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用纸加工的分体式辊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62904发布日期:2021-04-30 09:3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活用纸加工的分体式辊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纸机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生活用纸加工的分体式辊体。



背景技术:

在生活用纸领域中,具有真空吸附作用的辊体在如卫生纸之类的薄片材料机械加工领域中经常使用到,如参照中国专利“cn107034715b,一种吸附辊”中所涉及了:在同轴连接的芯轴和辊体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密封块,并随着辊体与芯轴相对转动从而使辊体上的各吸附孔只有转动到与吸附腔顶部的腔口相对应的位置处,才能与吸附腔和抽气孔连通形成负压。

上述的现有技术中,辊体采用的是一体式的结构设计,辊体的内腔须由高精度地加工机床进行精加工而成,使其内壁尺寸具有足够的直线度和平整度,保证吸附辊在高速旋转过程中辊体内壁始终与密封块密封贴合;但是,由于辊体是长度达3m以上的细长轴状,实际加工出来的辊体存在一定的加工误差,导致辊体内腔的局部位置呈椭圆状,进而导致密封块无法有效地与辊体内壁密封贴合的问题,最终使吸附辊存在漏气、发热等问题,影响实际使用效果。其次,若辊体的加工精度要求越高,则对加工机床的要求则越高,存在有废品率高、成本造价高的问题,直接导致企业的加工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加工制造、减少耗气量、提升通/断气切换效率的一种生活用纸加工的分体式辊体。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生活用纸加工的分体式辊体,包括辊筒本体和支撑辊,所述支撑辊外壁固定有多个呈轴向排列的过渡件,所述支撑辊的辊面设有穿透其辊面且与各个过渡件的过渡气道下口相通的多个外气孔,所述辊筒本体包括有至少两节安装在支撑辊辊面上的短筒段,所述短筒段的辊面均设有穿透其辊面的辊筒孔;所述过渡件的顶端与短筒段的内壁相密封贴合,随着辊筒本体与支撑辊相对旋转以令过渡件的过渡气道上口与辊筒孔呈周期性相通。

进一步,所述短筒段通过至少一个滑动支撑件安装于支撑辊辊面上。

进一步,任意相邻的两节所述短筒段的端部之间由拼接结构相连。

进一步,所述拼接结构为分别成型在相邻的两节短筒段端部位置的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其中,所述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呈相互错位啮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之间夹设有密封条。

进一步,还包括设于支撑辊内腔中的芯轴,其中,所述芯轴的辊面设有穿透其辊面且与各个外气孔一一对应的内气孔,随着芯轴与支撑辊的相对旋转动作/轴向移动以令内气孔对准或避开外气孔,仅在所述内气孔、外气孔、过渡气道和辊筒孔依次相通时,所述辊筒孔才能形成负压。

进一步,所述过渡件的过渡气道的下口延伸至支撑辊的外气孔中以令芯轴的内气孔可直接与过渡气道的下口对准相通。

进一步,所述支撑辊的外气孔内嵌装有第一密封件,其中,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外壁及内壁分别与过渡件底面和芯轴辊面相密封贴合,所述第一密封件设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上口与过渡气道的下口相通,并且所述芯轴的内气孔可与第一气流通道的下口对准相通。

进一步,所述支撑辊的外气孔内设有呈由内至外布置的第二密封件和第三密封件,其中,所述第三密封件朝内弹性顶压第二密封件以使所述第二密封件的内壁弹性密封贴合于芯轴辊面,所述第二密封件和第三密封件共同开设有相贯通的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上口与过渡气道的下口相通,并且所述芯轴的内气孔可与第二气流通道的下口相对齐相通。

