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u型汽车纵梁辊型线下料码垛设备,属于u型汽车纵梁辊型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的汽车纵梁u型梁辊压成型设备大都由多辊逐步辊压成型,然后切断出料。出料后的成品u型梁需要码垛、转运,人工码垛或者利用电磁吸料装置码垛效率低,无法满足快节奏的生产节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了一种u型汽车纵梁辊型线下料码垛设备,能够同时完成输送、翻转、移料、码垛和料头收集。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u型汽车纵梁辊型线下料码垛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升降辊道,包括剪式升降台、多个输送辊以及用于将多个输送辊相传动连接传动机构,用于满足不同高度u型汽车纵梁输送;
输送辊道,与升降辊道相接,用于传递升降辊道输送来的u型汽车纵梁;
翻转装置,需要u型汽车纵梁进行翻转,将u型汽车纵梁宽度方向进行定位;
定位辊道,位于台车侧面;
移料装置,需要翻转的u型汽车纵梁放在翻转装置上,不需翻转的u型汽车纵梁放在定位辊道上;
机器人下料码垛单元,设置在码垛台车两端,用于将u型汽车纵梁进行码垛;
码垛台车,设置在定位辊道一侧,用于输送码垛好的u型汽车纵梁;
料头收集码垛装置,布置在输送辊道端部,用于对料头进行码垛。
所述u型汽车纵梁辊型线下料码垛设备优选方案,移料装置包括底座、电机、丝杠丝母总成、导轨和升降平台,导轨和丝杠丝母总成沿底座的长轴方向安装在底座上,丝杠螺母总成的丝杠由电机驱动,滑块由丝杠螺母总成的螺母带动沿导轨做往复运动;升降平台包括台面、升降导轨、升降电机驱动的升降丝杠丝母副,升降导轨和升降丝杠丝母副沿底座竖直方向设置并与滑块连接,升降丝杠丝母副的丝杠由升降电机驱动,台面由升降丝杠丝母副的丝母带动沿升降导轨做往复运动。
所述u型汽车纵梁辊型线下料码垛设备优选方案,翻转装置包括支撑座、接料臂、接料气缸、推料臂、推料气缸和推料定位气缸,接料气缸及推料气缸的缸体连接在支撑座上,接料气缸输出端连接接料臂,推料气缸输出端连接推料臂,推料定位气缸沿定位轨道宽度方向设置。
所述u型汽车纵梁辊型线下料码垛设备优选方案,机器人下料码垛单元包括两个机座、两个机器人端、拾器单元和真空吸盘,机器人设置在机座上,两个机器人之间通过输送机构连接,拾器单元和真空吸盘设置在输送机构下方,磁吸单元包括拾料气缸、导向柱、电磁铁、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拾料气缸的缸体连接上连接板,上连接板连接输送机构,导向柱同时连接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拾料气缸输出端连接电磁铁,电磁铁位于下连接板下方。
所述u型汽车纵梁辊型线下料码垛设备优选方案,料头收集码垛装置包括支撑主架、升降驱动机构、横向驱动机构、吸盘架和电磁吸盘,吸盘架由升降驱动机构驱动能够相对支撑架上下移动,吸盘架横向驱动机构驱动能够相对支撑架横向移动,电磁吸盘设置在吸盘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够同时完成输送、翻转、移料、码垛和料头收集,采用机器人能快速地对辊型后的纵梁进行码垛,码垛方式为两种:1)纵梁正反向(即开口相对)排列;2)使用周转料筐,开口向下,用于车间其他工序使用,机器人放置隔条,使用本实用新型大大地减少了操作工的数量,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自动化程度高,使纵梁码垛有序进行。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辊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输送辊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移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移料装置工作台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翻转装置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翻转装置翻转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辊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下料码垛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端拾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料头收集码垛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
