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08829发布日期:2021-05-28 14:02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具体是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工装。



背景技术: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现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工装运输放置过于简单,减震效果较差,通常只能减轻竖直方向的震动力,由于人工智能内部结构较为精密,在运输的过程中容易收到多方位的震动力,容易损坏内部的结构,同时在运输智能机器人时需要将智能机器人固定住,现有的固定方式通常用绳索或者多个螺栓配合固定架固定,较为繁琐,操作复杂且固定效果较差,容易损坏智能机器;同时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运输时首先需要将智能机器人运输到运输装置表面,现有的方式通常是通过人工来将智能机器人搬运到运输装置上,人工搬运不但费力,而且容易损坏智能机器人。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工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工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工装,包括装置底板,所述装置底板底端均匀设有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底端设有万向轮;所述装置底板上端均匀固定连接支撑柱且中部位置转动连接螺纹筒,所述支撑柱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中部位置设有第一滑槽,所述支撑板底端位于第一滑槽位置固定连接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部设有第二滑槽;所述螺纹筒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前端固定连接摇杆,所述摇杆与装置底板转动连接;所述螺纹筒内螺纹配合螺纹柱,所述螺纹柱上端固定连接第一滑竿,所述第一滑竿左右两端对称滑动连接滑动块,所述滑动块前后两端对称转动连接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与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滑竿,所述第二滑竿与第二滑槽滑动连接且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第一滑槽滑动配合且另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内均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内滑动连接滑块,所述滑块前后两端对称固定连接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另一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滑块靠近内侧一端均匀固定连接第三减震器,所述第三减震器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底端设有托板;所述装置底板左右两端对称设有运输机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运输机构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装置底板固定连接且内部转动连接转动环,所述转动环靠近外侧一端设有第一齿环且靠近内侧一端表面设有第二齿环;所述装置底板底端固定连接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环啮合;所述支撑板左右两端对称转动连接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上端转动连接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二齿环啮合且第二齿轮底端固定连接矩形杆;所述转动杆内部螺纹配合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内部设有矩形槽且矩形槽与矩形杆滑动配合;所述螺纹杆底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靠近内侧一端固定连接液压杆,所述液压杆靠近内侧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靠近内侧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夹板;左右两侧所述第二连接块后端位置通过伸缩杆连接;所述转动环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另一端位于转动环圆形位置固定连接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啮合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与装置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锥齿轮啮合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五锥齿轮与转动杆固定连接;通过电机带动左右两侧的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通过第一齿环可以带动转动环转动,转动环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杆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第三锥齿轮通过第四锥齿轮带动第五锥齿以与第三锥齿轮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五锥齿轮带动转动杆向与转动环相反的方向转动,在第二齿环和转动杆的作用下,第二齿轮通过矩形杆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接块带动智能机器人不断的向转动杆位置移动,当转动杆通过固定杆带动智能机器人向上移动时,智能机器人在重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二夹板相对第二连接块转动,使得智能机器人保持竖直状态,在转动杆和螺纹杆的作用下,智能机器人在向上移动的同时还向转动杆转动出移动,当转动到转动到最上端位置时,螺纹杆带动智能机器人恰好可以移动到第一夹板内的托板表面;通过伸缩杆可以在左右两侧第二连接块左右移动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保证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块保持水平位置。