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门安全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6098发布日期:2020-12-25 08:09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厅门安全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设备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厅门安全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小朋友的手被电梯门夹住的现象频繁发生。现有的电梯标准规定,电梯门扇之间及门扇与立柱、门楣和地坎之间的间隙,对于乘客电梯不得大于6mm;对于载货电梯不得大于8mm,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允许达到10mm。而小朋友的手指一般直径都在6mm左右,随着电梯门间隙的扩大,小朋友的手被夹进电梯门与立柱的缝隙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公布号为cn110636986a的中国专利公开利用摄像头的电梯防夹手用安全装置,此实用新型通过利用摄像头在人的手被电梯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隔夹住时控制门的开闭来实现防止夹手。但是此实用新型的关键还是依赖于摄像头的灵敏度,不能完全达到效果,一旦在死角处还是会存在夹手的隐患。

以上是本申请需要着重改善的地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有效防止被夹的厅门安全保护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厅门安全保护装置,厅门两侧与门套立柱间隙中各安装有第一防夹手装置,每一侧门套立柱的上部和下部各安装转动组件,门套立柱、转动组件与第一活动立板形成连杆机构,异物进入被夹区域,厅门推入时触碰第一活动立板,带动转动组件,转动组件转动撞击第一双频接触器,第一双频接触器由常闭状态转换为常开状态,断开层门系统回路,厅门停止开门运动。

所述第一防夹手装置包括第一活动立板、转动组件、第一双频接触器和第一安装支架,第一安装支架的主侧边安装于门套立柱的折弯面上,副侧边上端安装第一双频接触器,下端安装转动组件的一端,转动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一活动立板连接。

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轴、轴承和转动板,转动轴与轴承配合安装后装入转动板的上、下两端开孔处形成转动组件。

第一活动立板向上运动后带动所述转动板,转动板以下端固定点为支点进行转动,撞击第一双频接触器;无异物进入被夹区域,第一活动立板因重力作用自动落下回复至原先的位置。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厅门安全保护装置,厅门两侧与门套立柱间隙中各安装有第二防夹手装置,每一侧门套立柱安装至少一个弹性复位组件,异物进入被夹区域,厅门推入时推动第二活动立板,连接于第二活动立板的第二双频接触器的触发器平移离开主体,由常闭状态切换为常开状态,断开层门系统回路,厅门停止开门运动。

所述第二防夹手装置包括第二活动立板、第二安装支架、第二双频接触器、安装板、弹性复位组件和回复撞板,回复撞板主侧边安装于门套立柱折弯面上,弹性复位组件固定于第二活动立板上,弹性复位组件的小端面穿入回复撞板上的凸台圆孔抵住回复撞板,弹性复位组件的大端面抵住第二活动立板,第二双频接触器的主体固定于安装板折弯面处,安装板的主侧面安装于门套立柱折弯面上,第二安装支架固定于第二活动立板,第二双频接触器的触发器安装于第二安装支架的折边处。

所述弹性复位组件包括回复轴、回复压板和回复弹簧,回复轴穿过回复压板并穿入回复弹簧形成弹性复位组件。

第二双频接触器的触发器平移离开主体,回复弹簧为被压缩状态;无异物进入被夹区域,三个弹性复位组件受回复弹簧的反作用力将第二活动立板弹回原始状态,实现自动复位平稳,同时门安全回路自动通电。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了一种厅门安全保护装置,包括

第一防夹手装置:安装在厅门的一侧与门套立柱间隙中,门套立柱的上部和下部各安装转动组件,门套立柱、转动组件与第一活动立板形成连杆机构,异物进入被夹区域,厅门推入时触碰第一活动立板,带动转动组件,转动组件转动撞击第一双频接触器,第一双频接触器由常闭状态转换为常开状态,断开层门系统回路,厅门停止开门运动;

第二防夹手装置:安装在厅门的另一侧与门套立柱间隙中,门套立柱上安装至少一个弹性复位组件,异物进入被夹区域,厅门推入时推动第二活动立板,连接于第二活动立板的第二双频接触器的触发器平移离开主体,由常闭状态切换为常开状态,断开层门系统回路,厅门停止开门运动。

所述第一防夹手装置,其第一活动立板的长度够长,足够覆盖双手到达的区域,无论在哪个位置手被夹都使第一防夹手装置运行有效。

所述第二防夹手装置,其第二活动立板的长度够长,足够覆盖双手到达的区域,无论在哪个位置手被夹都使第二防夹手装置运行有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在任何位置都能有效防止手或手指被夹,同时手在撤出被夹区域后能够自动复位,电梯层门能够恢复运行;

