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梯轿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压型的空气净化轿厢。
背景技术:
在诸如医院、酒店、大型商场、商品房和办公楼等室内较为密闭的公共场所,由于流动人员较多,产生的细菌、病毒等有害污染颗粒物容易在人员之间扩散导致交叉感染。此外,人员出入公共场所时带入的烟、雾霾、粉尘、异味、污浊等一般污染物也会造成对人体不同程度的危害。
作为一种楼层间移送承载装置,电梯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型公共场所中,随着楼层数不断地提高,电梯已经成为高楼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有技术中的电梯主要以电梯轿厢作为载人工具,轿厢经常会挤满人,并且在上下移动时处于封闭空间状态,空气质量不高。虽然近年来陆续出现一些针对轿厢的空气净化产品,一定程度上对轿内空气的质量进行了改善。
但是上述空气净化产品目前存在着如下缺点:
空气轿内循环的模式,在轿顶上方分别布置净化装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可在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轿厢上部区域形成局部的空气循环,风扇静压小、风量低,但是轿厢下部区域的空气不能有效参与到空气循环中。
现有技术中应用的空气净化产品本质上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与电梯轿厢进行简单组合。例如为了与现有轿厢匹配,采用风管送、吸风,其风扇的静压本身就不高,再加上风量在风管中的折损,使得其效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智能化程度不高,当前电梯轿厢上配置的空气净化产品大多只能通过手持遥控器进行控制,使用不便且易受轿内红外光幕等干扰而出现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负压型的空气净化轿厢,通过轿厢内部的负压解决轿厢与井道或者候梯厅之间不能快速换气、轿厢和井道内空气无法高效净化、导致轿内乘员交叉感染风险等技术问题。
一种负压型的空气净化轿厢,包括:
轿门,轿门设置在空气净化轿厢的第一侧面,轿门上方设有出入口上板;
多个轿壁,设置于空气净化轿厢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
在第一侧面上的轿壁分别位于轿门和出入口上板的两侧;
轿壁的上端部与轿顶连接,轿壁的下端部与轿底连接;
未设置于第一侧面的轿壁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风口;
轿顶上设有负压型风扇和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与负压型风扇电性连接并对负压型风扇进行控制;
轿顶内表面设有负压箱,负压箱顶部的负压出风口与负压型风扇连接;
负压箱底部的第一负压进风口处设有空气过滤器;
负压箱的内壁上安装有紫外灯,紫外灯不与第一负压进风口正面相对;
负压型风扇用于开启时将经负压箱过滤、消毒杀菌的轿厢内部空气排出至井道内,使轿厢内部产生负压,通过第一通风口或者打开的轿门处吸入轿厢外部空气,从而在空气净化轿厢内部形成负压型风扇、负压箱以及第一通风口之间或者负压型风扇、负压箱以及轿门之间的定向空气流通。
进一步的,
将未设置于第一侧面的至少一个轿壁设置为通风轿壁,至少一个通风轿壁的下部设置第一通风口,通风轿壁的内表面设置覆盖第一通风口的第一初效过滤网以及第一过滤网防护罩;
第一初效过滤网插入第一过滤网防护罩和通风轿壁之间的间隙中。
进一步的,控制装置还用于监测轿门的开闭状态;
通风轿壁的外表面安装有覆盖第一通风口的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在轿门打开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关闭,以阻挡空气净化轿厢的外部空气通过第一通风口;以及
在轿门关闭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打开,以允许空气净化轿厢的外部空气通过第一通风口。
进一步的,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包括:
第一通风盖板,
第一通风盖板的两端部分别位于第一通风口两端且在通风轿壁的外表面,从而覆盖第一通风口;
第一过滤网防护罩的两端部分别位于第一通风口两端且在通风轿壁的内表面,从而覆盖第一通风口;
第一通风盖板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过滤网防护罩的两端部一一对应且通过第一长螺栓连接在一起;
第一通风盖板通过第一防松螺母限定在第一通风口的两端;
第一长螺栓的螺纹部套有第一弹性阻尼件;
第一通风盖板的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一永磁铁,第一通风口的两端还设有与第一永磁铁一一对应的第一电磁铁;
第一电磁铁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一电磁铁通电和断电;
第一通风盖板的中央具有一与第一通风口对应的第一凹陷部;
第一通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一密封垫;
第一通风盖板在第一电磁铁通电带磁时向第一通风口方向运动,以使第一凹陷部的周边与第一密封垫紧密接触,从而使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关闭;
第一通风盖板在第一电磁铁断电失磁时在第一弹性阻尼件的弹力作用下背向第一通风口方向运动,以使第一凹陷部与第一密封垫分开,从而使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打开。
进一步的,控制装置还用于监测轿门的开闭状态;
负压箱的底部还设有第二负压进风口,所述第二负压进风口与所述负压出风口连通;
负压箱内设有覆盖第二负压进风口的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
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
在轿门打开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打开,以允许空气净化轿厢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二负压进风口;以及
在轿门关闭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关闭,以阻挡空气净化轿厢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二负压进风口。
进一步的,控制装置还用于监测负压型风扇的工作状态;
轿顶上还设有若干个第二通风口;
轿顶外表面还设有若干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与第二通风口一一对应,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覆盖对应的第二通风口;
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
在负压型风扇关闭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打开,以允许空气净化轿厢通过第二通风口进行内外空气流通;以及
在负压型风扇开启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关闭,以阻挡空气净化轿厢通过第二通风口进行内外空气流通;
进一步的,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包括:
第二通风盖板,覆盖第二负压进风口;
第二通风盖板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第二长螺栓限定在第二负压进风口两端;第二长螺栓的螺纹部套有第二弹性阻尼件;
第二通风盖板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二永磁铁,第二负压进风口的两端还设有与第二永磁铁一一对应的第二电磁铁;
第二电磁铁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二电磁铁通电和断电;
第二通风盖板的中央具有与第二负压进风口对应的第二凹陷部;
第二负压进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第二通风盖板在第二电磁铁通电带磁时向第二负压进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紧密接触,从而使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关闭;
