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光缆的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8078发布日期:2020-10-20 11:3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光缆的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光缆的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轨道交通安装前,需要事先安装通信电缆,通信电缆一般都是卷在电缆卷上的,这样导致电缆卷重量较大,在使用电缆时会事先将电缆卷放置到输送装置上,之后转动电缆卷将电缆松下。现有的输送装置,虽然具有移动功能,但是在拆卸电缆过程中轮子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偏移,从而导致电缆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后续的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光缆的运输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光缆的运输装置,包括底座、左侧板、右侧板、电缆卷转动轴以及轮子机构;所述底座的上侧两端对称设置有左侧板和右侧板,且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转动设置有用于放置电缆卷的电缆卷转动轴;所述底座的底部等距对称设置有多个用于移动的轮子机构;还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结构相同的位于底座底部前侧的前支撑机构和位于底座底部后侧的后支撑机构;所述前支撑机构包括固定转动轴、左套筒、右套筒、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左支撑块、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以及右支撑块;所述固定转动轴转动设置在底座内,且其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大小相同的往复滑槽;位于所述固定转动轴左右两侧的往复滑槽上分别设置有与其配合的左套筒和右套筒,且左套筒和右套筒在两个往复滑槽的位置相互对称;所述左套筒和右套筒的底端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均转动穿过底座,且分别转动设置在结构相同的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的内侧;所述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的外侧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二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转动穿过底座,且分别转动设置底座内部;所述固定转动轴的一端转动且穿过底座并通过固定皮带与固定在底座一侧的固定电机的转动端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轮子机构包括外套筒、内套筒、减震弹簧、连接杆以及轮子;所述外套筒固定在底座的底部,且其内部贴合滑动设置有内套筒的上端;所述内套筒的上端为长方体形,且内套筒与外套筒之间通过减震弹簧相连;所述内套筒的下端内转动设置有连接杆的上端;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连接有轮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左侧板上转动设置有左转动块;所述左转动块的左侧固定有左转动盘,且左转动盘的左侧中心部分固定有左转动杆;所述左转动杆通过转动皮带与固定在左侧板上的转动电机的转动端相连;与所述左转动块相对应的右转动块转动设置在右侧板上,且其右侧开设有多个螺栓孔;所述电缆卷转动轴转动穿过右转动块并与左转动盘相接触;所述电缆卷转动轴的右侧固定有电缆卷转动轴固定盘;所述电缆卷转动轴固定盘上设置有与多个螺栓孔一一对应的螺栓孔;所述电缆卷转动轴固定盘通过螺栓固定在右转动块上;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推动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液压缸和托盘;所述液压缸固定在底座上,且其伸缩端固定有托盘;所述托盘为弧形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位于所述托盘下方的底座上还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为圆弧形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轮子机构和支撑机构,能够便于对装置进行移动和固定,从而满足工作需求;通过设置左转动块、右转动块以及电缆卷转动轴,能够便于对电缆卷进行转动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光缆的运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光缆的运输装置的剖面图。

