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88534发布日期:2022-04-23 16:01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港口码头集装箱装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


背景技术:

2.岸桥作为港口码头最重要的集装箱装卸设备,承担了港口码头绝大多数的集装箱船的装卸工作,因此岸桥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港口码头的集装箱船装卸效率。传统岸桥通过一台小车运送集装箱,已经无法满足港口码头逐年增高的集装箱吞吐量要求,由于岸桥小车运动极限和港口码头的空间限制,亟需开发更为高效的集装箱装卸设备。
3.穿越式岸桥利用多台小车同时运行,极大地提高了集装箱的装卸效率,但穿越式岸桥的结构与传统单小车岸桥存在较大区别,应用于传统单小车岸桥的设备装置无法直接应用于穿越式岸桥,为进一步提高穿越式岸桥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稳定性,有必要对穿越式岸桥的结构设备进行改进,进而极高港口码头的集装箱装卸效率,促进海洋物流运输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降低穿越式岸桥的能耗,进一步提高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和下小车的运行效率,同时提高穿越式岸桥的结构稳定性和运行时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港口码头的集装箱装卸效率。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包括岸桥支撑架、两条平行岸桥大梁、上小车、下小车、上小车吊具、下小车吊具、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所述岸桥大梁设于岸桥支撑架上,岸桥大梁与码头前沿线垂直,岸桥大梁的截面为类梯形,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内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上小车轨道,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外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下小车轨道。
6.所述上小车下方设有上小车吊具,上小车行走于上小车轨道上。所述下小车下方设有下小车吊具,下小车行走于下小车轨道上,且上小车和上小车吊具可由下小车框架内穿越通过,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中,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上小车起升滑轮组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所述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岸桥大梁的两端,上小车起升滑轮组固定设于上小车上,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上小车改向滑轮组和岸桥大梁另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再次绕过上小车改向滑轮组,最终缠绕于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上。
7.所述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
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下小车起升滑轮组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所述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岸桥大梁的两端,下小车起升滑轮组固定设于下小车上,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下小车改向滑轮组和岸桥大梁另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再次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组,最终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上。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上小车吊具和下小车吊具的上升和下降动作,进而实现集装箱的抓取和放置。
8.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中,所述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两个上小车平衡重和固定于上小车平衡重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所述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绕过一个上小车平衡重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上小车平衡重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
9.所述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两个下小车平衡重和固定于下小车平衡重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所述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绕过一个下小车平衡重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下小车平衡重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本发明利用起升卷筒带动平衡重钢丝绳,进而实现平衡重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借助平衡重储存势能,达到降低穿越式岸桥能耗的目的。
10.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中还包括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所述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上小车行走滑轮组、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所述上小车行走滑轮组固定设于上小车上,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同一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由上小车行走卷筒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上小车行走滑轮组和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由上小车行走卷筒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上小车行走滑轮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上。
11.所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下小车行走滑轮组、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所述下小车行走滑轮组固定设于下小车上,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同一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下小车行走滑轮组和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中
引出,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上。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用于完成上小车和下小车沿岸桥大梁方向上的运动,实现集装箱在陆侧和海侧之间的运输。
12.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还包括下小车托绳架,所述下小车托绳架包括托辊、托辊架和托辊车轮,所述托辊水平固定设于托辊架上,托辊车轮固定设于托辊架靠近下小车轨道的一侧下方,托辊车轮可沿下小车轨道行走,所述下小车平衡钢丝绳、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均位于托辊上。所述上小车平衡钢丝绳、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和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均布置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内侧,与下小车平衡钢丝绳、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互不干扰。与传统的单小车岸桥相比,穿越式岸桥中包含上小车和下小车,钢丝绳缠绕更为复杂,为防止穿越式岸桥在运行过程中上小车和下小车互相干扰,影响运行安全,同时由于下小车行走在岸桥大梁外侧,为了避免下小车平衡钢丝绳、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受外界因素影响而纠缠或脱落,本发明设置下小车托绳架,对下小车运行所需的钢丝绳进行整理收纳,同时下小车托绳架沿下小车轨道运动,防止下小车运行收到岸桥大梁及下小车轨道影响。
13.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中,下小车托绳架还包托绳架括牵引轮,牵引轮与托辊架固定连接,下小车托绳架共设有若干组,相邻下小车托绳架经托绳架牵引钢丝绳连接,托绳架牵引钢丝绳缠绕于托绳架牵引轮上。由于本发明中下小车托绳架可以沿下小车轨道运行,为防止下小车托绳架间距变化,使部分钢丝绳在重力作用下下垂,影响下小车运行安全,本发明设置托绳架牵引轮,并通过托绳架牵引钢丝绳将相邻的下小车托绳架连接在一起,保证下小车托绳架之间的距离保持稳定。
14.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中,上小车平衡重可在上小车平衡钢丝绳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上小车平衡重的运动方向与上小车吊具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相反,上小车平衡重通过上小车平衡钢丝绳作用于上小车平衡卷筒上的扭矩与上小车吊具和空集装箱通过上小车起升钢丝绳作用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和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上的扭矩总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5.所述下小车平衡重可在下小车平衡钢丝绳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下小车平衡重的运动方向与下小车吊具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相反,下小车平衡重通过下小车平衡钢丝绳作用于下小车平衡卷筒上的扭矩与下小车吊具和空集装箱通过下小车起升钢丝绳作用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和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上的扭矩总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6.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中,上小车平衡重和下小车平衡重均单独布置于不同的岸桥支撑架内部的空腔内,上小车平衡重和下小车平衡重均独立运动,互不干扰。在实际运行中,尽管平衡重在竖直方向运动,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同时上小车平衡重和下小车平衡重也存在互相影响的情况,因此本发明将上小车平衡重和下小车平衡重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岸桥支撑架内,避免上小车平衡重和下小车平衡重互相碰撞,造成安全隐患。
17.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中,上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还均包括减震弹簧和橡胶减震轮,所述上小车平衡钢丝绳绕过上小车平衡动滑轮后经
减震弹簧与岸桥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减震轮设于上小车平衡重与岸桥支撑架之间。所述下小车平衡钢丝绳绕过下小车平衡动滑轮后经减震弹簧与岸桥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减震轮设于下小车平衡重与岸桥支撑架之间。减震弹簧能够稳定平衡重的运动速度,防止上小车平衡重和下小车平衡重运动速度较快时对上小车平衡钢丝绳和下小车平衡钢丝绳产生过大的拉力,橡胶减震轮的作用是防止上小车平衡重和下小车平衡重与岸桥支撑架发生碰撞。
18.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还包括岸桥机房,所述岸桥机房固定设于岸桥大梁上,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上小车行走卷筒、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和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均布置于岸桥机房内,其中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两个上小车平衡卷筒、两个下小车平衡卷筒、上小车行走卷筒、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和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均平行布置,且与岸桥大梁的延伸方向垂直。岸桥机房还包括浮动联轴器,所述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和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经浮动联轴器传动连接,浮动联轴器能够防止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和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转速不一致,避免下小车吊具发生倾斜,影响运行安全。