第二负压进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第二通风盖板在第二电磁铁断电失磁时在第二弹性阻尼件的弹力作用下背向第二负压进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分开,从而使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打开。
进一步的,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包括:
第二通风盖板,覆盖第二通风口;
第二通风盖板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第二长螺栓限定在第二通风口两端;
第二长螺栓的螺纹部套有第二弹性阻尼件;
第二通风盖板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二永磁铁,第二通风口的两端还设有与第二永磁铁一一对应的第二电磁铁;
第二电磁铁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二电磁铁通电和断电;
第二通风盖板的中央具有与第二通风口对应的第二凹陷部;
第二通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第二通风盖板在第二电磁铁通电带磁时向第二通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紧密接触,从而使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关闭;
第二通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第二通风盖板在第二电磁铁断电失磁时在第二弹性阻尼件的弹力作用下背向第二通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分开,从而使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打开。
进一步的,负压型风扇为轴流风扇或者离心风扇。
进一步的,在轿顶的外表面设置一电气控制盒,并将控制装置收纳在电气控制盒中。
进一步的,至少一个通风轿壁上设有第三通风口,第三通风口处设有覆盖第三通风口的手动通风盖板,手动通风盖板通过至少两个蝶形螺栓固定在通风轿壁的内表面;
通风轿壁的外表面以粘结方式安装有防护盖板,防护盖板覆盖手动通风盖板所在的区域。
进一步的,轿顶内部设有吊顶板,负压箱的底部安装在吊顶板面向轿顶的上表面,吊顶板开有与第一负压进风口对应的开口。
进一步的,轿底上设有轿底踢脚板座;
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的轿壁的下端安装在轿底踢脚板座上且与轿底踢脚板座之间具有通风间隙,采用通风间隙形成第一通风口。
进一步的,电气控制盒内包括一控制印刷电路板,控制装置以及配套的通信模块被集成于控制印刷电路板上,控制装置通过通信模块与外部的上位机之间实现数据传输。
一种负压型的空气净化轿厢,其特征在于,包括:
轿门,轿门设置在空气净化轿厢的第一侧面,轿门上方设有出入口上板;
多个轿壁,设置于空气净化轿厢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
在第一侧面上的轿壁分别位于轿门和出入口上板的两侧;
轿壁的上端部与轿顶连接,轿壁的下端部与轿底连接;
位于第二侧面、第三侧面或者第四侧面中的一个轿壁下方外表面设有负压型风扇,
与负压型风扇相对的轿壁内表面设有负压箱,负压箱顶部的负压出风口与负压型风扇连接;
负压箱底部的第一负压进风口设有空气过滤器;
负压箱的内壁上安装有紫外灯,紫外灯不与第一负压进风口正面相对;
轿顶上设有若干个第四通风口,轿顶上设有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与负压型风扇电性连接并对负压型风扇进行控制;
负压型风扇用于开启时将经负压箱过滤、消毒杀菌的轿厢内部空气排出至井道内,使轿厢内部产生负压,通过第四通风口或者打开的轿门处吸入轿厢外部空气,从而在空气净化轿厢内形成负压型风扇、负压箱以及第四通风口之间或者负压型风扇、负压箱以及轿门之间的定向空气流通。
进一步的,
控制装置还用于监测空气净化轿厢的轿门的开闭状态;
负压箱的底部还设有第二负压进风口,负压箱内设有覆盖第二负压进风口的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
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
在轿门打开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打开,以允许空气净化轿厢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二负压进风口;以及
在轿门关闭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关闭,以阻挡空气净化轿厢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二负压进风口。
进一步的,
第四通风口处设有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位于轿顶的内表面;
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在空气净化轿厢内部空气相对于外部空气为负压时被动打开,从而使得空气净化轿厢外部空气通过第四通风口进入空气净化轿厢内,而在空气净化轿厢内部空气相对于轿厢外部空气不为负压时被动关闭,从而阻止空气净化轿厢外部空气通过第四通风口进入轿厢内。
进一步的,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包括:
第三通风盖板,位于轿顶内表面且覆盖第四通风口;
第四通风口两端分别设有第三长螺栓;
第三通风盖板的两端通过第三长螺栓限定在第四通风口的两端;
第三长螺栓头部位于轿顶的外表面且设有平垫圈;
第三弹性阻尼件套设于第三长螺栓上且位于平垫圈与轿顶之间;
第四通风口周围贴有第三密封垫;
第三通风盖板中央具有与第四通风口对应的第三凹陷部;
当空气净化轿厢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相比不存在负压时,第三弹性阻尼件的回弹作用使第三通风盖板的第三凹陷部周边与第三密封垫紧密接触,从而使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被动关闭;
当空气净化轿厢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相比存在负压时,第三弹性阻尼件的受压使第三通风盖板的第三凹陷部周边与第三密封垫分开;从而使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被动打开。
进一步的,
位于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的轿壁至少一个为通风轿壁,至少一个通风轿壁设有两个第三通风口,分别位于通风轿壁的上部和下部;
第三通风口处设有覆盖第三通风口的手动通风盖板,手动通风盖板通过至少两个蝶形螺栓固定在通风轿壁的内表面;
通风轿壁的外表面以粘结方式防护盖板,防护盖板覆盖手动通风盖板所在的区域。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利用负压原理,采用大负压、大风量的负压型风扇,可实现轿厢与候梯厅之间、轿厢与井道之间的快速换气;
采用了轿壁下部四周进风轿顶出风或者轿顶进风轿壁下部出风,形成自下向上或者自上向下的定向流动,有效的带动整个轿厢内部空气引入空气过滤器及负压箱内,利用空气过滤器和紫外灯对轿厢内部空气进行净化、消毒杀菌后排入井道内,提高井道内空气质量。在轿门打开时还可快速吸入候梯厅的新鲜空气。提高净化效率,有效改善轿厢内部空气和井道空气的质量,有效降低轿内乘员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结构简单,降低成本,且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电梯轿厢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电梯通风轿顶内部的示意图。
图3为第一实施例电梯通风轿顶上部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通风轿顶上部及负压箱内通风口开合装置的示意图。
图5(a)为第一实施例通风轿壁的内表面示意图;
图5(b)为第一实施例通风轿壁的外表面示意图;
