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吊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吊装的双螺旋自动离合器。
背景技术:
现阶段,立体车库中车辆的吊运,传统的矿山、码头物料、集装箱的吊运,自动化生产线物品的工位移送,起重机械及其它需起吊物件的生产、生活场所,都需要对物件吊起、运送并脱开。
传统的起吊连接装置,传统的起吊连接如起重机采用吊钩需借助人工完成挂钩与摘钩,效率低、人力成本高,且在摘挂过程中,因人员无法及时离开工作位置,易导致人员受到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吊装的双螺旋自动离合器,以解决现有技术需要人工摘挂吊钩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吊装的双螺旋自动离合器,包括:起吊杆,所述起吊杆包括对称设置于杆体两侧的吊耳;
离合体,所述离合体包括中空部位、扭簧装配部位,所述扭簧装配部位的内壁设有第一扭簧插孔;所述中空部位的内壁为圆柱形,所述中空部位的内壁沿轴向对称设置有两个螺旋槽,所述吊耳可沿螺旋槽滑动;
所述螺旋槽包括依次首尾连通的第一螺旋槽、第二螺旋槽、第三螺旋槽、第四螺旋槽;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槽、所述第四螺旋槽均与所述离合体的上端面连通;所述第一螺旋槽、所述第三螺旋槽、所述第四螺旋槽均与所述离合体的端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螺旋槽与所述离合体的中心轴垂直或向所述离合体的上端面倾斜设置螺旋槽;
连接过渡体,所述连接过渡体包括连接圆盘、过渡杆,所述过渡杆的内壁设有第二扭簧插孔;
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扭簧固定爪,其中一个扭簧固定爪插接于所述第一扭簧插孔,另一个所述扭簧固定爪插接于所述第二扭簧插孔;
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连接过渡体、所述扭簧及所述中空部位的底面,与螺母连接,所述连接过渡体与所述离合体为松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螺旋自动离合器还包括导向凸轮,所述导向凸轮位于所述第三螺旋槽与所述第四螺旋槽的连接处,且所述导向凸轮铰接于所述离合体内壁上,用于限制吊耳在螺旋槽内的运动方向。
可选的,所述起吊杆还包括连接盘,所述连接盘与所述杆体一体成型,且所述连接盘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盘与起吊装置刚性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螺旋自动离合器还包括减磨垫片,所述减磨垫片位于所述离合体与所述连接过渡体之间。
可选的,所述连接过渡体包括减磨垫片装配面,所述减磨垫片装配面用于装配所述减磨垫片。
可选的,所述螺栓包括:螺栓头,和与所述螺栓头固定连接的螺杆,所述螺杆端部设有垫圈台肩面,所述垫圈台肩面用于承载垫圈。
可选的,所述第一螺旋槽与所述离合体的上端面的接口与所述第四螺旋槽与所述离合体的上端面的接口重合。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旋槽与所述第三螺旋槽连接处设有吊点,所述吊点与所述吊耳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吊装的双螺旋自动离合器,工作时,起吊杆的吊耳由所述离合体的上端面进入所述第一螺旋槽内,起吊杆继续垂直下行,以起吊杆沿所述离合体轴向插入为动力,所述第一螺旋槽与所述离合体的端面倾斜设置,第一螺旋槽具有平行于离合体轴向的位移矢量,且第一螺旋槽螺旋向下端面,迫使所述离合体旋转,使得扭簧扭紧。而后,起吊杆运动至第二螺旋槽,此时起吊杆不再向下做铅直运动。因第二螺旋槽与离合体的中心轴垂直或倾斜向离合体的上端面设置,扭簧失去平衡,在扭簧反向扭矩作用下,离合体在扭簧作用下复位,吊耳沿第二螺旋槽运动。