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箱转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03320发布日期:2020-12-08 13:29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零件箱转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零件箱转运工装。



背景技术:

车辆作为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在结构安全性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整车中作为连接件的焊接螺母在尺寸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以保证焊接螺母在使用时能够维持长久且足够的连接力,即使得整车结构连接牢固、安全,在实际生产中,批量的焊接螺母制造完成后,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尺寸方面的质量检测,并只能对通过质量检测的焊接螺母、即合格件予以装箱入库。

目前用于批量的焊接螺母的质量检测和装箱作为两道工序,需要不同的自动化装置。其中,在装箱工序中,装箱用零件箱要么被手动搬运,要么借助传送带进行运输;前者费时费力,后者,传送带在对装箱用零件箱进行性输送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会损伤装箱用零件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件箱转运工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零件箱转运工装,用于盛放并转运装箱用零件箱,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盛放部,具有形状和大小与装箱用零件箱相匹配的u形板,该u形板的开口朝上并且用于盛放装箱用零件箱,u形板具有横板、第一竖板以及第二竖板;突出部,为长方体状,侧壁与第一竖板的外表面相连接;手持部,连接在突出部和第一竖板上,用于供使用者手持从而对装箱用零件箱进行转移;以及感应部,连接在第二竖板的外表面上,具有感应板,该感应板用于与外部的限位传感器相配合从而对装箱用零件箱进行精确定位,横板、突出部以及感应板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零件箱转运工装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盛放部还包括两个引导板,两个引导板分别连接在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的顶部,并且两个引导板彼此之间呈倒八字状,引导板用于引导装箱用零件箱进入u形板所包围形成的区域内。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零件箱转运工装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感应部还包括连接板,感应板为竖板,感应板通过连接板与第二竖板的外表面相连接,横板、突出部、连接板以及感应板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零件箱转运工装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突出部为实心长方体或空心长方体或长方体状框架。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焊接螺母批量筛选装箱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突出部的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竖板在水平方上的长度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零件箱转运工装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盛放部、突出部、手持部以及感应部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焊接螺母批量筛选装箱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手持部为l形。

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零件箱转运工装,因为包括盛放部、手持部、突出部以及感应部,通过盛放部能够盛放装箱用零件箱,这样装箱用零件箱就不会直接与装箱装置的传送带直接接触,避免了传送带对装箱用零件箱的磨损;通过手持部并便于移动箱用零件箱;通过突出部能够便于和装箱装置相配合,实现其在装箱装置的转运工位以及装箱工位之间的移动;通过感应部能够与装箱装置上的限位传感传感器相配合从而将装箱用零件箱夹在装箱装置上进行精确定位。

进一步地,横板、突出部以及感应板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便于零件箱转运工装平稳地被放置在装箱装置的传送带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批量筛选装箱系统的左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批量筛选装箱系统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筛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筛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筛选控制部的结构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装箱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装箱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零件箱转运工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零件箱转运工装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以及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批量筛选装箱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焊接螺母批量筛选装箱系统作具体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批量筛选装箱系统的左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批量筛选装箱系统的主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批量筛选装箱系统100,用于根据焊接螺母的结构轮廓信息从批量的焊接螺母中筛选出合格的焊接螺母并将合格的焊接螺母作为合格件进行装箱。结构轮廓信息包括焊接螺母的仰视轮廓信息、焊接螺母的侧视轮廓信息、焊点的轮廓信息以及焊接螺母的内螺纹孔的螺牙的轮廓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结构轮廓信息包括焊接螺母的仰视轮廓信息、焊接螺母的侧视轮廓信息、焊点的轮廓信息以及焊接螺母的内螺纹孔的螺牙的轮廓信息。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焊接螺母a总体呈扁长方体状,上下端面均为正方形面,具有螺纹通孔a1和焊点a2。焊接螺母a的边长以及总体高度均为需要进行质量检测的项目。

