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玻璃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50607发布日期:2021-07-06 19:3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玻璃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玻璃瓶。


背景技术:

2.汉代开始出现了玻璃容器,如河北满城刘胜墓中便出土口径达19公分多的玻璃盘和长13.5公分、宽10.6公分的玻璃耳杯。汉代中西交通发达,域外玻璃当会传入中国,过去学界认为玻璃器在古代十分稀少,故应该只有少数统治阶级才可能拥有及使用,玻璃瓶是我国传统的饮料或酒水等包装容器,玻璃也是一种很有历史的包装材料。
3.目前,玻璃瓶主要用于饮料或酒水包装和存放,然而现有的酒水玻璃瓶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现有的酒水玻璃瓶强度较差,以至于在人员再醉酒的情况下,酒瓶容易发生桌面坠落或倾倒的现象,强度较差的玻璃瓶容易出现破碎现象,不仅容易造成酒水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人员的伤害,严重的降低了酒水玻璃瓶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高强度玻璃瓶,解决了现有的酒水玻璃瓶强度较差,以至于容易发生酒桌坠落破裂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玻璃瓶,包括瓶身和瓶盖;
6.所述瓶身的顶部顶部设置有瓶嘴,所述瓶身的外表面开设有凹型槽,所述瓶身的顶部的两侧和底部的两侧均设置为弧形面,所述瓶身内壁底部的两侧和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倾斜块;
7.所述瓶身的底部设置有瓶底,所述瓶底的底部开设有加强槽,所述加强槽的内壁的底部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加强块,两个所述加强块相离的一侧分别固定于所述加强槽的内壁的顶部和底部;
8.所述加强槽的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v型块,两个所述v型块相对的一侧分别固定于所述凸块的两侧;
9.所述瓶盖的内表面设置有弹性密封套,所述瓶盖的内壁的顶部设置有弹性密封垫;
10.通过凹型槽的开设,可以对瓶身的接触面进行收缩,避免瓶身与地面进行撞击接触,进而保证了瓶身不会发生接触所形成的撞击破碎,而且通过瓶身的顶部的两侧和底部的两侧均设置为弧形面,有效的提高了接触角的接触面,进而便于将坠落所形成的力度进行疏散,提高了防坠落和防撞击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玻璃瓶的强度。
11.优选的,所述凹型槽的内壁的顶部和底部之间设置有连接块。
12.优选的,所述瓶身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瓶嘴的外表面设置有三角环形块。
13.优选的,所述瓶盖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垫板,两个所述垫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v型板,两个所述v型板相离的一侧的底部均设置有锁紧块。
14.优选的,所述瓶盖的顶部设置有拉环,两个所述锁紧块相离的一侧均设置为弧形
面。
15.优选的,所述瓶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环形块,所述环形块的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插孔。
16.优选的,所述瓶嘴的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板,两个所述活动板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推动块。
17.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玻璃瓶有如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强度玻璃瓶,通过加强槽的设置,有效的增强了玻璃瓶底部的坚固性,并且通过v型块、凸块和加强块的组合,提高了玻璃瓶的强度,具有较好的耐摔、耐撞效果,通过凹型槽的开设,可以对瓶身的接触面进行收缩,避免瓶身与地面进行撞击接触,进而保证了瓶身不会发生接触所形成的撞击破碎,而且通过瓶身的顶部的两侧和底部的两侧均设置为弧形面,有效的提高了接触角的接触面,进而便于将坠落所形成的力度进行疏散,提高了防坠落和防撞击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玻璃瓶的强度。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玻璃瓶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的瓶身的结构剖视图;
21.图3为图1所示的瓶底的结构仰视图;
22.图4为图1所示的瓶盖的结构剖视图;
23.图5为图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24.图中标号:1、瓶身,2、瓶盖,3、瓶嘴,4、凹型槽,5、瓶底,6、加强槽,7、凸块,8、加强块,9、v型块,10、弹性密封套,11、弹性密封垫,12、连接块,13、倾斜块,14、三角环形块,15、垫板,16、v型板,17、锁紧块,18、拉环,19、环形块,20、插孔,21、活动板,22、推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6.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玻璃瓶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瓶身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瓶底的结构仰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瓶盖的结构剖视图;图5为图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高强度玻璃瓶包括瓶身1和瓶盖2;