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万向轮设有多个,所述万向轮均为可自锁万向轮;通过万向轮可以起到便于移动该装置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起到固住该装置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以及第三减震器外侧均设有弹簧;通过弹簧可以进一步的提升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以及第三减震器减震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起到保护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和第三减震器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动块内部与第一滑竿接触位置以及第三滑槽内部与第二滑竿接触位置均设有滚轮;通过滚轮可以有效的减小滑动块与第一滑竿以及第二滑竿与第三滑槽的摩擦力的效果,有效的节省使用者的体力。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夹板靠近内侧一端材料为较为柔软且摩擦力较大的泡沫材料;通过第一夹板表面的泡沫材料在有效提升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摩擦力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了对智能机器人的保护性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减震器和第三减震器均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位置与第三减震器的位置互相垂直;通过多个第二减震器和第三减震器可以有效的提升减震效果,通过第二减震器和第三减震器互相垂直,可以有效的将横向的震动力消散,有效的提升减震全面性。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锥齿轮的直径小于第一锥齿轮的直径;通过第二锥齿轮可以更加省力的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从而可以大大的节省使用者的体力。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装置通过第一减震器可以有效的减轻竖直方向的震动力,通过第二减震器和第三减震器可以有效的减轻横向的震动力,通过摇动摇动摇杆,使得第一锥齿轮通过第二锥齿轮带动螺纹筒转动,在螺纹筒的作用下,螺纹柱带动第一滑竿向上移动,第一滑竿通过滑动块和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作用可以使得第二滑竿通过支撑杆带动相应的固定板向中部位置移动,固定板带动第一夹板将智能机器人夹紧,解决了传统智能机器人运输工装减震效果较差,不够全面,同时固定方式操作复杂,较为繁琐,且固定效果较差的问题,达到了可以有效的减轻横向和竖直方向的震动力,提升了减震效果的全面性,同时固定方式操作简单,固定效果较好的效果。

2.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二夹板将智能机器人中部以上位置夹住,然后启动电机可以带动转动杆和螺纹杆转动,使得第二夹板将智能机器人向上运输,同时螺纹杆在第二齿轮的作用下开始转动向转动杆内部移动,当转动杆转动到竖直位置是,螺纹杆带动第二夹板恰好可以将智能机器人运输到托板表面位置,解决了传统智能机器人运输时需要人工将智能机器人运输到运输装置表面比较费力,同时容易损坏智能机器人的问题,达到了有效节省人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智能机器人运输时的安全性,有效的提升了智能机器人运输的便捷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后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图2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转动杆的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主视图的局部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第一夹板俯视图的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底板,2-第一减震器,3-万向轮,4-支撑柱,5-螺纹筒,6-支撑板,7-第一滑槽,8-固定块,9-第二滑槽,10-第一锥齿轮,11-第二锥齿轮,12-摇杆,13-螺纹柱,14-第一滑竿,15-滑动块,16-第一连杆,17-第二连杆,18-第二滑竿,19-支撑杆,20-固定板,21-第三滑槽,22-滑块,23-第二减震器,24-第三减震器,25-第一夹板,26-弹簧,27-滚轮,28-托板,29-固定环,30-转动环,31-第一齿环,32-第二齿环,33-电机,34-第一齿轮,35-转动杆,36-第二齿轮,37-矩形杆,38-螺纹杆,39-第一连接块,40-液压杆,41-第二连接块,42-第二夹板,43-伸缩杆,44-第一连接杆,45-第三锥齿轮,46-第四锥齿轮,47-第二连接杆,48-第五锥齿轮,49-矩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8,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工装,包括装置底板1,装置底板1底端均匀设有第一减震器2,第一减震器2底端设有万向轮3;装置底板1上端均匀固定连接支撑柱4且中部位置转动连接螺纹筒5,支撑柱4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板6,支撑板6中部位置设有第一滑槽7,支撑板6底端位于第一滑槽7位置固定连接固定块8,固定块8内部设有第二滑槽9;螺纹筒5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10,第一锥齿轮10啮合第二锥齿轮11,第二锥齿轮11前端固定连接摇杆12,摇杆12与装置底板1转动连接;螺纹筒5内螺纹配合螺纹柱13,螺纹柱13上端固定连接第一滑竿14,第一滑竿14左右两端对称滑动连接滑动块15,滑动块15前后两端对称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6和第二连杆17,第一连杆16另一端与支撑板6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7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滑竿18,第二滑竿18与第二滑槽9滑动连接且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杆19,支撑杆19与第一滑槽7滑动配合且另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板20,固定板20内均匀设有第三滑槽21,第三滑槽21内滑动连接滑块22,滑块22前后两端对称固定连接第二减震器23,第二减震器23另一端与固定板20固定连接;第三滑块22靠近内侧一端均匀固定连接第三减震器24,第三减震器24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夹板25,第一夹板25底端设有托板28;所述装置底板左右两端对称设有运输机构。