图6为第一实施例轿壁通风开合装置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一实施例通风轿顶下部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实施例电梯轿厢的整体示意图。
图9为第三实施例电梯通风轿顶吊顶板背部的示意图。
图10为第四实施例电梯轿厢的整体示意图。
图11为第四实施例电梯通风轿顶内部及上部示意图。
图12为轿门关闭时的换气原理示意图。
图13为轿门打开时的换气原理示意图。
图14为第五实施例电梯轿厢的整体示意图。
图15为第五实施例电梯轿厢的立面剖切示意图。
图16为第五实施例通风轿顶上部轿顶进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17为空气过滤器与通风轿顶及负压箱的连接示意图。
图18为紫外灯及电线电缆的安装示意图。
图19为紫外灯隐藏式布置示意图。
图20为负压箱出风口与通风轿顶、负压型风扇的连接示意图。
图21为轿门侧面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22为轿门接触面之间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23为轿门与出入口上板、轿底之间密封结构示意图。
1-通风轿壁,2-轿壁,3-轿顶,4-出入口上板,5-轿门,6-电气控制盒,7-负压型风扇,8-轿底,9-负压箱,10-负压密封胶,12-紫外灯13-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4-空气过滤器,15-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6-风扇阻尼垫,17-第二通风盖板,18-第二永磁铁,19-第二电磁铁,20-第二铆螺母21-第二弹性阻尼件,22-第二长螺栓,23-第二密封垫,24-第二负压进风口,25-手动通风盖板,26-蝶形螺栓,27-第一初效过滤网,28-第一过滤网防护罩,29-防护盖板,30-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1-第一防松螺母,32-第一弹性阻尼件,33-第一长螺栓,34-第一密封垫,35-第一通风盖板,36-第二过滤网防护罩,37-轿内传感器,38-百叶窗,39-第二初效过滤网,42-轿底踢脚板座,44-负压箱阻尼垫,47-第二风扇安装座,48-第一风扇阻尼垫,49-负压密封垫,51-第二轿门密封条,52-轿门阻尼垫,53-l型压板,54-焊接螺栓,55-螺母弹垫平垫组件,56-轿门铆螺母,57-螺栓弹垫平垫组件,58-l型安装座,59-第一轿门螺钉,60-第一轿门安装座,61-第一轿门密封条,62-第四轿门安装座,63-第二轿门螺钉,64-第三轿门螺钉,65-第五轿门安装座,66-第四轿门密封条,67-第三轿门安装座,68-第三轿门密封条,70-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71-过滤器塑料盖,72-过滤器铆螺母,73-过滤器螺栓,74-吊顶板,75-紫外灯安装座,76-紫外灯铆螺母,77-紫外灯螺栓,78-多芯航空插头公头,79-航空插头母头,80-旋紧螺帽,81-线缆密封垫,82-线缆,83-风扇安装螺栓,84-第一风扇安装座,85-风扇安装铆螺母,86-第三长螺栓,87-平垫圈,88-第三弹性阻尼件,89-第二防松螺母,90-第二永磁铁,91-第二电磁铁,92-第四通风口,93-第三密封垫,94-第三通风盖板,1214-界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负压型的空气净化轿厢,其特征在于,包括:
轿门(5),轿门(5)设置在空气净化轿厢的第一侧面,轿门(5)上方设有出入口上板(4);
多个轿壁(2),设置于空气净化轿厢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
在第一侧面上的轿壁(2)分别位于轿门(5)和出入口上板(4)的两侧;
轿壁(2)的上端部与轿顶(3)连接,轿壁(2)的下端部与轿底(8)连接;
未设置于第一侧面的轿壁(2)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风口;
轿顶(3)上设有负压型风扇(7)和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与负压型风扇(7)电性连接并对负压型风扇(7)进行控制;
轿顶(3)内表面设有负压箱(9),负压箱(9)顶部的负压出风口与负压型风扇(7)连接;
负压箱(9)底部的第一负压进风口处设有空气过滤器(14);
负压箱(9)的内壁上安装有紫外灯(12),紫外灯(12)不与第一负压进风口正面相对;
负压型风扇(7)用于开启时将经负压箱(9)过滤、消毒杀菌的轿厢内部空气排出至井道内,使轿厢内部产生负压,通过第一通风口或者打开的轿门(5)处吸入轿厢外部空气,从而在空气净化轿厢内部形成负压型风扇(7)、负压箱(9)以及第一通风口之间或者负压型风扇(7)、负压箱(9)以及轿门(5)之间的定向空气流通。
参见图5(a)、图5(b)和图6,进一步的,将未设置于第一侧面的至少一个轿壁(2)设置为通风轿壁(1),至少一个通风轿壁(1)的下部设置第一通风口,通风轿壁(1)的内表面设置覆盖第一通风口的第一初效过滤网(27)以及第一过滤网防护罩(28);
第一初效过滤网(27)插入第一过滤网防护罩(28)和通风轿壁(1)之间的间隙中。
参见图5(a)、图5(b)和图6,进一步的,控制装置还用于监测轿门(5)的开闭状态,通风轿壁(1)的外表面安装有覆盖第一通风口的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0),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0)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在轿门(5)打开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0)关闭,以阻挡空气净化轿厢的外部空气通过第一通风口;
以及在轿门(5)关闭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0)打开,以允许空气净化轿厢的外部空气通过第一通风口。
参见图6,进一步的,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0)具体包括:
第一通风盖板(35);
第一通风盖板(35)的两端部分别位于第一通风口的两端且在通风轿壁(1)的外表面,从而覆盖第一通风口;
第一过滤网防护罩(28)的两端部分别位于第一通风口的两端且在通风轿壁(1)的内表面,从而覆盖第一通风口;
第一通风盖板(35)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过滤网防护罩(28)的两端部一一对应且通过第一长螺栓(33)连接在一起;
第一通风盖板(35)通过第一防松螺母(31)限定在第一通风口的两端;
第一长螺栓(33)的螺纹部套有第一弹性阻尼件(32);
第一通风盖板(35)的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一永磁铁(90),第一通风口的两端还设有与第一永磁铁(90)一一对应的第一电磁铁(91);
第一电磁铁(90)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一电磁铁(91)通电和断电;
第一通风盖板(35)的中央具有一与第一通风口对应的第一凹陷部;
第一通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一密封垫(34);
第一通风盖板(35)在第一电磁铁(91)通电带磁时向第一通风口方向运动,以使第一凹陷部的周边与第一密封垫(34)紧密接触,从而使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0)关闭;
第一通风盖板(35)在第一电磁铁(91)断电失磁时在第一弹性阻尼件(32)的弹力作用下背向第一通风口方向运动,以使第一凹陷部与第一密封垫(34)分开,从而使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0)打开。
参见图2和图4,进一步的,控制装置还用于监测轿门(5)的开闭状态;
负压箱(9)的底部还设有第二负压进风口,所述第二负压进风口与所述负压出风口连通;
负压箱(9)内设有覆盖第二负压进风口的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
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与控制装置连接;
在轿门(5)打开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打开,以允许空气净化轿厢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二负压进风口;以及
