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66407发布日期:2021-03-16 22:28阅读:74来源:国知局
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绑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不仅方便了公众出行,减缓了交通拥堵,而且降低了因汽车尾气带来的环境污染,满足国内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已成为绝大多数市民出行方式,国内各省市也在积极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各城市是否有轨道交通已成为判别一二线城市的重要依据。

轨道交通线缆铺设,一般采用隧道内/高架区间电缆支架铺设形式,因此光电缆需要在支架上进行绑扎。对线缆进行绑扎需要使用大量的电缆扎带,使用电缆扎带对线缆进行绑扎时,需要根据各类线缆型号及粗细不同进行归类,归类后确认需要使用的各类扎带型号,并根据线缆数量及长度确定各型号扎带的使用数量。

通常,使用扎带绑扎线缆后需要将多余的扎带裁剪,例如绑扎光缆后扎带会预留很长一截,只能裁剪后丢弃,不能重复使用;且裁剪下的扎带头需要整理搜集,并带出区间才能丢弃,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侧边开口,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内设有用于固定扎带束带一端的固定装置;

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上下两端开口,所述第二固定部内固定有卡扣装置,所述卡扣装置包括支撑框架、连接轴、止动爪和驱动手柄,所述支撑框架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开设通孔,所述连接轴通过通孔与所述支撑框架铰接,所述驱动手柄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外部,且与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止动爪位于所述支撑框架内,且与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框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内壁上,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固定部外,所述驱动手柄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为与扎带束带上的齿相配合的卡爪,所述卡爪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为卡扣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侧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的外部设有多个滑道,所述滑道与所述凹槽垂直,所述滑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侧壁上,所述滑道内配合设置有限位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含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第一固定部侧边开口,内设有用于固定扎带束带一端的固定装置,扎带束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部内,第二固定部的上下两端开口,所述第二固定部内固定有卡扣装置,扎带束带的另一端穿过要固定的线缆等插入第二固定部内,通过卡扣装置固定,将线缆缠绕固定。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扎带束可以直接采用一盘,需要使用时将其一端插入第一固定部内,再根据需要束缚的线缆的粗细程度选择扎带束的长度,截取扎带束,将扎带束的另一端插入第二固定部内固定住。

3、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扎带插头与扎带束分离,可直接使用整盘扎带束,根据实际需要截取扎带束长度,无需将线缆归类并进行数量统计后再采购扎带,节省了材料使用和人工费用,提高了效率。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可拆卸连接,当线缆固定不合适,扎带束带又较紧不方便拆卸时,可将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拆开,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的卡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的第二固定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的滑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的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第一固定部、11-卡爪、2-第二固定部、21-凹槽、22-滑道、3-卡扣装置、31-支撑框架、32-连接轴、33-止动爪、34-驱动手柄、4-扎带束带、5-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附图1、2、3,所示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式编码扎带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内部结构示意图、卡扣装置示意图。由附图1、2、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万用编码扎带装置,包括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所述第一固定部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部1的侧边开口,且所述第一固定部1内设有用于固定扎带束带4一端的固定装置;

所述第二固定部2的上下两端开口,所述第二固定部2内固定有卡扣装置3,所述卡扣装置3包括支撑框架31、连接轴32、止动爪33和驱动手柄34,所述支撑框架31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开设通孔,所述连接轴32通过通孔与所述支撑框架31铰接,所述驱动手柄34位于所述支撑框架31的外部,且与所述连接轴3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止动爪33位于所述支撑框架31内,且与所述连接轴32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框架31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的内壁上,所述连接轴3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固定部2外,所述驱动手柄34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的外部。

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内的固定装置为与扎带束带4上的齿相配合的卡爪11,所述卡爪11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的内壁上。所述卡扣装置3与皮带的自动扣结构类似,止动爪33和驱动手柄34为联动结构,工作人员扣动驱动手柄34时,连接轴32转动,带动止动爪33远离扎带束带4上的两齿之间,从而使扎带束带4从第二固定部2内抽出。

实际使用时,可使用一整盘扎带束带4,如图4所示,将扎带束带4的一端伸入第一固定部1内,利用卡爪11将扎带束带4的一端固定住,然后根据需要固定写线缆的粗细程度,判断需要的扎带束带4的长度,根据需要截取扎带束带4,将截取的扎带束带4的另一端伸入第二固定部2内,利用卡扣装置3将扎带束带4固定住,扎带束带4伸入支撑框架31内、支撑框架31的侧壁与止动爪33之间,随着扎带束带4的伸入,止动爪33卡入扎带束带4的相邻两个齿之间,防止扎带束带4回退,将扎带束带4固定住,若线缆固定不合适,需要将扎带束带4拆卸时,手动扣动驱动手柄34,驱动手柄34带动连接轴32转动,从而带动止动爪33的端部从扎带束带4的两个齿之间离开,不再阻止扎带束带4从第二固定部2内上下移动,从而可以将扎带束带4从第二固定部2中抽出,重新固定。

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扎带插头与扎带束分离,可直接使用整盘扎带束,根据实际需要截取扎带束长度,无需将线缆归类并进行数量统计后再采购扎带,节省了材料使用和人工费用,提高了效率。

进一步,为了避免线缆固定不合适而扎带束带4又较紧不方便拆开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之间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所述第二固定部2的侧面设置有凹槽21,所述第一固定部1的一端位于所述凹槽21内,所述凹槽21的外部设有多个滑道22,所述滑道22与所述凹槽21垂直,所述滑道2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固定部1的侧壁上,所述滑道22内配合设置有限位块5。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的左右两端设置为开口,第二固定部2的上下两端设置为开口,第二固定部2的右侧设置凹槽21,第一固定部1的左侧开口与凹槽21配合,第一固定部1的左侧插入凹槽21内,第二固定部2的右侧、凹槽21的外部设置滑道22,如附图6所示,滑道22呈“凸”字型结构,第一固定部1的上、下、前、后壁的外表面上,同样设置有滑道22,或者可以理解为滑道22一直延伸至第一固定部1的侧壁上,限位块5的结构与滑道22配合,如附图7所示,限位块5同样为“凸”字型结构,限位块5沿滑道22伸入第一固定部1的侧壁上,第二固定部2的上下前后侧壁上同时设置用于防止限位块5从滑道22脱出的限位件,本申请实施例对限位件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以实现阻止限位块5滑出为准。限位块5防止第一固定部1从第二固定部2的凹槽21内脱出,同时,凹槽21限制第一固定部1在第二固定部2侧壁上的上下左右一定,从而将第一固定部1与第二固定部2固定连。需要拆卸时将限位块5从滑道22内抽出,然后将第一固定部1从凹槽21内抽出即可,使用方便。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也可以设置为卡扣装置3,与第二固定部2内的卡扣装盒子3相同,使扎带束带4的两端均可取出,更方便使用。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