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封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摆杆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送带结构可以完成送带工序,借助于封边机,可以方便对木板进行封边,提高生产效率。但目前的供带一般由气缸驱动压轮压向主动轮后,由主动轮和压轮之间的摩擦力对料带进行,但由于气缸的行程导致压轮不会每次准确地对准主动轮施压,导致料带的输送发生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摆杆机构,解决了目前料带的输送发生偏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摆杆机构,包括供带电机、主动轮、第一压轮、第三压轮、第一摆臂以及第一气缸,所述供带电机用于设置于外部的机架,所述主动轮设于供带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气缸远离输出端的一端以及第一摆臂均用于转动设置于外部的机架,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与第一摆臂的非两端位置连接,所述第一压轮和第三压轮分别设于第一摆臂的两端;所述第一气缸驱动第一摆臂转动以使得第一压轮抵触或脱离主动轮。
其中,所述摆杆机构还包括第二压轮、第四压轮、第二摆臂以及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远离输出端的一端以及第二摆臂均用于转动设置于外部的机架,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与第二摆臂的非两端位置连接,所述第二压轮以及第四压轮分别设于第二摆臂的两端;所述第二气缸驱动第二摆臂转动以使得第二压轮抵触或脱离主动轮。
其中,所述第一压轮与第二压轮、第三压轮与第四压轮、第一摆臂与第二摆臂以及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分别关于主动轮对称设置。
其中,所述第三压轮内和第四压轮内均设有单向轴承。
其中,所述主动轮的外表面均匀设置有防滑纹。
本实用新型的有效果:
解决了目前料带的输送发生偏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摆杆机构,与传统的输带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杠杆原理,通过气缸驱动摆杆中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压轮每次都对主动轮的同一个地方施力,从而保证主动轮和第一压轮的每次配合都不会发生偏差,从而保证送带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送带机构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压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机架--1,第一供带槽--11,第二供带槽--12,
压带机构--2,压带电机--21,螺杆--22,螺母--23,折弯板件--24,铁板--25,导杆--26,压块--27,
摆杆机构--3,供带电机--31,主动轮--32,第一压轮--33,第二压轮--34,第三压轮--35,第四压轮--36,第一摆臂--37,第二摆臂--38,第一气缸--39,第二气缸--3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或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如图3所示,一种摆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供带电机31、主动轮32、第一压轮33、第三压轮35、第一摆臂37以及第一气缸39,所述供带电机31设于机架1,所述主动轮32设于供带电机3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气缸39远离输出端的一端以及第一摆臂37均转动设置于机架1,所述第一气缸39的输出端与第一摆臂37的非两端位置连接,所述第一压轮33和第三压轮35分别设于第一摆臂37的两端;所述第一气缸39驱动第一摆臂37转动以使得第一压轮33抵触或脱离主动轮32。
本实施例的摆杆机构,通过设置一组第一压轮33、第三压轮35、第一摆臂37以及第一气缸39,从而可以实现对一条料带进行送带;另外,若摆杆机构还包括有第二压轮34、第四压轮36、第二摆臂38以及第二气缸30,所述第二气缸30远离输出端的一端以及第二摆臂38均转动设置于机架1,所述第二气缸30的输出端与第二摆臂38的非两端位置连接,所述第二压轮34以及第四压轮36分别设于第二摆臂38的两端;所述第二气缸30驱动第二摆臂38转动以使得第二压轮34抵触或脱离主动轮32,则可使得本实施例的摆杆机构3通过切换从而分别对两条料带进行送带。
本实施例的一种摆杆机构,与传统的输带结构相比,本实施例采用杠杆原理,通过气缸驱动摆杆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压轮33每次都对主动轮32的同一个地方施力,从而保证主动轮32和第一压轮33的每次配合都不会发生偏差,从而保证送带的准确性。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多路供带机构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多路供带机构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并排设置有多组供带组(图中未示出),所述供带组用于输送至多两条料带;多个所述供带组的末端还设置有压带机构2,所述压带机构2用于抵触位于供带组的料带。
具体的,所述供带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供带槽11和第二供带槽12以及本实施例的摆杆机构3,本实施例的摆杆机构3位于第一供带槽11和第二供带槽12之间,所述摆杆机构3用于将位于第一供带槽11上的料带输送至第一供带槽11的末端或用于将位于第二供带槽12上的料带输送至第二供带槽12的末端。
在本实施例中,机架1呈扇形,第一供带槽11和第二供带槽12的进料端平行设置,并在沿着机架1逐渐变窄,从而使得第一供带槽11和第二供带槽12的末端收紧,减少机架1的整体占地面积。
在实际使用时,以供带组为单位,从第一供带槽11和第二供带槽12的进料端分别送入料带,料带从第一供带槽11中经过第三压轮35后到达第一压轮33与主动轮32之间的位置,此时第一气缸39的驱动第一摆臂37转动,使得第一压轮33抵触于料带上并使得料带与主动轮32贴紧,随后供带电机31驱动主动轮32转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完成对第一供带槽11上的送带;同理,第二供带槽12上的送带与第一供带槽11上的送带原理一致,由主动轮32、第二压轮34、第四压轮36、第二气缸30以及第二摆臂38配合完成,只是供带电机31的转动方向相反,在此不再赘述。即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随时切换供带电机31的转动方向以及第一气缸39或第二气缸30的启动,即可完成对第一供带槽11和第二供带槽12上送带的自由切换,操作方便控制精准。
具体的,所述主动轮32的外表面均匀设置有防滑纹(图中未示出),从而保证主动轮与料带之间的摩擦力度。
具体的,所述第三压轮35内和第四压轮36内均设有单向轴承(图中未示出),以防止料带在第一供带槽11和第二供带槽12上倒退。
如图4所示,具体的,所述压带机构2包括压带电机21、螺杆22、螺母23以及折弯板件24,所述压带电机21设于机架1,所述压带电机21用于驱动螺杆22带动螺母23升降,所述折弯板件24设于螺母23的一侧;所述折弯板件24设有若干压块27,若干所述压块27均位于多个所述供带组的末端的上方;所述折弯板件24由多根铁板25弯折加工而成;所述压块2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压块27分别设于折弯板件24的两端,两个压块27前后设置。料带在第一供带槽11和第二供带槽12上送带时,由压带电机21驱动螺母23的升降,从而使得料带在送带过程中,始终被压块27限制于第一供带槽11或第二供带槽12内,避免发生脱离导致料带损坏或断裂。
具体的,为了避免螺母23在升降过程中偏移导致压块27未能压在料带上,故在机架1还竖直设置有导杆26,所述螺母23滑动设置于导杆26,以保证螺母23升降的平稳性和准确性;另外,由于料带在切带装置的切割下,从第一供带槽11和第二供带槽12上分离,压带机构2的前后压带均可通过压带电机21实现自动上下升降调节,此结构综合了本实施例中前面结构的优点,提高了木板封边加工效率,减少了劳动力,配合封边机各部装,实现了封边机的全自动化。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