在轿门(5)关闭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关闭,以阻止空气净化轿厢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二负压进风口。
参见图1、图3和图4,进一步的,控制装置还用于监测负压型风扇(7)的工作状态;
轿顶(3)上还设有若干第二通风口;
轿顶(3)外表面还设有若干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与第二通风口一一对应,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覆盖对应的第二通风口;
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与控制装置连接;
在负压型风扇(7)关闭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打开,以允许空气净化轿厢通过第二通风口进行内外空气流通;
在负压型风扇(7)开启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关闭,以阻挡空气净化轿厢通过第二通风口进行内外空气流通。
参见图4,进一步的,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包括:
第二通风盖板(17),覆盖第二负压进风口;
第二通风盖板(17)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第二长螺栓(22)限定在第二负压进风口两端;
第二长螺栓(22)的螺纹部套有第二弹性阻尼件(21);
第二通风盖板(17)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二永磁铁(18),第二负压进风口的两端还设有与第二永磁铁(18)一一对应的第二电磁铁(19);
第二电磁铁(19)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二电磁铁(19)通电和断电;
第二通风盖板(17)的中央具有与第二负压进风口对应的第二凹陷部;
第二负压进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23),第二通风盖板(17)在第二电磁铁(19)通电带磁时向第二负压进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23)紧密接触,从而使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关闭;
第二负压进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23),第二通风盖板(17)在第二电磁铁(19)断电失磁时在第二弹性阻尼件(21)的弹力作用下背向第二负压进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23)分开,从而使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打开。
参见图4,进一步的,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与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结构相同,不同在于,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安装在轿顶(3)的外表面用于覆盖第二通风口。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具体包括:
第二通风盖板(17),覆盖第二通风口;
第二通风盖板(17)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第二长螺栓(22)限定在第二通风口两端;
第二长螺栓(22)的螺纹部套有第二弹性阻尼件(21);
第二通风盖板(17)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二永磁铁(18),第二通风口的两端还设有与第二永磁铁(18)一一对应的第二电磁铁(19);
第二电磁铁(19)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二电磁铁(19)通电和断电;
第二通风盖板(17)的中央具有与第二通风口对应的第二凹陷部;
第二通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23),第二通风盖板(17)在第二电磁铁(19)通电带磁时向第二通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23)紧密接触,从而使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关闭;
第二通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23),第二通风盖板(17)在第二电磁铁(19)断电失磁时在第二弹性阻尼件(21)的弹力作用下背向第二通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23)分开,从而使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打开。
进一步的,负压型风扇(7)为轴流风扇或者离心风扇。
参见图1,进一步的,轿顶(3)的外表面设置一电气控制盒(6),将控制装置收纳在电气控制盒(6)中。
参见图5(a)和图5(b),进一步的,至少一个通风轿壁(1)上设有第三通风口,第三通风口处设有覆盖第三通风口的手动通风盖板(25),手动通风盖板(25)通过至少两个蝶形螺栓(26)固定在通风轿壁(1)的内表面;
通风轿壁(1)的外表面以粘结方式固定有防护盖板(29),防护盖板(29)覆盖手动通风盖板(25)所在的区域。
参见图2,进一步的,轿顶内部设有吊顶板(74),负压箱(9)的底部安装在吊顶板(74)面向轿顶(3)的上表面,吊顶板(74)开有与第一负压进风口对应的开口。
进一步的,电气控制盒(6)内包括一控制印刷电路板,控制装置以及配套的通信模块被集成于控制印刷电路板上,控制装置通过通信模块与外部的上位机之间实现数据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轿壁(2)、轿顶(3)、出入口上板(4)、电气控制盒(6)、风扇(7)、轿底(8)是轿厢内的固定部件,各固定部件之间紧密连接以确保密封性。更优的,为达到更好的气密性,可在各固定部件连接处加垫密封材料或涂覆透明密封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轿门(5)是轿厢内的运动部件,轿门(5)与轿门(5)接触面之间增加第一密封结构以减小漏风间隙,第一密封结构包括:
第一轿门密封条(61),第一轿门密封条(61)设置于轿门(5)内表面的侧边框;
第一轿门安装座(60),第一轿门安装座(60)通过第一轿门螺钉(59)固定在轿门(5)上。
当轿门(5)和轿门(5)即两扇轿门(5)关闭时,在接触面积处,两扇轿门(5)侧边框上的第一轿门密封条(61)彼此紧密贴合,从而减少漏风间隙。
如图21所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轿门(5)侧面与轿壁(2)之间增加第二密封结构以减小漏风间隙。轿门(5)侧面与轿壁(2)的第二密封结构具体包括第二轿门安装座和第二轿门密封条(51),第二轿门安装座夹持第二轿门密封条(51),第二轿门密封条(51)在轿门关闭时紧贴在轿壁(2)上的与轿门(5)垂直的侧壁板中;
第二轿门安装座包括l型安装座(58)和l型压板(53);
l型安装座(58),l型安装座(58)的一侧段固定在轿门(5)上;
l型压板(53),包括内l型板和外l型板,内l型板和外l型板并行设置;
l型安装座(58)的另一侧段通过第一轿门螺栓(57)与内l型板和外l型板并行的一侧段连接;
内l型板和外l型板并行的另一侧段彼此之间设置轿门阻尼垫(52);
轿壁阻尼垫(52)采用焊接螺栓(54)的连接方式固定在内l型板上;
内l型板和外l型板并行的另一侧段末端通过夹持的第二轿门密封条(51)在轿门(5)关闭时紧贴轿壁(2)的侧壁板达到密封的效果。
具体的,内l型板背离轿壁阻尼垫(52)的内表面的焊接螺栓(54)上设置螺母弹垫平垫组件(55)。
具体的,第一轿门螺栓(57)的螺纹部与轿门铆螺母(56)固定,第一轿门螺栓(57)的头部上设置螺栓弹垫平垫组件(57)。
第一轿门螺栓(57)的头部位于外l型板外部,方便操作人员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轿门(5)下部与轿底(8)之间增加第三密封结构,以减小漏风间隙。
轿门(5)下部与轿底(8)之间的第三密封结构具体包括:
轿门(5)底部具有第三轿门安装座(67),第三轿门密封条(68)一边固定在第三轿门安装座(67)上,另一边可滑动的嵌入轿底(8)的凹槽中。优选的,第三轿门安装座(67)为弯折型。
