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13261发布日期:2021-04-02 09:32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安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



背景技术:

警示柱是一种常用的交通安志全设备,警示柱耐碰撞,弹性好,用于道路、建筑物和停车位之间的隔离,使行驶的机动车辆起到警示作用,警示柱的种类有很多种,包括橡胶警示柱、柔性警示柱、pvc警示柱、高强警示柱、钢制警示柱。在城市路口,人行道,建筑物之间的隔离,使行驶的机动车辆起到警示作用,一旦撞上也不会造成第二次伤害。白天红白、红黄颜色醒目明显,晚上的反光套能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提醒驾驶员注意。

反光套大多是通过反光膜粘贴到警示柱的主体上形成的。现有的粘贴过程主要是通过人工来完成的,先将反光膜按照预定规格分切,分切成固定宽度和长度的条状,再将反光膜的底纸(一般为离型纸)撕去,然后再通过人工将反光膜条粘贴到警示柱主体上。上述过程过于繁琐,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粘贴率相对低下,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为此,提出一种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更高效地将反光膜粘贴到警示柱主体上,提供了一种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主机台、反光膜辊、主动辊、压合限位组件,所述反光膜辊、所述主动辊均设置在所述主机台上,所述反光膜辊与所述主动辊平行;

所述压合限位组件包括第一从动辊、第二从动辊、第三从动辊,所述第一从动辊、所述第二从动辊、所述第三从动辊平行所述反光膜辊设置,警示柱主体平行置于所述第一从动辊、所述第二从动辊、所述第三从动辊之间。

优选的,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底纸分离组件,所述底纸分离组件包括剥离刀与第四从动辊,所述剥离刀设置在所述主机台上,所述第四从动辊设置在所述主机台上,与所述主动辊平行。

优选的,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转动控制组件,所述转动控制组件包括光电开关、第一平衡辊与第二平衡辊,所述光电开关、所述第一平衡辊与所述第二平衡辊均设置在所述主机台上,位于所述反光膜辊与所述第二从动辊之间,所述第一平衡辊与所述第二平衡辊分别设置在所述光电开关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电动液压伸缩杆,所述第一从动辊与电动液压伸缩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红外线测物开关,所述红外线测物开关设置在所述主机台上,位于警示柱主体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主动辊连接。

优选的,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第二电机,警示柱主体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plc,所述plc设置在所述主机台上。

优选的,所述光电开关、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红外线测物开关、所述电动液压伸缩杆均与所述plc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该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突破了传统的人工粘贴方式,粘贴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粘贴率相对得到有效提高,可以满足生产需求,值得被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预半切排费好的反光膜的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包括主机台1、反光膜辊2、主动辊3、第一从动辊4、第二从动辊5、第三从动辊6,所述反光膜辊2通过支架安装在所述主机台1的前端,与支架转动连接,预半切排费(即对反光膜卷按照预定尺寸进行预切排废,预切后的反光膜如图2所示,底纸16上预切窄段部分的反光膜层已经被切割去除,形成粘贴在底纸16上多个反光膜段,底纸16为透明离型纸)好的反光膜卷套设在所述反光膜辊2上,所述主动辊3设置在所述主机台1的内部,由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二从动辊5、所述第三从动辊6均设置在所述主机台1上,警示柱主体15平行置于所述第一从动辊4、所述第二从动辊5、所述第三从动辊6之间,所述第一从动辊4、所述第二从动辊5、所述第三从动辊6配合将警示柱主体15的位置限定住,同时具有将反光膜压紧合实在警示柱主体15上,有效避免反光膜与警示柱主体15之间产生气泡,保证了警示柱的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底纸分离组件,所述底纸分离组件包括剥离刀11与第四从动辊12,所述剥离刀11安装在主机台1上,位于第二从动辊5与警示柱主体15之间缝隙的下方,所述剥离刀11的上端部为光滑弧形,可以减少对底纸的摩擦,以便将底纸回收再利用,所述第四从动辊12与所述主动辊3平行设置,位于所述主动辊3的斜上方,底纸由所述第四从动辊12与所述主动辊3之间的缝隙通过,在所述主动辊3与所述第四从动辊12的转动作用下被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转动控制组件,所述转动控制组件包括光电开关8、第一平衡辊9与第二平衡辊10,所述光电开关8、所述第一平衡辊9与所述第二平衡辊10均安装在所述主机台1的上部,位于所述反光膜辊2与所述第二从动辊5之间,未剥离底纸的反光膜在第一平衡辊9的传导作用下通过所述光电开关8,反光膜上的预切窄段通过所述光电开关8时,所述光电开关8改变其开关状态,控制警示柱主体15的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衡辊9与所述第二平衡辊10分别设置在所述光电开关8的两侧,主要起到导向和调整反光膜水平度的作用,可以将反光膜水平度调整到合适状态,以免反光膜在经过光电开关8时与光电开关8之间发生干涉。