图中:1-底座、2-左侧板、3-右侧板、4-固定电机、5-固定皮带、6-固定转动轴、7-左套筒、8-右套筒、9-第一支撑杆、10-第二支撑杆、11-左支撑块、12-第三支撑杆、13-第四支撑杆、14-右支撑块、15-外套筒、16-内套筒、17-减震弹簧、18-连接杆、19-轮子、20-左转动块、21-右转动块、22-螺栓孔、23-左转动盘、24-左转动杆、25-电缆卷转动轴、26-电缆卷转动轴固定盘、27-转动电机、28-转动皮带、29-液压缸、30-托盘、3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光缆的运输装置,包括底座1、左侧板2、右侧板3、电缆卷转动轴25以及轮子机构;所述底座1的上侧两端对称设置有左侧板2和右侧板3,且左侧板2和右侧板3之间转动设置有用于放置电缆卷的电缆卷转动轴25;所述底座1的底部等距对称设置有多个用于移动的轮子机构;还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结构相同的位于底座1底部前侧的前支撑机构和位于底座1底部后侧的后支撑机构;所述前支撑机构包括固定转动轴6、左套筒7、右套筒8、第一支撑杆9、第二支撑杆10、左支撑块11、第三支撑杆12、第四支撑杆13以及右支撑块14;所述固定转动轴6转动设置在底座1内,且其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大小相同的往复滑槽;位于所述固定转动轴6左右两侧的往复滑槽上分别设置有与其配合的左套筒7和右套筒8,且左套筒7和右套筒8在两个往复滑槽的位置相互对称;所述左套筒7和右套筒8的底端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一支撑杆9和第三支撑杆12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9和第三支撑杆12均转动穿过底座1,且分别转动设置在结构相同的左支撑块11和右支撑块14的内侧;所述左支撑块11和右支撑块14的外侧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二支撑杆10和第四支撑杆13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10和第四支撑杆13转动穿过底座1,且分别转动设置底座1内部;所述固定转动轴6的一端转动且穿过底座1并通过固定皮带5与固定在底座1一侧的固定电机4的转动端相连;这样设置,当需要对装置进行固定时,固定电机4开始工作,带动固定转动轴6转动,此时左套筒7和右套筒8同步向外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杆9和第三支撑杆12趋于竖直,使左支撑块11和右支撑块14边向下边向外运动,从而使得左支撑块11和右支撑块14与地面接触,并抬动底座1向上运动,此时轮子机构离开地面,从而能够固定住装置。

所述轮子机构包括外套筒15、内套筒16、减震弹簧17、连接杆18以及轮子19;所述外套筒15固定在底座1的底部,且其内部贴合滑动设置有内套筒16的上端;所述内套筒16的上端为长方体形,且内套筒16与外套筒15之间通过减震弹簧17相连;所述内套筒16的下端内转动设置有连接杆18的上端;所述连接杆18的下端连接有轮子19;这样设置,一是能够便于调节轮子19的转向,从而改变装置移动的方向,二是通过减震弹簧17的作用,能够对装置整体进行减震。

所述左侧板2上转动设置有左转动块20;所述左转动块20的左侧固定有左转动盘23,且左转动盘23的左侧中心部分固定有左转动杆24;所述左转动杆24通过转动皮带28与固定在左侧板2上的转动电机27的转动端相连;与所述左转动块20相对应的右转动块21转动设置在右侧板3上,且其右侧开设有多个螺栓孔22;所述电缆卷转动轴25转动穿过右转动块21并与左转动盘23相接触;所述电缆卷转动轴25的右侧固定有电缆卷转动轴固定盘26;所述电缆卷转动轴固定盘26上设置有与多个螺栓孔22一一对应的螺栓孔;所述电缆卷转动轴固定盘26通过螺栓固定在右转动块21上,这样设置,通过转动电机27的工作,从而能够带动左转动盘23转动,从而使电缆卷转动轴25转动,从而使电缆卷转动轴25上的电缆卷转动,从而便于拆卸电缆。为了能够便于将电缆卷放置在电缆卷转动轴25上,所述底座1上还设置有推动机构。

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液压缸29和托盘30;所述液压缸29固定在底座1上,且其伸缩端固定有托盘30;所述托盘30为弧形板,这样设置,将电缆卷放置在托盘30上后,液压缸29开始工作,推动电缆卷向上运动,从而使电缆卷转动轴25穿过电缆卷。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当需要对装置进行固定时,固定电机4开始工作,带动固定转动轴6转动,此时左套筒7和右套筒8同步向外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杆9和第三支撑杆12趋于竖直,使左支撑块11和右支撑块14边向下边向外运动,从而使得左支撑块11和右支撑块14与地面接触,并抬动底座1向上运动,此时轮子机构离开地面,从而能够固定住装置。通过转动电机27的工作,从而能够带动左转动盘23转动,从而使电缆卷转动轴25转动,从而使电缆卷转动轴25上的电缆卷转动,从而便于拆卸电缆。将电缆卷放置在托盘30上后,液压缸29开始工作,推动电缆卷向上运动,从而使电缆卷转动轴25穿过电缆卷。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改进之处为:为了便于将电缆卷放置在托盘30上,位于所述托盘30下方的底座1上还设置有凹槽31;所述凹槽31为圆弧形凹槽,这样设置,能够使电缆卷便于放置在托盘30上。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