完成起吊后,需要脱离接合时,以起吊杆沿离合体轴向继续插入为动力,吊耳进入第三螺旋槽,迫使所述离合体旋转,使得扭簧扭紧。吊耳运动至第三螺旋槽与第四螺旋槽的连接处后,起吊杆改为反向向上运动,因第四螺旋槽均与离合体的上端面连通,吊耳由第四螺旋槽退出,完成起吊杆与离合体的分开。整个过程中,只需依靠起吊杆的直线移动,借助离合体的螺旋槽、扭簧自动实现了起吊杆连接与脱离。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螺旋自动离合器装配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螺旋自动离合器分离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螺旋自动离合器中离合体与连接过渡体装配后透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起吊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离合体的透视图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过渡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扭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螺栓结构示意图;
其中,1-起吊杆,2-离合体,3-连接过渡体,4-减磨垫片,5-扭簧,6-第一连接件,7-第二连接件,11-连接盘,12-杆体,13-吊耳,21-中空部位,22-扭簧装配部位,23-螺旋槽,24-吊点,31-过渡杆,311-第二扭簧插孔,32-减磨垫片装配面,33-连接圆盘,51-扭簧固定爪,61-螺栓头,62-螺杆,63-垫圈台肩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结合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吊装的双螺旋自动离合器,包括:起吊杆1,如图4所示,所述起吊杆1包括杆体12和设置于杆体一端的吊耳13。
为保证起吊杆1的牢固度,保证起吊杆1能够承受被吊物体的重量,所述杆体12两侧固设有横梁,所述横梁两端设有吊耳13。横梁与吊耳13的具体结构为圆柱形结构。
离合体2,如图5所示,所述离合体2包括中空部位21、扭簧装配部位22,所述扭簧装配部位22的内壁设有第一扭簧插孔,用于插接扭簧5。所述中空部位21的内壁为圆柱形,所述中空部位21的内壁沿轴向对称设置有两个螺旋槽23,所述吊耳13可沿螺旋槽23滑动。所述螺旋槽23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螺旋槽、第二螺旋槽、第三螺旋槽、第四螺旋槽。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槽、所述第四螺旋槽均与所述离合体2的上端面连通;所述第二螺旋槽与所述离合体2的中心轴垂直或倾斜向所述离合体2的上端面设置。图中所示,ab段第一螺旋槽,bc段为第二螺旋槽,cd段为第三螺旋槽,da段为第四螺旋槽。为本实施例中将离合体2靠近起吊杆1的端面定义为离合体2的上端面。
具体的,第一螺旋槽与离合体2的上端面连通,以便吊耳13沿端口进入第一螺旋槽。第一螺旋槽同时具有平行与于和垂直于离合体2轴向延伸的矢量,且第一螺旋槽螺旋向下端面。第一螺旋槽的尾部与第二螺旋槽的首部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二螺旋槽近似与周向槽,与离合体2轴向垂直设置。以便吊耳13进入第二螺旋槽后,吊耳13与螺旋槽23间的作用消失,扭簧5失去平衡,在扭簧5反向扭矩作用下,离合体2在扭簧5作用下复位,吊耳13沿第二螺旋槽运动,由b点滑向c点。到达第二螺旋槽的尾部,即c点。第二螺旋槽的尾部与第三螺旋槽的首部连通,第三螺旋槽同时具有平行与于和垂直于离合体2轴向延伸的矢量,且第三螺旋槽因螺旋向下。第三螺旋槽的尾部与第四螺旋槽的首部连通,第四螺旋槽同时具有平行与于和垂直于离合体2轴向延伸的矢量,且第四螺旋槽因螺旋向上。第四螺旋槽与离合体2的上端面连通,以便吊耳13沿端口退出。
