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14525发布日期:2020-09-04 15:26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梯高速化,当建筑开发商为节约建筑面积和降低成本,采用较为单薄的墙体结构或建筑布局不合理时,曳引机振动很容易传递到顶层房屋内部,并产生结构噪声,干扰顶层住户。随着人们对噪声问题的关注,需要采用更高效的曳引机振动抑制措施。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在曳引机下方安装隔振装置的方式对电梯曳引机的振动进行衰减,从而抑制曳引机振动的传递。一种改进方式是降低隔振装置的弹性系数,从而提高隔振系统的效率。另一改进方式通常是在承重梁两端的下部增加一层隔振装置,从而进一步提高隔振系统的效率。

现有技术一般都是基于隔振原理,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高频段的振动。隔振装置通常采用橡胶、聚氨酯或金属弹簧等弹性材料,既要承受电梯系统的重量,又要提供一定的弹性,从而起到隔振作用,弹性系数越小,隔振效果越好。但是,对于电梯系统来说,曳引机支撑结构的弹性系数不能过小,否则对电梯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舒适性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现有技术对于曳引机的振动无法做到彻底抑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便于安装而且能有效抑制曳引机上下方向振动力传导到建筑墙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其包括曳引机1、底座2、承重梁5及吸振装置9;

所述曳引机1固定装配在所述底座2上;

所述底座2固定设置在所述承重梁5上;

所述承重梁5的左右两端固定于建筑墙体7;

所述承重梁5包括依次固定在一起的上支撑平板51、中间立板52及下支撑平板53,上支撑平板51平行于下支撑平板53,中间立板52上下两端分别同上支撑平板51、下支撑平板53垂直固定连接;

所述吸振装置9包括上部弹性体90、中间质量体91和下部弹性体92;

上部弹性体90下端固定连接中间质量体91上端;

下部弹性体92上端固定连接中间质量体91下端;

所述承重梁5的上支撑平板51同下支撑平板53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吸振装置9;

吸振装置9的上部弹性体90上端抵靠上支撑平板51,下部弹性体92下端抵靠下支撑平板53;

上部弹性体90的竖向弹性系数k1及下部弹性体92的竖向弹性系数k2均在1000n/mm到30000n/mm之间;

中间质量体91的竖向弹性系数至少为上部弹性体90的弹性系数k1及下部弹性体92的竖向弹性系数k2的较大者的70倍。

上部弹性体90及下部弹性体92的质量均小于m/500,m为中间质量体91的质量;

fb为电梯运行时曳引机1产生上下方向振动力的特征振动频率;fa为吸振装置9上下方向固有频率。

较佳的,中间质量体91的竖向弹性系数大于2500000n/mm。

较佳的,中间质量体91的密度大于中间质量体91的密度大于2g/cm3

较佳的,上部弹性体90及下部弹性体92的材质为橡胶或聚氨酯。

较佳的,中间质量体91为钢块或铅块。

较佳的,中间质量体91的几何外形是长方体。

较佳的,中间质量体91的质量m在3kg到15kg之间。

较佳的,中间质量体91的上下两端间厚度在150mm到350mm之间;

较佳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部弹性体90及下部弹性体92的弹性系数相等,即k1=k2。

较佳的,上部弹性体90及下部弹性体92的阻尼损耗因子均在0.05~0.3之间。

较佳的,所述承重梁5为工字钢或槽钢。

较佳的,所述底座2同所述承重梁5的上支撑平板51之间设置有至少2块隔振装置3;

所述隔振装置3上端抵靠所述底座2,下端抵靠所述承重梁5的上支撑平板51。

较佳的,所述底座2同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之间及承重梁5下支撑平板53左右两端同建筑墙体7之间分别设置有至少2个隔振装置3;

所述底座2同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之间的隔振装置3,上端抵靠底座2,下端抵靠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

