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曳引机下置式外驱动井道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05391发布日期:2021-03-17 00:58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曳引机下置式外驱动井道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升降机的改进,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升降快速、噪音小、升降稳定的曳引机下置式外驱动井道升降机。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升降机又称施工电梯,常规的建筑施工升降机是一种采用齿轮、齿条啮合方式,使吊笼作升降运动,且安装于高层建筑的外壁,用以输送施工人员、工具、设备及物料的建筑机械;齿轮齿条式升降机的缺点是升降效率低,噪音大,升降的稳定性低。

为此,我们研发了一种升降快速、噪音小、升降稳定的曳引机下置式外驱动井道升降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升降快速、噪音小、升降稳定的曳引机下置式外驱动井道升降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曳引机下置式外驱动井道升降机,包括曳引媒介、第一换向轮组、第二换向轮组、曳引机和第三换向轮组;所述曳引媒介的一端经过曳引机后引向第一换向轮组;所述第一换向轮组包括传动轮以及涨紧轮,所述传动轮与涨紧轮同轴连接,所述曳引机连接有曳引轮,所述曳引轮与传动轮之间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所述曳引媒介的绕过第一换向轮组换向后一端引向第二换向轮组;所述曳引媒介绕过第二换向轮组换向后引向升降机的吊笼,并与吊笼连接;所述曳引媒介与吊笼连接处设有吊笼反绳轮,所述曳引媒介自吊笼反绳轮后通过绳头固定装置连接于天梁上,所述曳引媒介的另一端经过第一换向轮组后引向第三换向轮组;所述曳引媒介的绕过第三换向轮组换向后引向升降机的对重块,并与对重块连接,所述曳引媒介与对重块连接处设有对重反绳轮,所述曳引媒介自对重反绳轮引出后连接于绳头固定装置上。

优选的,所述曳引媒介为钢丝绳或钢带,所述天梁能够升降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向轮组、第二换向轮组和第三换向轮组位于同一平面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换向轮组包括第二滑轮,所述第三换向轮组包括第三滑轮,所述第二滑轮、第三滑轮以及涨紧轮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涨紧轮的中心垂线与所述第二滑轮的中心垂线存在水平距离,所述涨紧轮的中心垂线与所述第三滑轮的中心垂线存在水平距离。

优选的,所述第二滑轮与第三滑轮连接在天梁上,所述第一换向轮组安装于建筑井道底部。

优选的,所述曳引轮为曳引链轮,所述传动轮为第一链轮,所述传动机构为链条。

优选的,所述曳引轮为曳引皮带轮,所述传动轮为第一皮带轮,所述传动机构为皮带。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曳引机下置式外驱动井道升降机,通过将曳引机设置成相对低位,通过将曳引机引出的曳引媒介带动第一换向轮中的传动轮转动,进而带动涨紧轮转动,自涨紧轮引出的曳引媒介两端分别通过换向轮组换向,再分别与吊笼和对重块连接,具有升降效率高、噪音小的优点;通过设置能够升降移动的天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下楼层建高而增加天梁的安装高度,进而增加升降机的最大可升降高度,提高升降机的适用范围,通过将曳引媒介设置为钢丝绳或钢带,由于钢丝绳或钢带强度好且制造方便,降低了曳引媒介的制造成本;通过将从吊笼反绳轮引出后的曳引媒介盘绕置于天梁上,实现根据楼层高度的增加值,相应地释放一定长度的预留曳引媒介,以延长曳引媒介的工作长度实现无需更换新的曳引媒介,也无需采用不断接线延长的方式,提高延长曳引媒介的效率;通过将第一换向轮组、第二换向轮组以及第三换向轮组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使得曳引媒介的力处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吊笼以及对重块也都在相同的竖直平面内运动,曳引媒介的运动阻力最小化;通过在涨紧轮与第二滑轮之间设置足够的水平距离,以及在涨紧轮与第三滑轮之间设置足够的水平距离,使换向前后的两段曳引媒介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避免曳引媒介与该距离之间的吊笼和对重块干涉,提高升降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曳引机下置式外驱动井道升降机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曳引机与第一换向轮组传动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换向轮组;101、涨紧轮;102、传动轮;2、第二换向轮组;3、第三换向轮组;4、曳引机;41、曳引轮;5、天梁;6、吊笼反绳轮;7、吊笼;8、曳引媒介;9、对重块;10、绳头固定装置;11、建筑井道;12、对重反绳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曳引机下置式外驱动井道升降机,包括曳引媒介8、第一换向轮组1、第二换向轮组2、曳引机4和第三换向轮组3;所述曳引媒介8的一端经过曳引机4后引向第一换向轮组1;所述第一换向轮组1包括传动轮102以及涨紧轮101,所述传动轮102与涨紧轮101同轴连接,所述曳引机4连接有曳引轮41,所述曳引轮41与传动轮102之间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曳引轮41可以为曳引链轮或曳引皮带轮,所述传动轮102与曳引轮41相适配为第一链轮或第一皮带轮,所述传动机构对应为链条或皮带。所述曳引媒介8的绕过第一换向轮组1换向后一端引向第二换向轮组2;所述曳引媒介8绕过第二换向轮组2换向后引向升降机的吊笼7,并与吊笼7连接;所述曳引媒介8与吊笼7连接处设有吊笼反绳轮6,所述曳引媒介8自吊笼反绳轮6后通过绳头固定装置10连接于天梁5上,所述曳引媒介8的另一端经过第一换向轮组1后引向第三换向轮组3;所述曳引媒介8的绕过第三换向轮组3换向后引向升降机的对重块9,并与对重块9连接,所述曳引媒介8与对重块9连接处设有对重反绳轮12,所述曳引媒介8自对重反绳轮12引出后连接于绳头固定装置10上。通过将曳引机4设置成相对低位,通过将曳引机4引出的曳引媒介8带动第一换向轮中的传动轮102转动,进而带动涨紧轮101转动,自涨紧轮101引出的曳引媒介8两端分别通过换向轮组换向,再分别与吊笼7和对重块9连接,具有升降效率高、噪音小的优点,通过将从吊笼反绳轮6引出后的曳引媒介8盘绕置于天梁5上,实现根据楼层高度的增加值,相应地释放一定长度的预留曳引媒介8,以延长曳引媒介8的工作长度实现无需更换新的曳引媒介8,也无需采用不断接线延长的方式,提高延长曳引媒介8的效率;所述曳引媒介8为钢丝绳或钢带,所述天梁5能够升降移动;通过设置能够升降移动的天梁5,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下楼层建高而增加天梁5的安装高度,进而增加升降机的最大可升降高度,提高升降机的适用范围,通过将曳引媒介8设置为钢丝绳或钢带,由于钢丝绳或钢带强度好且制造方便,降低了曳引媒介8的制造成本;所述第一换向轮组1、第二换向轮组2和第三换向轮组3位于同一平面内,通过将第一换向轮组1、第二换向轮组2以及第三换向轮组3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使得曳引媒介8的力处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吊笼7以及对重块9也都在相同的竖直平面内运动,曳引媒介8的运动阻力最小化;所述第二换向轮组2包括第二滑轮,所述第三换向轮组3包括第三滑轮,所述第二滑轮、第三滑轮以及涨紧轮101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涨紧轮101的中心垂线与所述第二滑轮的中心垂线存在水平距离,所述涨紧轮101的中心垂线与所述第三滑轮的中心垂线存在水平距离;通过在涨紧轮101与第二滑轮之间设置足够的水平距离,以及在涨紧轮101与第三滑轮之间设置足够的水平距离,使换向前后的两段曳引媒介8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避免曳引媒介8与该距离之间的吊笼7和对重块9干涉,提高升降的稳定性;所述第二滑轮与第三滑轮连接在天梁5上,所述第一换向轮组1安装于建筑井道11底部。

