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送机械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工业自动化传送机械装置。
背景技术:[000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自动化输送装置也在不断的改进,通常工业自动化输料装置分为带式输送、斗式输送、螺杆螺旋输送以及气流输送等,这几种输送装置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等多个行业中,能够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省时省力,安全高效的使用效果,同时也降低了生产工序的经济投入。
[0003]
带式输送是最常见的传送方式,但是现有的带式输送装置在使用时不能调节两端的传送高度,无法将传送带的两端进行调高或降低,导致在一些特殊的需要升高或降低传送高度的作业线上无法进行调节,满足不了作业线的传送需求,造成使用不便。
[0004]
因此,需要一种工业自动化传送机械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0005]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业自动化传送机械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带式输送装置在使用时不能调节两端的传送高度,无法将传送带的两端进行调高或降低,导致在一些特殊的需要升高或降低传送高度的作业线上无法进行调节,满足不了作业线的传送需求,造成使用不便的问题。
[0007]
(二)技术方案
[0008]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业自动化传送机械装置,包括两个u形支撑板,两个所述u形支撑板的前后侧内壁均通过轴承一固定连接有转轴一和转轴二,两个所述转轴一上均固定连接有旋转筒一,两个所述旋转筒一上传动连接有传送带一,两个所述转轴二上均固定连接有旋转筒二,两个所述旋转筒二分别与传送带二的一端传动连接,两个所述传送带二的另一端均与旋转筒三传动连接,两个所述旋转筒三内均固定连接有转轴三,两个所述转轴一的前端均固定连接有皮带轮一,两个所述皮带轮一均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有皮带轮二,且两个皮带轮二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转轴二的前端,两个所述u形支撑板的底端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四个所述支撑腿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靠前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传动轮,所述传动轮通过三角带与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从动轮固定连接在左侧转轴一的前端,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横板,两个所述横板的上表面相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两个所述横板的上表面较远的一侧均开设有t形滑槽,所述t形滑槽内滑动连接有t形滑块,所述t形滑块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的前后端均通过轴承二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左侧和右侧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均通过轴承三分别与左右侧的转轴三固定连接。
[0009]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前端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且控制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驱
动电机和电动推杆的输入端电连接。
[0010]
优选的,左侧和右侧所述转轴二与转轴三的前后端均通过轴承四分别与限位板的两端固定连接。
[0011]
优选的,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分别与相对应的t形滑块固定连接。
[0012]
(三)有益效果
[00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
1、该工业自动化传送机械装置,通过设置的转轴二、旋转筒二、传送带二、旋转筒三、转轴三、横板、电动推杆、t形滑槽、t形滑块、支撑杆和连接杆之间的相互配合,当需要对该装置两侧的传送带二的高度进行调整时,可通过电动推杆推动或拉动t形滑块在t形滑槽内进行左右的滑动,t形滑块通过支撑杆带动连接杆的底端向左或向右滑动,连接杆的另一端可带动传送带二的外侧端上升或下降,进而实现对两个传送带二相背端的高度进行调整,能够满足作业线上需要升高或降低传送高度的特殊要求,满足作业线的传送需求,方便使用。
[0015]