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
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
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考图1,一种u型汽车纵梁辊型线下料码垛设备,包括升降辊道1、输送辊道2、移料装置4、翻转装置3、定位辊道6、料头收集码垛装置5、码垛台车8和机器人下料码垛单元9,其中升降辊道1用于满足不同高度u型汽车纵梁输送;输送辊道2与升降辊道1相接,用于传递升降辊道输送来的u型汽车纵梁;移料装置4将u型汽车纵梁由输送辊道2移动到定位辊道6上,需要翻转的u型汽车纵梁放在翻转装置3上,不需翻转的u型汽车纵梁放在定位辊道6上等待机器人抓取;翻转装置3根据需要将u型汽车纵梁进行翻转或将u型汽车纵梁宽度方向进行定位;定位辊道6位于码垛台车侧面用于将u型汽车纵梁输送到机器人抓取工位;机器人下料码垛单元9,设置在码垛台车8两端,用于将u型汽车纵梁进行码垛;码垛台车8设置在定位辊道6一侧,用于输送码垛好的u型汽车纵梁;料头收集码垛装置5布置在输送辊道端部,用于对料头进行码垛。
参考图2,升降辊道,包括剪式升降台1-1、多个输送辊1-2以及用于将多个输送辊相传动连接传动机构1-3,传动机构1-3为减速电机带动链轮链条传动组件,可在不同高度处停止(为满足u不同翼面高度u型梁)。升降辊道装置上的纵梁输送辊道为淬火辊轮,耐磨损。输送速度25米/分钟,输送速度可调。
参考图3,输送辊道2分为过渡缓冲辊道2-1、下料辊道2-2、料头收集辊道2-3。过渡缓冲辊道2-1与升降辊道1相连接,可传递由升降辊道1输送来的纵梁。采用常规技术包括支架、辊道、链轮、减速机等。输送辊道2速度25米/分钟,输送速度可调。在输送辊道2末端,纵梁停在指定位置。其中,每卷的废料头从输送辊道2的前端输出,被收集,u型汽车纵梁停在指定位置后,被移料装置平移出输送辊道2。
参考图4及图5,移料装置包括底座3-7、电机3-2、丝杠丝母总成3-1、导轨3-3和升降平台,导轨3-3和丝杠丝母总成3-1沿底座3-7的长轴方向安装在底座上,丝杠螺母总成3-1的丝杠由电机3-2驱动,滑块3-8由丝杠螺母总成的螺母带动沿导轨3-3做往复运动;升降平台包括台面3-4、升降导轨3-5、升降电机驱动的升降丝杠丝母副3-6,升降导轨3-5和升降丝杠丝母副沿底座3-7竖直方向设置并与滑块3-8连接,升降丝杠丝母副3-6的丝杠由升降电机驱动,台面3-4由升降丝杠丝母副的丝母带动沿升降导轨3-5做往复运动。
参考图6及图7,翻转装置包括支撑座4-6、接料臂4-2、接料气缸4-1、推料臂4-3、推料气缸4-4和推料定位气缸4-5,接料气缸4-1及推料气缸4-4的缸体连接在支撑座4-6上,接料气缸4-1输出端连接接料臂4-2,推料气缸4-4输出端连接推料臂4-3,推料定位气缸4-5沿定位轨道宽度方向设置。u型汽车纵梁在翻转工位上,根据码垛的要求,需要翻转的u型汽车纵梁被放在推料臂4-3上,接料臂4-2先升起,推料臂4-3再将u型汽车纵梁掀在接料臂4-2上,接料臂4-2落下,u型汽车纵梁被放置在定位辊道上。推料定位气缸4-5伸出,将u型汽车纵梁宽度方向进行定位。
参考图9及图10,机器人下料码垛单元包括两个机座9-3、两个机器人9-2、端拾器单元9-5和真空吸盘9-4,机器人9-2设置在机座9-3上,两个机器人9-2之间通过输送机构连接,端拾器单元9-5和真空吸盘9-4设置在输送机构下方,端拾器单元9-5包括拾料气缸951、导向柱953、电磁铁955、上连接板952和下连接板954,拾料气缸951的缸体连接上连接板952,上连接板952连接输送机构,导向柱953同时连接上连接板952和下连接板954,拾料气缸951输出端连接电磁铁,电磁铁955位于下连接板954下方。两个机器人9-2同步运行,能满足辊型线生产节拍。端拾器单元9-5用电磁铁吸板料,用真空吸盘9-4拾取隔条。
参考图11,料头收集码垛装置包括支撑主架5-4、升降驱动机构5-2、横向驱动机构5-3、吸盘架5-1和电磁吸盘5-5,吸盘架由升降驱动机构驱动能够相对支撑架上下移动,吸盘架吸盘架横向驱动机构驱动能够相对支撑架横向移动,电磁吸盘设置在吸盘架上,升降驱动机构5-2、横向驱动机构5-3采用常规的减速电机驱动齿轮与齿条啮合结构。吸、提板料靠电磁吸盘5-5,吸盘架5-1升降及前后移动均由减速电机驱动齿轮与齿条啮合完成。电磁铁通电励磁,断电磁力保持,反向通电消磁,安全可靠。
考虑到安全,在本实用新型的外围设置安全围栏7,与相关设备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区域。在适当位置设置安全门,安全门用于技术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保养时的进出口,安全门通过安全锁与系统联锁,当安全门被非正常打开时,系统停止运行并报警。
利用本实用新型整个工作过程如下:纵梁辊型成型后截断(上个工位)→纵梁通过升降辊道1→纵梁输送到下料位→纵梁被移料装置移出输送辊道2→纵梁被定位(或翻转后定位)→2台机器人同步在码垛台车上码垛→码垛台车循环开出转运码垛后的纵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