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渗漏液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44315发布日期:2020-12-11 15:13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渗漏液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渗漏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渗漏液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虽然提倡干湿垃圾分开投放,但是大部分地区仍是干湿垃圾共存,固液不能分离,后期处理非常不方便,并且清理后的桶体仍然存在异味,影响周围空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渗漏液处理装置,通过在内置桶的底板上设置第一漏液孔,在内置桶下方设置收集斗,并增设用于除臭的喷淋部,解决了目前垃圾固液集中在一起,不方便处理、易产生异味的问题,并且清理后的桶体仍然存在异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渗漏液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顶部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一对立柱,一对立柱通过横梁连接,所述壳体内设有内置桶,所述内置桶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上均匀设置有第一漏液孔,所述内置桶下方设有收集斗,所述收集斗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壳体上连接用于向内置桶内喷洒除臭剂的喷淋部。

通过在内置桶的底板上设置第一漏液孔,并在内置桶下放设有用于从收集内置桶内渗出的液体的收集斗,解决了目前垃圾固液集中在一起,不方便处理、易产生异味的问题。通过增设用于除臭的喷淋部,很大程度缓解了垃圾清理后,桶体仍然存在异味的问题。

所述壳体的前部铰接连接开合门,所述壳体内壁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一滑轨,所述侧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所述壳体的内壁与内置桶滑动连接。

通过将内置桶水平滑动设置在壳体内,结构简单实用,方便取放。

所述壳体的底部沿纵向设有滑台,所述收集斗底部设有与滑台适配的滑槽,所述收集斗底部与壳体底部滑动连接。

通过将收集斗底部于壳体滑动连接,方便取放收集斗,处理渗漏液。

所述收集斗左右两侧设有折边,所述壳体内壁左右两侧设有用于承接所述折边的搭台。

通过在收集斗两侧设置折边,在壳体内壁设置搭台,正常情况下,折边搭设在搭台上,搭台可以起到支撑收集斗的作用。

所述收集斗顶部敞口位于底板的正下方,且收集斗顶部敞口不小于底板的尺寸。该种结构设计,确保渗漏液滴落于收集斗内。

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左右两端分别与相应的立柱连接。当本实用新型用于户外时,顶盖可起到遮挡壳体上方敞口,可以避免雨雪天气,雨水大量进入内置桶,若用于室内,不设计顶盖,具体是否设计顶盖,可根据使用要求,进行确定。

所述喷淋部包括除臭剂存放腔、按压式抽液器、导流管和喷淋头,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安装除臭剂存放腔的支撑架,除臭剂存放腔的顶部设有用于密封连接按压式抽液器的连接口,按压式抽液器中的抽液管伸入除臭剂存放腔,按压式抽液器上的出液口通过导流管与设置在横梁上的喷淋头连接。

所述横梁内部设有供导流管穿过的通道。将横梁设计为中空结构,包裹于导流管外侧,可以起到保护导流管不受损坏的作用。

所述喷淋头为3个,喷淋头上设有密封帽。密封帽螺纹连接再喷淋头的喷口处,不使用时,密封帽密封喷淋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置桶的底板上设置第一漏液孔,并在内置桶下放设有用于从收集内置桶内渗出的液体的收集斗,解决了目前垃圾固液集中在一起,不方便处理、易产生异味的问题。通过增设用于除臭的喷淋部,很大程度缓解了垃圾清理后,桶体仍然存在异味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将通内置桶水平滑动设置在壳体内,将收集斗底部于壳体滑动连接,结构简单实用,方便取放,处理垃圾及渗漏液,通过在收集斗两侧设置折边,在壳体内壁设置搭台,正常情况下,折边搭设在搭台上,搭台可以起到支撑收集斗的作用。

