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料分料库。
背景技术:
目前,机械行业采用切割机对管料进行切割,以批量生产特定长度的管料,为了达到连续切割的目的,通常是通过人工辅助分料后利用简单的机械设备实现逐根上料,人工分料及上料操作效率低下,不仅增加了人力成本,还不利于产能的提升,且工作过程中容易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料分料库,能够实现对管料的自动分料及上料,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料分料库,其包括管料库机架和能将管料库机架上的管料逐一分出的管料分料机构,所述管料分料机构沿管料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个,所述管料分料机构包括固定基板、调节板、上料板、顶料板、第一直线导轨副、第二直线导轨副、第三直线导轨副、第一直线驱动组件、第二直线驱动组件和第三直线驱动组件;
所述固定基板固定在所述管料库机架的出料一侧,所述固定基板、调节板、上料板和顶料板均呈竖直平行布置,所述固定基板、调节板、上料板和顶料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相互平行,所述固定基板的上端设有接料卡口;
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副垂直于所述调节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调节板通过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副连接在所述固定基板的一侧板面上,且所述调节板由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驱动沿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副移动;
所述第二直线导轨副平行于所述上料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上料板通过所述第二直线导轨副连接在所述调节板的板面上,且所述上料板由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驱动沿所述第二直线导轨副移动;
所述第三直线导轨副平行于所述顶料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顶料板通过所述第三直线导轨副连接在所述固定基板的另一侧板面上,且所述顶料板由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驱动沿所述第三直线导轨副移动;
当所述上料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凸出于所述固定基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时,所述上料板的上端板边与所述固定基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形成分料卡口;
所述管料分料库还包括能将管料库机架上的管料上提至所述分料卡口中的管料上提机构,所述管料上提机构沿管料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个。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管料上提机构包括带条、收放卷筒和旋转驱动组件,所述收放卷筒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基板上,所述收放卷筒由所述旋转驱动组件驱动旋转;所述带条绕设在所述管料库内最下层管料的底部,其一端与所述收放卷筒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管料库机架远离所述收放卷筒的一侧固定相连。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上料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上端设有第一感应开关和第二感应开关,所述第一感应开关的感应头朝向所述上料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第二感应开关的感应头朝向所述上料板的上端板边,所述第一感应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的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感应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的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的控制电路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固定基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上端设有第三感应开关,所述顶料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上端设有第四感应开关,所述第三感应开关的感应头朝向所述固定基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第四感应开关的感应头朝向所述顶料板的上端板边,所述第三感应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第四感应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的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的控制电路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管料分料机构还包括推料板、推料气缸和第五感应开关,所述推料气缸固定在所述固定基板靠近其上端板边的位置上,所述推料气缸的推杆与所述推料板相连,且所述推料气缸的推杆的伸缩方向垂直于所述固定基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第五感应开关设置在所述推料板上,且所述第五感应开关的感应头朝向所述分料卡口一侧,所述第五感应开关与所述推料气缸的控制电路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转轴、第一齿条和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条固定在所述调节板的下端板边且垂直于所述调节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转轴、第二齿条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条固定在所述上料板远离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且平行于所述调节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所述调节板上,所述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为顶料气缸,所述顶料气缸固定在所述固定基板上,所述顶料气缸的推杆与所述顶料板相连,且所述顶料气缸的推杆的伸缩方向平行于所述顶料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括第三电机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三电机固定在所述管料库机架上,所述第三电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收放卷筒相连。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管料分料库还包括管料靠位机构,所述管料靠位机构包括活动靠位板、固定靠位板、第四直线导轨副和第四直线驱动组件,所述活动靠位板和所述固定靠位板分别位于移至所述接料卡口上的管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且呈平行相对布置,所述固定靠位板固定在所述管料库机架上,所述第四直线导轨副沿管料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活动靠位板的移动底座通过所述第四直线导轨副连接在所述管料库机架的出料一侧的顶部,且所述活动靠位板由所述第四直线驱动组件驱动沿所述第四直线导轨副移动。