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盖及具有该瓶盖的混合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43719发布日期:2020-12-11 15:13阅读:53来源:国知局
瓶盖及具有该瓶盖的混合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料瓶技术,尤其涉及瓶盖及具有该瓶盖的混合饮料瓶。



背景技术:

现如今用冷水泡制茶饮或其他饮料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冷泡的方式不会破坏茶叶里的有益物质。但是市售的饮料多通过在纯净水中加入饮料浓缩剂制成,然而为了保证饮料的品质及保存时间,其中,大多数都使用多种添加剂,这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当然,现有技术中也有在瓶盖处加入饮料浓缩剂,在瓶体内只添加纯净水的做法及产品。如在瓶盖的一母盖上一体成型出一容槽供容纳饮料浓缩剂,然后再利用一塑料隔膜封黏在该容槽的开口上。如此,藉由旋动结合在该母盖上的一子盖以使该塑料隔膜被刺破或割破,便可使容槽中的饮料浓缩剂落入下方的瓶体中,从而达到自动冲泡饮料的目的。但是现有技术中采用塑料隔膜跟塑料瓶盖过盈配合形成密封隔层的密封效果较差,隔层内存放的饮料浓缩剂保存的期限较短;另外,母盖、子盖不能单独分开包装/灌装及运输,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瓶盖,能够提高密封效果,进而有利于饮料浓缩剂的保存,且方便包装/灌装及运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具有上述瓶盖的混合饮料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瓶盖,包括易撕环、上盖以及用于与瓶体连接的下盖,所述上盖具有用于放置饮料浓缩剂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开口上设有封口膜以封闭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所述易撕环可撕开地连接于所述上盖的底端并与下盖可拆卸连接;

所述下盖内部设有封口片以封闭所述下盖的开口,当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连接时,所述封口片与所述上盖形成密封腔体;

所述上盖的顶端内壁与所述下盖的顶端具有间距,所述封口片上凸设有切割部,所述上盖上设有切割组件,当上盖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封口膜与切割部的间距小于所述切割组件与封口片的间距;当所述易撕环脱离所述上盖后,所述上盖受到外力作用往靠近下盖的底端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上盖的顶端内壁与所述下盖的顶端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所述容置槽、切割组件往靠近封口片的方向移动,使所述切割部与封口膜接触并使所述封口膜破裂,所述切割组件与封口片接触并对所述封口片进行切割,以使所述下盖的开口打开与瓶体内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封口片包括相连的封口部和连接部,所述切割部设于封口部上,所述封口部和连接部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所述切割部包括绕封口片圆周方向布置的切割齿,当上盖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封口膜与切割部的间距小于所述封口部与切割组件的间距,所述封口部与切割组件的间距小于连接部底端与切割组件的间距;所述容置槽、切割组件往靠近封口片的方向移动,当所述容置槽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切割部能够与封口膜实现接触以对所述封口膜进行切割,进而使所述封口膜被切割的部分落至封口片上且所述切割齿能够将其卡紧在内侧;当所述切割组件移动到第三位置时,所述切割组件能够与封口部实现接触以对所述封口部进行切割,使所述封口部与下盖分离进而将所述下盖的开口打开,从而所述上盖停止移动,所述封口部与下盖分离后其通过连接部与下盖实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盖与易撕环之间卡扣连接,所述易撕环远离所述上盖的一端上设有扣位环,所述扣位环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卡持部,所述下盖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持部相配合的第二卡持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持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所述第二卡持部包括沿下盖外侧壁周向布置的环形槽,各所述凸起都卡于所述环形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持部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块,各所述凸块与所述环形槽形成多个用以限制各所述凸起转动的限位槽,各所述凸起分别卡于各所述限位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内部设有内筒,所述容置槽位于内筒内部,所述切割组件位于内筒上,所述内筒外侧壁之靠近其底端的一侧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沿内筒周向布置,所述密封环用于与所述下盖内侧壁之靠近其顶端的一侧相抵顶,以使所述凸起卡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切割组件包括切刀,所述切刀设在内筒的底端上,所述切刀能够与封口部接触并将所述封口部进行切割,以使所述封口部与下盖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切割组件还包括顶块,所述顶块设在内筒内侧壁之靠近其底端的一侧上,所述顶块能够与封口部接触并将所述封口部顶开,以将所述下盖的开口打开。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和下盖之间螺纹连接,所述下盖外侧壁之靠近其顶端的一侧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上盖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螺纹连接的第二配合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混合饮料瓶,包括前面所述的瓶盖和用于放置液体的瓶体,所述下盖与瓶体螺纹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可以放置一定饮料浓缩剂的瓶盖,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可将不同口味的饮料浓缩剂放在槽体内,即开即饮,使消费者可以喝到更加科学、安全的饮品,既可延长饮料的保质期,而且还能够推出各种口味的饮料,其放置饮料浓缩剂的容置槽采用封口膜密封容置槽上的开口,使得密封效果较佳,饮料浓缩剂的保存期限有效延长,可保证饮料的新鲜口感,方便携带、冲调以及使用,而且,由于饮料浓缩剂通过封口膜密封存储在上盖上,下盖内部设有封口片以封闭下盖的开口,故而能够使上盖、下盖可以单独进行灌装、消毒,然后再组装在一起组装成瓶盖,瓶盖与瓶体再组装在一起组装成混合饮料瓶,从而能够方便包装/灌装及运输,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易撕环未被撕掉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封口片被顶开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易撕环未被撕掉时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易撕环被撕掉后上盖和扣位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封口片未被顶开时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封口片被顶开后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体;2、上盖;3、下盖;4、易撕环;5、容置槽;6、封口膜;7、封口部;8、凸起;9、环形槽;10、凸块;11、内筒;12、密封环;13、切刀;14、顶块;15、第一配合部;16、第二配合部;17、第一切割齿;18、第二切割齿;19、扣位环;20、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饮料瓶,其包括瓶盖和瓶体1,其中,瓶盖上能够放置饮料浓缩剂,瓶体1中能够放置液体,在具体实施中,本实施例所指的液体可以是水、牛奶等液态原料;瓶盖与瓶体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

