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梁起重机主端梁汇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00776发布日期:2021-03-30 21:29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梁起重机主端梁汇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梁起重机主端梁汇装装置。



背景技术:

主端梁连接板是ld单梁上重要的受力零件,起着连接主梁和端梁的作用。主梁和端梁的汇装工序是保证单梁使用效果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主端梁现有的汇装方法是首先将挂板通过螺栓连接在端梁上,然后吊装端梁至主梁的两侧,利用水平仪测量两侧端梁四个车轮轮踏面的高低差,利用卷尺测量端梁的对角线误差和单梁两侧的跨度误差,根据测量结果,不断调整端梁的高低和前后位置直至各项测量数值达到误差所要求的范围之内,最后再将连接板点焊在主梁上,完成主端梁的汇装工序。因此可以看出,ld单梁主端梁的汇装归根结底是主梁两端连接板的组对,两端连接板焊接在主梁正确的位置上,保证主梁两侧连接板的高低差、中心线和主梁中心线重合后焊接在主梁上,目的既是保证连接板在主梁上的位置精度,从而保证端梁和主梁安装在一起后整机的使用精度。该种操作方法需要对端梁位置进行数次调整和测量,操作麻烦,生产效率较低。端梁只能和与之相汇装的主梁配合使用,仅适用于单台单件的生产模式,产品无互换性,不利于产品的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单梁起重机主端梁汇装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单梁起重机主端梁汇装装置,包括主梁放置平台和放置主端梁连接板的定位平台,所述定位平台包括设置在主梁放置平台外侧的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线性滑轨、运行齿条和自动移动装置,所述自动移动装置设置在线性滑轨上,自动移动装置下部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与运行齿条啮合的齿轮;所述自动移动装置的上部固定主端梁连接板。

所述主梁放置平台包括用于实现主梁放置平台的上升和下降的升降装置、用于将主梁放置平台上的主梁夹紧并使主梁宽度中心线和汇装装置的中心线重合的对中装置、放置平台,主梁放置在放置平台上。

所述主梁放置平台上设有将主梁夹紧对中的对中装置,用于将主梁放置平台上的主梁夹紧,使主梁宽度中心线和汇装装置的中心线重合。

所述自动调节装置包括立柱总成、微调机构和连接板定位平台;立柱总成的顶部设有微调机构,微调机构的上方设有连接板定位平台,主端梁连接板通过定位销固定在连接板定位平台上。

所述立柱总成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分别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端和下端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方设置微调机构、第二连接板上设置电机。

所述微调机构包括手轮、与手轮连接的丝杠、丝母和丝杠座,所述丝母固定设置在立柱总成的顶部、丝杠座固定设置在连接板定位平台底板下方,连接板定位平台和立柱总成之间以线性滑轨为导向,丝杠穿设在丝母和丝杠座中,转动手轮,在丝杠丝母螺旋传动的作用下,使连接板定位平台线性移动。

所述连接板定位平台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并与底板垂直的两侧板以及前侧板,所述前侧板分别与两侧板和底板固定连接并互相垂直设置,所述前侧板上设有销孔,定位销穿过销孔将主端梁连接板固定。

所述自动移动装置上设有激光测距仪,用于实时测量两侧的自动移动装置上的两主端梁连接板的距离。

所述主梁放置平台的数量为2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该装置采用对中装置使主梁中心线和主端梁连接板中心线实现自动重合,利用激光测距仪精确自动测量起重机跨度,连接板定位在移动装置上,实现连接板和主梁梁盒位置的初调预定位和微调精定位,操作简单,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经过该装置汇装的起重机,端梁和主梁之间可以进行互换,实现批量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的自动移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升降对中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侧视图。