所述承重梁5下支撑平板53同建筑墙体7之间的隔振装置3,上端抵靠承重梁5下支撑平板53,下端抵靠建筑墙体7。

较佳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还包括中间隔座4;

所述中间隔座4设置在所述底座2同所述承重梁5的上支撑平板51之间;

所述中间隔座4同底座2之间及所述中间隔座4同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之间分别设置有至少2个隔振装置3;

所述中间隔座4同底座2之间的隔振装置3,上端抵靠底座2,下端抵靠中间隔座4;

所述中间隔座4同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之间的隔振装置3,上端抵靠中间隔座4,下端抵靠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

较佳的,所述中间隔座4为钢板、工字钢或槽钢。

较佳的,所述隔振装置3的材质为橡胶或聚氨酯。

本发明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由于吸振装置9的作用,上下方向振动力传递率曲线在吸振装置9上下方向固有频率fa附近形成一个凹谷,说明在吸振装置9上下方向固有频率fa附近传递给建筑墙体的曳引机1上下方向振动力得到明显衰减。该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便于安装而且能有效抑制曳引机1上下方向振动力传导到建筑墙体7。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发明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一实施例的吸振装置在上下方向振动力的振动形态示意;

图4是本发明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减震效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曳引机;2底座;3隔振装置;4中间隔座;5承重梁;51上支撑平板;52中间立板;53下支撑平板;7建筑墙体;9吸振装置;90上部弹性体;91中间质量体;92下部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包括曳引机1、底座2、承重梁5及吸振装置9;

所述曳引机1固定装配在所述底座2上;

所述底座2固定设置在所述承重梁5上;

所述承重梁5的左右两端固定于建筑墙体7;

如图2所示,所述承重梁5包括依次固定在一起的上支撑平板51、中间立板52及下支撑平板53,上支撑平板51平行于下支撑平板53,中间立板52上下两端分别同上支撑平板51、下支撑平板53垂直固定连接;

所述吸振装置9包括上部弹性体90、中间质量体91和下部弹性体92;

上部弹性体90下端固定连接中间质量体91上端;

下部弹性体92上端固定连接中间质量体91下端;

所述承重梁5的上支撑平板51同下支撑平板53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吸振装置9;

吸振装置9的上部弹性体90上端抵靠上支撑平板51,下部弹性体92下端抵靠下支撑平板53;

上部弹性体90的竖向弹性系数k1及下部弹性体92的竖向弹性系数k2均在1000n/mm到30000n/mm之间;

中间质量体91的竖向弹性系数至少为上部弹性体90的弹性系数k1及下部弹性体92的竖向弹性系数k2的较大者的70倍。

上部弹性体90及下部弹性体92的质量均小于m/500,m为中间质量体91的质量;

fb为电梯运行时曳引机1产生上下方向振动力的特征振动频率;fa为吸振装置9上下方向固有频率。

电梯运行时,曳引机1会产生上下方向振动力,上下方向振动力的幅值为t1,特征振动频率为fb。上下方向振动力依次通过承重梁5传递给建筑墙体7,传递给建筑墙体7的上下方向振动力幅值为t2,频率同样为fb。上下方向振动力的传递率为η,η越小,说明减振装置的减震效果越好。

实施例一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吸振装置9设置在承重梁5的上沿与下沿之间的空间,吸振装置9沿着竖直方向构成一个单自由度系统,具有1个上下方向固有频率fa。吸振装置9在固有频率处的振动模式如图3所示,主要是垂直于承重梁的上下方向的振动模式。该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通过优选吸振装置9的上部弹性体90的竖向弹性系数k1、下部弹性体92的竖向弹性系数k2及中间质量体91的质量m,使吸振装置9的上下方向固有频率与曳引机1上下方向振动力的特征振动频率相等,即fa=fb,曳引机1上下方向振动力经过承重梁5时,很大程度上被吸振装置9吸收,此时传递给建筑墙体7的上下方向振动力为t3,振动传递率为η2。如图5所示,实线s1为没有安装吸振装置9时的上下方向振动力传递率曲线,虚线s2为安装有吸振装置9时的上下方向振动力传递率曲线。可见,由于吸振装置9的作用,上下方向振动力传递率曲线在吸振装置9上下方向固有频率fa附近形成一个凹谷,说明在吸振装置9上下方向固有频率fa附近传递给建筑墙体的曳引机1上下方向振动力得到明显衰减。该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便于安装而且能有效抑制曳引机1上下方向振动力传导到建筑墙体7。