通过第三密封结构,轿门(5)和轿底(8)较少漏风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轿门(5)上部与出入口上板(4)之间的第四密封结构具体包括:
第四轿门安装座(62),为折弯型,第四轿门安装座(62)的第一侧段通过第二轿门螺钉(63)固定在轿门(5)顶部的内表面,
第四轿门安装座(62)的第三侧段通过第三轿门螺钉(64)固定有第五轿门安装座(65),第五轿门安装座(65)固定有第四轿门密封条(66),第四轿门密封条(66)在轿门(5)关闭时与出入口上板(4)接触。
其中,第四轿门安装座(62)的第二侧段分别与第四轿门安装座(62)的第一侧段和第四轿门安装座(62)的第三侧段连接且一体成型,且第四轿门安装座(62)的第三侧段分别与第四轿门安装座(62)的第一侧段和第四轿门安装座(62)的第三侧段在横截面上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展示负压型风扇(7)为轴流风扇时安装在轿顶(3)的上表面的安装结构。具体的,是负压型风扇(7)为轴流风扇时的安装结构。
轴流式的负压型风扇(7)利用其横截面为l形的第一风扇安装座(84)、风扇安装螺栓(83)、风扇安装铆螺母(85)固定在轿顶(3)的上表面,风扇安装座(84)与轿顶(3)上表面之间设有风扇阻尼垫(16),用以降低风扇振动。
具体的,l形的风扇安装座(84)的一侧段与负压型风扇(7)连接,风扇安装座(84)的另一侧段与轿顶(3)连接;
风扇安装座(84)与轿顶(3)之间设置风扇阻尼垫(16),风扇安装螺栓(83)依次穿过风扇安装座(84)的另一侧段、风扇阻尼垫(16)和轿顶(3)上的风扇安装铆螺母(85)连接。
负压箱(9)上部的负压出风口穿过轿顶(3)上的开孔,从而突出通风轿顶(3)的上表面。
轿顶(3)上的开孔与负压箱9外表面的贴合处四周涂覆负压密封胶(10),以提高风道的气密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20所示,负压箱(9)顶部的外表面和轿顶(3)的内表面之间负压箱阻尼垫(44),负压箱(9)底部与吊顶板(74)之间也设有负压箱阻尼垫(4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空气过滤器(14)与吊顶板(74)通过过滤器铆螺母(72)和过滤器螺栓(73)连接,过滤器塑料盖(71)盖住过滤器螺栓(73)的头部以起到美观作用,空气过滤器(14)与负压箱(9)之间设有过滤器密封垫(11),过滤器密封垫(11)实现空气过滤器(14)与负压箱(9)的密封。
在本发明中,如图4所示,图4展示了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的结构包括:
第二通风盖板(17),覆盖第二负压进风口;
第二通风盖板(17)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第二长螺栓(22)限定在第二负压进风口两端;
第二长螺栓(22)的螺纹部套有第二弹性阻尼件(21);
第二通风盖板(17)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二永磁铁(18),第二负压进风口的两端还设有与第二永磁铁(18)一一对应的第二电磁铁(19);
第二电磁铁(19)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二电磁铁(19)通电和断电;
第二通风盖板(17)的中央具有与第二负压进风口对应的第二凹陷部;
第二负压进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23),第二通风盖板(17)在第二电磁铁(19)通电带磁时向第二负压进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23)紧密接触,从而使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关闭;
第二负压进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23),第二通风盖板(17)在第二电磁铁(19)断电失磁时在第二弹性阻尼件(21)的弹力作用下背向第二负压进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23)分开,从而使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打开。
具体的,第二长螺栓(22)下端的螺母固定在吊顶板(74)上对应的第二铆螺母(20)上;
第二弹性阻尼件(21)套在第二长螺栓(22)的螺纹部;
第一密封垫(23)粘贴在第二负压进风口(24)周围,第二弹性阻尼件(21)套在第二长螺栓(22)的螺纹部,第二长螺栓(22)压住第二通风盖板(17)并将螺纹穿进第二铆螺母(20),第二长螺栓(22)下端的螺母用于提高螺纹接触面摩擦力,使第一长螺栓(22)不易从第二铆螺母(20)上松脱开。
优选的,第二负压进风口(24)正对负压出风口。
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工作原理是,控制装置对第二电磁铁(19)通电,当第二电磁铁(19)得电时产生磁性,在克服第二弹性阻尼件(21)的阻力后,第二通风盖板(17)将被拉动向下运动,中央第二凹陷部周边被压紧在第二密封垫(23)上,从而将第二负压进风口(24)关闭。控制装置对第二电磁铁(19)断电,第二电磁铁(19)失电导致磁性消失,在第二弹性阻尼件(21)回弹作用下,第二通风盖板(17)被推动背向第二负压进风口(24)运动并压紧在第一长螺栓(22)的头部下表面,从而将第二负压进风口(24)开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装置实现对负压箱(9)内的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进行开关控制。
如图3所示,轿顶3的上部结构主要包括多个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负压型风扇(7)与轿顶(3)之间设置风扇阻尼垫(16),提高密封性。其中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的一种优选结构如图4所示,即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和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具有相同的结构,
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安装在轿顶(3)的外表面用于覆盖第二通风口。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具体包括:
第二通风盖板(17),覆盖第二通风口;
第二通风盖板(17)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第二长螺栓(22)限定在第二通风口两端;
第二长螺栓(22)的螺纹部套有第二弹性阻尼件(21);
第二通风盖板(17)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二永磁铁(18),第二通风口的两端还设有与第二永磁铁(18)一一对应的第二电磁铁(19);
第二电磁铁(19)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二电磁铁(19)通电和断电;
第二通风盖板(17)的中央具有与第二通风口对应的第二凹陷部;
第二通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23),第二通风盖板(17)在第二电磁铁(19)通电带磁时向第二通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23)紧密接触,从而使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关闭;
第二通风口的周围粘贴有第二密封垫(23),第二通风盖板(17)在第二电磁铁(19)断电失磁时在第二弹性阻尼件(21)的弹力作用下背向第二通风口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凹陷部周边与第二密封垫(23)分开,从而使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打开。
不同之处在于,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设置在轿顶(3)外表面,覆盖轿顶(3)上的第二通风口,第二长螺栓(22)下端的螺母固定在轿顶(3)上对应的第二铆螺母(20)中。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装置实现对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进行开关控制。