2)本实用新型存在两种不同结构的防夹手装置,根据实际需求自由组合,提高了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厅门保护装置安装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和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防夹手装置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防夹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防夹手装置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防夹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电梯厅门;

2—门套立柱;

3—厅门地坎组合件;

4—第一防夹手装置结构;

401—第一活动立板;402—转动轴;

403—转动板;404—轴承;

405—第一双频接触器;406—第一安装支架;

407—第一紧固件;

5—第二防夹手装置结构;

501—第二活动立板;502—第二安装支架;

503—第二双频接触器;504—安装板;

505—回复轴;506—回复压板;

507—回复弹簧;508—回复撞板;

509—第二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以左侧安装第一防夹手装置4,右侧安装第二防夹手装置为例,以从厅门外面对厅门来区分左侧和右侧。

电梯厅门主结构包括电梯厅门1,门套立柱2,厅门地坎组合件3,传统的层门结构中电梯厅门1与门套立柱2之间存在4-6mm的空隙,无任何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厅门安全保护装置,所述第一防夹手装置4、第二防夹手装置5安装于电梯厅门1及门套立柱2之间,从厅门外面对厅门分别位于左侧边和右侧边,电梯厅门1在开门过程中,若手或手指在任何不同高度进入电梯厅门1与门套立柱2的空隙时,会触发第一防夹手装置4或第二防夹手装置5的结构活动,从而切断门系统回路,使电梯厅门1停止开门过程。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防夹手装置4安装于电梯厅门1与门套立柱2之间,并与门套立柱2连接固定。所述第一防夹手装置4包括第一活动立板401、转动轴402、转动板403、轴承404、第一双频接触器405、第一安装支架406及第一紧固件407。第一安装支架406的主侧边用第一紧固件407安装于门套立柱2折弯面上,副侧边上端用第一紧固件407安装第一双频接触器405,下端安装由转动轴402、轴承404及转动板403装配而成的转动组件的一端,转动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一活动立板501连接。所述第一防夹手装置4安装于门套立柱2的上、下两处合适位置,第一活动立板401、转动组件及门套立柱2形成连杆机构运动方式。当手或手指进入被夹区域,电梯厅门1开门时由于摩擦力作用,手将被电梯厅门1推入时触碰第一活动立板401,根据连杆机构运动原理,第一活动立板401向上运动后带动转动板403,转动板403以下端的固定点为支点,进行转动,撞击第一双频接触器405,第一双频接触器405由常闭状态转换为常开状态,将层门系统回路断开,使电梯厅门1立即停止开门运动,从而保护手或手指继续被拖曳而受伤。当手撤出被夹区域后,第一活动立板401由于重力作用自动落下回复至原先的位置。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防夹手装置5安装于电梯厅门1与门套立柱2之间,并与门套立柱2连接固定。所述第二防夹手装置5包括第二活动立板501、第二安装支架502、第二双频接触器503、安装板504、回复轴505、回复压板506、回复弹簧507、回复撞板508及第二紧固件509。回复撞板508和主侧边用第二紧固件509安装于门套立柱2和折弯面上。回复轴505穿过回复压板506,并穿入回复弹簧507形成弹性复位组件。回复轴505的大端面抵住第二活动立板501,小端面穿入回复撞板508的凸台圆孔抵住回复撞板508,整个弹性复位组件通过第二紧固件509穿入回复压板506锁孔固定于第二活动立板501之上。为了提高回复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在门套立柱2的上部、中部、下部三个位置都安装弹性复位装置。安装板504的主侧面通过第二紧固件509安装于门套立柱2折弯面上,第二双频接触器503的主体固定于安装板504的折弯面处,第二安装支架502通过第二紧固件509固定于第二活动立板501处,第二双频接触器503的触发器安装于第二安装支架502的折边处。当手或手指进入被夹区域时,电梯厅门1开门时,摩擦力作用手将被厅门推入时第二活动立板501被推动,此时连接于第二活动立板501的第二双频接触器503的触发器离开主体,由常闭状态切换为常开状态,层门系统门回路断开,电梯厅门1停止运行,防止手或手指继续被拖曳受伤,而此时回复弹簧507处于被压缩状态。当手撤出被夹区域后,三个弹性复位组件受回复弹簧507的反作用力将第二活动立板501弹回原始状态。第二双频接触器503安装在中部弹性复位组件的上部250mm处。

本实用新型存在两种不同结构的防夹手装置,根据实际需求自由组合,如在电梯厅门两侧与门套立柱之间均安装第一防夹手装置,或在电梯厅门两侧与门套立柱之间均安装第二防夹手装置,都能有效防止手或手指被夹,同时手在撤出被夹区域后能够自动复位,电梯层门能够恢复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