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78742发布日期:2020-11-03 23:36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井道内施工升降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企业要想更有竞争力,首先保证施工安全和建筑质量,并在此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这就要求不断地改进施工设备。

传统的施工升降机设置在建筑的外面,这种升降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已有一种技术可以将施工升降机设置于井道中,以降低升降机使用过程中产生掉落的风险。

通常电梯的承重梁是放置在建筑物预制的工作平台上,但是井道内施工升降机是要随着建筑物的增高,多次提升承重梁,这就需要多次在悬空的井道内搭建和拆卸工作平台,这样子操作非常困难并且很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井道内施工升降机随着建筑物的增高进行多次提升承重梁时,在悬空的井道内搭建和拆卸工作平台存在操作困难并且危险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包括承重梁和若干钢管,各所述钢管间隔安装于所述承重梁的底部,各所述钢管均呈中空结构,各所述钢管的两端均设置有顶紧件,所述顶紧件包括安装部和用于抵接井道内壁的顶紧部,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顶紧部与所述钢管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件,所述安装部插入所述钢管的端部,所述调节件的侧面与所述钢管的端部抵接。

可选地,所述顶紧部的自由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和所述顶紧部均呈圆柱体结构,所述安装部的轴线与所述顶紧部的轴线重合。

可选地,所述顶紧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安装部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调节件与所述安装部通过螺纹连接。

可选地,各所述钢管均通过u形螺栓固定于所述承重梁的底部。

可选地,各所述钢管之间彼此平行安装于所述承重梁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承重梁包括固定部和组合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组合部滑动连接,各所述钢管均安装于所述固定部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两根第一支撑梁和两根第二支撑梁,两根所述第二支撑梁均连接于两根第一支撑梁之间,所述组合部与各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两外侧连接,各所述钢管分别安装于两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底部。

可选地,各所述钢管与各所述第二支撑梁彼此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使用时,将各钢管分别安装在承重梁的底部,然后将各顶紧件的安装部插入钢管中,将承重梁安装在井道内壁后,通过安装部上的调节件使得顶紧部与井道内壁抵接,从而使得钢管的两端分别顶紧井道内壁,需要提升承重梁时,通过调节件使得顶紧部离开井道内壁,然后对承重梁进行提升,这样子工作平台随着承重梁的提升一起提升,无需多次搭建工作平台,降低工作难度以及工作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工作时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中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提供的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中承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提供的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升层时的正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承重梁110—固定部111—第一端部

112—第二端部113—第一连接孔114—第一支撑梁

115—第二支撑梁116—避让位120—组合部

121—第三端部122—第四端部123—第二连接孔

130—连接件131—第一限位部132—第二限位部

133—第三限位部140—承托件141—第一承托部

142—第二承托部200—钢管210—顶紧件

211—安装部212—顶紧部213—调节件

214—凹槽300—u形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1~7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提供一种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包括承重梁100和若干钢管200,各所述钢管200间隔安装于所述承重梁100的底部,各所述钢管200均呈中空结构,各所述钢管200的两端均设置有顶紧件210,所述顶紧件210包括安装部211和顶紧部212,所述安装部211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顶紧部212与所述钢管200距离的调节件213,所述安装部211插入所述钢管200的端部,所述调节件213的侧面与所述钢管200的端部抵接。

具体地,将各钢管200分别安装在承重梁100的底部,然后将各顶紧件210的安装部211插入钢管200中,将承重梁100安装在井道内壁后,通过安装部211上的调节件213使得顶紧部212与井道内壁抵接,从而使得钢管200的两端分别顶紧井道内壁,需要提升承重梁100时,通过调节件213使得顶紧部212离开井道内壁,然后对承重梁100进行提升,这样子工作平台随着承重梁100的提升一起提升,无需多次搭建工作平台,降低工作难度以及工作风险。

优选地,各所述钢管200的长度均大于轿厢的宽度,且各所述钢管200安装在承重梁100底部时,各所述钢管200两端距离井道内壁的距离相等或者接近。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顶紧部212的自由端面上设置至少一个凹槽214。具体地,通过在顶紧部212的自由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214,减少了顶紧部212的自由端面与井道内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顶紧部212在抵接于井道内壁时更加牢固,提高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工作平台的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凹槽214设置的数量为两个,连个凹槽214呈“x”字形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安装部211和所述顶紧部212均呈圆柱体结构,所述安装部211的轴线与所述顶紧部212的轴线重合。具体地,安装部211呈圆柱体结构,且安装部211的直径与钢管200的内径接近,将安装部211插入钢管200的端部时,安装部211与钢管200为间隙配合,调节顶紧部212与钢管200之间的距离时更加顺畅,降低调节的难度,顶紧部212呈圆柱体结构,方便对顶紧件210的加工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顶紧部212的直径大于所述安装部211的直径。具体地,顶紧部212与安装部211之间形成一个限位面,该限位面用于限位调节件213于安装部211上,以防止调节件213往顶紧部212方向脱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213与所述安装部211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节件213的直径大于所述钢管200的直径,所述调节件213的一侧面与所述钢管200的端部抵接。具体工作时,通过转动调节件213,使得调节件213沿安装部211的轴向移动,使得顶紧部212顶紧在井道内壁,同时调节件213的一侧面与钢管200的端面抵接,调节件213与安装部211通过螺纹配合以固定调节件213,调节时更加省力,并且调节件213与安装部211通过螺纹牙的作用更好地防止工作时调节件213沿安装部211的轴向移动,即,工作时调节件213保持顶紧件210顶紧于井道内壁上,提高工作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各所述钢管200均通过u形螺栓300固定于所述承重梁100的底部。具体地,通过u形螺栓300方便讲个钢管200安装于承重梁100的底部,方便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钢管200之间彼此平行安装于所述承重梁100的底部。具体地,各钢管200均与承重梁100呈垂直状态,承重梁100的两端分别位于井道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各钢管200的两端分别顶紧井道另外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这样子承重梁100在工作过程中,均受到井道内壁四面的支撑力,提高承重梁100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承重梁100包括固定部110和组合部120,各所述钢管200均安装于所述固定部110的底部。具体地,组合部120与固定部110滑动连接,组合部120滑进固定部110中,各钢管200安装在固定部110底部,不会阻碍组合部120滑入固定部11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承重梁100还包括两个连接件130,所述固定部1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112,所述第二端部112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连接孔113,各所述连接件130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端部112的两外侧;