进一步,所述支撑辊的外气孔内嵌装有第四密封件,并且所述第四密封件设有第三气流通道,所述过渡件的过渡气道的下口延伸至支撑辊的外气孔中与第四密封件的第三气流通道相通,所述过渡件与第四密封件之间配置有弹性件,通过弹性件朝内顶压第四密封件以使第四密封件的内壁弹性密封贴合于芯轴辊面,其中,随着芯轴与支撑辊的相对旋转动作/轴向移动,从而令芯轴的内气孔可对准或避开第三气流通道的下口。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若干节短筒段组成的分体式辊筒本体,降低了加工制造难度,提升辊筒本体内壁的直线度,以便于辊筒本体与支撑辊的相对旋转过程中,各个过渡件的顶端始终密封贴合于辊体本体的内壁,从而有效地避免因加工精度或加工误差而导致漏气的问题;另外,通过降低了加工制造难度,可有效地降低辊筒本体的废品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辊体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辊筒本体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辊体的局部分解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支撑辊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的支撑件安装至支撑辊实施方式一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的支撑件实施方式一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的支撑件安装至支撑辊实施方式二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一的支撑件实施方式二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二的辊体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局部b的放大图。

图13为实施例二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图14为实施例二的芯轴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三的辊体的剖视图一。

图16为图11中局部d的放大图。

图17为实施例三的辊体的剖视图二。

图18为图11中局部c的放大图。

图19为实施例四的辊筒本体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四的辊体的剖视图一。

图21为实施例四的辊体的剖视图二。

图22为实施例五的辊体的剖视图。

图23-24为实施例五的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六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图26为实施例六的第一密封件的示意图。

图27为实施例七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图28为实施例七的第三二密封件的示意图。

图29为实施例七的第三密封件的示意图。

图30为实施例八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其中,1-辊筒本体,11-辊筒孔,12-短筒段,13-滑动支撑件,14-拼接结构,2-支撑辊,21-外气孔,3-芯轴,31-内气孔,4-过渡件,41-过渡气道,42-卡位结构,5-第一密封件,51-第一气流通道,6-第二密封件,62-第二气流通道,7-第三密封件,8-第四密封件,81-第三气流通道,82-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地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至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生活用纸加工的分体式辊体,包括辊筒本体1和支撑辊2,其中,支撑辊2的辊面成型有一组沿轴向排列的多个外气孔21,此处不限于上述的外气孔21的排列形式,可根据支撑辊2的实际要求而定。支撑辊2的外壁上固定有多个过渡件4,其中,每个过渡件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外气孔21外围的位置以令过渡件4底面贴合在支撑辊2的外壁,过渡件4的顶部与辊筒1内壁相密封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辊筒本体1包括有若干节短筒段12,其中,每节短筒段12的辊面上成型有若干组沿轴向布置的辊筒孔组且每组辊筒孔组由多个沿周向排列的辊筒孔11组成,此处不限于上述的辊筒孔11的排列形式,可根据短筒段12的实际要求而定。每节短筒段12两端通过滑动支撑件13(优选但不限于旋转轴承)与支撑辊2相连接配合,即,各节短筒段12均通过滑动支撑件13套设于支撑辊2上。另外,任意相邻的两节短筒段12的端部之间由拼接结构14相连,其中,本实施例的拼接结构14为分别成型在相邻的两节短筒段12端部位置的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均呈环形布置且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呈相互错位啮合。通过独立加工每节短筒段12,再将若干节短筒段12依次拼接构成辊筒本体1,不仅实现了辊筒本体1与支撑辊2的连接配合,还可保证辊筒本体1内腔的直线度,降低加工难度以保证加工精度。

进一步,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之间夹设有密封条,通过设置密封条消除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之间间隙,从而有效地避免发生漏气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过渡件4的顶端与短筒段12的内壁相密封贴合,随着辊筒本体1与支撑辊2作相对旋转动作时,从而使各个过渡件4的顶端能够保持与辊筒本体1的内壁的密封贴合,减少漏气量。另外,随着辊筒本体1与支撑辊2相对旋转以令过渡件4的过渡气道41上口与辊筒孔11呈周期性相通。

其次,本实施例的过渡件包括以下两种实施例方式,具体为:

如附图7和8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每个过渡件4均成型有沿径向穿透的过渡气道41,每个过渡气道41的下口对应与一个外气孔21相通,每个过渡气道41上口对应与一组辊筒孔11相通。

如附图9和附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二,每个过渡件4均成型有沿径向穿透的过渡气道41,并且该过渡气道41两端沿轴向延伸,每个过渡气道41的下口对应与多个外气孔21相通,每个过渡气道41上口对应与多组辊筒孔11相通。