图7是是本发明中对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放置平台结构示意图。

其中01主梁放置平台,02-定位平台,021-固定底座,022-线性滑轨,023-运行齿条,024-电机,03-自动移动装置,04-立柱总成,041-第一侧板,042-第二侧板,043-第一连接板,044-第二连接板,05-微调机构,051-手轮,052-丝母,06-连接板定位平台,061-底板,062-侧板,063-前侧板,064-销孔,07-激光测距仪,1-主梁,2-升降装置,21-上平台,22-下平台,23-连杆,24-丝杠,25-拉杆,26-固定座,27-丝杠驱动装置,28-连接轴,29-铰支座;3-对中装置,31-第一滑动件,32-第二滑动件,33-第一对中挡板,34-第二对中挡板,35是齿条,36-齿轮,37-驱动机构,38-导向线性滑轨,39-安装座,4-放置平台,41-支撑板,42-缺口,43-万向球;5-加强连接轴,6-安装铰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一种单梁起重机主端梁汇装装置,包括主梁放置平台01和放置主端梁连接板的定位平台02,所述定位平台02包括设置在主梁放置平台外侧的固定底座021,所述固定底座021上设有线性滑轨022、运行齿条023和自动移动装置03,所述自动移动装置03设置在线性滑轨022上,自动移动装置03下部设置有电机024,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与运行齿条023啮合的齿轮;所述自动移动装置03的上部固定主端梁连接板。

所述主梁放置平台01包括升降装置2、对中装置3和放置平台4,主梁1放置在放置平台4上;所述升降装置2包括上平台21、下平台22和安装在上下平台之间的升降机构,所述上平台21上设置有对中装置3,所述对中装置3包括第一滑动件31和第二滑动件32,第一滑动件31上设有第一对中挡板33,第二滑动件32上设有第二对中挡板34,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齿条35,两侧齿条35之间设有齿轮36,齿轮36与两侧齿条35啮合;所述第一滑动件31上设有驱动机构37,驱动机构37驱动第一滑动件滑动;还包括设置在对中装置3上方的放置平台4以及支撑放置平台的两支撑板41,两支撑板41的底部与上平台21固定连接,放置平台4上分别设有与第一对中挡板33和第二对中挡板34对应的缺口42,使第一对中挡板和第二对中挡板在缺口内移动以夹紧梁盒。

对中装置3的驱动机构37以油缸为动力,油缸的活塞杆的一端与第一滑动件31的一端连接,推动一侧的第一滑动件31移动,第一滑动件31上的齿条通过齿轮36带动第二滑动件32移动,从而实现第一对中挡板和第二对中挡板同时向内侧移动,对放置平台上的主梁1梁盒自动夹紧,使梁盒宽度中心线和调节机构的中心线重合,达到对中的目的。

所述升降机构的数量为2组,分别设置在上下平台两侧;升降机构包括连杆机构、丝杠24、丝杠驱动装置27,连杆机构的上端与上平台21铰接,下端与下平台22铰接;所述丝杠24横向设置在上下平台中间,丝杠24的一端通过销轴与拉杆25连接,丝杠24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固定座26,固定座26上设置丝杠驱动装置27,固定座上丝杠两侧的位置设有铰支座29;其中连杆机构包括2组,其中第一组包括连杆23和设置在远离丝杠一端的拉杆上的连接轴28,连接轴28的两端固定在连杆连接处;第二组包括连杆23,连杆的连接处与固定座26上的铰支座29铰接。丝杠驱动装置27带动丝杠左右移动,丝杠和拉杆之间销轴连接,丝杠拉动拉杆实现两侧升降及机构中的连杆同时向内或向外移动,达到上平台上升和下降的目的。

还包括一组加强连杆机构,所述加强连杆机构包括加强连杆和加强连接轴,所述加强连杆的上端与上平台铰接,下端与下平台铰接,所述加强连接轴5设置在拉杆上,加强连接轴的两端固定在连杆连接处,与第一组设置在同侧。