优选的,第二通风口至少为4个,第二通风口均匀分布在轿顶(3)上,相应的,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至少为4个。优选的,第二通风口可以分布在轿顶(3)的两个长边,每个长边有两个第二通风口,相应的,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分布在轿顶(3)的两个长边,每个长边有两个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
控制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的第二电磁铁(19)在负压型风扇(7)运行时处于通电状态,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关闭,从而关闭轿顶(3)上的第二通风口,而在负压型风扇(7)停机时控制第二电磁铁(19)处于失电状态,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打开,从而打开轿顶(3)上的第二通风口,可用于负压型风扇(7)停机时对轿内通风面积的要求。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吊顶板(74)上不与负压箱(9)重合的区域还设有吊顶通风口,吊顶通风口处设有百叶窗(38)和第二初效过滤网(39)覆盖吊顶通风口,负压型风扇(7)停机时轿厢内部通过吊顶通风口与处于打开状态的轿顶(3)上的第二通风口实现与轿厢外部进行空气流通,实现通风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吊顶板(74)上安装有第二过滤网防护罩(36),第二过滤网防护罩(36)位于空气过滤器(14)的迎风面上,用于防止异物进入空气过滤器(14)。吊顶板(74)背向通风轿顶(3)的背表面设有轿内传感器(37),轿内传感器(37)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采集轿厢内部的实时环境参数。
轿内传感器(37)具体包括以下的一种或者多种传感器:氧浓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对应的,实时环境参数包括以下的一种或者多种,轿内氧浓度、轿内气压、温湿度。
控制装置根据实时环境参数可以控制负压型风扇(7)的转速调节轿内氧浓度、轿内气压、温湿度。特别是在轿门打开时,控制装置可以提高负压型风扇(7)的转速快速吸入候梯厅内的温湿度适宜的新鲜空气,从而快速调节轿厢内的温度和湿度、气压和氧浓度等。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通信模块,控制装置和通信模块被集成在控制印刷电路板上,控制装置通过通信模块可实现与电梯上位机的数据传输。
控制印刷电路板上还集成有风扇电容、风扇调速装置、报警器、过热/流保护器等电气元器件,分别与控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通过内置编程软件可实现负压型风扇(7)的风速调节、电气部件启停、电气部件定时运行、获取轿内传感器(37)采集的实时参数、故障自动报警等功能。
上述相关电气元器件,也可直接安装在电梯轿顶(3)内部,此时不必再单独配置电气控制盒。具体的,控制装置和通信模块等电子器件安装在轿顶(3)内部,或者控制装置和通信模块等电子器件集成在控制电路印刷板上,控制电路印刷板安装在轿顶(3)的内部。
通信模块具体的是无线通信模块,例如2.4ghz无线或蓝牙等通信模块。
控制装置上的通信模块与电梯上位机系统建立连接,电梯管理者可利用与电梯上位机系统连接的智能手持式终端例如遥控器对轿厢空气净化模式进行选择和控制,智能手持式终端设备上可显示当前空气净化状态、轿内压力、含氧量、轿内温湿度等数据,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对轿厢净化模式进行选择和控制。即,可以通过更改控制装置的编程软件程序或者发送控制指令给控制装置来选择和控制负压型风扇(7)、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的开启和关闭。
控制印刷电路板设置在电气控制盒(6)内,电气控制盒6安装在轿顶(3)的外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利用多芯航空插头公头(78)、航空插头母头(79)、旋紧螺帽(80)、线缆密封垫(81)将紫外灯(12)及第二电磁铁(19)的线缆(82)穿过负压箱(9)内壁上的开孔,从而在完成电缆穿线作业的同时确保密封效果。
紫外灯(12)与控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对紫外灯(12)进行开关控制,例如可以是定时开、定时关。控制装置也对负压型风扇(7)进行开关控制,例如可以是定时开、定时关。
如图18所示,紫外灯(12)安装在负压箱(9)内,利用紫外灯铆螺母(76)和紫外灯螺栓(77)将紫外灯安装座(75)固定在负压箱(9)的内壁上。
紫外灯(12)对空气过滤器(14)上堆积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粒子进行查杀,起到消毒杀菌作用。紫外线产生的臭氧气体将直接被负压型风扇(7)吸出轿厢,从而不会对轿内人员的健康产生危害。
优选的,紫外灯(12)为紫外灯管。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9,紫外灯(12)不与第一负压进风口上的空气过滤器(14)正面相对,紫外灯(12)采用隐藏式设计布置,隐藏在负压箱(9)中,从而避免了紫外光线穿透空气过滤器(14)射入轿厢内而造成的辐射污染。如图19所示,当紫外灯(12)最高点低于界线(1214)时,紫外线不会被射入轿厢内部。界线(1214)以第一负压进风口处负压箱(9)的边界为起点形成与负压箱(9)具有预定夹角,预定夹角根据第一负压进风口的大小、紫外灯(12)的安装位置有关。
空气过滤器(14)由初效滤网、活性炭滤网、hpea纳米滤网等多重滤网组成,可高效过滤烟、雾霾、粉尘、异味、污浊等有害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防护盖板(29)采用粘结方式固定在通风轿壁(1)的外表面,起到对操作人员的防护作用。采用蝶形螺栓(26)将手动通风盖板(25)固定在通风轿壁(1)的内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初效过滤网(27)和第一过滤网防护罩(28)形状如图5所示。利用第一长螺栓(33),穿过第一铆螺母并将第一过滤网防护罩(28)压紧在通风轿壁(1)内表面,而第一初效过滤网(27)可插入第一过滤网防护罩(28)与通风轿壁(1)之间的间隙中,当需要更换时可直接抽出替换。第一弹性阻尼件(32)套在第一长螺栓(33)的螺纹部且位于第一通风盖板(35)与通风轿壁(1)之间。
当第一电磁铁(91)得电时,将产生磁性,在克服第一弹性阻尼件(32)的阻力后,第一通风盖板(35)将被拉动并压紧在第一密封垫(34)上,从而将第一通风口关闭。当第一电磁铁(91)失电时,磁性消失,在第一弹性阻尼件(32)回弹力的作用下,第一通风盖板(35)被推动并被压紧在第一防松螺母(31)的上表面,第一通风口打开。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轿门(5)关闭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的第二电磁铁(19)通电,第二电磁铁(19)克服第二弹性阻尼件(21)的阻力后将对应的第二永磁铁(18)吸合,使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的第二通风盖板(17)压紧在粘贴于轿顶(3)上表面的第一密封垫(23)上,从而关闭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使轿顶(3)上的第二通风口关闭。同时控制装置打开通风轿壁(1)下部的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0),使第一电磁铁(91)此时处于失电状态,在第一弹性阻尼件(32)的作用下,通风轿壁(1)下部的第一通风口处于打开状态。负压型风扇(7)开机后其下方形成较大负压,在克服空气过滤器(14)的阻力后,在空气过滤器(14)下方的余压作用下,井道内的空气从通风轿壁(1)下部的第一通风口,经第一初效过滤网(27)初步过滤后被吸入轿厢内,并带动轿厢内的空气向空气过滤器(14)的方向定向流动。定向气流经空气过滤器(14)过滤后,气流中的污染物如烟雾、粉尘、油污、细菌、病毒等会被吸附在空气过滤器(14)的过滤网表面,设置在负压箱(9)中的紫外灯(12)对空气过滤器(14)的过滤网进行照射,实现杀菌消毒,而洁净的空气将进入负压箱(9)并被负压型风扇(7)排入到井道内。在自下而上的定向气流带动下,轿内人员携带和呼出的污染气体将直接被吸入空气过滤器(14),从而有效降低轿内人员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轿门(5)关闭时的换气原理示意图见图12。