具体地,上述瓶盖包括易撕环4、上盖2以及用于与瓶体1连接的下盖3,上盖2具有用于放置饮料浓缩剂的容置槽5,当然,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式,容置槽5里面可以放置各种不同口味的饮料浓缩剂。容置槽5底端的开口上设有封口膜6以封闭该容置槽5的开口,使得饮料浓缩剂具有较长的保质期,进一步地,易撕环4可撕开地连接于上盖2的底端并与下盖3可拆卸连接;

下盖3内部设有封口片以封闭下盖3的开口,使瓶体1内的液体与瓶外的空气相隔绝;当上盖2和下盖3连接时,封口片与上盖2形成密封腔体,另外,下盖3与瓶体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

上盖2的顶端内壁与下盖3的顶端具有间距,封口片上凸设有切割部,该切割部凸设在封口片的上表面上,上盖2靠近其底端的一侧上设有切割组件,当上盖2处于初始位置时,封口膜6与切割部的间距小于切割组件与封口片的间距;当易撕环4脱离上盖2后,上盖2受到外力作用往靠近下盖3的底端方向移动,进而使上盖2的顶端内壁与下盖3的顶端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容置槽5、切割组件往靠近封口片的方向移动,使切割部与封口膜6接触并使封口膜6破裂,切割组件与封口片接触并对封口片进行切割,以使下盖3的开口打开与瓶体1内部连通。

在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混合饮料瓶的时候,先将与上盖2连接的易撕环4撕掉,即使得易撕环4与上盖2实现分离,然后对上盖2施加外力,使上盖2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往靠近下盖3的底端方向移动,如此,能够使上盖2的顶端内壁与下盖3的顶端之间的间距减小,进而使上盖2上的容置槽5、切割组件随上盖2同步移动,使得容置槽5、切割组件往靠近封口片的方向移动,致使位于容置槽5底端的封口膜6以及位于上盖2底端处的切割组件能够与封口片实现接触。由于上盖2处于初始位置时,封口膜6与切割部的间距小于切割组件与封口片的间距,即切割部将先能够抵顶封口膜6并使其破裂,然后,上盖2继续下移,切割组件将能够与封口片接触并对封口片进行切割,以使下盖3的开口打开并与瓶体1内部连通,使得饮料浓缩剂能够从容置槽5的开口流出,经下盖3的开口落入到瓶体1的内部,即使上盖2上的饮料浓缩剂与瓶体1内部的液体进行混合,从而可使消费者在打开饮料瓶的那一刻便能将饮料调配好,这样消费者可随时喝到新鲜、纯正的饮料;其放置饮料浓缩剂的容置槽5采用封口膜6密封容置槽5上的开口,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密封效果更佳,饮料浓缩剂的保存期限更长;而且,由于饮料浓缩剂通过封口膜6密封存储在上盖2上,下盖3内部设有封口片以封闭下盖3的开口,故而能够使上盖2、下盖3可以单独进行灌装、消毒,然后再组装在一起组装成瓶盖,瓶盖与瓶体1再组装在一起组装成本实施例的混合饮料瓶,从而能够方便包装/灌装及运输,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易撕环4也称为防盗环,可用于识别瓶盖是否被打开过,使消费者能够放心饮用混合饮料瓶中的饮料。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式,封口片包括相连的封口部7和连接部20,切割部设于封口部7上,封口部7和连接部20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切割部包括绕封口片圆周方向布置的切割齿,当上盖2处于初始位置时,封口膜6与切割部的间距小于封口部7与切割组件的间距,封口部7与切割组件的间距小于连接部20底端与切割组件的间距;容置槽5、切割组件往靠近封口片的方向移动,当容置槽5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切割部能够与封口膜6实现接触以对封口膜6进行切割,进而使封口膜6被切割的部分落至封口部7上且切割齿能够将其卡紧在内侧;当切割组件移动到第三位置时,切割组件能够与封口部7实现接触以对封口部7进行切割,使封口部7与下盖3分离进而将下盖3的开口打开,从而上盖2停止移动,封口部7与下盖3分离后其通过连接部20与下盖3实现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中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下盖3与易撕环4之间卡扣连接,易撕环4远离上盖2的一端上设有扣位环19,即该扣位环19设在易撕环4的底端一侧上、上盖2设在易撕环4的顶端一侧上,在扣位环19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卡持部,下盖3的外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卡持部相配合的第二卡持部,即第一卡持部与第二卡持部通过卡扣的方式实现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持部包括多个纵向间隔设于扣位环19内侧壁的凸起8,第二卡持部包括横向设于下盖3外侧壁的环形槽9,各凸起8都卡设在环形槽9内,从而能够使凸起8卡紧在环形槽9内,即第二卡持部能够将第一卡持部卡紧,故而,当易撕环4未脱离上盖2的时候,上盖2通过易撕环4及扣位环19能够紧扣下盖3,使瓶盖的结构紧密连接。