19.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还包括上小车避振系统和下小车避振系统,上小车避振系统和下小车避振系统的作用是限制上小车和下小车在高速运动时产生的振动,防止振动过大影响穿越式岸桥结构安全,为上小车和下小车进一步提速提供条件。所述上小车避振系统包括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和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所述上小车包括上小车车架、行走于上小车轨道上的上小车行车轮、圆弧面与上小车轨道相抵触的上小车防偏轮、上小车防偏轮支架、上小车行走滑轮组和设于上小车车架内的上小车起升滑轮。
20.所述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竖直布置,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车架铰接,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行车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21.所述上小车防偏轮支架与上小车防偏轮固定连接,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设于上小车防偏轮支架与上小车框架之间,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的一端与上小车框架铰接,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的另一端与上小车防偏轮支架固定连接。
22.所述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与岸桥大梁平行布置,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的一端与上小车框架铰接,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行走滑轮组中滑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23.所述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竖直布置,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框架固定连接,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起升滑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24.所述下小车避振系统包括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和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所述下小车包括下小车车架、行走于下小车轨道上的下小车行车轮、圆弧面与下小车轨道相抵触的下小车防偏轮、下小车防偏轮支架、下小车行走滑轮组和设于下小车车架内的下小车起升滑轮。
25.所述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竖直布置,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车架铰接,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行车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26.所述下小车防偏轮支架与下小车防偏轮固定连接,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设于下小车防偏轮支架与下小车框架之间,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的一端与下小车框架铰接,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的另一端与下小车防偏轮支架固定连接。
27.所述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与岸桥大梁平行布置,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的一端与下小车框架铰接,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行走滑轮组中滑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28.所述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竖直布置,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框架固定连接,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起升滑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29.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还包括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和下小车防摇系统,当上小车吊具和下小车吊具下降后,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摇摆,在传统的单小车岸桥中影响较小,但在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在下小车框架内穿越运行,较大的摇摆幅度会互相干扰,甚至影响穿越式岸桥的运行安全。所述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包括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两台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两个上小车防摇卷筒和四条上小车防摇钢丝绳,所述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分别固定设于上小车车架沿上小车运行方向上的两侧,两台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和两个上小车防摇卷筒分别固定设于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上,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与上小车防摇卷筒传动连接,四条上小车防摇钢丝绳中每两条缠绕于一个上小车防摇卷筒上,且上小车防摇钢丝绳的缠绕方向为由上小车防摇卷筒中间向两端缠绕,上小车防摇钢丝绳远离上小车防摇卷筒的一端与上小车吊具固定连接。
30.所述下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包括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两台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两个下小车防摇卷筒和四条下小车防摇钢丝绳,所述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分别固定设于下小车车架沿下小车运行方向上的两侧,两台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和两个下小车防摇卷筒分别固定设于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上,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与下小车防摇卷筒传动连接,四条下小车防摇钢丝绳中每两条缠绕于一个下小车防摇卷筒上,且下小车防摇钢丝绳的缠绕方向为由下小车防摇卷筒中间向两端缠绕,下小车防摇钢丝绳远离下小车防摇卷筒的一端与下小车吊具固定连接。
31.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中,当上小车吊具处于最低位置时,上小车防摇钢丝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范围为5-20
°
。当下小车吊具处于最低位置时,下小车防摇钢丝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范围为7-25
°

32.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还包括电缆限位槽和拖链控制电缆,所述电缆限位槽为向上开口的凹形槽,电缆限位槽固定设于岸桥大梁的两侧,拖链控制电缆为上小车和下小车的供电控制电缆,拖链控制电缆的一端随上小车和下小车同时运动,拖链控制电缆设于电缆限位槽内,电缆限位槽的凹形槽宽度与拖链控制电缆的宽度差范围为10mm-50mm。在提高上小车和下小车的运行速度后,同样也会加速上小车和下小车控制供电电缆的运动速度,为防止电缆在运动过程中碰撞挤压,降低电缆使用寿命,本发明利用电缆限位槽对拖链控制电缆进行了保护,拖链控制电缆只能在电缆限位槽中运动。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通过平衡钢丝绳使起升卷筒与平衡重连接,利用平衡重的是能变化降低穿越式岸桥的能耗,提高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和下小车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穿越式岸桥的集装箱
装卸效率,同时对传统单小车岸桥中的设备装置进行改进或增删,提高穿越式岸桥的结构稳定性和运行安全性。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本发明中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是本发明中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是本发明中上小车平衡重和下小车平衡重减震弹簧和橡胶减震轮的示意图;
38.图5是本发明中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本发明中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是本发明中下小车托绳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8是本发明中岸桥机房的俯视图;
42.图9是本发明中上小车避振系统的俯视图;
43.图10是本发明中上小车避振系统的主视图;
44.图11是本发明中下小车避振系统的俯视图;
45.图12是本发明中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的俯视图;
46.图13是本发明中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的主视图;
47.图14是本发明中下小车吊具防摇系统的俯视图;
48.图15是本发明中下小车吊具防摇系统的主视图;
49.图16是本发明中电缆限位槽和拖链控制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7是本发明中电缆限位槽和拖链控制电缆的截面示意图。
51.附图标记的含义:1-岸桥支撑架,2-岸桥大梁,3-上小车,4-下小车,5-上小车吊具,6-下小车吊具,7-上小车轨道,8-下小车轨道,9-下小车托绳架,10-托辊,11-托辊架,12-托辊车轮,13-托绳架牵引轮,14-减震弹簧,15-橡胶减震轮,16-岸桥机房,17-浮动联轴器,18-电缆限位槽,19-拖链控制电缆,311-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3-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5-上小车起升滑轮组,316-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1-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2-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3-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5-下小车起升滑轮组,416-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23-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4-上小车平衡重,325-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3-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4-下小车平衡重,425-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31-上小车行走卷筒,332-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4-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5-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1-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2-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3-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5-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6-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41-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2-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3-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4-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5-上小车车架,346-上小车行车轮,347-上小车防偏轮,348-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9-上小车起升滑轮,441-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2-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3-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4-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5-下小车车架,446-下小车行车轮,447-下小车防偏轮,448-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9-下小车起升滑
轮,351-上小车防摇翼板,352-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3-上小车防摇卷筒,354-上小车防摇钢丝绳,451-下小车防摇翼板,452-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453-下小车防摇卷筒,454-下小车防摇钢丝绳。
