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泡沫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09056发布日期:2021-02-20 19:0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泡沫泵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妆品容器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新型泡沫泵。


背景技术:

[0002]
在化妆品领域,泡沫化妆品已经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在化妆瓶内盛放不同的流体,用于挤压喷出形成泡沫。
[0003]
公开号为cn11018245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防漏液泡沫泵》(申请号:cn201910466666.9)披露了一种结构,其泵体分隔为气密室和液密室,气密室和液密室之间设置有泵体台阶,泵体台阶上设置有连通气密室和瓶体内部的回气孔,回气孔上方设置有止气阀;气密室内还设置有可在气密室内上下移动调节气密室压强的泵体内活塞,泵体内活塞周边与气密室密封,泵体内活塞上设置有若干连通气密室与瓶体外部的补气孔;泵体内还设置有液体拉引套4,液体拉引套4穿过气密室连通液密室,液体拉引套4设置环装在其外壁上的拉引柱位阻;泵体内活塞上还设置有叶片,叶片内外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叶片阻封和第二叶片阻封,第一叶片阻封搭接在拉引柱位阻上方,第二叶片阻封设置于补气孔下方;回气孔下方还设置有止流阀,止流阀为空气从气密室进入瓶体内的单向阀。
[0004]
上述结构可是先防漏液的效果。对于其叶片上的第一叶片阻封和第二叶片阻封来说,厚度做的越薄越有利于形成丰富细腻的泡沫,目前最佳选择是将第一叶片阻封和第二叶片阻封的厚度做到0.15mm,但是,目前能实现批量生产的设备要做到这样的规格难度很大,生产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便于生产制造且能产生丰富细腻的泡沫的新型泡沫泵。
[0006]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泡沫泵,包括泵体及螺圈,所述泵体上端连接于螺圈上且内腔分隔为上下排布的气泵室、液泵室,所述泵体上部的侧壁上开有回气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0007]
气体控制件,能上下移动地设于泵体顶部且顶部具有能伸出螺圈的输出端,所述气体控制件的具有位于中央部位下向下延伸的内套及间隔布置在该内套上部外周的外套,所述外套侧壁上开有第一透气口,所述内套下端开有自下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二透气口;
[0008]
液体拉引套,设于所述泵体的气泵室中且下端靠近液泵室的上端布置,所述液体拉引套的上端与气体控制件内套的下端相插配连接并随气体控制件上下移动,所述液体拉引套的上端与气体控制件内套之间共同围合成气液混合腔;所述液体拉引套上部的外周向外延伸形成有横截面呈u形的装配槽,所述气体控制件内套的下端插置在该装配槽中且与装配槽的内底壁相抵;
[0009]
液活塞,能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液泵室上端口处且上端伸入液体拉引套的下端口中,所述液活塞下部的上端面与液体拉引套下端相对应并能在液体拉引套的压迫下向下移
动;
[0010]
拉液柱,设于所述液体拉引套中且下端与液活塞相连接、用于带动液活塞上移,所述拉液柱带动液活塞上移状态下将液活塞的内通道关闭;所述拉液柱外周壁与液体拉引套内周壁之间的缝隙构成供液泵室的液体进入气液混合腔的通道;
[0011]