所述第一螺旋槽与所述离合体2的上端面的接口可与所述第四螺旋槽与所述离合体2的上端面的接口重合。方便吊耳与离合体2的定位,简化操作步骤。
连接过渡体3,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过渡体3包括连接圆盘33、过渡杆31,所述连接圆盘33通过通孔与被吊物体固定连接。所述过渡杆31的内壁设有第二扭簧插孔311。
扭簧5,如图7所示,所述扭簧5两端设有两个扭簧固定爪51,其中一个扭簧固定爪51插接于所述第一扭簧插孔,另一个所述扭簧固定爪51插接于所述第二扭簧插孔311,限制扭簧5不可沿轴向运动。
为避免连接过渡体3与离合体2发生水平方向上的偏移,避免螺栓受到剪切应力的作用,离合体2设有与所述过渡杆31对应的过渡装配槽,使得连接过渡体3的过渡杆31内置于所述离合体2内部。同时,离合体2、连接过渡体3、过渡杆31、第一连接件6的中心轴重合。
第一连接件6依次穿过所述连接过渡体3、所述扭簧5及所述中空部位21的底面,与第二连接件7连接。第二连接件7位于离合体2的中空部位21的底部,离合体2与连接过渡体3通过第一连接件6连接在一起。为保证扭簧5发生扭动时,扭簧5带动离合体2相对于连接过渡体3发生转动,离合体2与连接过渡体3间存在缝隙。离合体2与连接过渡体3装配后的距离小于螺栓头61与第二连接件间的距离。
初始吊装前,离合体2轴线处于铅垂位置,起吊杆1轴线与离合体2轴线重合并在离合体2上方,起吊杆1的两个吊耳处于第一螺旋槽口入点即点a的正上方。
工作时,起吊杆1的吊耳由所述离合体2的上端面进入所述第一螺旋槽内,起吊杆1继续垂直下行,以起吊杆1沿所述离合体2轴向插入为动力,迫使所述离合体2旋转,使得扭簧5扭紧。而后,起吊杆1运动至第二螺旋槽,此时起吊杆1不再向下做铅直运动。因第二螺旋槽与离合体2的中心轴垂直或向离合体2的上端面倾斜设置,吊耳进入第二螺旋槽后,吊耳与螺旋槽间的作用消失,扭簧5失去平衡,在扭簧5反向扭矩作用下,吊耳沿第二螺旋槽运动,离合体2在扭簧5作用下复位。
起吊时,吊耳13位于第二螺旋槽与第三螺旋槽的交界处,起吊杆1可借助吊耳与螺旋槽的接触点对离合器形成向上的拉力,完成对离合器体上的重物的安全起吊。
起吊结束后,起吊杆1继续垂直下行,以起吊杆1沿所述离合体2轴向插入为动力,在扭簧5的作用力下,吊耳13达到所述第二螺旋槽与所述第三螺旋槽连接处。
脱离接合时,以起吊杆1沿离合体2轴向继续插入为动力,吊耳13进入第三螺旋槽,迫使所述离合体2旋转,使得扭簧5扭紧。吊耳13运动至第三螺旋槽与第四螺旋槽的连接处后,起吊杆1改为反向向上运动,因第四螺旋槽均与离合体2的上端面连通,吊耳13由第四螺旋槽退出,完成起吊杆1与离合体2的分开。起吊杆1沿螺旋槽退出后,离合体2借助扭簧5复位,使双螺旋离合体2恢复到原始位置。
整个过程中,借助起吊杆1直线移动为动力和运动控制参量,起吊杆1的吊耳在离合体2的螺旋槽23内并与槽面接触,借助起吊杆1的吊耳垂向直线运动时与螺旋槽面的作用,使离合体2绕轴作旋转运动。只需依靠起吊杆1的直线移动,借助螺旋槽、扭簧5自动实现了起吊杆1连接与脱离。
吊耳13运动至第三螺旋槽与第四螺旋槽的连接处后,起吊杆1改为反向向上运动时,为避免吊耳沿第三螺旋槽返回,双螺旋自动离合器还包括导向凸轮,所述导向凸轮位于所述第三螺旋槽与所述第四螺旋槽的连接处,且所述导向凸轮铰接于所述离合体2内壁上,用于限制吊耳在螺旋槽内的运动方向。吊耳进入第三螺旋槽与第四螺旋槽的连接处时,使导向凸轮顺时针转动;当吊耳与导向凸轮脱离接触时,导向凸轮在自重作用下反转,使吊耳不能由沿第三螺旋槽返回。
所述起吊杆1还包括连接盘11,所述连接盘11与所述杆体12一体成型,且所述连接盘11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盘11与起吊装置刚性连接。起吊装置可通过螺栓等刚性连接方式与连接盘11固定,使得起吊杆1在离合体2内垂直运动。