5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53.本发明的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包括岸桥支撑架1、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上小车3、下小车4、上小车吊具5、下小车吊具6、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所述岸桥大梁2设于岸桥支撑架1上,岸桥支撑架1为竖直布置的四条支撑腿,岸桥大梁2与码头前沿线垂直,岸桥大梁2的截面为类梯形,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内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上小车轨道7,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外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下小车轨道8。
54.所述上小车3下方设有上小车吊具5,上小车3行走于上小车轨道7上。所述下小车4下方设有下小车吊具6,下小车4行走于下小车轨道8上,且上小车3和上小车吊具5可由下小车4框架内穿越通过。
55.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上小车吊具5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动作,吊取和放置集装箱。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上小车起升滑轮组315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所述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的两端,上小车起升滑轮组315固定设于上小车3上,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2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上小车改向滑轮组315和岸桥大梁2另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后,再次绕过上小车改向滑轮组315,最终缠绕于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上。
5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动作,吊取和放置集装箱。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下小车起升滑轮组415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所述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的两端,下小车起升滑轮组415固定设于下小车4上,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2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下小车改向滑轮组415和岸桥大梁2另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后,再次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组415,最终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上。
5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两个上小车平衡重324和固定于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所述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中引出,绕过一个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
接。所述另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
58.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两个下小车平衡重424和固定于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所述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中引出,绕过一个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是利用上小车起升卷筒和下小车起升卷筒,将上小车吊具5与上小车平衡重324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下小车吊具6与下小车平衡重424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联系在一起,依靠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储存势能,降低穿越式岸桥在吊取集装箱时的能耗。穿越式岸桥与传统的单小车岸桥相比,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能耗也更大,因此降低穿越式岸桥的能耗具有更大的意义。
59.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分别用于完成上小车3沿岸桥大梁2方向的行走动作和下小车4沿大梁方向的行走动作。所述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331、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所述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固定设于上小车3上,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同一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由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和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由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顺次绕过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上小车行走滑轮334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上。
60.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所述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固定设于下小车4上,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同一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和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下小车行走滑轮435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上。
61.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可在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上小车平衡重324的运动方向与上小车吊具5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相反,上小车平衡重324通过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作用于上小车平衡卷筒321上的扭矩与上小车吊具5和空集装箱通过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作用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和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上的扭矩总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2.所述下小车平衡重424可在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下小车平衡重424的运动方向与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相反,下小车平衡重424通过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作用于下小车平衡卷筒421上的扭矩与下小车吊具6和空集装箱通过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作用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和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上的扭矩总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3.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单独布置于不同的岸桥支撑架1内部的空腔内,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独立运动,互不干扰。在穿越式岸桥中增加平衡重进行节能,会进一步提高钢丝绳布置难度和设备运行安全控制难度,本实施例将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单独布置于不同的岸桥支撑架1内部的空腔内,保证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64.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均包括减震弹簧14和橡胶减震轮15,所述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绕过上小车平衡动滑轮325后经减震弹簧14与岸桥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减震轮15设于上小车平衡重324与岸桥支撑架1之间。所述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绕过下小车平衡动滑轮425后经减震弹簧14与岸桥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减震轮15设于下小车平衡重424与岸桥支撑架1之间。当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吊具5和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运行速度过快时,与之关联运动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也快速运动,为防止上小车平衡重324对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下小车平衡重424对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瞬间产生过大的拉力,影响运行安全,本实施例设置了减震弹簧14,起到缓冲作用。本实施例中的橡胶减震轮15能够避免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与岸桥支撑架1发生碰撞,保护结构安全。
65.本发明的实施例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包括岸桥支撑架1、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上小车3、下小车4、上小车吊具5、下小车吊具6、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所述岸桥大梁2设于岸桥支撑架1上,岸桥支撑架1为竖直布置的四条支撑腿,岸桥大梁2与码头前沿线垂直,岸桥大梁2的截面为类梯形,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内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上小车轨道7,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外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下小车轨道8。
66.所述上小车3下方设有上小车吊具5,上小车3行走于上小车轨道7上。所述下小车4下方设有下小车吊具6,下小车4行走于下小车轨道8上,且上小车3和上小车吊具5可由下小车4框架内穿越通过。
6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上小车吊具5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动作,吊取和放置集装箱。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上小车起升滑轮组315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所述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的两端,上小车起升滑轮组315固定设于上小车3上,第一上小车
起升钢丝绳313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2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上小车改向滑轮组315和岸桥大梁2另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后,再次绕过上小车改向滑轮组315,最终缠绕于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上。
68.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动作,吊取和放置集装箱。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下小车起升滑轮组415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所述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的两端,下小车起升滑轮组415固定设于下小车4上,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2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下小车改向滑轮组415和岸桥大梁2另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后,再次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组415,最终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上。
