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失效电梯安全钳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52178发布日期:2021-01-26 21:26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防失效电梯安全钳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失效电梯安全钳及电梯。


背景技术:

[0002]
电梯是人们常用的运输设备,特别是高层建筑都在使用的轿厢电梯,现有的轿厢电梯都设有安全钳,但是一般一根导轨对应设置一个安全钳,在电梯突然下坠的时候,安全钳会相互靠拢夹紧导轨,起到紧急制动的作用,但是由于只有一个安全钳,万一失效对电梯内的乘坐人员的生命会产生很大的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防失效电梯安全钳及电梯,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电梯都只有一副安全钳,安全系数不够的问题。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防失效电梯安全钳,包括提拉杆、主钳体和副钳体,所述副钳体设置在主钳体上方,所述主钳体内设有受提拉杆作用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相互靠拢夹紧导轨的两块主楔块,每块所述主楔块均与一根提拉杆相连,所述副钳体内设有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相互靠拢夹紧导轨的两块副楔块;
[0005]
所述主楔块内开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开口朝向导轨,所述容纳槽内设有滚轮,所述主楔块还开有使容纳槽与竖直方向对应的副楔块相通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内设有顶杆,所述顶杆的底端伸入容纳槽内且连接有圆盘,所述圆盘与滚轮紧密接触,所述顶杆的顶端与螺母螺纹连接,所述副楔块的底部开有与螺母相适配的顶孔,所述顶孔的高度大于螺母的高度。
[0006]
优选的,所述主钳体与副钳体一体设置;或者,主钳体与副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一体设置的主钳体和副钳体具有良好的刚性和连接的稳定性,安全性也较高;分体的主钳体和副钳体适合于对现有设备的改造,也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可以单独更换有故障的主钳体或者副钳体。
[0007]
优选的,所述主钳体内设有主腔室,所述主腔室的内侧壁从下至上逐渐向主腔室中部靠近形成主导向面,所述主腔室内设有两块所述主楔块,两块所述主楔块之间留有让导轨通过的间隙,两块所述主楔块均设有与主导向面相适配的主楔斜面。在主楔块受到向上作用力而运动时,主导向面将于主楔斜面接触,将两个主楔块向中间挤压,使他们相互靠拢抱紧导轨,进行制动。
[0008]
优选的,所述主楔块与导轨相对的面为平面。平面易加工,有利于降低成产成本,而且便于安装。
[0009]
优选的,所述副钳体内设有副腔室,所述副腔室的内侧壁从下至上逐渐向副腔室中部靠近形成副导向面,所述副腔室内设有两块所述副楔块,两块所述副楔块之间也留有让导轨通过的间隙,两块所述副楔块均设有与副导向面相适配的副楔斜面。在副楔块受到主楔块作用力后向上运动,副导向面将于副楔斜面接触,将两个副楔块向中间挤压,使他们
相互靠拢抱紧导轨,进行制动。
[0010]
优选的,所述副楔块与导轨相对的面为平面。
[0011]
优选的,所述提拉杆与对应的主楔块底部固定连接。提拉杆产生向上的推力,将推动主楔块靠拢。
[0012]
优选的,所述螺母横截面为正多边形,所述顶孔横截面与螺母横截面相同,所述螺母的顶部与顶孔的顶部紧密接触。正多边形易于加工且不容易让螺母和顶孔产生打滑。
[0013]
优选的,所述滚轮包括滚轴、芯轴和两个胶轮,所述芯轴固定在滚轴上,所述芯轴两端的滚轴上分别固定一个所述胶轮,其中一个所述胶轮与圆盘紧密接触,所述圆盘的圆心不与胶轮重合,所述芯轴的直径小于胶轮的直径。一个胶轮与圆盘偏心的紧密接触保证胶轮能驱动圆盘转动,从而使螺母相对位置上升,将副钳体顶起,而芯轴直径大于胶轮直径,在滚轮转动时芯轴不会干扰到圆盘的转动。
[0014]
一种电梯,采用上述防失效电梯安全钳。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设置副钳体,在主钳体失效的时候,驱动滚轮继续滚动,滚轮将带动圆盘转动,从而使顶杆发生转动,由于螺母不能转动,所以螺母与顶杆竖直方向上发生移动,将副钳体向上顶,使两个副钳体之间的间距缩小,两个副钳体将抱紧导轨,开始对制动,从而在主钳体失效时副钳体发挥制动效果,确保了轿厢的安全。电梯采用上述结构后,相对于普通电梯在失效时有了双重保障,确保轿厢安全。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失效电梯安全钳的结构视图;
[0017]
图2为图1中a-a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9]