所述丝杠驱动装置为电机。

所述放置平台4上设置两排万向球43,梁盒放置在平台上,与万向球形成点接触,避免梁盒和平台之间的滑动摩擦,易于梁盒在平台上的移位,减小对中所需要的推力。

所述上平台下方和下平台上设有安装铰座6。

所述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结构相同,均包括安装座39和设置在安装座下方的导向线性滑轨38。

所述驱动机构为液压油缸。

所述自动调节装置03包括立柱总成04、微调机构05和连接板定位平台06;立柱总成04的顶部设有微调机构05,微调机构05的上方设有连接板定位平台06,主端梁连接板通过定位销固定在连接板定位平台06上。

所述立柱总成04包括第一侧板041、第二侧板042、分别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端和下端的第一连接板043和第二连接板044,所述第一连接板043的上方设置微调机构05、第二连接板044上设置电机024。

所述微调机构05包括手轮051、与手轮连接的丝杠、丝母和丝杠座,所述丝母052固定设置在立柱总成04的顶部、丝杠座固定设置在连接板定位平台06底板061下方,连接板定位平台06和立柱总成04之间以线性滑轨为导向,丝杠穿设在丝母052和丝杠座中,转动手轮051,在丝杠丝母螺旋传动的作用下,使连接板定位平台线性移动,从而带动连接板的前后移动,实现微调的目的。

所述连接板定位平台06包括底板061、设置在底板061上并与底板垂直的两侧板062以及前侧板063,所述前侧板063分别与两侧板062和底板061固定连接并互相垂直设置,所述前侧板上设有销孔064,定位销穿过销孔将主端梁连接板固定在前侧板063上。

所述自动移动装置上设有激光测距仪,用于实时测量两侧的自动移动装置上的两主端梁连接板的距离。

所述主梁放置平台的数量为2个。

实施过程:1、将主梁端连接板利用定位销065固定在自动移动装置03的连接板定位平台06上;

2、将主梁1吊放至主梁放置平台01上,启动对中装置3,对中装置3的驱动机构37以油缸为动力,油缸的活塞杆的一端与第一滑动件31的一端连接,推动一侧的第一滑动件31移动,第一滑动件31上的齿条通过齿轮36带动第二滑动件32移动,从而实现第一对中挡板和第二对中挡板同时向内侧移动,对放置平台上的主梁1梁盒自动夹紧,将主梁挤压至中间位置,达到对中的目的。

3、启动升降装置2,调整主梁和连接板之间的高度位置符合图纸要求,以满足不同高度不同吨位起重机主梁之间的切换;丝杠驱动装置27带动丝杠左右移动,丝杠和拉杆之间销轴连接,丝杠拉动拉杆实现两侧升降及机构中的连杆同时向内或向外移动,达到上平台上升和下降的目的。

4、启动自动移动装置03上的电机,在齿轮齿条的啮合传动和线性滑轨的精密导向作用下,自动移动装置连带主端梁连接板靠近主梁梁盒,实现连接板和主梁梁盒位置的初调;

5、转动移动装置微调机构上的手轮,微调连接板和主梁的相对位置,微调的同时由激光测距仪时时测定装置上两侧连接板之间的距离,根据测距仪示数,进行精确微调,保证起重机的跨度精度;

5、当满足起重机跨度精度后,将主端梁连接板点焊固定在主梁上,完成主端梁之间的汇装。

6、拔掉定位销,启动自动移动装置01,使装置远离主梁1。

该汇装装置改变了传统的主端梁汇装工艺方法,无需将端梁放置在主梁两侧,通过不断调整端梁位置,测量车轮高低差、对角线误差、跨度误差来达到汇装的目的。该装置采用对中装置使主梁中心线和主端梁连接板中心线实现自动重合,利用激光测距仪精确自动测量起重机跨度,连接板定位在移动装置上,实现连接板和主梁梁盒位置的初调预定位和微调精定位,操作简单,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经过该装置汇装的起重机,端梁和主梁之间可以进行互换,实现批量化生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而且,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的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都在本说明书的范围内。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