螺纹通孔a1沿焊接螺母a的高度方向设置,螺纹通孔a1的直径、螺纹通孔a1的螺牙的螺距以及螺纹通孔a1的螺牙的高度均为需要进行质量检测的项目。

焊点a2的数量为四个,位于焊接螺母a的上端面的四角且向外凸出,焊点a2的边长相等且焊点a2位于焊接螺母a内部的边缘均位于与螺纹通孔a1同圆心的圆上,焊点a2的边长、高度以及对角的两个焊点a2边界间的距离均为需要进行质量检测的项目。

如图1、2所示,筛选装箱系统100包括零件输送装置10、筛选装置20、装箱装置30以及零件箱转运工装40。

零件输送装置10,包括送料机构11、输送桶12以及第一驱动电机13。

送料机构11含有零件放入斗111和导引带112。零件放入斗111用于存放待检测的批量的焊接螺母a,在本实施例中,零件放入斗111为倒置的中空四棱锥体。导引带112为倾斜向上设置的提升带,一端设置在零件放入斗111的底部,用于将批量的焊接螺母a进行提升和输送。

输送桶12开口朝上,对应地设置在导引带112的另一端的下方,用于承接从导引带112的另一端掉落的焊接螺母a。输送桶12具有输送通道(附图中未标出),在本实施例中,该输送通道设置在输送桶12内且为呈向上延伸的螺旋状的输送带,该输送通道的始端与导引带112的另一端对应,用于承载将批量的焊接螺母a输送至筛选装置20。

第一驱动电机13用于驱动输送通道进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机13安装在输送桶12的底部,输送通道安装在第一驱动电机13的输出轴上,能够在第一驱动电机13的驱动下以自身的螺旋中心为圆心进行自转,从而对输送桶12内的焊接螺母a进行批量输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筛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一;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筛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二。

如图1、2、5、6所示,筛选装置20用于接收由输送桶12输送过来的批量的焊接螺母a并从该批量的焊接螺母a中筛选出合格件,包括外壳20a,基座20b、移动台21、轮廓采集部22、筛选控制部23、风机24、输出口通道25、阻挡板26以及输出通道27。

外壳20a为筛选装置20的整体外罩壳。基座20b设置在外壳20a的内部。移动台21、轮廓采集部22、筛选控制部23、风机24、输出口通道25、阻挡板26以及输出通道27安装在基座20b上。

移动台21与输送通道的末端相连,用于承接从输送通道的末端输出的批量的焊接螺母a,并对批量的焊接螺母a进行承载和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台21为水平设置的呈圆环状的玻璃盘,并通过移动台支架(附图中未标出)与安装在基座20b上的移动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能够在移动台电机的驱动下以圆心为旋转中心在水平面内进行顺时针旋转。移动台21与输送通道的末端通过输送皮带b连接。批量的焊接螺母a从输送通道的末端进入输送皮带b,然后输送皮带b在输送驱动电机b1的驱动下,将批量的焊接螺母a输送至移动台21上,然后,批量的焊接螺母a随移动台21进行顺时针旋转,旋转的移动台21依次经过轮廓采集部22、输出口通道25、输出通道27以及阻挡板26。

轮廓采集部22具有至少一个轮廓信息采集单元。轮廓信息采集单元沿移动台21的移动方向可拆卸地设置在移动台21的近旁,用于采集焊接螺母a的结构轮廓信息。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台21的移动方向即为顺时针转动方向。轮廓信息采集单元为仰视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1、侧视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2、焊点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3以及内牙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4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轮廓采集部22具有四个轮廓信息采集单元,这四个轮廓信息采集单元分别为仰视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1、侧视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2、焊点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3以及内牙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4,并且,仰视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1、侧视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2、焊点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3以及内牙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4沿移动台21的移动方向依次设置。

仰视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1含有第一安装支架2211、第一背景光源(附图中未标出)、第一影像相机(附图中未标出)以及第一背光板(附图中未标出)。

第一安装支架2211可拆卸地安装在基座20b上且沿高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支架2211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基座20b上。

第一背景光源安装在第一安装支架2211上且位于在移动台21的下方,用于输出背景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背景光源为45度直径90mm的白色的环形光源。