其中,运输机构包括固定环29,固定环29与装置底板固定连接且内部转动连接转动环30,转动环30靠近外侧一端设有第一齿环31且靠近内侧一端表面设有第二齿环32;装置底板底端固定连接电机33,电机33输出轴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第一齿轮34,第一齿轮34与第一齿环31啮合;支撑板左右两端对称转动连接转动杆35,转动杆35上端转动连接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与第二齿环32啮合且第二齿轮36底端固定连接矩形杆37;转动杆35内部螺纹配合螺纹杆38,螺纹杆38内部设有矩形槽49且矩形槽49与矩形杆37滑动配合;螺纹杆38底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块39,第一连接块39靠近内侧一端固定连接液压杆40,液压杆40靠近内侧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块41,第二连接块41靠近内侧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夹板42;左右两侧第二连接块41后端位置通过伸缩杆43连接;转动环30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44,第一连接杆44另一端位于转动环30圆形位置固定连接第三锥齿轮45,第三锥齿轮45啮合第四锥齿轮46,第四锥齿轮46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47,第二连杆另一端与装置底板固定连接;第四锥齿轮46啮合第五锥齿轮48,第五锥齿轮48与转动杆35固定连接;通过电机33带动左右两侧的第一齿轮34转动,第一齿轮34通过第一齿环31可以带动转动环30转动,转动环30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杆16带动第三锥齿轮45转动,第三锥齿轮45通过第四锥齿轮46带动第五锥齿以与第三锥齿轮45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五锥齿轮48带动转动杆35向与转动环30相反的方向转动,在第二齿环32和转动杆35的作用下,第二齿轮36通过矩形杆37带动螺纹杆38转动,螺纹杆38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接块39带动智能机器人不断的向转动杆35位置移动,当转动杆35通过固定杆带动智能机器人向上移动时,智能机器人在重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二夹板42相对第二连接块41转动,使得智能机器人保持竖直状态,在转动杆35和螺纹杆38的作用下,智能机器人在向上移动的同时还向转动杆35转动出移动,当转动到转动到最上端位置时,螺纹杆38带动智能机器人恰好可以移动到第一夹板25内的托板28表面;通过伸缩杆43可以在左右两侧第二连接块41左右移动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保证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块39保持水平位置。

万向轮3设有多个,万向轮3均为可自锁万向轮3;通过万向轮3可以起到便于移动该装置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起到固住该装置的效果;第一减震器2和第二减震器23以及第三减震器24外侧均设有弹簧26;通过弹簧26可以进一步的提升第一减震器2、第二减震器23以及第三减震器24减震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起到保护第一减震器2、第二减震器23和第三减震器24的效果;滑动块15内部与第一滑竿14接触位置以及第三滑槽21内部与第二滑竿18接触位置均设有滚轮27;通过滚轮27可以有效的减小滑动块15与第一滑竿14以及第二滑竿18与第三滑槽21的摩擦力的效果,有效的节省使用者的体力;第一夹板25靠近内侧一端材料为较为柔软且摩擦力较大的泡沫材料;通过第一夹板25表面的泡沫材料在有效提升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摩擦力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了对智能机器人的保护性的效果;第二减震器23和第三减震器24均设有多个,第二减震器23的位置与第三减震器24的位置互相垂直;通过多个第二减震器23和第三减震器24可以有效的提升减震效果,通过第二减震器23和第三减震器24互相垂直,可以有效的将横向的震动力消散,有效的提升减震全面性;第二锥齿轮11的直径小于第一锥齿轮10的直径;通过第二锥齿轮11可以更加省力的带动第一锥齿轮10转动,从而可以大大的节省使用者的体力;第一夹板25底端设有托板28;通过托板28可以在将智能机器人夹紧时,使得托板28将智能机器人拖住,防止其接触支撑板6,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智能机器人收到横向的震动力而损坏。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使用者在使用本发明时,先通过万向轮3将该装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锁住万向轮3将该装置固定住,当该装置固定住后,启动液压杆40,通过左右两端的液压杆40使得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接块41和第二夹板42将智能机器人中部以上位置夹住,然后启动电机33,通过电机33带动左右两侧的第一齿轮34转动,第一齿轮34通过第一齿环31可以带动转动环30转动,转动环30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杆16带动第三锥齿轮45转动,第三锥齿轮45通过第四锥齿轮46带动第五锥齿48以与第三锥齿轮45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五锥齿轮48带动转动杆35向与转动环30相反的方向转动,在第二齿环32和转动杆35的作用下,第二齿轮36通过矩形杆37带动螺纹杆38转动,螺纹杆38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接块39带动智能机器人不断的向转动杆35位置移动,当转动杆35通过固定杆带动智能机器人向上移动时,智能机器人在重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二夹板42相对第二连接块41转动,使得智能机器人保持竖直状态,在转动杆35和螺纹杆38的作用下,智能机器人在向上移动的同时还向转动杆35转动出移动,当转动到转动到最上端位置时,螺纹杆38带动智能机器人恰好可以移动到第一夹板25内的托板28表面,当智能机器人移动到托板28表面后,然后摇动摇杆12,摇杆12带动第二锥齿轮11转动,第二锥齿轮11带动第一锥齿轮10转动,第一锥齿轮10带动螺纹筒5转动,在螺纹筒5的作用下,螺纹柱13带动第一滑竿14向上移动,第一滑竿14带动左右两侧的滑动块15向上移动,滑动块15在第一连杆16和第二连杆17的作用下,在自身向上移动的同时,使得左右两侧的第二滑竿18向中部位置滑动,第二滑竿18带动支撑杆19在第一滑槽7内向中部位置滑动,支撑杆19带动相应的固定板20向中部位置移动,固定板20通过第三减震器24带动第一夹板25向中部位置移动,当第一夹板25移动到智能机器人位置时,将智能机器人抬起,然后继续摇动摇杆12,当第一夹板25带动底端的托板28移动到智能机器人底端位置时,将智能机器人放置在托板28上,然后继续摇动摇杆12,当左右两侧的第一夹板25将智能机器人夹紧且第三减震器24开始收缩时,停止摇动摇杆12,此时智能机器人被夹紧,然后解锁万向轮3将该装置运输到合适的位置,在运输时,通过第一减震器2可以减轻竖直方向的震动力,通过第二减震器23和第三减震器24可以减轻横向的震动力,从而可以将智能机器人多方位的震动力减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