参阅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失效电梯安全钳及电梯的实施例,防失效电梯安全钳,包括提拉杆1、主钳体2和副钳体3,所述副钳体3设置在主钳体2上方,所述主钳体2内设有受提拉杆1作用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相互靠拢夹紧导轨4的两块主楔块5,每块所述主楔块5均与一根提拉杆1相连,所述副钳体3内设有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相互靠拢夹紧导轨4的两块副楔块6;
[0020]
所述主楔块5内开有容纳槽20,所述容纳槽20开口朝向导轨4,所述容纳槽内设有滚轮21,所述滚轮部分伸出容纳槽,以便于后续操作中能与导轨接触带动滚轮转动,所述主楔块5还开有使容纳槽20与竖直方向对应的副楔块6相通的导向孔22,所述导向孔22内设有顶杆23,所述顶杆23的底端伸入容纳槽20内且连接有圆盘24,所述圆盘24与滚轮21紧密接触,所述顶杆23的顶端与螺母25螺纹连接,所述副楔块6的底部开有与螺母25相适配的顶孔26。
[0021]
通过设置副钳体,在主钳体失效的时候,驱动滚轮继续滚动,滚轮将带动圆盘转动,从而使顶杆发生转动,由于螺母不能转动,所以螺母与顶杆竖直方向上发生移动,将副
钳体向上顶,使两个副钳体之间的间距缩小,两个副钳体将抱紧导轨,开始对制动,从而在主钳体失效时副钳体发挥制动效果,确保了轿厢的安全。电梯采用上述结构后,相对于普通电梯在失效时有了双重保障,确保轿厢安全。
[0022]
一般来说最好主钳体2与副钳体3一体制造,这样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对比较高,当然也可以主钳体2和副钳体3分开设置,通过螺栓连接,这样便于对老旧设备改造,也利于降低维护成本。
[0023]
对于主钳体2的结构,主钳体2内设有主腔室7,所述主腔室7的内侧壁从下至上逐渐向主腔室7中部靠近形成主导向面8,所述主腔室7内设有两块所述主楔块5,两块所述主楔块5之间留有让导轨4通过的间隙,两块所述主楔块5均设有与主导向面8相适配的主楔斜面9,所述主楔块5与导轨4相对的面为平面,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主腔室7为只有一个斜面的四棱台,而主楔块5也为只有一个斜面的四棱台,这样的设计在提供给主楔块5横向力的同时还可以控制主楔块5向上运动的轨迹,保证主楔块5不会在运动时发生旋转,使主楔块5的轨道始终平面接触。两块主楔块5之间的间隙在电梯正常运动时让导轨通过,而在需要紧急制动的时候,两块主楔块相互靠拢,间隙逐渐消失。
[0024]
同样对于副钳体3的结构也与主钳体2结构类似,所述副钳体3内设有副腔室10,所述副腔室10的内侧壁从下至上逐渐向副腔室10中部靠近形成副导向面11,所述副腔室10内设有两块所述副楔块6,两块所述副楔块6之间也留有让导轨4通过的间隙,两块所述副楔块6均设有与副导向面11相适配的副楔斜面12,所述副楔块6与导轨4相对的面为平面。
[0025]
而在本设计中,提拉杆1与对应的主楔块5底部固定连接,在发生轿厢坠落时,提拉杆1向上运动,将主楔块5向上推,从而让主楔块5夹紧导轨4进行制动。
[0026]
而为了在顶杆23转动时螺母25不旋转,使螺母25和顶杆23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相对移动,所述螺母25横截面为正多边形,所述顶孔26横截面与螺母25横截面相同,所述螺母25的顶部与顶孔26的顶部紧密接触,一般螺母25横截面为正六边形,为了加长螺母25与顶杆23相对移动距离,可以将螺母25在高度方向上尽量做长,这样就可以获得较长的运动行程。
[0027]
在滚轮21滚动时需要带动圆盘24旋转,所以一般滚轮21包括滚轴27、芯轴28和两个胶轮29,所述芯轴28固定在滚轴27上,所述芯轴28两端的滚轴27上分别固定一个所述胶轮29,其中一个所述胶轮29与圆盘24紧密接触,所述圆盘24的圆心不与胶轮29重合,所述芯轴28的直径小于胶轮29的直径,这样就能在轮滚的胶轮29与导轨4接触旋转时驱动圆盘24也转动,从而带动顶杆23相对螺母25转动。
[0028]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防失效电梯安全钳。
[0029]
使用时,将提拉杆1安装好,如果发生轿厢坠落,提拉杆1推动主楔块5向上运动,两个主楔块5在主导向面8的作用下相互靠拢,夹紧导轨4,这一过程中由于主楔块5向上运动会带动顶杆23也向上运动,同时由于主钳体2抱住导轨4不能立马停住,滚轮21也会发生转动,驱动圆盘24带动顶杆23转动,会使螺母25与顶杆23在竖直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为了消除这些对副楔块6的影响,就是此时副楔块6还不能与导轨4接触,所以要计算好顶孔高度大于螺母高度的数值,也就是顶孔与螺母的高度差大于制动时主楔块上升高度和制动时螺母相对顶杆上升高度的和,在主钳体2制动时副钳体3不发挥作用,降低制动对副钳体3的损耗,当然也可以主钳体2先制动后副钳体3也发挥作用,缩短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如果主钳体2失效,轿厢继续下降,则滚轮21驱动圆盘24继续转动,而顶杆23也相对于螺母25继续转
动,螺母25将向上移动,将副楔块6向上顶起,由于副导向面11与副楔斜面12的相互作用,两块副楔块6之间的间距组件减小,两块副楔块6将抱紧导轨4,开始进行制动,让轿厢停止下落。从而在主钳体2失效后,副钳体3发挥作用,确保电梯安全。
[003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