当轿门(5)打开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的第二电磁铁(19)通电,第二电磁铁(19)克服第二弹性阻尼件(21)的阻力后将对应的第二永磁铁(18)吸合,使第二通风盖板(17)压紧在粘贴于轿顶(3)上表面的第二密封垫(23)上,从而关闭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使第二通风口关闭。此时控制通风轿壁(1)下部的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0)关闭,即使第一电磁铁(91)此时处于得电状态,第一电磁铁(91)克服第一弹性阻尼件(32)的阻力后与第一永磁铁(18)吸合,使第一通风盖板(35)压紧在粘贴于通风轿壁(1)下部第一通风口周围的第一密封垫(34)上。通过关闭通风轿壁(1)下部的第一通风口,提高轿厢的密闭性,使空气只能从打开的轿门(5)附近引入轿厢。与此同时,控制装置控制安装在负压箱(9)内的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失电,打开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从而打开第二负压进风口,此时负压型风扇(7)下方的空间直接与轿厢内部连通,轿厢内部的空气负压由于不需要再克服空气过滤器(14)的阻力而急剧增大,从而候梯厅内的新鲜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快速被引入轿厢内,实现轿厢内空气的快速流动交换,提高轿内氧气含量。更优的,候梯厅内中央空调系统所产生的温湿度适宜的空气,将被引入轿厢内,实现轿厢内空气温度的快速调节。轿门(5)打开时的换气原理示意图见图13。
上述的负压型风扇(7)为负压型,供电电源为直流式或交流式,结构形式为轴流式或离心式,与负压箱(9)或轿顶(3)连接,负压型风扇(7)位于轿顶(3)上时,负压型风扇(7)上方安装有保护罩。负压型风扇(7)全压大于空气过滤器(14)终阻力,可在空气过滤器(14)下方产生较大负压并维持较大风量。
采用本发明负压型的空气净化轿厢,随着轿厢在井道上下各个层站的不断停留,空气净化轿厢将不断从候梯厅内补充新鲜空气,并将新鲜空气经空气过滤器(14)过滤消毒后排入到井道内,整个井道内的空气质量将得到持续提升。而井道内被改善的空气在轿门关闭后又将从轿厢下部被吸入轿厢,从而轿厢内的空气质量也将得到不断提升。轿厢内空气与井道内空气净化循环的过程将在负压型风扇(7)和空气过滤器(14)的共同作用下持续进行,最终将使轿厢内和井道内的空气质量趋于接近水平,并高于候梯厅的空气质量水平。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通风气流更加均匀稳定的负压型的空气净化轿厢。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的轿底(8)上设有轿底踢脚板座(42),轿壁(2)的下端安装在轿底踢脚板座(42)上且与轿底踢脚板座(42)之间具有通风间隙,采用通风间隙形成第一通风口。
在本实施例中,轿顶(3)不具有第三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5),使得结构更加简单。如图9所示,吊顶板(74)上不与负压箱(9)重合的区域不再设置吊顶通风口,也无需设置百叶窗(38)和第一初效过滤网(39)覆盖吊顶通风口。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轿壁(1)上不具有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0),使得结构更加简单。
本实施例的实现原理如下:
当轿门(5)关闭时,进风由轿壁(2)下端部与轿底踢脚板座(42)之间的通风间隙完成。因该通风间隙位于轿底的左、右、后侧,可使进风位置均分布在轿底四周,从而使进风气流更加均匀稳定。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通风气流更加均匀稳定的负压型的空气净化轿厢。
如图10,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负压型的空气净化轿厢,进一步取消了负压箱(9)底部的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使得结构更加简单,电气控制更加方便。本实施例的实现原理如下:
当轿门(5)打开时,空气净化轿厢的内部空气相对于外部空气负压较小,候梯厅内向空气净化轿厢流动的空气流速相较与第二实施例更小,适用于电梯进出人流量较小的场合。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在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结构布置更加灵活的负压型的空气净化轿厢。
在本实施例中,轿顶(3)上的负压型风扇(7)具体是离心风扇。
本实施例的负压空气净化电梯轿厢整体示意见图10。具体的负压型风扇(7)为离心风扇,与第三实施方式在结构上的区别在于,风扇类型为离心风扇如图中的离心风扇。
轿顶(3)的内部及上部结构见图11。
负压型风扇(7)作为离心风扇,负压型风扇(7)安装在第二风扇安装座(47)上,风扇出风口和第二风扇安装座(47)之间设有第二风扇阻尼垫(48),起到减振作用。第二风扇安装座(47)固定在轿顶(3)的外表面,第二风扇安装座(47)与轿顶(3)外表面接触面上也设有第一风扇阻尼垫(48),起到减振作用。负压箱(9)与轿顶(3)接触面之间设有负压密封垫(49)。负压箱(9)负压出风口不再具有突出轿顶(3)的外表面。离心式的负压型风扇(7)的性能、进气方式、安装方式与第三实施例中的轴流式的负压型风扇(7)不同,从而提高了结构布置的灵活性,提高了部件采购的灵活性。
本实施例的实现原理如下:
当轿门(5)打开时,空气净化轿厢的内部空气相对于外部空气负压较小,候梯厅内向空气净化轿厢流动的空气流速相较与第二实施例更小,适用于电梯进出人流量较小的场合。
第五实施例
参见图14-15,本发明提供一种负压型的空气净化轿厢,包括:
轿门(5),轿门(5)设置在空气净化轿厢的第一侧面,轿门(5)上方设有出入口上板(4);
多个轿壁(2),设置于空气净化轿厢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
在第一侧面上的轿壁(2)分别位于轿门(5)和出入口上板(4)的两侧;
轿壁(2)的上端部与轿顶(3)连接,轿壁(2)的下端部与轿底(8)连接;
位于第二侧面、第三侧面或者第四侧面中的一个轿壁(2)下方外表面设有负压型风扇(7),
与负压型风扇(7)相对的轿壁(2)内表面设有负压箱(9),负压箱(9)顶部的负压出风口与负压型风扇(7)连接;
负压箱(9)底部的第一负压进风口设有空气过滤器(14);
负压箱(9)的内壁上安装有紫外灯(12),紫外灯(12)不与第一负压进风口正面相对;
轿顶(3)上设有若干个第四通风口(92),轿顶(3)上设有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与负压型风扇(7)电性连接并对负压型风扇(7)进行控制;
负压型风扇(7)用于开启时将经负压箱(9)过滤、消毒杀菌的轿厢内部空气排出至井道内,使轿厢内部产生负压,通过第四通风口(92)或者打开的轿门(5)处吸入轿厢外部空气,从而在空气净化轿厢内形成负压型风扇(7)、负压箱(9)以及第四通风口(92)之间或者负压型风扇(7)、负压箱(9)以及轿门(5)之间的定向空气流通。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
控制装置还用于监测空气净化轿厢的轿门(5)的开闭状态;
负压箱(9)的底部还设有第二负压进风口,负压箱(9)内设有覆盖第二负压进风口的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
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与控制装置连接;
在轿门(5)打开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打开,以允许空气净化轿厢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二负压进风口;以及
在轿门(5)关闭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自动通风开合装置(13)关闭,以阻挡空气净化轿厢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二负压进风口。
参见图14和图15,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通风口(92)处设有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70),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70)位于轿顶(3)的内表面;