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管料分料库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管料分料机构的设置,工作时,调节板由第一直线驱动组件驱动沿垂直于调节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的第一直线导轨副移动,能够使上料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凸出于固定基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并形成分料卡口,且可根据实际所需的管料规格,控制分料卡口的宽度,进而实现不同规格管料的分选;上料板由第二直线驱动组件驱动沿平行于上料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的第二直线导轨副移动,能够使分料卡口上的管料提升至接料卡口;顶料板由第三直线驱动组件驱动沿平行于顶料板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的第三直线导轨副移动,能够使接料卡口上的管料顶出至下一设备(如:管料送料装置)上;可见,上述工作过程能够实现对管料的自动分料及上料,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降低工人损伤风险。此外,本发明通过管料上提机构的设置,当上料板下降至最低且管料仍未落入分料卡口上时,管料上提机构能够将管料库机架上的管料上提至分料卡口中,保证管料库机架底层的管料能够正常上料,从而可以增大管料库机架的深度,提高管料库机架的库存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料分料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管料分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管料分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料分料库的局部示意图(一),图中示出第一直线驱动组件的布置;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料分料库的局部示意图(二),图中示出第二直线驱动组件的布置。
图中:
100为管料库机架;
200为管料分料机构;201为固定基板;202为调节板;203为上料板;204为顶料板;205为第一直线导轨副;206为第二直线导轨副;207为第三直线导轨副;208为第一直线驱动组件;209为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10为第三直线驱动组件;211为第一感应开关;212为第二感应开关;213为第三感应开关;214为第四感应开关;215为推料板;216为推料气缸;217为第五感应开关;218为第一电机;219为第一转轴;220为第一齿条;221为第一齿轮;222为第二电机;223为第二转轴;224为第二齿条;225为第二齿轮;a为分料卡口;b为接料卡口;
300为管料上提机构;301为带条;302为收放卷筒;303为第三电机;304为第三转轴;
400为管料靠位机构;401为活动靠位板;402为固定靠位板;403为第四直线导轨副;404为第四电机;405为第四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管料分料库,其包括管料库机架100和能将管料库机架100上的管料逐一分出的管料分料机构200,所述管料分料机构200沿管料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个,所述管料分料机构200包括固定基板201、调节板202、上料板203、顶料板204、第一直线导轨副205、第二直线导轨副206、第三直线导轨副207、第一直线驱动组件208、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和第三直线驱动组件210。
所述固定基板201、调节板202、上料板203和顶料板204均呈竖直平行布置,所述固定基板201、调节板202、上料板203和顶料板204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相互平行,所述固定基板201的上端设有接料卡口b;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副205垂直于所述调节板202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调节板202通过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副205连接在所述固定基板201的一侧板面上,且所述调节板202由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208驱动沿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副205移动;所述第二直线导轨副206平行于所述上料板203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上料板203通过所述第二直线导轨副206连接在所述调节板202的板面上,且所述上料板203由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驱动沿所述第二直线导轨副206移动;所述第三直线导轨副207平行于所述顶料板204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顶料板204通过所述第三直线导轨副207连接在所述固定基板201的另一侧板面上,且所述顶料板204由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210驱动沿所述第三直线导轨副207移动;当所述上料板203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凸出于所述固定基板201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时,所述上料板203的上端板边与所述固定基板201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形成分料卡口a。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管料分料库,其通过管料分料机构200的设置,工作时,调节板202由第一直线驱动组件208驱动沿垂直于调节板202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的第一直线导轨副205移动,能够使上料板203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凸出于固定基板201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并形成分料卡口a,且可根据实际所需的管料规格,控制分料卡口a的宽度,进而实现不同规格管料的分选;上料板203由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驱动沿平行于上料板203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的第二直线导轨副206移动,能够使分料卡口a上的管料提升至接料卡口b;顶料板204由第三直线驱动组件210驱动沿平行于顶料板204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的第三直线导轨副207移动,能够使接料卡口b上的管料顶出至下一设备(如:管料送料装置)上。可见,上述工作过程能够实现对管料的自动分料及上料,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降低工人损伤风险。
进一步地,所述管料分料库还包括能将管料库机架100上的管料上提至所述分料卡口中的管料上提机构300,所述管料上提机构300沿管料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个。具体的,所述管料上提机构300包括带条301、收放卷筒302和旋转驱动组件,所述收放卷筒302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基板201上,所述收放卷筒302由所述旋转驱动组件驱动旋转;所述带条301绕设在所述管料库内最下层管料的底部,其一端与所述收放卷筒302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管料库机架100远离所述收放卷筒302的一侧固定相连。由此,将批量的管料放置于管料库机架100上,使得带条301位于批量管料的下方,当上料板203下降至最低且管料仍未落入分料卡口a上时,通过收放卷筒302转动收回带条301,带条301将管料库机架100上的管料抬起,直至管料落入至分料卡口a后,收放卷筒302停止收回带条301,等待下一个循环,从而保证了管料库机架100底层的管料能够正常上料,使管料库机架100的深度可以设计得更大,提高管料库机架100的库存量。