内活塞,能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泵体的气泵室中,所述内活塞的内圈与气体控制件的外套内壁相贴紧且用于将第一透气口打开或封闭,所述内活塞的外圈与泵体内壁相贴紧且用于将回气孔打开或关闭,所述内活塞的下壁面上在对应内圈处设置有向下延伸并与液体拉引套的相抵的装配圈,该装配圈的底部边缘开有第三透气口,所述内活塞的内壁上设置有斜向下延伸插置在u形装配槽中且与内套外周壁相贴紧的密封片,该密封片上开有第四透气口;以及
[0012]
弹性件,设于所述泵体中,使液体拉引套始终保持向上移动的趋势。
[0013]
优选地,所述气体控制件的内套中设置有能将气液混合腔与其上方的输出端分隔开的隔板,且该隔板上开有泡沫出口。该结构可减少气液混合腔与其输出口之间的连通截面,有利于提高泡沫质量。
[0014]
进一步优选,所述隔板的下壁面上述设置有多块间隔布置的筋板。该筋板有利于提高气液混合效果,进而提高泡沫质量。
[0015]
为了便于装配及使用,所述泡沫泵还包括能上下移动地设于螺圈顶部的头帽,该头帽与所述气体控制件相连接且具有与气体控制件的输出端相连通的出液通道。
[0016]
优选地,所述气体控制件外套的下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能与螺圈的内顶壁边缘相抵的外环圈。该结构可在不使用状态下防止空气从螺圈与头帽的间隙处进行瓶体内,起到保护瓶体中内容物的作用。
[0017]
为了便于装配,所述泵体中部设置有能将液活塞上行的位置进行限位的卡圈,所述液体拉引套的下部能上下移动地插置在该卡圈中。
[0018]
优选地,所述液活塞中设置有一内台阶,所述拉液柱的下端具有位于该内台阶下侧且能在上行状态下与内台阶相抵进而驱动液活塞上行的柱塞。该结构便于驱动液活塞移动并在合适的状态下使液体进入气液混合腔。
[0019]
为了提高瓶体内液体的密封性,所述泵体下端设置有能将液泵室的下端口打开或关闭的弹珠。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气体控制件、内活塞的结构及其配合方式,新的内活塞结构便于生产制造,且内活塞与气体控制件相互配合改变了气体向气液混合腔中的输送通道,密封性更好,有利于产生更加丰富细腻的泡沫。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0023]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体控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液体拉引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体补入路径及出料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8]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新型泡沫泵包括泵体1、螺圈2、气体控制件3、液体拉引套4、液活塞5、拉液柱6、内活塞7、弹性件8及弹珠9。
[0029]
上述泵体1上端连接于螺圈2上,螺圈2用于将泡沫泵连接在瓶体上。泵体1的内腔分隔为上下排布的气泵室1a、液泵室1b,泵体1上部的侧壁上开有回气孔11。气体控制件3能上下移动地设于泵体1顶部,且气体控制件3顶部具有能伸出螺圈2的输出端31,螺圈2顶部设于用于按压的头帽21,该头帽21能相对于螺圈2上下移动,头帽21与气体控制件3相连接且具有与气体控制件3的输出端31相连通的出液通道22。气体控制件3的具有位于中央部位下向下延伸的内套32及间隔布置在该内套32上部外周的外套33,内套32与外套33形成的结构横街面呈∩形,外套33侧壁上开有第一透气口331,内套32下端开有自下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二透气口321。
[0030]
上述液体拉引套4设于泵体1的气泵室1a中且下端靠近液泵室1b的上端布置,液体拉引套4的上端与气体控制件3内套32的下端相插配连接并随气体控制件3上下移动,液体拉引套4的上端与气体控制件3内套32之间共同围合成气液混合腔30。液体拉引套4上部的外周向外延伸形成有横截面呈u形的装配槽41,装配槽41外周壁继续水平延伸形成托板42。气体控制件3内套32的下端插置在该装配槽41中且与装配槽41的内底壁相抵。