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70)在空气净化轿厢内部空气相对于外部空气为负压时被动打开,从而使得空气净化轿厢外部空气通过第四通风口(92)进入空气净化轿厢内,而在空气净化轿厢内部空气相对于轿厢外部空气不为负压时被动关闭,从而阻止空气净化轿厢外部空气通过第四通风口(92)进入轿厢内。
参见图16,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70)包括:
第三通风盖板(94),位于轿顶(3)内表面且覆盖第四通风口(92);
第四通风口(92)两端分别设有第三长螺栓(86);
第三通风盖板(94)的两端通过第三长螺栓(86)限定在第四通风口(92)的两端;
第三长螺栓(86)头部位于轿顶(3)的外表面且设有平垫圈(87);
第三弹性阻尼件(88)套设于第三长螺栓(86)上且位于平垫圈(87)与轿顶(3)之间;
第四通风口(92)周围贴有第三密封垫(93);
第三通风盖板(94)中央具有与第四通风口(92)对应的第三凹陷部;
当空气净化轿厢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相比不存在负压时,第三弹性阻尼件(88)的回弹作用使第三通风盖板(94)的第三凹陷部周边与第三密封垫(93)紧密接触,从而使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70)被动关闭;
当空气净化轿厢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相比存在负压时,第三弹性阻尼件(88)的受压使第三通风盖板(94)的第三凹陷部周边与第三密封垫(93)分开;从而使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70)被动打开。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的轿壁(2)至少一个为通风轿壁(1),至少一个通风轿壁(1)设有两个第三通风口,分别位于通风轿壁(1)的上部和下部;
第三通风口处设有覆盖第三通风口的手动通风盖板(25),手动通风盖板(25)通过至少两个蝶形螺栓(26)固定在通风轿壁(1)的内表面;
通风轿壁(1)的外表面以粘结方式防护盖板(29),防护盖板(29)覆盖手动通风盖板(25)所在的区域。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负压型风扇(7)为离心风扇。
在本实施例中,负压箱(9)可以与轿壁(2)的内表面连接,也可以连接在轿底(8)的内表面,只要负压箱(9)顶部的负压出风口与负压型风扇(7)连接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取消了轿壁(2)下部的第一通风口作为进风口,改为轿顶的第四通风口或者打开的轿门(5)处作为进风口。
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70)位于轿顶(3)的内表面,第四通风口初始为闭合状态,利用轿内负压的作用可实现对通风口的开闭。
在本实施例中,轿壁(2)、轿顶(3)、出入口上板(4)、风扇(7)、轿底(8)是轿厢内的固定部件,各固定部件之间紧密连接以确保密封性。更优的,为达到更好的气密性,可在各固定部件连接处加垫密封材料或涂覆透明密封胶。
轿门(5)与轿门(5)接触面之间增加第一密封结构以减小漏风间隙。轿门(5)侧面与轿壁(2)之间增加第二密封结构以减小漏风间隙。
轿门(5)下部与轿底(8)之间增加第三密封结构,以减小漏风间隙。
轿门(5)上部与出入口上板(4)之间的第四密封结构。
第一密封结构、第二密封结构、第三密封结构和第四密封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相同。
第五实施例的实现原理如下:
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不同,轿内定向气流的方向改变为自空气净化轿厢上部向空气净化轿厢下部流动,当轿门关闭时,负压型风扇(7)不断将空气净化轿厢内部的空气排出,使得空气净化轿厢内部空气气压小于轿厢外部空气气压,形成压差,即产生负压。负压使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70)被动打开,轿顶(3)外部的空气被吸入空气净化轿厢内部。
当轿门(5)打开时,由于轿门(5)具有较大的通风面积,候梯厅内的空气大量流入空气净化轿厢内部,轿厢内部和外部的空气压差急剧减小,逐渐趋于平衡,第三弹性阻尼件(88)的回弹作用使第三通风盖板(94)的第三凹陷部周边与第三密封垫(93)紧密接触,从而使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70)被动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轿壁(1)至少设有两个第三通风口,分别位于通风轿壁(1)的上部和下部。第三通风口处设置有手动通风盖板(25),当电梯在完全失电或者电气系统出现意外故障等情况时,被困在空气净化轿厢内的人员可以手动打开手动通风盖板(25)进行紧急通风。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负压箱(9)和负压型风扇(7)安装在空气净化轿厢的下部,更易于安装、维修和保养。将第一自动通风开合装置(30)替换成机械式通风开合装置(70),达到降低配置成本、提高动作可靠性的效果。
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负压箱(9)内部贴有吸声材料,可降低风扇和其他外部电气传入轿厢内的噪声。负压箱(9)底部和顶部贴有阻尼块(44),可有效降低风扇振动。
具体的,作为另外的实施例,负压型风扇(7)、负压箱(9)、空气过滤器(14)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负压型风扇(7)可以位于轿厢内部,负压箱(9)、空气过滤器(14)还可以位于轿厢外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换气速度快。利用负压原理,采用大负压、大风量的负压型风扇,可实现轿厢与候梯厅之间、轿厢与井道之间的快速换气。
2、净化效率高。采用了轿壁下部四周进风轿顶出风或者轿顶进风轿壁下部出风,形成自下向上或者自上向下的定向流动,有效的带动整个轿厢内部空气引入空气过滤器及负压箱内,利用空气过滤器和紫外灯对轿厢内部空气进行净化、消毒杀菌后排入井道内,提高井道内空气质量。在轿门打开时还可快速吸入候梯厅的新鲜空气。不断的空气循环,轿厢内和井道内的空气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3、兼备空气调节效果。当厅外有中央空调系统的情况下,在轿门打开时快速吸入候梯厅内温湿度适宜的空气,可实现快速调节轿内空气温度及湿度的效果。通过利用轿外中央空调系统产出的新风,可实现电梯轿厢内及井道内空气的快速降温,从而有效降低井道内安装的曳引机、控制柜等电气部件因井道环境温度过高而发生故障的风险。
4、有效避免轿内乘员交叉感染。轿壁下部进风轿顶出风或者轿顶进风轿壁下部出风,形成自下向上或者自上向下的定向流动,利用空气过滤器和紫外灯对轿厢内部空气进行净化、消毒杀菌后排入井道内,提高井道内空气质量,从而有效降低轿内乘员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5、安全性高。在轿壁上手动通风盖板,电梯在完全失电或电气系统出现故障情况下,被困轿内人员可以通过打开手动通风盖板,实现轿厢内部与外部通风。
6、轿内振动和噪声低。负压箱内壁贴有吸声材料,可降低风扇和其他外部电气传入轿厢内的噪声。负压箱底部及轿顶上部贴有阻尼块,可有效降低风扇的振动。
7、运行模式多样。可根据实际应用运行需要,利用控制装置调节风扇风速、通风面积,实现在正常通风、低、中、高负压净化等多种模式之间切换。
8、智能化程度高。控制装置,通过编程软件可实现风扇风速调节、电气部件启停、电气部件定时运行、轿内传感器数据信号采集、故障自动报警等功能。控制装置上还设有通信模块,可实现与电梯上位机的数据传输。电梯管理者可利用上位机或者与上位机连接的遥控器对轿厢电气部件进行后台控制操作。用户可使用遥控器或智能手机终端对轿厢净化模式进行选择和控制,智能终端设备上可显示风扇风速、轿内压力、含氧量、轿内温湿度等数据,用户可方便地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控制。
9、制造简单。可对现有各类普通电梯轿厢进行改装,通过更换轿壁、轿顶,并增配负压箱、电气控制盒、空气过滤器、紫外灯、风扇、轿内传感器即可实现,难度和成本较低。
10、维保便利。空气过滤网的更换可在轿厢内进行,风扇的检修可直接在轿顶上方进行,无需对电梯轿顶进行拆卸。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