需要强调的是,第二卡持部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块10,各凸块10与环形槽9形成多个用以限制各凸起8转动的限位槽,各凸起8分别卡设在各限位槽内,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各凸起8发生转动,即能够有效防止扣位环19与下盖3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进而当易撕环4未脱离上盖2的时候,上盖2通过易撕环4及扣位环19能够紧扣下盖3,防止上盖2与下盖3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在具体实施时,各凸起8与扣位环19可以是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制得的。

具体地,上盖2内部设有内筒11,容置槽5位于该内筒11内部中,切割组件位于内筒11上,具体地,该切割组件设在靠近内筒11底端的一侧上;进一步地,在内筒11外侧壁之靠近其底端的一侧设有密封环12,密封环12沿内筒11的圆周方向布置,密封环12用于与下盖3内侧壁之靠近其顶端的一侧相抵顶,以使凸起8能够卡紧于限位槽内,防止上盖2与下盖3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同时,密封环12与下盖3内侧壁之靠近其顶端的一侧相抵顶,还能使上盖2与下盖3形成的型腔具有较佳的密封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密封环12与内筒11可以是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制得的。当然,更佳的实施方式是,上盖2、容置槽5、内筒11、密封环12可以是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制得的。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切割组件包括切刀13,切刀13设在内筒11的底端上,切刀13能够与封口部7接触,并且该切刀13能够对封口部7进行切割,从而使封口部7与下盖3分离,以便于上盖2上的饮料浓缩剂经过下盖3的时候,能够从被切割的封口部7脱离下盖3形成的开口落入瓶体1内部。

更佳的实施方式是,切割组件还包括顶块14,顶块14凸设在内筒11内侧壁之靠近其底端的一侧上,顶块14能够与封口部7接触,并且该顶块14能够将封口部7顶开,从而使切割后的封口部7被掀开,使得下盖3的开口得到有效开启,以便于上盖2上的饮料浓缩剂经过下盖3的时候,能够从下盖3的开口快速落入瓶体1内部,使得饮料浓缩剂与瓶体1内的液体进行混合,形成混合饮料供消费者饮用。

值得一提的是,上盖2和下盖3之间螺纹连接,下盖3外侧壁之靠近其顶端的一侧设有第一配合部15,上盖2的内侧壁上设有与第一配合部15螺纹连接的第二配合部16。具体地,第一配合部15为内螺纹或者外螺纹这两者中的一个,第二配合部16为内螺纹或者外螺纹这两者中的另一个,即上盖2与下盖3之间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实现连接。

此外,下盖3与瓶体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下盖3内侧壁之靠近其底端的一侧设有第三配合部,瓶体1的外侧壁上设有与第三配合部螺纹连接的第四配合部。同理,第三配合部为内螺纹或者外螺纹这两者中的一个,第四配合部为内螺纹或者外螺纹这两者中的另一个,即下盖3与瓶体1之间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实现连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切割部为垂直于封口部7所在平面向上凸起8的切割齿。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切割齿绕封口片的圆周方向布置,其可以包括第一切割齿17和第二切割齿18,第一切割齿17和第二切割齿18的齿形不同,具体地,第一切割齿17和第二切割齿18的有效切割部位不同,两者均为倾斜状,即两者的有效切割部位的倾斜角度不同,从而有利于使封口膜6快速破裂,能对封口膜6进行有效切割。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混合饮料瓶,其工作原理是:

先撕掉与上盖2、下盖3相连接的易撕环4,然后将上盖2相对下盖3顺时针旋转,即第二配合部16相对第一配合部15顺时针旋转,旋转至转不动为止;具体地,即上盖2受到外力作用旋转时能够往靠近下盖3的底端方向移动,如此,能够使上盖2的顶端内壁与下盖3的顶端之间的间距减小,即使上盖2的高度下降,进而使上盖2上的容置槽5、切割组件随上盖2同步移动,使得容置槽5、切割组件往靠近封口片的方向移动,致使位于容置槽5底端的封口膜6以及位于上盖2底端处的切割组件能够与封口部7实现接触;

如图4、8所示,因为封口部7上的切割部包括第一切割齿17和第二切割齿18,两者是绕封口片的圆周方向布置,当上盖2下移的时候,此时容置槽5移动到第二位置,切割部将会逐步的将上盖2中容置槽5底端上的封口膜6进行切割使其破裂,由于切割齿绕封口片的圆周方向布置,使切割后掉落的封口膜6部分为圆形状,故而被切割的封口膜6被卡在切割部围成的圆形结构内侧,进而能够对掉落的封口膜6实现有效承载;然后继续顺时针旋转上盖2,此时切割组件移动到第三位置,切割组件将能够与封口部7实现接触并对封口部7进行切割并将其掀开,即切刀13能够与封口部7接触,并且该切刀13能够对封口部7进行旋转切割,即绕封口片的圆周方向进行切割,然后封口部7将会被内筒11底端的顶块14顶开,上述运动过程直至上盖2无法旋转后停止;由于在上盖2处于初始位置时,封口膜6与切割部的间距小于封口部7与切割组件的间距,封口部7与切割组件的间距小于连接部20底端与切割组件的间距,而且第一配合部15和第二配合部16上的螺纹结构与之相匹配,以使当封口部7被切刀13切割使其外缘与下盖3分离且封口部7被顶块14顶开后,下盖3将无法通过第一配合部15和第二配合部16的配合继续顺时针转动,即使切割组件始终无法与连接部20接触,此时,封口部7将通过连接部20与下盖3实现连接,如此,能够避免连接部20被切刀13切断,即能够避免整个封口片被切断而掉落瓶体1内部造成污染甚至影响饮用;被切割的封口部7被顶开后,放置于容置槽5内的饮料浓缩剂就会经下盖3的开口自动落入瓶体1内,并与瓶体1内的液体融合后变成饮料,最后逆时针旋转上盖2或者下盖3,此时,上盖2与下盖3一起旋转,瓶盖即可拧开,然后可饮用瓶体1内的饮料。

例如,在消费者使用时,先撕掉上盖2的易撕环4,对第一配合部15和第二配合部16上的螺纹结构进行设置,使上盖2仅可以顺时针旋转两圈,设上盖2的顶端内壁与下盖3的顶端之间的间距为4mm,即上下高度落差4mm,当上盖2旋转一圈,其高度下降2mm时,上盖2上的封口膜6被下盖3上封口部7的切割齿切断,被切断的封口膜6掉落在封口部7上并被卡在切割部围成的圆形结构内侧,继续顺时针旋转上盖,上盖2内侧的切刀13将对下盖3上的封口部7进行旋转切割,直至上盖2无法旋转,最后上盖2的顶块14将会顶开已被切割的封口部7,封口部7通过连接部20与下盖3实现连接,此时上盖2上容置槽5内的饮料浓缩剂将会掉入瓶体1内部与瓶体1内的液体发生反应,进而变成饮料。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可以放置一定饮料浓缩剂的瓶盖,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可将不同口味的饮料浓缩剂放在槽体内,即开即饮,使消费者可以喝到更加科学、安全的饮品,既可延长饮料的保质期,而且还能够推出各种口味的饮料,其放置饮料浓缩剂的容置槽5采用封口膜6密封容置槽5上的开口,使得密封效果较佳,饮料浓缩剂的保存期限有效延长,可保证饮料的新鲜口感,方便携带、冲调以及使用,而且,由于饮料浓缩剂通过封口膜6密封存储在上盖2上,下盖3内部设有封口片以封闭下盖3的开口,故而能够使上盖2、下盖3可以单独进行灌装、消毒,然后再组装在一起组装成瓶盖,瓶盖与瓶体1再组装在一起组装成混合饮料瓶,从而能够方便包装/灌装及运输,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