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助力提升设备操作手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27847发布日期:2020-09-08 12:24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助力提升设备操作手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提升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助力提升设备操作手柄。



背景技术:

目前助力提升设备广泛的应用于企业,仓储,码头等提升作业场所,具有提升效率高、安全性好、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现有传统提升设备一般为执行机构与手柄相分离,手柄智能化程度差、功能单一。同时现有的部分智能手柄存在经济性差,测力及控制不准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助力提升设备操作手柄,解决了现有提升手柄控制精度差、经济性差,手柄功能单一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助力提升设备操作手柄,包括主轴,所述主轴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安装板、显示盒、承载块、第一手柄导向块、手柄以及第二手柄导向块,所述承载块的一侧通过第一连接螺栓连接有承载梁,承载梁上安装有称重传感器,承载梁的底部安装有悬吊结构,所述安装板通过第三连接螺栓与显示盒连接,主轴的顶端通过第二防松螺母与安装板的上表面压合,安装板的上表面通过螺栓安装有安装法兰,安装法兰内设有端面轴承,端面轴承上安装有钢丝绳轴。

所述第一手柄导向块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主轴上的两个第三防松螺母固定,第二手柄导向块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主轴上的两个第一防松螺母固定,手柄可滑动的套设于主轴上,且手柄内的上弹簧和下弹簧分别对应与第三防松螺母以及第一防松螺母相抵,手柄顶部的一侧的凹槽内设置有手柄按钮。

所述承载块内安装有滑动电位计和触动开关,滑动电位计的活动片底端贯穿第一手柄导向块通过连接螺钉与手柄的顶部连接,触动开关的一侧设置有与其常闭触点相抵的触动杆,触动杆的底端贯穿第一手柄导向块并延伸至手柄按钮的凹槽内。

进一步限定,所述滑动电位计通过电位计螺钉与承载块的内腔底面连接。

进一步限定,所述承载梁为匚字形,称重传感器通过传感器螺钉固定于承载梁内侧底部的拐角处。

进一步限定,所述悬吊结构包括通过第二连接螺栓与承载梁底部连接的悬吊块,悬吊块底部可转动的设置有悬吊轴,悬吊轴顶端与其相垂直的承载横轴与悬吊块内的圆柱孔间隙配合。

进一步限定,所述钢丝绳轴、主轴和悬吊轴同轴设置。

进一步限定,所述触动杆与第一手柄导向块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弹簧,该弹簧为拉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助力提升设备操作手柄,结构紧凑,将显示、控制、承载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引入端面轴承使得整个手柄可以沿着钢丝绳轴转动,有效的防止由于物体的晃动引起的钢丝绳缠绕问题,滑动电位计以及触动开关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手柄的智能控制,提高控制精度;利用承载梁的变形作用实现物体称重,结构简单经济效益好,同时悬吊结构的特殊设计能够从结构上缓解物体晃动问题,提高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手柄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手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滑动电位计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触动开关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悬吊结构的剖视图。

图中:1钢丝绳轴、2法兰、3安装板、4显示盒、5承载块、6第一连接螺栓、7第一手柄导向块、8手柄按钮、9手柄、10、承载梁、11、第二手柄导向块、12第一防松螺母、13主轴、14称重传感器、15第二连接螺栓、16悬吊轴、17悬吊块、18端面轴承、19第二防松螺母、20第三连接螺栓、21滑动电位计、22触动开关、23第三防松螺母、24连接螺钉、25上弹簧、26下弹簧、27承载横轴、28触动杆、29传感器螺钉、30电位计螺钉、31活动片、32常闭触点、3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助力提升设备操作手柄,包括主轴13,主轴13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安装板3、显示盒4、承载块5、第一手柄导向块7、手柄9以及第二手柄导向块11,承载块5的一侧通过第一连接螺栓6连接有承载梁10,承载梁10上安装有称重传感器14,承载梁10的底部安装有悬吊结构,安装板3通过第三连接螺栓20与显示盒4连接,主轴13的顶端通过第二防松螺母19与安装板3的上表面压合,安装板3的上表面通过螺栓安装有安装法兰2,安装法兰2内设有端面轴承18,端面轴承18为推力球轴承,端面轴承18上安装有钢丝绳轴1。

第一手柄导向块7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主轴13上的两个第三防松螺母23固定,第二手柄导向块1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主轴13上的两个第一防松螺母12固定,手柄9可滑动的套设于主轴13上,且手柄9内的上弹簧25和下弹簧26分别对应与第三防松螺母23以及第一防松螺母12相抵,手柄9内部设置的上弹簧25和下弹簧26用于手柄9的移动及复位,手柄9顶部的一侧的凹槽内设置有手柄按钮8。