6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两个上小车平衡重324和固定于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所述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中引出,绕过一个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
7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两个下小车平衡重424和固定于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所述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中引出,绕过一个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是利用上小车起升卷筒和下小车起升卷筒,将上小车吊具5与上小车平衡重324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下小车吊具6与下小车平衡重424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联系在一起,依靠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储存势能,降低穿越式岸桥在吊取集装箱时的能耗。穿越式岸桥与传统的单小车岸桥相比,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能耗也更大,因此降低穿越式岸桥的能耗具有更大的意义。
71.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分别用于完成上小车3沿岸桥大梁2方向的行走动作和下小车4沿大梁方向的行走动作。所述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331、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所述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固定设
于上小车3上,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同一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由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和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由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顺次绕过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上小车行走滑轮334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上。
7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所述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固定设于下小车4上,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同一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和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下小车行走滑轮435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上。
73.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下小车托绳架9,所述下小车托绳架9包括托辊10、托辊架11和托辊车轮12,所述托辊10水平固定设于托辊架11上,托辊车轮12固定设于托辊架11靠近下小车轨道8的一侧下方,托辊车轮12可沿下小车轨道8行走,所述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均位于托辊10上。所述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和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均布置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内侧,与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互不干扰。由于穿越式岸桥中的下小车4悬挂在岸桥大梁2外侧下方,为防止下小车4运行必须的钢丝绳受到岸桥大梁2和下小车轨道8的影响,干扰下小车4正常运行,本实施例中下小车托绳架9的作用是限定下小车运行所需的钢丝绳在正常位置运行,同时随下小车4同时沿岸桥大梁2运动。
74.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下小车托绳架9还包括托绳架牵引轮13,托绳架牵引轮13与托辊架11固定连接,下小车托绳架9共设有24组,相邻下小车托绳架9经托绳架牵引钢丝绳连接,托绳架牵引钢丝绳缠绕于托绳架牵引轮13上。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下小车托绳架9与下小车4同时运动,为避免下小车托绳架9之间的距离过远,导致钢丝绳在重力作用下下垂,影响正常运行,造成安全隐患,本实施例在下小车托绳架9上设置了托绳架牵引轮13,将相邻的下小车托绳架9连接在一起,保证下小车托绳架9间距固定。
75.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可在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上小车平衡重324的运动方向与上小车吊具5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相反,上小车平衡重324通过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作用于上小车平衡卷筒321上的扭矩与上小车吊具5和空集装箱通过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作用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和第二上小车起升卷
筒312上的扭矩总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6.所述下小车平衡重424可在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下小车平衡重424的运动方向与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相反,下小车平衡重424通过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作用于下小车平衡卷筒421上的扭矩与下小车吊具6和空集装箱通过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作用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和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上的扭矩总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7.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单独布置于不同的岸桥支撑架1内部的空腔内,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独立运动,互不干扰。在穿越式岸桥中增加平衡重进行节能,会进一步提高钢丝绳布置难度和设备运行安全控制难度,本实施例将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单独布置于不同的岸桥支撑架1内部的空腔内,保证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78.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均包括减震弹簧14和橡胶减震轮15,所述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绕过上小车平衡动滑轮325后经减震弹簧14与岸桥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减震轮15设于上小车平衡重324与岸桥支撑架1之间。所述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绕过下小车平衡动滑轮425后经减震弹簧14与岸桥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减震轮15设于下小车平衡重424与岸桥支撑架1之间。当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吊具5和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运行速度过快时,与之关联运动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也快速运动,为防止上小车平衡重324对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下小车平衡重424对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瞬间产生过大的拉力,影响运行安全,本实施例设置了减震弹簧14,起到缓冲作用。本实施例中的橡胶减震轮15能够避免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与岸桥支撑架1发生碰撞,保护结构安全。
79.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岸桥机房16,所述岸桥机房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上,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两个下小车平衡卷筒422、上小车行走卷筒331、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和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均布置于岸桥机房16内,其中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两个上小车平衡卷筒322、两个下小车平衡卷筒422、上小车行走卷筒331、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和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均平行布置,且与岸桥大梁2的延伸方向垂直。岸桥机房16还包括浮动联轴器17,所述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和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经浮动联轴器17传动连接。与传统岸桥相比,穿越式岸桥中的机构设备更加复杂,本实施例不仅包括下小车4的运行设备,还包括上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中的部分组件,由于岸桥机房16空间有限,岸桥机房16内部的布置难度更大,本实施例提供的布置方式可以避免各设备之间互相干扰,保证穿越式岸桥能够稳定运行。
80.本实施例还包括上小车避振系统和下小车避振系统,分别用于抑制上小车3和下小车4在高速运动时产生的振动,避免上小车3和下小车4与岸桥结构发生碰撞,影响运行安全,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上小车3和下小车4的运行速度创造条件,进而提高穿越式岸桥的运行效率。
81.如图9和如10所示,上小车避振系统包括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和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所述上小车3包
括上小车车架345、行走于上小车轨道7上的上小车行车轮346、圆弧面与上小车轨道7相抵触的上小车防偏轮347、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和设于上小车车架345内的上小车起升滑轮349。
82.所述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竖直布置,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车架345铰接,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行车轮346的转动轴固定连接。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用于防止上小车3在高速运动时上小车行车轮346与上小车轨道7发生碰撞。
83.所述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与上小车防偏轮347固定连接,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设于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与上小车框架345之间,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的一端与上小车框架345铰接,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的另一端与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固定连接。上小车防偏轮347的圆弧面抵触上小车轨道7的侧面,防止上小车3在运行时偏离上小车轨道7,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用于防止上小车3在高速运动时上小车防偏轮347与上小车轨道7发生碰撞。
84.所述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与岸桥大梁2平行布置,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的一端与上小车框架345铰接,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中滑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85.所述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竖直布置,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框架345固定连接,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起升滑轮349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86.如图11所示,下小车避振系统包括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和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所述下小车3包括下小车车架445、行走于下小车轨道7上的下小车行车轮446、圆弧面与下小车轨道7相抵触的下小车防偏轮447、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和设于下小车车架445内的下小车起升滑轮449。