第一影像相机安装在第一安装支架2211上且设置在第一背景光源的下方,第一影像相机的拍摄方向为垂直于移动台21且朝上的方向,第一影像相机用于在背景光下采集移动台21承载的焊接螺母a在仰视视角下的轮廓信息,将该轮廓信息作为仰视轮廓信息。在本实施例中,焊接螺母a在仰视视角下的轮廓信息包括焊接螺母a总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边缘轮廓信息和焊接螺母a的螺纹通孔a1的边缘轮廓信息。

第一背光板安装在第一安装支架2211上且设置在移动台21的上方且设置在第一影像相机的拍摄方向上,用于避免外部光源干扰第一影像相机对焊接螺母a的仰视轮廓信息的采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背光板的长度和宽度均为60mm。

侧视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2含有第二安装支架2221、第二背景光源(附图中未标出)、第二影像相机(附图中未标出)以及第二背光板2222。

第二安装支架2221可拆卸地安装在基座20b上且沿高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支架2221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基座20b上。

第二背景光源设置在移动台21的上方,用于输出背景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背景光源为安装在第二安装支架2221上的45度直径90mm的白色的环形光源。

第二影像相机安装在第二安装支架2221上且设置在移动台21的上方且位于移动台21的外侧,第二影像相机的拍摄方向为平行于移动台21朝向移动台21的内侧的方向,第二影像相机用于在背景光下采集移动台承载的焊接螺母在侧视视角下的轮廓信息,将该轮廓信息作为侧视轮廓信息。在本实施例中,焊接螺母a在侧视视角下的轮廓信息包括焊接螺母a总体的高度方向的边缘轮廓信息。

第二背光板2222设置在移动台21的上方且位于移动台21的内侧,通过背光板支架(附图中未标出)可拆卸地安装在基座20b,第二背光板2222设置在第二影像相机的拍摄方向上,用于避免外部光源干扰第二影像相机对焊接螺母的侧视轮廓信息的采集,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背光板2222的长度和宽度均为60mm,背光板支架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基座20b上。

焊点轮廓信息采集单元223含有第三安装支架2231、第三背景光源(附图中未标出)、第三影像相机(附图中未标出)以及红光光源(附图中未标出)。

第三安装支架2231可拆卸地安装在基座20b上且沿高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支架2231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基座20b上。

第三背景光源设置在移动台21的上方,用于输出背景光,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背景光源为白色光源且安装在第三安装支架2231上。

第三影像相机和红光光源均安装在第三安装支架2231上且设置在移动台21的上方,第三影像相机的拍摄方向和红光光源的照射方向重合且均为垂直于移动台21并朝下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红光光源为45度直径90mm的红色环形光源。

红光光源用于输出红光,从而配合第三影像相机对移动台21承载的焊接螺母a的焊点a2的轮廓信息进行采集。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影像相机在白色背景光下对焊接螺母a进行取像,红光光源发出的红光与白色背景光形成反差,用红光对四个焊点a2分别进行取像,从而完成对焊接螺母a的焊点a2的轮廓信息的采集。焊点a2的轮廓信息包括俯视视角下的焊点a2的轮廓信息。

内牙轮廓信息采集单元含有含有第四安装支架2241、第四背景光源(附图中未标出)和第四影像相机(附图中未标出)。

第四安装支架2241可拆卸地安装在基座20b上且沿高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安装支架2241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基座20b上。

第四背景光源安装在第四安装支架2241上且设置在移动台21的下方,用于输出背景光,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背景光源为白色条形光源。

第四影像相机设置移动台21的上方,且拍摄方向沿与移动台的表面呈45°夹角且朝下的方向,第四影像相机用于在背景光下采集移动台21承载的焊接螺母a的内螺纹孔a1的螺牙的轮廓信息。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影像相机的拍摄方向倾斜于移动台21,内螺纹孔a1沿移动台21的高度方向设置,因此,第四影像相机能够对内螺纹孔a1的螺牙进行拍摄取像,从而对内螺纹孔a1的螺牙的轮廓信息进行采集。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筛选控制部的结构框图。