所述双螺旋自动离合器还包括减磨垫片4,所述减磨垫片4位于所述离合体2与所述连接过渡体3之间,用于减少所述离合体2与所述连接过渡体3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离合体2与连接过渡体3之间摩擦力过大,影响扭簧5的使用寿命,同时可有效保护离合体2与连接过渡体3的接触面,避免磨损。长时间使用后,可通过更换减磨垫片4增加双螺旋自动离合器的使用寿命。
为便于减磨垫片4的装配,减少连接过渡体3与离合体2的接触面积,所述连接过渡体3包括减磨垫片装配面32,所述减磨垫片装配面32用于装配所述减磨垫片4。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螺栓,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螺母,所述螺栓包括:螺栓头61,和与所述螺栓头61固定连接的螺杆62,靠近所述螺杆62端部设有垫圈台肩面63,所述垫圈台肩面63用于承载垫圈。为保证螺栓与螺母之间连接牢固,可在垫圈台肩面63处设置垫圈。
连接过渡体3的底面设置有与所述螺栓头对应的螺栓槽,使得所述连接过渡体3与所述螺栓头紧密连接。为避免扭簧5发生扭动时带动连接过渡体3转动,所述螺栓头61可设置为矩形结构,也可设置为三角形、正方形或各种多边形。
为使得起吊过程中起吊杆1与离合器连接更加牢固,起吊杆1与离合器形成自锁,避免起吊过程中吊耳13在螺旋槽23内滑动,所述第二螺旋槽与所述第三螺旋槽连接处设有吊点24,所述吊点24与所述吊耳13相匹配。
综上所述,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吊装的双螺旋自动离合器,包括:离合体、导向凸轮、螺栓、螺母、垫片、扭簧、减摩垫、连接过渡体及起吊杆组成。使用时需将离合体、导向凸轮、扭簧、减摩垫、连接过渡体利用螺栓、垫片、螺母松连接为一体,并借助连接过渡体固接在被吊物件上。工作时,起吊杆的吊耳由所述离合体的上端面进入所述第一螺旋槽内,起吊杆继续垂直下行,以起吊杆沿所述离合体轴向插入为动力,迫使所述离合体旋转,使得扭簧扭紧。而后,起吊杆运动至第二螺旋槽,此时起吊杆不再向下做铅直运动。因第二螺旋槽与离合体的中心轴垂直或向离合体的上端面倾斜设置,吊耳进入第二螺旋槽后,吊耳与螺旋槽间的作用消失,扭簧失去平衡,在扭簧反向扭矩作用下,吊耳沿第二螺旋槽运动,离合体在扭簧作用下复位。吊耳到达第二螺旋槽与第三螺旋槽的交界处,起吊时,吊耳与吊点形成自锁结构。
起吊结束后,脱离接合,以起吊杆沿离合体轴向继续插入为动力,吊耳进入第三螺旋槽,迫使所述离合体旋转,使得扭簧扭紧。吊耳运动至第三螺旋槽与第四螺旋槽的连接处后,起吊杆改为反向向上运动,因第四螺旋槽均与离合体的上端面连通,吊耳由第四螺旋槽退出,完成起吊杆与离合体的分开。起吊杆沿螺旋槽退出后,离合体借助扭簧复位,使离合体恢复到原始位置。
整个过程中,借助起吊杆直线移动为动力和运动控制参量,起吊杆的吊耳在离合体的螺旋槽内并与槽面接触,借助起吊杆吊耳垂向直线运动时与螺旋槽的作用,使圆柱形双螺旋离合体绕轴作旋转运动。只需依靠起吊杆的直线移动,借助离合体的螺旋槽、扭簧自动实现了起吊杆连接与脱离,结构简单、造价低,不需要复杂的液压系统或电控系统,适合于立体车库车辆吊运,矿山码头物料、集装吊运、自动化生产线物品工位移送、起重机械及其它需起吊物件的生产、生活场所。吊耳进入及脱离离合体时都沿螺旋槽进入及分离,分合流畅。
由于以上实施方式均是在其他方式之上引用结合进行说明,不同实施例之间均具有相同的部分,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电路结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电路结构、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有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电路结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发明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的内容指出。
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