本实施例的支撑辊2具有与抽真空设备(图中未示)相连通的第一气腔,在抽真空设备的作用下令第一气腔作为负压腔,因此,随着辊筒本体1与支撑辊2的相对旋转动作,令辊筒本体1的辊筒孔11呈周期性经过过渡气道41的上口,从而使辊筒孔11、过渡气道41、外气孔21、第一气腔依次相通形成气流通道,进而在辊筒孔11处形成用于吸附薄片材料的负压。

实施例二:

参见附图13至14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支撑辊2内腔中的芯轴3,其中,芯轴3的辊面设有若干个穿透辊面的内气孔31,此处定义芯轴3的辊面上成型有若干个沿轴向排列的内气孔31,并且芯轴3内具有与抽真空设备(图中未示)相连接的第二气腔。芯轴3的辊面与支撑辊2的内壁相贴合,此处的芯轴3与支撑辊2之间可作相对旋转动作或相对轴向往复平移动作,具体说明如下:

1)当芯轴3与支撑辊2之间可作相对旋转动作,即,随着芯轴3与支撑辊2的相对旋转动作以令内气孔31对准或避开外气孔21。另外,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作旋转动作,即,支撑辊2可固定在预设有的机架上,而芯轴3进行旋转动作,反之,芯轴3可固定在预设有的机架上,而支撑辊2进行旋转动作,此处不作限定可由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整。

当芯轴3与支撑辊2之间可作相对轴向往复平移动作,即,随着芯轴3与支撑轴2的轴向往复移动以令内气孔31对准或避开外气孔21。另外,芯轴3与支撑辊2作相对轴向移动,即,支撑辊2可固定在预设有的机架上,而芯轴3进行轴向移动,反之,芯轴3可固定在预设有的机架上,而支撑辊2进行轴向移动,此处不作限定可由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整。

进一步,当芯轴3的内气孔31相对转动对准支撑辊的外气孔21的位置,则实现内气孔31与外气孔21相通;反之,当芯轴3的外气孔21相对转动避开支撑辊的外气孔21的位置,则实现阻断内气孔31与外气孔21。

具体地,当需要负压吸附作用时,预先通过抽真空设备使芯轴3的第二气腔保持负压状态,通过芯轴3与支撑辊2作相对旋转动作/轴向移动以使内气孔31对准外气孔21,令内气孔31、外气孔21和过渡气道41相通,此时随着辊筒本体1与支撑辊2的相对旋转动作,令辊筒本体1的任一辊筒孔11呈周期性经过过渡气道41的上口,从而使第二气腔、内气孔31、外气孔21、过渡气道41和辊筒孔11依次相通,由此,辊筒孔11每当经过过渡气道41时就会产生负压吸力。另外,当不需要负压吸附作用时,通过芯轴3与支撑辊2作相对旋转动作/轴向移动以使内气孔31避开外气孔21(此时的内气孔31对准支撑辊2内壁,实现封闭隔断内气孔31的效果),隔断辊筒本体1的辊筒孔11与第二气腔之间的气流,使辊筒孔11失去负压吸力。

实施例三:

参见附图15-18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既可如附图15和16所示的分体式辊体包括辊筒本体1和支撑辊2;还可如附图17和18所示的分体式辊体包括辊筒本体1、支撑辊2和芯轴3;辊筒本体1由两节短筒段12组成,两节短筒段12临近布置且各自仅通过滑动支撑件13(优选但不限于旋转轴承)安装在支撑辊2辊面上,即,每节短筒段12两端通过滑动支撑件13安装至支撑辊2辊面上,此时的两节短筒段12之间可存在微小间隙。其次,两节短筒段12由外部的驱动装置(如传动皮带和传动齿轮的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分别驱动作同步旋转动作。

实施例四:

参见附图19-21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既可如附图20所示的分体式辊体包括辊筒本体1和支撑辊2;还可如附图21所示的分体式辊体包括辊筒本体1、支撑辊2和芯轴3;其中,辊筒本体1由若干节短筒段12组成,其中,存在有一个或者少量的短筒段12的长度较短,只需要通过一个滑动支撑件(优选但不限于旋转轴承)便可安装在支撑辊2辊面上,在通过若干个短筒段12首尾依次相连拼接组成了滚筒本体1。

实施例五:

参见附图22至24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过渡件4底面朝支撑辊2方向凸出成型有卡位结构42,该卡位结构42与外气孔21的形状相吻合,以便于过渡件4固定安装于支撑辊2时,卡位结构42恰好嵌装至外气孔21中且该卡位结构42与芯轴3的辊面相密封贴合。

另外,过渡件4的过渡气道41沿径向延伸穿透过渡件4,其中,过渡气道41的下口延伸至外气孔21中以令芯轴3的内气孔31可直接与过渡气道41的下口对准相通,即,随着芯轴3与支撑辊的相对旋转动作,当内气孔31转动至与过渡气道41相重合的位置时,则实现内气孔31与过渡气道41对准相通,辊筒孔11处形成负压吸力;反之,当内气孔31转动至避开过渡气道41时,则实现隔断内气孔31和过渡气道41,辊筒孔11处失去负压吸力。

通过上述的方式,气流依次经辊筒孔11和过渡气道41后,便可经内气孔31直接进入第二气腔,从而减少过渡件4与支撑辊2之间的漏气量,提升吸附的效率。

实施例六:

参见附图25至附图26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支撑辊2的外气孔21内嵌装有第一密封件5,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密封件5为与外气孔21的形状相吻合的块状结构。嵌装于外气孔21内的第一密封件5的外壁及内壁分别与过渡件4底面和芯轴3辊面相密封贴合。

另外,第一密封件5成型沿径向穿透的第一气流通道51,第一气流通道51的上口与过渡气道41的下口相通,芯轴3的内气孔31可与第一气流通道51的下口对准相通,即,随着芯轴3与支撑辊2的相对转动以使芯轴3的内气孔31转动至于第一气流通道51相重合的位置,则内气孔31与第一气流通道51对准相通,实现依次连通辊筒孔11、过渡气道41、第一气流通道51、内气孔31及第二气腔,令辊筒孔11处产生负压吸力;反之,当芯轴3内气孔31转动避开第一气流通道51,则实现隔断内气孔31和第一气流通道51,令辊筒孔11处失去负压吸力。

通过上述的方式,通过增设第一密封件5以提升过渡件4、支撑辊2和芯轴3之间的密封性,减少工作过程中的漏气量,提升吸附的效率。

进一步,第一密封件5为自润滑的耐磨材料制成,如尼龙、铜等材质。

实施例七:

参见附图27至29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四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支撑辊2的外气孔21内设有呈由内至外布置的第二密封件6和第三密封件7,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二密封件6和第三密封件7呈层叠嵌装于外气孔21中,且第二密封件6和第三密封件7均与外气孔21的形状相吻合的块状结构,第三密封件7为弹性材料制成。嵌装于外气孔21内的第二密封件6内壁与芯轴3辊面相密封贴合,第三密封件7的外壁与过渡件4底面相密封贴合,第三密封件7内壁弹性顶压第二密封件6外壁以令第三密封件7对第二密封件6产生朝向芯轴3方向的弹性作用力,从而使第二密封件6的内壁弹性密封贴合于芯轴3辊面,实现了更好的密封效果,以及在第二密封件6使用过程中后始终能够紧密贴合芯轴3辊面,提升了第二密封件6的使用寿命,减少工作过程中的漏气量,提升吸附的效率。

进一步,第二密封件6为自润滑的耐磨材料制成,如尼龙、铜等材质。

实施例八:

参见附图30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四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支撑辊2的外气孔21内嵌装有第四密封件8,并且第四密封件8设有第三气流通道81,过渡件4的过渡气道41的下口延伸至支撑辊2的外气孔21中与第四密封件8的第三气流通道81相通,过渡件4与第四密封件8之间配置有弹性件82,通过弹性件82朝内顶压第四密封件8以使第四密封件的内壁弹性密封贴合于芯轴3辊面,其中,随着芯轴3与支撑辊2的相对旋转动作/轴向移动,从而令芯轴3的内气孔31可对准或避开第三气流通道81的下口。具有更好地密封效果,减少漏气量。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弹性件82为压簧或环形橡胶圈,其中,压簧或环形橡胶圈的两端分别与过渡件4底面和第四密封件8的顶面相顶触。

进一步,第四密封件8为自润滑的耐磨材料制成,如尼龙、铜等材质。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做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