承载块5内安装有滑动电位计21和触动开关22,滑动电位计21的活动片31底端贯穿第一手柄导向块7通过连接螺钉24与手柄9的顶部连接,触动开关22的一侧设置有与其常闭触点32相抵的触动杆28,触动杆28的底端贯穿第一手柄导向块7并延伸至手柄按钮8的凹槽内,滑动电位计21用于测量手柄9的移动行程,触动开关22上的触动杆28配合弹簧33和手柄按钮8可以实现手柄9控制模式的切换,在手柄处的触动开关22,可防止因误触导致系统工作模式切换,且触动开关22较光电传感器便宜,节约成本,经济型优越。

滑动电位计21通过电位计螺钉30与承载块5的内腔底面连接,采用滑动式电位计来反馈操作人员的操作力,通过手柄9上下移动,使得滑动电位计21电阻值改变,从而反映出操作人员的操作力。

承载梁10为匚字形,称重传感器14通过传感器螺钉29固定于承载梁10内侧底部的拐角处,在称重时,由于手柄9与称重结构是分开的,只对重物进行称重,可精准的实现物料的力传递,力的传感器安装在悬臂梁上,便于安装,拆卸,维修。

悬吊结构包括通过第二连接螺栓15与承载梁10底部连接的悬吊块17,悬吊块17底部可转动的设置有悬吊轴16,悬吊轴16顶端与其相垂直的承载横轴27与悬吊块17内的圆柱孔间隙配合,悬吊块17内部开设的圆柱孔可以与承载横轴27实现间隙配合,当物体带动承载梁10旋转时,悬吊块17可以保持稳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手柄9的抖动,提高了控制精度,悬吊结构采用承载横轴27与悬吊块17间隙配合的形式,组成一个可以自由拆卸的重物夹持机构,可以缓解物料绕承载横轴27的晃动导致设备不稳定问题,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与精度,悬吊轴16末端还可用于联接重物夹持工具如挂钩、吸盘等,通用性好。

钢丝绳轴1、主轴13和悬吊轴16同轴设置。

触动杆28与第一手柄导向块7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弹簧33,该弹簧33为拉簧,用于实现触动杆28的快速复位。

本发明的操作手柄的具体工作方式与助力提升设备的具体功能对应,即:悬浮模式和手柄模式;

手柄模式下操作者需首先握住手柄9同时按住手柄按钮8,手柄按钮8受到按压后会推动触动杆28向手柄9内部运动,此时触动开关22上的常闭触点32断开,触动开关22发出电信号触发手柄模式,当手柄按钮8未被按压时,触动杆28在弹簧33力的作用下会一直压着常闭触点32,常闭触点32一直常闭,触动开关22电信号不变化,手柄模式不触发;手柄9可以沿着第一手柄导向块7和第二手柄导向块11上下移动,当检测到手柄模式触发时,此时人手作用在手柄9上使得手柄9沿着主轴13上下移动,电位器滑动片31配合滑动电位计用于测量手柄移动行程,进而控制物体提升速度;由于上弹簧25和下弹簧26的作用,当操作者没有对手柄9施加竖直方向的力时,上弹簧25和下弹簧26的预紧力会使得手柄9自动复位平衡;目前常见的智能手柄的手柄模式触发信号多为光电传感器检测,由于光电传感器价格昂贵该方法经济性差,同时采用光电传感器对手柄颜色有额外要求,而且由于工件或人手的误触很容易造成手柄工作模式的误判,可靠性差,相比于传统的手柄模式,本方案的经济型和可靠性好。

在悬浮模式下,操作者无需操作手柄9,系统通过检测物体重量的变化来判断物体的提升与下降,本申请将称重传感器14置于手柄9上,使得结构更为紧凑。悬浮模式工作时物体作用在悬吊轴16上,悬吊轴16和承载横轴27刚性连接并与悬吊块17实现间隙配合,当物体带动承载横轴27旋转时,悬吊块17可以保持稳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手柄的抖动。称重传感器14被传感器螺钉29固定在承载梁10上。悬吊块17布置在手柄9中线处,由于物体重心总是竖直向下,这样不止保证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手柄的偏移,当悬吊块17受力时,承载梁10由于是匚形梁且一端固定,会使得在力的作用下水平横梁发生弯曲变形,此时水平横梁类似于悬臂梁,导致承重传感器14形变,基于悬臂梁原理的承重传感器14检测到力的变化,从而达到称重目的。

该助力提升设备操作手柄,结构紧凑,将显示、控制、承载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引入端面轴承18使得整个手柄可以沿着钢丝绳轴转动,有效的防止由于物体的晃动引起的钢丝绳缠绕问题,滑动电位计21以及触动开关22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手柄的智能控制,提高控制精度;利用承载梁10的变形作用实现物体称重,结构简单经济效益好,同时悬吊结构的特殊设计能够从结构上缓解物体晃动问题,提高控制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