相同的,进而确保四个驱动液压缸同步升降。

如图1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升系统4包括承载台41、第二同步液压缸42和若干顶升液压缸43,所述顶升液压缸43固定安装于矩形框架11内,所述承载台41安装于所述顶升液压缸43的上端,所述液压泵站31通过所述第二同步液压缸42向所有的所述顶升液压缸43同步传输上升驱动力或者下降驱动力,以驱动所有的所述顶升液压缸43同步上升或下降。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安装便捷和型号匹配,第二同步液压缸42的结构与第一同步液压缸32的结构相同,顶升液压缸43与驱动液压缸33的结构相同,再次不过多赘述。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运动驱动机构5包括驱动电机51、双出力减速机52和链轮链条机构,所述驱动电机51的输出端与所述双出力减速机52驱动连接,所述双出力减速机52的两个输出端通过链轮链条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动轴14和所述第二传动轴22驱动连接。

所述动力系统6包括可充电电池61和充电装置62,所述可充电电池62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1b的中部,所述驱动电机51和所述液压泵站31分别分布于所述可充电电池62的两侧,所述充电装置62安装于所述矩形框架11的外侧,并与所述可充电电池61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车体2合理的布局在矩形框架11内部两侧的两个容置腔11a内,确保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重量均匀分布在矩形框架内,同时可充电电池62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1b的中部,所述驱动电机51和所述液压泵站31分别分布于所述可充电电池62的两侧,可以使四向穿梭车的重量分布更加均匀,采用换向系统同时升降第二车体的两个部分,避免了因车内重量不均衡,导致四向穿梭车在换向时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