进一步地,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电动液压伸缩杆7,所述第一从动辊4与电动液压伸缩杆7连接,可通过下降第一从动辊4的高度结合第二从动辊5、第三从动辊6实现对剥离底纸后的反光膜的压紧合实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plc控制箱14,所述plc控制箱14安装在所述主机台1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还包括红外线测物开关13,安装在所述主机台1上,位于警示柱主体15的下方,用于检测警示柱主体15是否位于其上方,若不在其上方,则不能启动机器,若检测到警示柱主体15,则能够启动机器进行相关动作。

进一步地,警示柱主体15的端部通过夹具夹持,夹具与第二电机连接,光电开关8用于控制第二电机的转动,从而控制警示柱主体15的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光电开关8、第一电机、第二电机、所述红外线测物开关13、所述电动液压伸缩杆7均与所述plc控制箱14建立电连接。

工作原理: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对反光膜卷按照预定尺寸进行预切排废,预切后的反光膜如图2所示,底纸16上预切窄段部分的反光膜层已经被切割去除,形成粘贴在底纸16上多个反光膜段,底纸16为透明离型纸。反光膜在主动辊3的带动下由反光膜辊2释放,反光膜依次经过第一平衡辊9、光电开关8与第二平衡辊10,然后反光膜向斜上方行进,到达第二从动辊5与警示柱主体15之间的缝隙下方时,剥离刀11上底纸16与反光膜段前进方向分叉,底纸16向斜下方继续前进,反光膜段则与底纸16分离向斜上方行进,在力与剥离刀11的导向作用,反光膜段与底纸16分离,分离后的反光膜段的斜下表面有胶层,此时经过的光电开关8的反光膜恰好处在第三个预切窄段位置,光电开关8采集到此信号将信号发送给plc处理后启动第二电机(此前电动液压伸缩杆7已到达最低点位置,可将警示柱主体15与反光膜段压合),带动警示柱主体15转动,此时然后经过光电开关8的反光膜恰好处在第四个预切窄段位置时,光电开关8向plc发送信号处理后控制第二电机停止,plc同时控制第一电机停止,并控制电动液压伸缩杆7上行,即完成警示柱的单圈反光套的粘贴工作,水平移动警示柱主体1的位置,重新再次粘贴一圈反光套,直至完成全部粘贴工作。主动辊1停转,此时警示柱主体15已完整转动一圈,一个反光膜段的长度等与警示柱主体15的横截面周长(一圈完整的反光套)。

需要说明的是,在启动机器时,主动辊1先转动一段时间,目的是将最前端的反光膜段送入第二从动辊5与警示柱主体15之间的缝隙,具体是到达第几个预切窄段位置启动第二电机,可根据警示柱主体15的粗细等条件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交通警示柱反光膜粘贴设备,突破了传统的人工粘贴方式,粘贴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粘贴率相对得到有效提高,可以满足生产需求,值得被推广使用。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