87.所述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竖直布置,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车架445铰接,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行车轮446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88.所述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与下小车防偏轮447固定连接,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设于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与下小车框架445之间,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的一端与下小车框架445铰接,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的另一端与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固定连接。
89.所述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与岸桥大梁2平行布置,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的一端与下小车框架445铰接,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中滑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90.所述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竖直布置,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框架445固定连接,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起升滑轮449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91.本实施例还包括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和下小车防摇系统,防止上小车吊具5和下小车吊具6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发生摇摆,造成互相干扰,影响运行安全。如图12和图13所示,
所述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包括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351、两台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两个上小车防摇卷筒353和四条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所述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351分别固定设于上小车车架345沿上小车3运行方向上的两侧,两台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和两个上小车防摇卷筒353分别固定设于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351上,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与上小车防摇卷筒353传动连接,四条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中每两条缠绕于一个上小车防摇卷筒353上,且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的缠绕方向为由上小车防摇卷筒353中间向两端缠绕,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远离上小车防摇卷筒353的一端与上小车吊具5固定连接。在实际工作中,上小车吊具5下降距离越大,发生摇摆的可能性和摇摆幅度就越大,当上小车吊具5发生摇摆时,另一侧的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会拉紧,反馈到上小车防摇卷筒353处,引发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向相反方向转动,收紧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将上小车吊具5拉回到正常位置,实现防摇。
92.如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下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包括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451、两台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452、两个下小车防摇卷筒453和四条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所述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451分别固定设于下小车车架445沿下小车4运行方向上的两侧,两台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452和两个下小车防摇卷筒453分别固定设于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451上,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452与下小车防摇卷筒453传动连接,四条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中每两条缠绕于一个下小车防摇卷筒453上,且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的缠绕方向为由下小车防摇卷筒453中间向两端缠绕,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远离下小车防摇卷筒453的一端与下小车吊具6固定连接。下小车吊具防摇系统的作用原理与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的原理相同。
93.当上小车吊具5处于最低位置时,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
°
。当下小车吊具6处于最低位置时,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7
°

94.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电缆限位槽18和拖链控制电缆19,用来防止上小车3和下小车4高速运动时,控制电缆发生碰撞挤压,降低电缆的使用寿命。所述电缆限位槽18为向上开口的凹形槽,电缆限位槽18固定设于岸桥大梁1的两侧,拖链控制电缆19为上小车3和下小车4的供电控制电缆,拖链控制电缆19的一端随上小车3和下小车4同时运动,拖链控制电缆19设于电缆限位槽18内,电缆限位槽18的凹形槽宽度与拖链控制电缆19的宽度差为10mm。
95.本发明的实施例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包括岸桥支撑架1、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上小车3、下小车4、上小车吊具5、下小车吊具6、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所述岸桥大梁2设于岸桥支撑架1上,岸桥支撑架1为竖直布置的四条支撑腿,岸桥大梁2与码头前沿线垂直,岸桥大梁2的截面为类梯形,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内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上小车轨道7,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外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下小车轨道8。
96.所述上小车3下方设有上小车吊具5,上小车3行走于上小车轨道7上。所述下小车4下方设有下小车吊具6,下小车4行走于下小车轨道8上,且上小车3和上小车吊具5可由下小车4框架内穿越通过。
9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上小车吊具5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动作,吊取和放置集装箱。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第二上小车起升
钢丝绳314、上小车起升滑轮组315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所述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的两端,上小车起升滑轮组315固定设于上小车3上,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2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上小车改向滑轮组315和岸桥大梁2另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后,再次绕过上小车改向滑轮组315,最终缠绕于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上。
98.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动作,吊取和放置集装箱。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下小车起升滑轮组415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所述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的两端,下小车起升滑轮组415固定设于下小车4上,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2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下小车改向滑轮组415和岸桥大梁2另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后,再次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组415,最终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上。
9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两个上小车平衡重324和固定于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所述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中引出,绕过一个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
10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两个下小车平衡重424和固定于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所述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中引出,绕过一个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是利用上小车起升卷筒和下小车起升卷筒,将上小车吊具5与上小车平衡重324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下小车吊具6与下小车平衡重424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联系在一起,依靠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储存势能,降低穿越式岸桥在吊取集装箱时的能耗。穿越式岸桥与传统的单小车岸桥相比,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能耗也更大,因此降低穿越式岸桥的能耗具有更大的意义。
101.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分别用于完成上小车3沿岸桥大梁2方向的行走动作和下小车4沿大梁方向的行走动作。所述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331、第
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所述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固定设于上小车3上,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同一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由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和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由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顺次绕过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上小车行走滑轮334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上。
10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所述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固定设于下小车4上,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同一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和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下小车行走滑轮435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上。