示例性的,为实现分料及上料自动化,在管料传送的关键位置(如:分料卡口a和接料卡口b)上设置相应的感应开关,用于分别控制第一直线驱动组件208、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和第三直线驱动组件210执行系统程序的相应指令。具体的,所述上料板203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上端设有第一感应开关211和第二感应开关212,所述第一感应开关211的感应头朝向所述上料板203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第二感应开关212的感应头朝向所述上料板203的上端板边,所述第一感应开关211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208的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感应开关212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208的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固定基板201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上端设有第三感应开关213,所述顶料板204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上端设有第四感应开关214,所述第三感应开关213的感应头朝向所述固定基板201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第四感应开关214的感应头朝向所述顶料板204的上端板边,所述第三感应开关213分别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第四感应开关214分别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的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210的控制电路电连接。
管料分料机构200工作时,如上料板203位于高位,即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先带动上料板203快速下降;当第一感应开关211感应到上料板203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上端贴靠有管料时,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带动上料板203减速并缓慢下降,同时第一直线驱动组件208带动上料板203向外伸出,直至第二感应开关212感应到管料落入到分料卡口a上时,上料板203停止向外伸出,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带动上料板203快速上升,从而将分料卡口a上的管料向固定基板201上端的接料卡口b提升;当第三感应开关213感应到固定基板201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上端贴靠有管料时,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带动上料板203减速并缓慢上升,直至第四感应开关214感应到管料落入到接料卡口b上时,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带动上料板203快速下降,进入下一个循环,同时第三直线驱动件带动顶料板204将接料卡口b上的管料顶出至下一设备(如:管料送料装置)上,完成整个管料的分料及上料自动化过程。
示例性的,所述管料分料机构还包括推料板215、推料气缸216和第五感应开关217,所述推料气缸216固定在所述固定基板201靠近其上端板边的位置上,所述推料气缸216的推杆与所述推料板215相连,且所述推料气缸216的推杆的伸缩方向垂直于所述固定基板201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第五感应开关217设置在所述推料板215上,且所述第五感应开关217的感应头朝向所述分料卡口a一侧,所述第五感应开关217与所述推料气缸216的控制电路电连接。当所述第五感应开关217感应到所述分料卡口a上是否存在叠料时,推料气缸216带动推料板215将分料卡口a上的叠料推回管料库中,保证管料能够有序地逐一上料。
优选地,所述第一感应开关211的感应头、第二感应开关212的感应头、第三感应开关213的感应头、第四感应开关214的感应头和第五感应开关217的感应头均为光电传感器。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208包括第一电机218、第一转轴219、第一齿条220和第一齿轮221,所述第一齿条220固定在所述调节板202的下端板边且垂直于所述调节板202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第一齿轮221与所述第一齿条220啮合,所述第一电机218固定在管料库机架100上,所述第一电机218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转轴219与所述第一齿轮221相连。为节省第一直线驱动组件208的配置以及保证第一直线驱动组件208动作同步性,若干个所述管料分料机构对应的第一电机218为共用电机,相应地,所述第一转轴219为共用转轴。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包括第二电机222、第二转轴223、第二齿条224和第二齿轮225,所述第二齿条224固定在所述上料板203远离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且平行于所述调节板202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所述第二齿轮225与所述第二齿条224啮合,所述第二电机222固定在所述调节板202上,所述第二电机222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转轴223与所述第二齿轮225相连。为节省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的配置以及保证第二直线驱动组件209动作同步性,若干个所述管料分料机构对应的第二电机222为共用电机,该共用电机固定在其中一个管料分料机构的调节板202上,能随调节板202一起移动,相应地,所述第二转轴223为共用转轴。
示例性的,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为顶料气缸210,所述顶料气缸210固定在所述固定基板201上,所述顶料气缸210的推杆与所述顶料板204相连,且所述顶料气缸210的推杆的伸缩方向平行于所述顶料板204靠近管料上料一侧的板边。
示例性的,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括第三电机303和第三转轴304,所述第三电机303固定在所述管料库机架100上,所述第三电机303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转轴304与所述收放卷筒302相连。为节省旋转驱动组件的配置以及保证旋转驱动组件动作同步性,若干个所述管料上提机构300对应的第三电机303为共用电机,相应地,所述第三转轴304为共用转轴。
示例性的,所述管料分料库还包括管料靠位机构400,所述管料靠位机构400包括活动靠位板401、固定靠位板402、第四直线导轨副403和第四直线驱动组件,所述活动靠位板401和所述固定靠位板402分别位于移至所述接料卡口b上的管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且呈平行相对布置,所述固定靠位板402固定在所述管料库机架100上,所述第四直线导轨副403沿管料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活动靠位板401的移动底座通过所述第四直线导轨副403连接在所述管料库机架100的出料一侧的顶部,且所述活动靠位板401由所述第四直线驱动组件驱动沿所述第四直线导轨副403移动。
示例性的,所述第四直线驱动组件包括第四电机404、第四齿条405和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条405固定在所述管料库机架100的出料一侧的顶部且平行于所述第四直线导轨副403,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四齿条405啮合,所述第四电机404固定在所述活动靠位板401的移动底座上,所述第四电机404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四齿轮相连。
此外,上述各个直线导轨副均由导轨和滑块组成的导向结构,在不再详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