实施例二

基于实施例一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中间质量体91的竖向弹性系数大于2500000n/mm。

较佳的,中间质量体91的密度大于中间质量体91的密度大于2g/cm3

较佳的,中间质量体91为钢块或铅块。中间质量体91由钢、铅等较大密度和较大刚性的金属材料制成时,中间质量体可以看成是刚体,即可以忽略中间质量体91的弹性变形。

较佳的,上部弹性体90及下部弹性体92的材质为橡胶、聚氨酯等。

较佳的,中间质量体91的几何外形是长方体。

较佳的,中间质量体91的质量m在3kg到15kg之间。

较佳的,中间质量体91的上下两端间厚度在150mm到350mm之间;

上部弹性体90及下部弹性体92的上下两端间厚度在2mm到10mm之间。

较佳的,上部弹性体90及下部弹性体92的弹性系数相等,即k1=k2。

较佳的,上部弹性体90及下部弹性体92的阻尼损耗因子均在0.05~0.3之间。

较佳的,所述承重梁5为工字钢或槽钢。

实施例三

基于实施例一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所述底座2同所述承重梁5的上支撑平板51之间设置有至少2块隔振装置3;

所述隔振装置3上端抵靠所述底座2,下端抵靠所述承重梁5的上支撑平板51。

较佳的,隔振装置3的材质为橡胶、聚氨酯等弹性材料。

实施例三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隔振装置3安装在曳引机底座2和承重梁5之间,可以抑制从曳引机底座2传递给承重梁5的振动。隔振装置3和吸振装置9的效果叠加在一起,使曳引机1传递给建筑墙体7的振动得到进一步衰减。

实施例四

基于实施例一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如图4所示,所述底座2同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之间及承重梁5下支撑平板53左右两端同建筑墙体7之间分别设置有至少2个隔振装置3;

所述底座2同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之间的隔振装置3,上端抵靠底座2,下端抵靠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

所述承重梁5下支撑平板53同建筑墙体7之间的隔振装置3,上端抵靠承重梁5下支撑平板53,下端抵靠建筑墙体7。

较佳的,隔振装置3的材质为橡胶、聚氨酯等弹性材料。

实施例四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振动力依次通过上层隔振装置、承重梁5及吸振装置9、下层隔振装置传递给建筑墙体7,由于双层隔振装置的隔振作用,以及吸振装置9的吸振作用,使曳引机1传递给建筑墙体7的振动得到有效衰减。

实施例五

基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还包括中间隔座4;

所述中间隔座4设置在所述底座2同所述承重梁5的上支撑平板51之间;

所述中间隔座4同底座2之间及所述中间隔座4同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之间分别设置有至少2个隔振装置3;

所述中间隔座4同底座2之间的隔振装置3,上端抵靠底座2,下端抵靠中间隔座4;

所述中间隔座4同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之间的隔振装置3,上端抵靠中间隔座4,下端抵靠承重梁5上支撑平板51。

较佳的,所述中间隔座4为钢板、工字钢或槽钢。

较佳的,隔振装置3的材质为橡胶、聚氨酯等弹性材料。

实施例五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振动力依次通过上层隔振装置、中间隔座4、下层隔振装置、承重梁5及吸振装置9传递给建筑墙体7,由于双层隔振装置的隔振作用,以及吸振装置9的吸振作用,使曳引机1传递给建筑墙体7的振动得到有效衰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