103.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下小车托绳架9,所述下小车托绳架9包括托辊10、托辊架11和托辊车轮12,所述托辊10水平固定设于托辊架11上,托辊车轮12固定设于托辊架11靠近下小车轨道8的一侧下方,托辊车轮12可沿下小车轨道8行走,所述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均位于托辊10上。所述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和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均布置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内侧,与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互不干扰。由于穿越式岸桥中的下小车4悬挂在岸桥大梁2外侧下方,为防止下小车4运行必须的钢丝绳受到岸桥大梁2和下小车轨道8的影响,干扰下小车4正常运行,本实施例中下小车托绳架9的作用是限定下小车运行所需的钢丝绳在正常位置运行,同时随下小车4同时沿岸桥大梁2运动。
104.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下小车托绳架9还包括托绳架牵引轮13,托绳架牵引轮13与托辊架11固定连接,下小车托绳架9共设有24组,相邻下小车托绳架9经托绳架牵引钢丝绳连接,托绳架牵引钢丝绳缠绕于托绳架牵引轮13上。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下小车托绳架9与下小车4同时运动,为避免下小车托绳架9之间的距离过远,导致钢丝绳在重力作用下下垂,影响正常运行,造成安全隐患,本实施例在下小车托绳架9上设置了托绳架牵引轮13,将相邻的下小车托绳架9连接在一起,保证下小车托绳架9间距固定。
105.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可在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上小车平衡重324的运动方向与上小车吊具5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相反,上小车平
衡重324通过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作用于上小车平衡卷筒321上的扭矩与上小车吊具5和空集装箱通过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作用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和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上的扭矩总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06.所述下小车平衡重424可在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下小车平衡重424的运动方向与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相反,下小车平衡重424通过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作用于下小车平衡卷筒421上的扭矩与下小车吊具6和空集装箱通过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作用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和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上的扭矩总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07.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单独布置于不同的岸桥支撑架1内部的空腔内,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独立运动,互不干扰。在穿越式岸桥中增加平衡重进行节能,会进一步提高钢丝绳布置难度和设备运行安全控制难度,本实施例将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单独布置于不同的岸桥支撑架1内部的空腔内,保证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108.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均包括减震弹簧14和橡胶减震轮15,所述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绕过上小车平衡动滑轮325后经减震弹簧14与岸桥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减震轮15设于上小车平衡重324与岸桥支撑架1之间。所述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绕过下小车平衡动滑轮425后经减震弹簧14与岸桥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减震轮15设于下小车平衡重424与岸桥支撑架1之间。当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吊具5和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运行速度过快时,与之关联运动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也快速运动,为防止上小车平衡重324对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下小车平衡重424对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瞬间产生过大的拉力,影响运行安全,本实施例设置了减震弹簧14,起到缓冲作用。本实施例中的橡胶减震轮15能够避免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与岸桥支撑架1发生碰撞,保护结构安全。
109.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岸桥机房16,所述岸桥机房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上,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两个下小车平衡卷筒422、上小车行走卷筒331、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和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均布置于岸桥机房16内,其中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两个上小车平衡卷筒322、两个下小车平衡卷筒422、上小车行走卷筒331、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和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均平行布置,且与岸桥大梁2的延伸方向垂直。岸桥机房16还包括浮动联轴器17,所述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和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经浮动联轴器17传动连接。与传统岸桥相比,穿越式岸桥中的机构设备更加复杂,本实施例不仅包括下小车4的运行设备,还包括上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中的部分组件,由于岸桥机房16空间有限,岸桥机房16内部的布置难度更大,本实施例提供的布置方式可以避免各设备之间互相干扰,保证穿越式岸桥能够稳定运行。
110.本实施例还包括上小车避振系统和下小车避振系统,分别用于抑制上小车3和下小车4在高速运动时产生的振动,避免上小车3和下小车4与岸桥结构发生碰撞,影响运行安全,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上小车3和下小车4的运行速度创造条件,进而提高穿越式岸桥的运行效率。
111.如图9和如10所示,上小车避振系统包括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和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所述上小车3包括上小车车架345、行走于上小车轨道7上的上小车行车轮346、圆弧面与上小车轨道7相抵触的上小车防偏轮347、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和设于上小车车架345内的上小车起升滑轮349。
112.所述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竖直布置,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车架345铰接,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行车轮346的转动轴固定连接。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用于防止上小车3在高速运动时上小车行车轮346与上小车轨道7发生碰撞。
113.所述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与上小车防偏轮347固定连接,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设于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与上小车框架345之间,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的一端与上小车框架345铰接,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的另一端与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固定连接。上小车防偏轮347的圆弧面抵触上小车轨道7的侧面,防止上小车3在运行时偏离上小车轨道7,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用于防止上小车3在高速运动时上小车防偏轮347与上小车轨道7发生碰撞。
114.所述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与岸桥大梁2平行布置,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的一端与上小车框架345铰接,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中滑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115.所述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竖直布置,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框架345固定连接,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起升滑轮349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116.如图11所示,下小车避振系统包括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和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所述下小车3包括下小车车架445、行走于下小车轨道7上的下小车行车轮446、圆弧面与下小车轨道7相抵触的下小车防偏轮447、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和设于下小车车架445内的下小车起升滑轮449。
117.所述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竖直布置,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车架445铰接,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行车轮446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118.所述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与下小车防偏轮447固定连接,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设于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与下小车框架445之间,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的一端与下小车框架445铰接,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的另一端与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固定连接。
119.所述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与岸桥大梁2平行布置,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的一端与下小车框架445铰接,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中滑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120.所述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竖直布置,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框架445固定连接,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起升滑轮449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121.本实施例还包括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和下小车防摇系统,防止上小车吊具5和下小车吊具6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发生摇摆,造成互相干扰,影响运行安全。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包括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351、两台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两个上小车防摇卷筒353和四条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所述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351分别固定设于上小车车架345沿上小车3运行方向上的两侧,两台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和两个上小车防摇卷筒353分别固定设于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351上,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与上小车防摇卷筒353传动连接,四条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中每两条缠绕于一个上小车防摇卷筒353上,且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的缠绕方向为由上小车防摇卷筒353中间向两端缠绕,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远离上小车防摇卷筒353的一端与上小车吊具5固定连接。在实际工作中,上小车吊具5下降距离越大,发生摇摆的可能性和摇摆幅度就越大,当上小车吊具5发生摇摆时,另一侧的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会拉紧,反馈到上小车防摇卷筒353处,引发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向相反方向转动,收紧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将上小车吊具5拉回到正常位置,实现防摇。