所述组合部1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部121和第四端部122,所述第三端部121分别穿过各所述连接件130与所述第二端部112滑动连接,所述第三端部121设置有与各所述第一连接孔113相适配的第二连接孔123,固定件依序穿过第一连接孔113和第二连接孔123以固定连接第三端部121和第二端部112。

具体地,每次升层时,先将组合部120沿各连接件130滑入固定部110中,使得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组合式承重梁100的长度小于井道内壁的长宽,然后将固定部110的第一端部111插入井道内壁预留或者开凿的固定孔中,然后将组合部120从固定部110中拉出以使得组合部120的第四端部122伸出井道之外,然后通过紧固件依序穿过第二连接孔123和第一连接孔113以将组合部120的第二端部112与第三端部121固定连接,在升层时,组合部120沿连接件130滑动以使得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组合式承重梁100长度小于井道内壁的长宽,降低提升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组合式承重梁100的难度和保证提升井道内施工升降机用组合式承重梁100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固定部110包括两根第一支撑梁114和两根第二支撑梁115,两根第二支撑梁115分别连接与两所述第一支撑梁114之间,各所述钢管200分别安装于两所述第一支撑梁114的底部。具体地,两根第一支撑梁114和两根第二支撑梁115围成一个避让位116,使用时,将主机部分安装在两第一支撑梁114上,主机部分的钢丝绳穿过避让位116与轿厢连接,提高承重梁100的承载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各所述钢管200与各所述第二支撑梁115彼此平行设置,具体地,各第一支撑梁114与各第二支撑梁115彼此垂直设置,使得两根第二支撑梁115均与各钢管200平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各所述连接件130均包括第一限位部131、第二限位部132和第三限位部133,所述第一限位部131和所述第三限位部133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132竖直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132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31和所述第三限位部133之间,且所述第一限位部131和所述第三限位部133均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132的同一侧方,所述第三限位部133与所述固定部110的底部连接。具体地,第三限位部133与固定部110底部连接时,第一限位部131的自由端与第二端部112的侧面的连接,第一限位部131、第二限位部132、第三限位部133和第二端部112的侧面共同围成一个限位孔,第三端部121穿过限位孔且组合部120沿限位孔滑动,通过第一限位部131、第二限位部132和第三限位部133组成的连接件130能满足限位组合部120的滑动,并且结构简单,制造简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限位部131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32的顶部齐平设置,且所述第一限位部131的上端面与所述固定部110的顶部齐平设置。具体地,第一限位部131的顶部与固定部110的顶部齐平,第一限位部131不会突出于固定部110之上,安装承重梁100的时候,不会弄伤工作人员,提高安装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三限位部133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32的底部齐平设置,且所述第三限位部133的上端面与所述固定部110的底部齐平设置。具体地,通过将第三限位部133和第二限位部132齐平设置,便于组装第二限位部132和第三限位部133,降低生产的误差,提高组合部120沿限位孔滑动的流畅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两个所述连接件130彼此镜像对称安装于所述第二端部112的两外侧。具体地,两个连接件130分别位于第二端部112的两外侧,因此两个连接件130为镜像对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所述井道内施工用组合式承重梁100还包括有两个承托件140,各所述承托件140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端部112的两外侧应用于承托所述第三端部121。具体地,在工作过程中,组合部120和固定部110以连接件130的位置为支点,即,连接件130受力比较多,通过设置承托件140承托第三端部121仪减少连接件130的受力,提高使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各所述承托件140均包括第一承托部141和第二承托部142,所述第一承托部141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承托部142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承托部142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承托部141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二承托部142与所述固定部110的底部连接。具体地,组合部120沿限位孔滑动过程中,第一承托件140可以限位组合部120滑动的位置,提高组合部120滑动的流畅性,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托部142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承托部141的下端面齐平设置,所述第二承托部142的顶面与所述对固定部110的底部齐平设置。具体地,第二承托件140的上端面与第三限位部133上端面齐平,组合部120穿过第三限位部133后经过第二承托件140,第二承托件140不会干涉组合部120的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两所述承托件140彼此镜像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部112的两外侧。两个承托件140分别位于第二端部112的两外侧,因此两个连接件130为镜像对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孔113和所述第二连接孔123分别设置有三个,各所述第一连接孔113和各所述第二连接孔123均呈直线型分布,具体地,直线加工各第一连接孔113和第二连接空,以降低各第一连接孔113和各二连接孔的位置误差,并且加工三个第一连接孔113和第二连接孔123,可以满足固定第二端部112和第三端部121的同时,降低钻孔数量,保证固定部110和组合部120的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