[0031]
本实施例的液活塞5能上下移动地设于液泵室1b上端口处且上端伸入液体拉引套4的下端口中,液活塞5下部的上端面与液体拉引套4下端相对应并能在液体拉引套4的压迫下向下移动。拉液柱6设于液体拉引套4中且下端与液活塞5相连接、用于带动液活塞5上移,拉液柱6带动液活塞5上移状态下将液活塞5的内通道关闭;拉液柱6外周壁与液体拉引套4内周壁之间的缝隙构成供液泵室1a的液体进入气液混合腔30的通道。液活塞5中设置有一内台阶51,拉液柱6的下端具有位于该内台阶51下侧且能在上行状态下与内台阶51相抵进而驱动液活塞5上行的柱塞61。该结构便于驱动液活塞移动并在合适的状态下使液体进入气液混合腔。
[0032]
本实施例的内活塞7能上下移动地设于泵体1的气泵室1a中,内活塞7的内圈71与气体控制件3的外套33内壁相贴紧且用于将第一透气口331打开或封闭。内活塞7的外圈72与泵体1内壁相贴紧且用于将回气孔11打开或关闭。内活塞7的下壁面上在对应内圈71处设置有向下延伸并与液体拉引套4的相抵的装配圈73,该装配圈73的底部边缘开有第三透气口731,内活塞7的内壁上设置有斜向下延伸插置在u形装配槽41中且与内套32外周壁相贴紧的密封片74,该密封片74上开有第四透气口741。
[0033]
本实施例的弹性件8为弹簧,设于泵体1中,两端分别抵靠在泵体1中部内壁与液体拉引套4下端面之间,使液体拉引套4始终保持向上移动的趋势。为了提高瓶体内液体的密封性,泵体1下端设置有能将液泵室1b的下端口打开或关闭的弹珠9。
[0034]
在本实施例中,气体控制件3的内套32中设置有能将气液混合腔30与其上方的输出端31分隔开的隔板34,且该隔板34上开有泡沫出口341。该结构可减少气液混合腔30与其输出口之间的连通截面,有利于提高泡沫质量。隔板34的下壁面设置有多块间隔布置的筋
板342,该筋板342有利于提高气液混合效果,进而提高泡沫质量。
[0035]
气体控制件3外套33的下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能与螺圈2的内顶壁边缘相抵的外环圈35。该结构可在不使用状态下防止空气从螺圈2与头帽21的间隙处进行瓶体内,起到保护瓶体中内容物的作用。
[0036]
为了便于装配,泵体1中部设置有能将液活塞5上行的位置进行限位的卡圈12,液体拉引套4的下部能上下移动地插置在该卡圈12中。
[0037]
使用本实施例的泡沫泵时,按下头帽21,头帽21带动气体控制件3、液体拉引套4向下移动,液活塞5和内活塞7受摩擦力作用直至液体拉引套4、气体控制件3平面抵住它们时才一起向下运动;内活塞7上沿和气体控制件3内平面相抵,将第一透气口331堵住,以防止气泵室1a中的气体溢散到空气中;同时,拉液柱6在液体拉引套4的带动下向下移动,拉液柱6底部避让开液活塞5内平面,液体通道打开,但此时弹珠9堵住了泵体进液孔;
[0038]
接着,按压头帽21继续下移,气泵室1a内的气体受到内活塞7的挤压,通过第三透气口731、第四透气口741、第二透气口321进入到气液混合腔30;同时,液泵室1b内的液体受到液活塞5的挤压,进入到气液混合腔30,气体和液体在气液混合腔30内初步混合,形成气泡;气泡经由气体控制件3内筋板342之间的间隙,再经过泡沫出口341,形成泡沫,再经过网柱35分割形成绵密的泡沫,泡沫通过头帽21的出液口流出;
[0039]
松开头帽21,头帽21、网柱35、气体控制件3和液体拉引套4在弹簧回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到原始状态;在此过程中,内活塞7下移回到原始状态,气体控制件3上的第一透气口331打开,外部空气通过第一透气口331补充到气泵室1a;同时,液活塞5下移,拉液柱6底部的柱塞61和液活塞5内台阶51相抵,防止泡沫回流;之后,拉液柱6拉着液活塞上移,这样液活塞5在拉液柱6的拉力下复位到原始状态;弹珠9上浮,容器内的液体被吸入到液泵室1b;
[0040]
外部空气通过头帽21与螺圈2之间的间隙,再通过泵体1上的回气孔11补充到容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