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倒出润滑油的桶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02247发布日期:2021-04-09 12:49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倒出润滑油的桶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油桶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倒出润滑油的桶嘴。



背景技术:

润滑油是用在各种类型汽车、机械设备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或半固体润滑剂,主要起润滑、辅助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当润滑油桶内的储量不多时,桶内底部的润滑油则不好取出,进而导致浪费,并且在取润滑油时,将桶体倾斜不仅不好把控油量,并且桶体较重,不方便长时间举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目前桶内底部的残油不好取出和取油时不好把控油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倒出润滑油的桶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倒出润滑油的桶嘴,所述便于倒出润滑油的桶嘴包括:

立管,所述立管包括漏斗、输送管、套管以及波纹管,且所述漏斗插接于立管顶部并与其相通,所述输送管插接于立管末端并相互连通,且所述套管套入于输送管外部中间位置,所述套管末端外侧熔接有一圈防漏罩,且所述波纹管插接于输送管末端并相互连通,所述波纹管末端插接有与其连通的连管,且所述连管末端固定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外部螺纹连接有吸油罩,且所述吸油罩上表面中心开设有与螺纹管相吻合的螺纹槽;

横向挡板,所述横向挡板包括斜挡板、连块、支块以及转轴,且所述斜挡板固定于横向挡板左侧上方并与其为一体,所述连块设有两个并分别固定于横向挡板右侧上下方边缘位置,且所述支块设有两块并分别与两个所述连块左右对应,所述转轴设有两块并分别贯穿于两块所述支块与两个所述连块相接处,且所述连块通过转轴与支块转动连接,所述斜挡板左面中下方固定有密封块,且所述斜挡板顶部水平焊接有支板,所述支板顶部垂直焊接有拉环。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管直径小于立管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防漏罩罩口直径分别大于输送管和立管的直径,且所述防漏罩呈“伞”状。

进一步的,所述斜挡板倾斜角度与漏斗内壁倾斜面平行,且所述横向挡板水平嵌入于漏斗内侧底部并将其封闭,所述斜挡板右面中下方焊接有呈“弧形”的弹簧,且所述弹簧末端与漏斗内壁右侧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斜挡板通过弹簧与漏斗内壁弹性连接。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支块右端均与漏斗内壁右下方固定连接,且所述横向挡板通过连块和转轴与支块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漏斗内壁左侧中下方固定有卡块,且所述卡块右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密封块末端嵌入卡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在插入立管时,防漏罩将会包裹在润滑油桶桶口的上方,这样不仅能够将桶口封闭,并且还能够有效阻止外部杂质进入润滑油桶内,在取油时能够避免润滑油从桶口倒出,利用波纹管的柔韧性,可以在插入立管之前将波纹管进行拉伸,利用吸油罩,使用者可以将吸油罩罩住残油,再将其通过漏斗倒出,这样能够避免浪费的现象,同时也更加方便使用者取出桶内的残油;

取油时,扣住拉环将斜挡板想漏斗的内壁右侧拉动,而密封块也将从卡槽内脱出,这样便可以将漏斗内侧底部打开,利用其中呈“弧形”的弹簧能够增加斜挡板与漏斗内壁的弹性空间,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取的油量来选择漏斗打开的口径,这样不仅更加方便使用者把控油量,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避免浪费,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横向挡板a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斜挡板b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立管;101-漏斗;102-输送管;103-套管;104-防漏罩;105-波纹管;106-连管;107-螺纹管;108-吸油罩;109-螺纹槽;110-卡块;111-卡槽;2-横向挡板;201-斜挡板;202-连块;203-支块;204-转轴;205-弹簧;206-支板;207-拉环;208-密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倒出润滑油的桶嘴,便于倒出润滑油的桶嘴包括:

立管1,立管1包括漏斗101、输送管102、套管103以及波纹管105,且漏斗101插接于立管1顶部并与其相通,输送管102插接于立管1末端并相互连通,且套管103套入于输送管102外部中间位置,套管103末端外侧熔接有一圈防漏罩104,且波纹管105插接于输送管102末端并相互连通,波纹管105末端插接有与其连通的连管106,且连管106末端固定有螺纹管107,螺纹管107外部螺纹连接有吸油罩108,且吸油罩108上表面中心开设有与螺纹管107相吻合的螺纹槽109,输送管102直径小于立管1直径,防漏罩104罩口直径分别大于输送管102和立管1直径,且防漏罩104呈“伞”状;

具体的,使用将立管1末端插入需要安装桶嘴的润滑油桶口,同时也将输送管102末端的波纹管105、连管106、吸油罩108均插入润滑油桶的内部,并将吸油罩108与润滑油桶内侧底部接触即可,利用输送管102外部中间的套管103,由于套管103下方的防漏罩104罩口直径分别大于输送管102和立管1的直径,并且呈“伞”状,所以在插入立管1时,防漏罩104将会包裹在与其口径适配的润滑油桶桶口的上方,并将整个桶口包裹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将桶口封闭,并且还能够有效阻止外部杂质进入润滑油桶内,而且,在取油时,能够避免润滑油从桶口倒出,再通过波纹管105,利用波纹管105的柔韧性,当润滑油桶高度较高时,使用者可以在插入立管1之前将波纹管105进行拉伸,使得末端的吸油罩108能够贴合在润滑油桶的内侧底部,利用吸油罩108,若桶内剩有一点残油,使用者可以将吸油罩108罩住残油,再将其通过漏斗101倒出,这样能够避免浪费的现象,同时也更加方便使用者取出桶内的残油;

横向挡板2,横向挡板2包括斜挡板201、连块202、支块203以及转轴204,且斜挡板201固定于横向挡板2左侧上方并与其为一体,连块202设有两个并分别固定于横向挡板2右侧上下方边缘位置,且支块203设有两块并分别与两个连块202左右对应,转轴204设有两块并分别贯穿于两块支块203与两个连块202相接处,且连块202通过转轴204与支块203转动连接,斜挡板201左面中下方固定有密封块208,且斜挡板201顶部水平焊接有支板206,支板206顶部垂直焊接有拉环207,斜挡板201倾斜角度与漏斗101内壁倾斜面平行,且横向挡板2水平嵌入于漏斗101内侧底部并将其封闭,斜挡板201右面中下方焊接有呈“弧形”的弹簧205,且弹簧205末端与漏斗101内壁右侧中部固定连接,斜挡板201通过弹簧205与漏斗101内壁弹性连接,两个支块203右端均与漏斗101内壁右下方固定连接,且横向挡板2通过连块202和转轴204与支块203转动连接,漏斗101内壁左侧中下方固定有卡块110,且卡块110右面开设有卡槽111,密封块208末端嵌入卡槽111内;

具体的,将横向挡板2嵌入在漏斗101的内侧底部,并将其封闭,而两个支块203右面也与漏斗101的内壁右下方固定,然后使用者再将横向挡板2通过连块202和转轴204与支块203转动连接,这样使用者便可以将横向挡板2在漏斗101内上下转动,每当使用者需要取油时,便可以扣住拉环207,并将斜挡板201向漏斗101的内壁右侧拉动,由于斜挡板201和横向挡板2连接为一体,所以在拉动斜挡板201的同时横向挡板2也将被拉动,利用其中呈“弧形”的弹簧205能够增加斜挡板201与漏斗101内壁的弹性空间,并且横向挡板2被拉动时将通过转轴204向漏斗101右侧转动,而密封块208也将从卡槽111内脱出,这样便可以将漏斗101内侧底部打开,不过,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取的油量来选择漏斗101打开的口径,这样不仅更加方便使用者把控油量,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避免浪费,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便捷性,取油完成后,便可以将斜挡板201向左侧拉动,并使得密封块208卡入卡块110中的卡槽111内,这样便可以将漏斗101完全密封。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