3、将横梁设计为中空结构,包裹于导流管外侧,可以起到保护导流管不受损坏的作用。

4、喷淋头上设有密封帽,密封帽螺纹连接再喷淋头的喷口处,不使用时,密封帽密封喷淋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带防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壳体100,开合门101,第一滑轨102,搭台104,支撑架105,顶盖200,立柱300,横梁400,内置桶500,底板501,侧板502,收集斗600,除臭剂存放腔701,按压式抽液器702,导流管703,喷淋头70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垃圾渗漏液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00和顶盖200,壳体100顶部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一对立柱300,一对立柱300通过横梁400连接,壳体100内设有用于收集垃圾的内置桶500,内置桶500包括底板501和侧板502,底板501上均匀设置有用于将内置桶500内的流通排出的第一漏液孔,第一漏液孔的设置,方便固液分离,内置桶500下放设有用于收集从底板501上得第一渗漏液处渗出的液体的收集斗600,收集斗600与壳体100滑动连接,壳体100上连接用于向内置桶500内喷洒除臭剂的喷淋部。顶盖200左右两端分别与相应的立柱300连接,顶盖200与壳体100上方的敞口有一定距离,方便从此处将垃圾投放到内置桶500里。另外,顶盖200用于遮挡壳体100上方敞口,可以避免雨雪天气,雨水大量进入内置桶500。若用于室内,可不设计顶盖200。

壳体100的前部铰接连接开合门101,本实施例中的开合门101与壳体100通过合页连接,壳体100与开合门101共同构成一个顶部开口的箱体,开合门101上设有内凹的拉手,壳体100内壁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一滑轨102,侧板502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与第一滑轨滑102动连接的第一滑块,壳体100的内壁与内置桶500滑动连接。当需要取出内置桶500倒出垃圾时,水平用力,可以很方便的拉出内置桶500从壳体100内拉出,解决了目前需将内置桶500举高,从壳体100上方敞口取出,取放不方便的问题。

壳体100的底部沿纵向设有滑台,滑台向上凸起,收集斗600底部设有与滑台适配的滑槽,收集斗600底部与壳体100底部滑动连接。方便快速取出收集斗600,倒出收集斗600内的污液。

收集斗600左右两侧设有折边,壳体100内壁左右两侧设有用于承接折边的搭台104,这样,搭台104可以起到支撑收集斗600的作用;收集斗600顶部敞口位于内置桶500的正下方,且收集斗600顶部敞口不小于底板501的尺寸,为了不影响内置桶500的取出,收集斗600的顶部四周边缘不高于底板501的水平高度。

喷淋部包括除臭剂存放腔701、按压式抽液器702、导流管703和喷淋头704,壳体100上设有用于安装除臭剂存放腔701的支撑架105,支撑架105与壳体100为一体结构或者通过螺栓螺母装配连接为一体,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架105与壳体100通过螺栓螺母装配连接为一体。

除臭剂存放腔701的顶部设有用于密封连接按压式抽液器702的连接口,按压式抽液器702中的抽液管伸入除臭剂存放腔701,按压式抽液器702上的出液口通过导流管703与设置在横梁400上的喷淋头704连接。横梁400内部设有供导流管703穿过的通道,将横梁400设计为中空结构,包裹于导流管703外侧,可以起到保护导流管703的作用。具体的,横梁400上在设置喷淋头704的位置处开槽口,喷淋头704进水端位于槽口内侧且与导流管703连通,喷淋头704喷水端位于槽口外侧,为了提高喷淋头704的稳固性,可以通过连接杆将喷淋头704与横梁400固定连接,比如连接杆一端与喷淋头704焊接,另一端与横梁焊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喷淋头704为3个,喷淋头704上设有密封帽,密封帽螺纹连接再喷淋头704的喷口处,不使用时,密封帽密封喷淋头704。按压式抽液器702的设计原理采用目前市场成熟的技术原理,与矿泉水桶上常用的按压式抽水器原理相同。本实施例利用负压将除臭剂存放腔701内的除臭剂通过喷淋头704喷入内置桶500,当清理完垃圾、以及渗漏液后,喷洒除臭剂,可有效减少恶臭味,尤其是夏季。除臭剂可以采用天然植物除臭剂,对人体、牲畜无任何毒副作用,安全环保。

为了提高除臭剂存放腔701的安全性,由于除臭剂存放条件需干燥、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如图4所示,可以设置防护壳800,将除臭剂存放腔701、按压式抽液器702封闭在防护壳800内,优选的,在防护壳800的顶部设置与防护壳转动连接的盖板,可以是通过合页将防护壳800与盖板连接,还可以通过设置门锁,将防护壳800与盖板锁合。当需要向内置桶500喷除臭剂时,打开盖板、挤压按压式抽液器即可。防护壳800的设计可以有效保护除臭剂存放腔701、按压式抽液器702受损以及除臭剂快速变质,还可以减少非工作人员的的人为破坏、按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