如图7所示,筛选控制部23与轮廓信息采集单元和风机24通信连接,含有通信单元231、控制单元232、存储单元233、计算单元234以及判断单元235。

通信单元231用于对轮廓信息采集单元以及风机24之间进行通信交换。在本实施例中,通信单元231为与轮廓信息采集单元和风机24无线通信连接的通信模块。

控制单元232为设有预定控制程序的控制芯片,用于对筛选控制部23的工作进行控制。

存储单元233存储有预定尺寸范围,在本实施例中,预定尺寸范围包括与焊接螺母a的上下端面的边长对应的第一预定尺寸范围、与焊接螺母a的高度对应的第二预定尺寸范围、与焊点a2的高度对应的第三预定尺寸范围、与螺纹通孔a1的直径对应的第四预定尺寸范围、与螺纹通孔a1的螺牙的螺距对应的第五预定尺寸范围、与螺纹通孔a1的螺牙高度对应的第六预定尺寸范围、与焊点a2的边长对应的第七预定尺寸范围以及与位于对角位置的两个焊点a2的最短距离对应的第八预定尺寸范围。

计算单元234根据结构轮廓信息计算得到焊接螺母的结构的实际尺寸,作为结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计算单元234根据轮廓信息采集单元采集到的焊接螺母的仰视轮廓信息、焊接螺母的侧视轮廓信息、焊点的轮廓信息以及焊接螺母的内螺纹孔的螺牙的轮廓信息通过对轮廓的空间位置进行计算得到焊接螺母a的机构的实际尺寸,即焊接螺母a的上下端面的边长、焊接螺母a的高度、焊点a2的高度、螺纹通孔a1的直径、螺纹通孔a1的螺牙的螺距、螺纹通孔a1的螺牙高度、焊点a2的边长以及位于对角位置的两个焊点a2的边缘之间的最短距离,并将这些尺寸作为结构尺寸。

判断单元235用于判断结构尺寸是否在预定尺寸范围之内,当判断为否时,控制单元232发出筛选信号。在本实施例中,判断单元235将焊接螺母a的上下端面的边长、焊接螺母a的高度、焊点a2的高度、螺纹通孔a1的直径、螺纹通孔a1的螺牙的螺距、螺纹通孔a1的螺牙高度、焊点a2的边长、位于对角位置的两个焊点a2的边缘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与对应的预定尺寸范围(即上述提到的第一至第八预定尺寸范围)进行比较,判断结构尺寸是否均在预定尺寸范围之内,当判断为是时,即此时的焊接螺母a均为合格件,控制单元232不做任何动作,当判断为否时,即此时的焊接螺母a均为不合格件,控制单元232通过通信单元231向风机24发出筛选信号,从而对风机24的运行进行控制。

风机24设置在移动台21的近旁,且位于圆环状的移动台21的圆环包围区域的内侧。风机24朝向移动台21的上端面进行吹风。在本实施例中,风机24通过风机支架24a安装在基座20b上。

输出口通道25设置在移动台21的近旁且输出口通道25的一部分位于基座20b内部,具有位于基座20b的上端面和基座20b的侧端面上的两个输出口251,并且外壳20a与位于基座20b的侧端面的输出口251相应的位置开口,用于暴露输出口通道25和输出口251,风机24的吹风方向经过移动台21且与位于基座20b的上端面的输出口251相对应。风机24根据筛选信号开始吹风,从而将为不合格件的焊接螺母a从移动台21吹至位于基座20b的上端面的输出口251,为不合格件的焊接螺母a通过位于基座20b的侧端面上的输出口251向外部输出。

阻挡板26位于移动台21的正上方,并且厚度方向平行于移动台21的上端面,阻挡板26的边缘与移动台21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焊接螺母a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阻挡板26向移动台21外侧的延伸方向与移动台21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120°,从而使得阻挡板26对移动台21承载的为合格件的焊接螺母a进行阻挡并使为合格件的焊为合格件的接螺母a向移动台21的外侧进行移动。

输出通道27与移动台21连接且输出通道27的一部分位于基座20b内部,用于将合格件从筛选装置20中输出。在本实施例中,输出通道27的一端具有设置在移动台21外侧边缘的开口且该开口与阻挡板26的边缘相对应,阻挡板26将为合格件的焊接螺母a从移动台21移动至输出通道27内;输出通道27的另一端具有设置在基座20b的侧端面上输出通道出口271,外壳20a与输出通道出口271相应的位置开口,用于暴露输出通道27和输出通道出口271,从而将为合格件的焊接螺母a通过输出通道27向外部输出。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装箱装置的侧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装箱装置的俯视图。