本发明在具体的实施中,所述天梁5在建筑井道11顶部放置角度是多角度的,因此为配合多工况的天梁5角度摆放,在某些实施例中吊笼反绳轮6在吊笼7顶部可以做多角度的设置,即吊笼反绳轮6的前面所构成平面与吊笼7前面所构成平面夹角可为0°、30°、60°、90°、120°等,所述对重反绳轮12在对重块9顶部同样可做类似的多角度排布。

具体的使用中,当楼层建高增加时,操作者将天梁5高度增高到与楼层高度相适配,并将预留在绳头固定装置10上的曳引媒介8相应地释放一定长度,调节好升降机高度后,操作者启动曳引机4,从第一换向轮组1引出的一端曳引媒介8第二换向轮组2顺时针转动,吊笼7逐步上升,从第一换向轮组1另一端的曳引媒介8带动第三换向轮组3逆时针转动,对重块9下降,曳引机4反转时,各个换向轮组转动方向相反情况,故而实现吊笼7的升降。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曳引机下置式外驱动井道升降机,通过将曳引机4设置成相对低位,通过将曳引机4引出的曳引媒介8带动第一换向轮中的传动轮102转动,进而带动涨紧轮101转动,自涨紧轮101引出的曳引媒介8两端分别通过换向轮组换向,再分别与吊笼7和对重块9连接,具有升降效率高、噪音小的优点;通过设置能够升降移动的天梁5,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下楼层建高而增加天梁5的安装高度,进而增加升降机的最大可升降高度,提高升降机的适用范围,通过将曳引媒介8设置为钢丝绳或钢带,由于钢丝绳或钢带强度好且制造方便,降低了曳引媒介8的制造成本;通过将从吊笼反绳轮6引出后的曳引媒介8盘绕置于天梁5上,实现根据楼层高度的增加值,相应地释放一定长度的预留曳引媒介8,以延长曳引媒介8的工作长度实现无需更换新的曳引媒介8,也无需采用不断接线延长的方式,提高延长曳引媒介8的效率;通过将第一换向轮组1、第二换向轮组2以及第三换向轮组3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使得曳引媒介8的力处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吊笼7以及对重块9也都在相同的竖直平面内运动,曳引媒介8的运动阻力最小化;通过在涨紧轮101与第二滑轮之间设置足够的水平距离,以及在涨紧轮101与第三滑轮之间设置足够的水平距离,使换向前后的两段曳引媒介8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避免曳引媒介8与该距离之间的吊笼7和对重块9干涉,提高升降的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