27.所述瓶身1的顶部顶部设置有瓶嘴3,所述瓶身1的外表面开设有凹型槽4,所述瓶身1的顶部的两侧和底部的两侧均设置为弧形面,所述瓶身1内壁底部的两侧和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倾斜块13;
28.所述瓶身1的底部设置有瓶底5,所述瓶底5的底部开设有加强槽6,所述加强槽6的内壁的底部设置有凸块7,所述凸块7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加强块8,两个所述加强块8相离的一侧分别固定于所述加强槽6的内壁的顶部和底部;
29.所述加强槽6的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v型块9,两个所述v型块9相对的一侧分别固定于所述凸块7的两侧;
30.所述瓶盖2的内表面设置有弹性密封套10,所述瓶盖2的内壁的顶部设置有弹性密封垫11;
31.通过凹型槽4的开设,可以对瓶身1的接触面进行收缩,避免瓶身1与地面进行撞击接触,进而保证了瓶身1不会发生接触所形成的撞击破碎,而且通过瓶身1的顶部的两侧和底部的两侧均设置为弧形面,有效的提高了接触角的接触面,进而便于将坠落所形成的力度进行疏散,提高了防坠落和防撞击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玻璃瓶的强度;
32.通过加强槽6的设置,有效的增强了玻璃瓶底部的坚固性,并且通过v型块9、凸块7和加强块8的组合,提高了玻璃瓶的强度,具有较好的耐摔、耐撞效果;
33.弹性密封垫11和弹性密封套10的设置,不仅可以对瓶嘴3的开口位置进行挤压密封,而且可以对瓶嘴3的外表面进行包裹,有效的提高了玻璃瓶的密封性。
34.所述凹型槽4的内壁的顶部和底部之间设置有连接块12;
35.连接块12的设置,用于提高了瓶身的强度,进一步提高玻璃瓶的使用寿命。
36.所述瓶身1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瓶嘴3的外表面设置有三角环形块14;
37.三角环形块14的设置,有效的加大了瓶嘴3的硬度,进一步加大了玻璃瓶的强度。
38.所述瓶盖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垫板15,两个所述垫板15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v型板16,两个所述v型板16相离的一侧的底部均设置有锁紧块17;
39.v型板16和锁紧块17的设置,用于插入到插孔20中,使得瓶盖2与瓶嘴3进行连接,v型板16、锁紧块17、活动板21和推动块22采用同一材质。
40.所述瓶盖2的顶部设置有拉环18,两个所述锁紧块17相离的一侧均设置为弧形面;
41.拉环18的设置,为操作人员提供一个施加力度的位置,便于工作人工通过手指将失去卡紧的瓶盖2进行拨动,进行瓶盖2与瓶嘴3的分离,弧形面的设置,便于锁紧块更好的插入到插孔20中。
42.所述瓶嘴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环形块19,所述环形块19的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插孔20;
43.插孔20的设置,便于v型板16和锁紧块17的插入,从而便于锁紧块17与环形块19进行卡紧,进而保证瓶盖2与瓶嘴3连接后的稳定性。
44.所述瓶嘴3的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板21,两个所述活动板21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推动块22;
45.通过推动块22的向锁紧块17的位置运动,进而可以使锁紧块17进行推动,从而便于锁紧块17失去与环形块19的卡紧,活动板21采用可弯折的塑料材质。
4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玻璃瓶的工作原理如下:
47.通过凹型槽4的开设,可以对瓶身1的接触面进行收缩,避免瓶身1与地面进行撞击接触,进而保证了瓶身1不会发生接触所形成的撞击破碎,而且通过瓶身1的顶部的两侧和底部的两侧均设置为弧形面,有效的提高了接触角的接触面,进而便于将坠落所形成的力度进行疏散,提高了防坠落和防撞击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玻璃瓶的强度;通过加强槽6的设置,有效的增强了玻璃瓶底部的坚固性,并且通过v型块9、凸块7和加强块8的组合,提高了玻璃瓶的强度,具有较好的耐摔、耐撞效果;
48.通过将瓶盖2套在瓶嘴3的顶部,并且将两个v型板16和两个锁紧块17插入到插孔20中,使得锁紧块17与环形块19形成卡紧,保证其稳定性,并且弹性密封垫11和弹性密封套10的设置,不仅可以对瓶嘴3的开口位置进行挤压密封,而且可以对瓶嘴3的外表面进行包裹,而且拆卸时,通过手指拨动两个活动板,使得两个推动块向锁紧块的位置运动,便于锁
紧块17失去与环形块19的卡紧,再拉环18的设置,为操作人员提供一个施加力度的位置,从而将瓶盖2与瓶嘴3进行分离,操作简单,便于使用,而且密封性强。
49.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玻璃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0.通过加强槽6的设置,有效的增强了玻璃瓶底部的坚固性,并且通过v型块9、凸块7和加强块8的组合,提高了玻璃瓶的强度,具有较好的耐摔、耐撞效果,通过凹型槽4的开设,可以对瓶身1的接触面进行收缩,避免瓶身1与地面进行撞击接触,进而保证了瓶身1不会发生接触所形成的撞击破碎,而且通过瓶身1的顶部的两侧和底部的两侧均设置为弧形面,有效的提高了接触角的接触面,进而便于将坠落所形成的力度进行疏散,提高了防坠落和防撞击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玻璃瓶的强度。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