如图8和图9所示,装箱装置30用于将从筛选装置20筛选出的合格件进行装箱,从而将合格件装入装箱用零件箱内,包含支撑部31、第一传送部32、第二传送部33以及转移组件34。

在本实施例中,装箱用零件箱放置在零件箱转运工装内。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零件箱转运工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零件箱转运工装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如图10、11所示,零件箱转运工装40包括盛放部41、引导板42、突出部43、手持部44以及感应部45。

盛放部41具有形状和大小与装箱用零件箱相匹配的u形板,该u形板的开口朝上并且用于盛放装箱用零件箱。u形板具有横板411、第一竖板412以及第二竖板413。

引导板42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引导板42分别连接在第一竖板412和第二竖板413的顶部,并且两个引导板彼此之间呈倒八字状,即引导板42与对应连接的竖板的外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引导板42用于引导装箱用零件箱进入u形板所包围形成的区域内。

突出部43为实心长方体或空心长方体或长方体状框架。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43为空心长方体,其开口为水平开口,并且其侧壁与第一竖板412的外表面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43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竖板412在水平方上的长度相等。

手持部44连接在突出部43和第一竖板412上,用于供使用者手持从而对装箱用零件箱进行转移。手持部44为l形。

感应部45具有感应板451和连接板452。

感应板451用于与装箱装置30的限位传感器相配合从而对装箱用零件箱进行精确定位。感应板451为竖板,并通过连接板452与第二竖板413的外表面相连接。

连接板452的下表面、横板411的下表面、突出部43的下表面以及感应板451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且,整个零件箱转运工装40一体成型。

在使用时,需要先将装箱用零件箱x放置在零件箱转运工装40内(如图11所示),然后使用者手持手持部44将盛放有装箱用零件箱x的零件箱转运工装40转移至装箱装置30进行装箱。

如图8、9所示,支撑部31包括支撑架,该支撑架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其水平面大致为长方形。

第一传送部32用于对盛装有空的装箱用零件箱的零件箱转运工装40进行输送,包括第一传送带321和第一传送驱动电机。第一传送带321沿支撑架的长度方向水平延伸,为皮带输送带,与第一传送驱动电机连接并能够在第一传送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执行沿第一预定方向c的输送动作。

第一传送带321具有放置工位3211和转运工位3212。放置工位3211位于第一传送带321的一端,用于放置盛装有空的装箱用零件箱的零件箱转运工装40。转运工位3212位于第一传送带321的另一端。

支撑架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传感器35,该第一限位传感器35与转运工位3212相对应,并且与第一传送驱动电机通信连接,用于指示盛装有空的装箱用零件箱的零件箱转运工装40被输送至转运工位3212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传感器35位于第一预定方向c的正前方位置。具体来说,当零件箱转运工装40的感应板451与第一限位传感器32的距离为第一预定距离时,第一限位传感器32控制第一传送带电机停转,从而使得零件箱转运工装40停止在转运工位3212上。

第二传送部33用于对盛装有合格的焊接螺母的装箱用零件箱进行输送,在本实施例中,盛装有合格的焊接螺母的装箱用零件箱是被盛放在零件箱转运工装40上进行输送的。第二传送部33包括第二传送带331和第二传送驱动电机。第二传送带331沿支撑架的长度方向水平延伸,为传动辊输送带,与第二传送驱动电机连接并能够在第二传送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执行沿第二预定方向e的输送动作。

第一传送带321和第二传送带331并排、相邻设置。第一传送带321的上表面和第二传送带331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或者第一传送带321的上表面高于第二传送带331的上表面,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送带321的上表面和第二传送带331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第二传送带331具有装箱工位3311。装箱工位3311位于第二传送带331的一端,并与输出通道出口271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装箱工位3311位于输出通道出口271的正下方。装箱工位3311和转运工位3212于支撑架的同一侧,并且装箱工位3311和转运工位3212位于同一直线上紧邻设置。当零件箱转运工装40位于装箱工位3311时,装箱用零件箱x的朝上的开口正好与输出通道出口271相对应,从而接收从输出通道出口271输出的合格的焊接螺母,待装箱工作完成以后,第二传送带331将零件箱转运工装40和装箱用零件箱x从装箱工位3311沿第二预定方向e输送走。