122.如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下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包括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451、两台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452、两个下小车防摇卷筒453和四条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所述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451分别固定设于下小车车架445沿下小车4运行方向上的两侧,两台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452和两个下小车防摇卷筒453分别固定设于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451上,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452与下小车防摇卷筒453传动连接,四条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中每两条缠绕于一个下小车防摇卷筒453上,且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的缠绕方向为由下小车防摇卷筒453中间向两端缠绕,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远离下小车防摇卷筒453的一端与下小车吊具6固定连接。下小车吊具防摇系统的作用原理与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的原理相同。
123.当上小车吊具5处于最低位置时,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5
°
。当下小车吊具6处于最低位置时,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
°

124.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电缆限位槽18和拖链控制电缆19,用来防止上小车3和下小车4高速运动时,控制电缆发生碰撞挤压,降低电缆的使用寿命。所述电缆限位槽18为向上开口的凹形槽,电缆限位槽18固定设于岸桥大梁1的两侧,拖链控制电缆19为上小车3和下小车4的供电控制电缆,拖链控制电缆19的一端随上小车3和下小车4同时运动,拖链控制电缆19设于电缆限位槽18内,电缆限位槽18的凹形槽宽度与拖链控制电缆19的宽度差范围为30mm。
125.本发明的实施例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包括岸桥支撑架1、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上小车3、下小车4、上小车吊具5、下小车吊具6、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所述岸桥大梁2设于岸桥支撑架1上,岸桥支撑架1为竖直布置的四条支撑腿,岸桥大梁2与码头前沿线垂直,岸桥大梁2的截面为类梯形,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内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上小车轨道7,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外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下小车轨道8。
126.所述上小车3下方设有上小车吊具5,上小车3行走于上小车轨道7上。所述下小车4下方设有下小车吊具6,下小车4行走于下小车轨道8上,且上小车3和上小车吊具5可由下小车4框架内穿越通过。
12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上小车吊具5在
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动作,吊取和放置集装箱。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上小车起升滑轮组315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所述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的两端,上小车起升滑轮组315固定设于上小车3上,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2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上小车改向滑轮组315和岸桥大梁2另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后,再次绕过上小车改向滑轮组315,最终缠绕于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上。
128.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动作,吊取和放置集装箱。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下小车起升滑轮组415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所述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的两端,下小车起升滑轮组415固定设于下小车4上,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2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下小车改向滑轮组415和岸桥大梁2另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后,再次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组415,最终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上。
12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两个上小车平衡重324和固定于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所述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中引出,绕过一个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
13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两个下小车平衡重424和固定于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所述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中引出,绕过一个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是利用上小车起升卷筒和下小车起升卷筒,将上小车吊具5与上小车平衡重324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下小车吊具6与下小车平衡重424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联系在一起,依靠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储存势能,降低穿越式岸桥在吊取集装箱时的能耗。穿越式岸桥与传统的单小车岸桥相比,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能耗也更大,因此降低穿越式岸桥的能耗具有更大的意义。
131.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上小车
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分别用于完成上小车3沿岸桥大梁2方向的行走动作和下小车4沿大梁方向的行走动作。所述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331、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所述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固定设于上小车3上,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同一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由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和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由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顺次绕过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上小车行走滑轮334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上。
13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所述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固定设于下小车4上,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同一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和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下小车行走滑轮435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上。
133.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下小车托绳架9,所述下小车托绳架9包括托辊10、托辊架11和托辊车轮12,所述托辊10水平固定设于托辊架11上,托辊车轮12固定设于托辊架11靠近下小车轨道8的一侧下方,托辊车轮12可沿下小车轨道8行走,所述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均位于托辊10上。所述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和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均布置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内侧,与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互不干扰。由于穿越式岸桥中的下小车4悬挂在岸桥大梁2外侧下方,为防止下小车4运行必须的钢丝绳受到岸桥大梁2和下小车轨道8的影响,干扰下小车4正常运行,本实施例中下小车托绳架9的作用是限定下小车运行所需的钢丝绳在正常位置运行,同时随下小车4同时沿岸桥大梁2运动。
134.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下小车托绳架9还包括托绳架牵引轮13,托绳架牵引轮13与托辊架11固定连接,下小车托绳架9共设有24组,相邻下小车托绳架9经托绳架牵引钢丝绳连接,托绳架牵引钢丝绳缠绕于托绳架牵引轮13上。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下小车托绳架9与下小车4同时运动,为避免下小车托绳架9之间的距离过远,导致钢丝绳在重力作用下下垂,影响正常运行,造成安全隐患,本实施例在下小车托绳架9上设置了托绳架牵引轮13,将相邻的下小车托绳架9连接在一起,保证下小车托绳架9间距固定。