2、该工业自动化传送机械装置,通过设置的皮带轮一、皮带轮二、皮带、从动轮、驱动电机、传动轮和三角带之间的相互配合,只需一个驱动电机就能够带动传送带一和两个传送带二进行同向的传送作业,且两个传送带二的相背端在调整高度后也能够进行同向的传送作业,方便使用的同时降低了该传送机械装置的制造成本,利于对该传送机械装置进行推广。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中:1 u形支撑板、2转轴一、3转轴二、4旋转筒一、5传送带一、6旋转筒二、7传送带二、8旋转筒三、9转轴三、10皮带轮一、11皮带轮二、12皮带、13从动轮、14支撑腿、15支撑板、16支撑柱、17驱动电机、18传动轮、19三角带、20横板、21电动推杆、22 t形滑槽、23 t形滑块、24支撑杆、25连接杆、26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工业自动化传送机械装置,包括两个u形支撑板1,u形支撑板1通过轴承一对转轴一2和转轴二3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且u形支撑板1的底端通过与支撑腿14的固定连接,可对该装置的零部件起到连接作用,保证该装置的结构性,两个u形支撑板1的前后侧内壁均通过轴承一固定连接有转轴一2和转轴二3,转轴一2和转轴二3分别对旋转筒一4和旋转筒二6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两个转轴一2上均固定连接有旋转筒一4,两个旋转筒一4上传动连接有传送带一5,两个转轴二3上均
固定连接有旋转筒二6,两个旋转筒二6分别与传送带二7的一端传动连接,两个传送带二7的另一端均与旋转筒三8传动连接,两个旋转筒三8内均固定连接有转轴三9,两个转轴三9分别对两个传送带二7的相背端起到支撑作用,两个转轴一2的前端均固定连接有皮带轮一10,当转轴一2旋转时,皮带轮一10通过皮带12与皮带轮二11的传动连接,能够带动两个转轴二3旋转,两个转轴二3可带动两个旋转筒二6旋转,进而实现带动两个传送带二7进行旋转,两个皮带轮一10均通过皮带12传动连接有皮带轮二11,且两个皮带轮二11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转轴二3的前端,两个u形支撑板1的底端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14,支撑腿14对u形支撑板1和支撑板15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四个支撑腿14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5,支撑板15对支撑柱16和两个横板20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支撑板15的上表面靠前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6,支撑柱16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17,驱动电机17的输出轴通过传动轮18、三角带19和从动轮13的传动连接,能够带动左侧的转轴一2旋转,进而实现带动传送带一5进行传送作业,驱动电机17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传动轮18,传动轮18通过三角带19与从动轮13传动连接,从动轮13固定连接在左侧转轴一2的前端,支撑板15的左右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横板20,两个横板20的上表面相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21,电动推杆21输出端伸出或缩进,带动t形滑块23在t形滑槽22内进行左右的滑动,t形滑块22通过支撑杆24带动连接杆25的底端向左或向右滑动,连接杆25的另一端可带动转轴三9进行上升会下降,进而实现传送带二7的外侧端上升或下降,进而实现对两个传送带二7相背端的高度进行调整,能够满足作业线上需要升高或降低传送高度的特殊要求,满足作业线的传送需求,方便使用,两个横板20的上表面较远的一侧均开设有t形滑槽22,t形滑槽22内滑动连接有t形滑块23,t形滑块2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4,两个支撑杆24的前后端均通过轴承二与连接杆25的一端固定连接,左侧和右侧两个连接杆25的另一端均通过轴承三分别与左右侧的转轴三9固定连接。
[0022]
支撑柱16的前端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且控制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驱动电机17和电动推杆21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便于对驱动电机17和电动推杆21进行控制,满足使用时的需求。
[0023]
左侧和右侧转轴二3与转轴三9的前后端均通过轴承四分别与限位板26的两端固定连接,限位板26可对转轴二3和转轴三9之间的距离进行固定,避免转轴二3和转轴三9在传送带二7的拉动下相互靠近,保证该装置的结构性。
[0024]
电动推杆21的输出端分别与相对应的t形滑块23固定连接,电动推杆21可推动t形滑块23在t形滑槽22内进行左右的滑动,实现对支撑杆24的位置进行左右的调整。
[0025]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步骤为:
[0026]
s1、当需要对两个传送带二7的相背端进行高度调整时,首先可通过控制开关控制左侧和右侧的电动推杆21输出端伸出或缩进,带动t形滑块23在t形滑槽22内进行左右的滑动,t形滑块22通过支撑杆24带动连接杆25的底端向左或向右滑动,连接杆25的另一端可带动转轴三9进行上升会下降,进而实现传送带二7的外侧端上升或下降,进而实现对两个传送带二7相背端的高度进行调整,根据使用需求调整;
[0027]
s2、当对传送带二7的高度调整完成后,可通过控制开关启动驱动电机17,驱动电机17的输出轴通过传动轮18、三角带19和从动轮13的传动连接,能够带动左侧的转轴一2旋转,转轴一2可带动旋转筒一4旋转,旋转筒一4带动传送带一5旋转,传送带一5的右侧可带
动右侧的转轴一2旋转,通过在两个转轴一2的前端固定连接的皮带轮一10通过皮带12与皮带轮二11的传动连接,能够带动两个转轴二3旋转,转轴二3可通过销轴筒二6带动传送带二7旋转,进而实现传送带一5和传送带二7进行同向的传送作业。
[0028]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