转移组件34设置在支撑架31上,并且与转运工位3212位于支撑架31的同一侧,包括第二驱动电机341、联动带342以及推送件343。

在本实施例中,联动带342为皮带,安装在第二驱动电机341的输出轴上,并且位于第一传送带321和第二传送带331的上方。联动带342的形状为开口朝向转运工位3212的u形,联动带331的一端能够在第二驱动电机341的驱动下在转运工位3212和装箱工位3311之间进行水平移动(沿支撑架31的宽度方向)。

推送件343连接在联动带342的可移动的端部,进而能够随着联动带342的移动在转运工位3212和装箱工位3311之间进行移动。推送件343可以为竖直设置的长条状的推送板,也可以为竖直设置的夹持板。在本实施例中,推送件343为竖直设置的夹持板,该夹持板的横截面为匚形。夹持板的大小还与零件箱转运工装40的突出部43相对应,使得当夹持板位于转运工位3212正上方时,突出部4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能够位于夹持板的开口区域内,进而当夹持板在联动带的带动下沿着第三预定方向d移动时,夹持板就能够推动零件箱转运工装40从转运工位3212向装箱工位3311移动。

支撑架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该第二限位传感器与装箱工位3311相对应,并且与第二驱动电机341通信连接,用于指示盛装有空的装箱用零件箱的零件箱转运工装40被输送至装箱工位331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传感器位于第三预定方向d的正前方位置。

具体来说,当零件箱转运工装40的感应板451与第二限位传感器的距离为第二预定距离时,第二限位传感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341停转,从而使得零件箱转运工装40停止在装箱工位3311上。此时,零件箱转运工装40上的装箱用零件箱x就可以承接从输出通道出口271掉落的为合格件的焊接螺母a,即进行装箱操作。待装箱完成后,第二传送带331在第二传送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将零件箱转运工装40和装箱用零件箱x从装箱工位3311沿第二预定方向e输送走。并且当零件箱转运工装40离开装箱工位3311后,第二驱动电机驱动联动带342移动,从而带动推送件343沿与第三预定方向d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返回转运工位3212的对应位置。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批量筛选装箱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焊接螺母批量筛选装箱系统100的工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操作工人将生产加工好的批量的焊接螺母a装入零件放入斗111内。

步骤s2,批量的焊接螺母a通过导引带112进入输送桶12,并通过输送通道进入移动台21。

步骤s3,多个轮廓信息采集单元对随移动台21转动的批量的焊接螺母a进行结构轮廓信息的采集。

步骤s4,筛选控制部23根据结构轮廓信息对焊接螺母a进行筛选并控制风机24将为不合格件的焊接螺母a吹入输出口通道25。

步骤s5,操作工人将零件箱(盛放在零件箱转运工装40上)放置在放置工位3211上,通过第一传送带321、第一限位传感器35,零件箱停止于转运工位3212,再通过转移组件34以及第二限位传感器,零件箱(盛放在零件箱转运工装40上)停止于装箱工位3311,并对为合格件的焊接螺母a进行装箱。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零件箱转运工装,因为包括盛放部、手持部、突出部以及感应部,通过盛放部能够盛放装箱用零件箱,这样装箱用零件箱就不会直接与装箱装置的传送带直接接触,避免了传送带对装箱用零件箱的磨损;通过手持部并便于移动箱用零件箱;通过突出部能够便于和装箱装置相配合,实现其在装箱装置的转运工位以及装箱工位之间的移动;通过感应部能够与装箱装置上的限位传感传感器相配合从而将装箱用零件箱夹在装箱装置上进行精确定位。

进一步地,引导板的设置便于引导装箱用零件箱进入所u形板所包围形成的区域内。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不需要创造性劳动就能做出的各种变形或修改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