135.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可在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上小车平衡重324的运动方向与上小车吊具5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相反,上小车平衡重324通过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作用于上小车平衡卷筒321上的扭矩与上小车吊具5和空集装箱通过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作用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和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上的扭矩总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36.所述下小车平衡重424可在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下小车平衡重424的运动方向与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相反,下小车平衡重424通过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作用于下小车平衡卷筒421上的扭矩与下小车吊具6和空集装箱通过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作用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和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上的扭矩总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37.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单独布置于不同的岸桥支撑架1内部的空腔内,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独立运动,互不干扰。在穿越式岸桥中增加平衡重进行节能,会进一步提高钢丝绳布置难度和设备运行安全控制难度,本实施例将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均单独布置于不同的岸桥支撑架1内部的空腔内,保证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138.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均包括减震弹簧14和橡胶减震轮15,所述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绕过上小车平衡动滑轮325后经减震弹簧14与岸桥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减震轮15设于上小车平衡重324与岸桥支撑架1之间。所述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绕过下小车平衡动滑轮425后经减震弹簧14与岸桥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减震轮15设于下小车平衡重424与岸桥支撑架1之间。当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吊具5和下小车吊具6在竖直方向上运行速度过快时,与之关联运动的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也快速运动,为防止上小车平衡重324对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下小车平衡重424对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瞬间产生过大的拉力,影响运行安全,本实施例设置了减震弹簧14,起到缓冲作用。本实施例中的橡胶减震轮15能够避免上小车平衡重324和下小车平衡重424与岸桥支撑架1发生碰撞,保护结构安全。
139.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岸桥机房16,所述岸桥机房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上,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两个下小车平衡卷筒422、上小车行走卷筒331、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和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均布置于岸桥机房16内,其中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两个上小车平衡卷筒322、两个下小车平衡卷筒422、上小车行走卷筒331、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和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均平行布置,且与岸桥大梁2的延伸方向垂直。岸桥机房16还包括浮动联轴器17,所述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和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经浮动联轴器17传动连接。与传统岸桥相比,穿越式岸桥中的机构设备更加复杂,本实施例不仅包括下小车4的运行设备,还包括上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中的部分组件,由于岸桥机房16空间有限,岸桥机房16内部的布置难度更大,本实施例提供的布置方式可以避免各设备之间互相干扰,保证穿越式岸桥能够稳定运行。
140.本实施例还包括上小车避振系统和下小车避振系统,分别用于抑制上小车3和下小车4在高速运动时产生的振动,避免上小车3和下小车4与岸桥结构发生碰撞,影响运行安
全,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上小车3和下小车4的运行速度创造条件,进而提高穿越式岸桥的运行效率。
141.如图9和如10所示,上小车避振系统包括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和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所述上小车3包括上小车车架345、行走于上小车轨道7上的上小车行车轮346、圆弧面与上小车轨道7相抵触的上小车防偏轮347、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和设于上小车车架345内的上小车起升滑轮349。
142.所述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竖直布置,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车架345铰接,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行车轮346的转动轴固定连接。上小车车轮避振弹簧341用于防止上小车3在高速运动时上小车行车轮346与上小车轨道7发生碰撞。
143.所述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与上小车防偏轮347固定连接,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设于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与上小车框架345之间,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的一端与上小车框架345铰接,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的另一端与上小车防偏轮支架348固定连接。上小车防偏轮347的圆弧面抵触上小车轨道7的侧面,防止上小车3在运行时偏离上小车轨道7,上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342用于防止上小车3在高速运动时上小车防偏轮347与上小车轨道7发生碰撞。
144.所述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与岸桥大梁2平行布置,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的一端与上小车框架345铰接,上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343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中滑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145.所述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竖直布置,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框架345固定连接,上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344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上小车起升滑轮349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146.如图11所示,下小车避振系统包括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和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所述下小车3包括下小车车架445、行走于下小车轨道7上的下小车行车轮446、圆弧面与下小车轨道7相抵触的下小车防偏轮447、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和设于下小车车架445内的下小车起升滑轮449。
147.所述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竖直布置,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的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车架445铰接,下小车车轮避振弹簧441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行车轮446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148.所述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与下小车防偏轮447固定连接,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设于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与下小车框架445之间,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的一端与下小车框架445铰接,下小车防偏轮避振弹簧442的另一端与下小车防偏轮支架448固定连接。
149.所述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与岸桥大梁2平行布置,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的一端与下小车框架445铰接,下小车牵引轮避振弹簧443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中滑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150.所述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竖直布置,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的一端
经连接件与下小车框架445固定连接,下小车起升滑轮避振弹簧444的另一端经连接件与下小车起升滑轮449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151.本实施例还包括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和下小车防摇系统,防止上小车吊具5和下小车吊具6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发生摇摆,造成互相干扰,影响运行安全。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包括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351、两台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两个上小车防摇卷筒353和四条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所述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351分别固定设于上小车车架345沿上小车3运行方向上的两侧,两台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和两个上小车防摇卷筒353分别固定设于两个上小车防摇翼板351上,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与上小车防摇卷筒353传动连接,四条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中每两条缠绕于一个上小车防摇卷筒353上,且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的缠绕方向为由上小车防摇卷筒353中间向两端缠绕,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远离上小车防摇卷筒353的一端与上小车吊具5固定连接。在实际工作中,上小车吊具5下降距离越大,发生摇摆的可能性和摇摆幅度就越大,当上小车吊具5发生摇摆时,另一侧的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会拉紧,反馈到上小车防摇卷筒353处,引发上小车防摇力矩马达352向相反方向转动,收紧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将上小车吊具5拉回到正常位置,实现防摇。
152.如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下小车吊具防摇系统包括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451、两台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452、两个下小车防摇卷筒453和四条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所述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451分别固定设于下小车车架445沿下小车4运行方向上的两侧,两台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452和两个下小车防摇卷筒453分别固定设于两个下小车防摇翼板451上,下小车防摇力矩马达452与下小车防摇卷筒453传动连接,四条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中每两条缠绕于一个下小车防摇卷筒453上,且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的缠绕方向为由下小车防摇卷筒453中间向两端缠绕,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远离下小车防摇卷筒453的一端与下小车吊具6固定连接。下小车吊具防摇系统的作用原理与上小车吊具防摇系统的原理相同。
153.当上小车吊具5处于最低位置时,上小车防摇钢丝绳354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
°
。当下小车吊具6处于最低位置时,下小车防摇钢丝绳454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5
°

154.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电缆限位槽18和拖链控制电缆19,用来防止上小车3和下小车4高速运动时,控制电缆发生碰撞挤压,降低电缆的使用寿命。所述电缆限位槽18为向上开口的凹形槽,电缆限位槽18固定设于岸桥大梁1的两侧,拖链控制电缆19为上小车3和下小车4的供电控制电缆,拖链控制电缆19的一端随上小车3和下小车4同时运动,拖链控制电缆19设于电缆限位槽18内,电缆限位槽18的凹形槽宽度与拖链控制电缆19的宽度差为50mm。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