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升降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50729发布日期:2021-03-02 20:42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升降梯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力发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升降梯。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迅猛发展,风力发电机(简称风机)单机容量越来越大。相应地,塔筒内的升降梯开始采用大轿厢大载重的升降梯。现有的用于风机塔筒内升降梯均为长方体,而风机的塔筒内壁均为圆弧形状,因此现有技术的升降梯往往不能充分适应由塔筒内壁限定的、不规则的升降梯通道形式。或者说,在升降梯通道限定的情况下,现有的长方体升降梯的轿厢大小也受限,无法进一步增加其载重。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升降梯,通过将升降梯的轿厢设计为特殊的五棱柱形,从而能够适应不规则的升降梯通道,并尽可能地增加其尺寸和载重,且更具美感和设计感。
[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升降梯,其升降梯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由塔筒内壁所限定,所述升降梯的轿厢大致为五棱柱形,其横截面为五边形,所述五边形由矩形截去靠近所述塔筒内壁的一个直角而得到,所述直角的斜边与所述矩形中与所述直角相对的对角线大致平行。
[0005]
进一步地,上述“大致平行”是指所述直角的斜边与所述矩形中与所述直角相对的对角线之间的夹角小于5度,更优选地,小于3度。也就是说,截去直角时,应尽量保持其斜边与矩形的一条对角线平行,这样可以使得升降梯的重心始终大致位于矩形的另一条对角线上,这样可为钢丝绳位置的设计提供便利,并尽可能保持升降梯运行的平稳性。
[0006]
进一步地,在所述直角的斜边所在侧面的四个角上分别安装有滚轮,用于防止升降梯轿厢晃动时与塔筒内壁产生滑动摩擦。升降梯静止时,滚轮距离塔筒内壁的距离为1~10cm。
[0007]
进一步地,在上述对角线所在的纵剖面的四个角上分别安装有一组导向轮,导向轮一组为两个,两个导向轮将通道壁上的导向轨道夹持,可以沿着导向轨道升降,从而起到导向的作用。
[0008]
进一步地,轿厢门位于矩形中未被截角的两条边之一所在的侧面上,轿厢门与升降梯通道内壁上安装的安全爬梯之间的距离小于1m,更优选地,小于0.5m。
[0009]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升降梯的有益技术效果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010]
(1)在升降梯通道不规则且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将升降梯的轿厢设计为特殊的五棱柱形,从而能够适应不规则的升降梯通道,并尽可能地增加其尺寸和载重。
[0011]
(2)打破现有技术中对升降梯形状设计的惯性思维,本实用新型特殊的五棱柱形的轿厢设计更具美感和设计感。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用于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升降梯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用于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升降梯及其升降梯通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下述的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15]
如图1-2所示,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升降梯3的升降梯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由塔筒内壁1所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梯通道由塔筒内壁1和通道壁2共同限定,其横截面为不规则形状。
[0016]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升降梯3的轿厢大致为五棱柱形,其横截面为五边形abcef,所述五边形abcef由矩形abcd截去靠近塔筒内壁1的直角∠edf而得到,直角∠edf的斜边ef与矩形abcd中与直角∠edf相对的对角线ac大致平行。
[0017]
上述“大致平行”是指直角∠edf的斜边ef与矩形abcd中与直角∠edf相对的对角线ac的夹角小于5度,更优选地,小于3度。截去直角∠edf时,尽量保持其斜边ef与矩形abcd的对角线ac平行,这样可以使得升降梯的重心始终大致位于对角线bd上,这样可为钢丝绳位置的设计提供便利,并尽可能保持升降梯运行的平稳性。
[0018]
在直角∠edf的斜边ef所在侧面的四个角上分别安装有滚轮32(图1中仅示出了安装滚轮32的支架),用于防止升降梯轿厢晃动时与塔筒内壁1产生滑动摩擦。升降梯静止时,滚轮32距离塔筒内壁1的距离为1~10cm。
[0019]
在对角线ac所在的纵剖面的四个角上分别安装有导向轮31,导向轮31一组为两个,两个导向轮31将通道壁2上的导向轨道21夹持,可以沿着导向轨道21升降,从而起到导向的作用。
[0020]
轿厢门33位于矩形abcd中未被截角的边ab或bc所在的侧面上,本实施例是位于bc所在的侧面上,轿厢门33与通道壁2上安装的安全爬梯22之间的距离小于1m,更优选地,小于0.5m。
[0021]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