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67870发布日期:2021-01-08 11:11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装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化设备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外罩的生产过程中,各种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由于外罩的体积庞大,在生产搬运转移过程中,通常采用吊装装置辅助转移,这极大提高了转移效率,降低了人为劳动强度;但受到现有的外罩吊装装置的结构限制,在吊装过程中很容易由于外罩重心不稳而产生晃动,这种晃动的发生对吊装过程不利,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发生不可预测的事故。因此,为避免外罩吊装过程中发生晃动,提供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以解决在对外罩的吊装过程中外罩重心不稳容易产生晃动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所述吊装装置包括:

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一耳片,两个第一耳片之间固定连接有吊杆,所述吊杆用于与外部吊钩配合;

在两个第一耳片的底部下方水平固定设置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的所在平面垂直于第一耳片的所在平面,所述支撑平台用于支撑第一耳片;

在所述支撑平台的下方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在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下方设置液压伸缩系统;

所述液压伸缩系统包括液压缸和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缸的上端与液压伸缩杆连接,所述液压伸缩杆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第一固定件;

在所述液压缸的下方固定设置圆盘,在所述圆盘的上方固定设置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内部竖直方向中空,所述液压缸位于第二固定件内;

在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外侧均匀设置若干对第二耳片,每对第二耳片包括两个相对平行的第二耳片,每对第二耳片之间分别固定连接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垂直于第二耳片;

在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外侧均匀固定连接若干对支撑横梁,每对支撑横梁包括两根相对平行的支撑横梁;每对支撑横梁的一端均与第二固定件的外侧固定连接,每对支撑横梁的另一端相互固定连接;支撑横梁的数量与第二耳片的数量相等;

分别在每根支撑横梁的侧面水平设置贯穿的通槽,所述通槽的贯通方向与支撑横梁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通槽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横梁的长度方向平行;每对支撑横梁中两条通槽相对平行;

分别在相对平行的两条通槽内设置第二转轴和第一连接杆,第二转轴和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位于两根支撑横梁的通槽内,第二转轴和第一连接杆分别垂直于两根支撑横梁;

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之间连接转杆,转杆与第一转轴转动连接,转杆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以使支撑横梁、转杆和液压伸缩杆之间形成三角结构;

第二转轴和第一连接杆之间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位于两根支撑横梁之间且与支撑横梁平行,以使转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形成曲柄摇杆结构;

分别在每根第一连接杆的下方固定设置夹爪,以使第一连接杆沿通槽滑动时带动夹爪水平移动;

在圆盘的外侧设置圆环,圆环的内径大于圆盘的外径,圆环位于支撑横梁的下方,所述圆环利用连接螺栓分别与每对支撑横梁固定连接;

圆环的圆心位置、圆盘的圆心位置、第二固定件的中心位置、液压伸缩杆的中轴线位置、第一固定件的中心位置以及支撑平台的中心位置均在竖直方向处于共轴;

吊杆的中轴线与液压伸缩杆的中轴线垂直且共面;每对支撑横梁的中轴线、每根转杆的中轴线以及每根第二连接杆的中轴线均与液压伸缩杆的中轴线相交;

在圆盘的上表面靠近边缘位置固定设置限位杆,限位杆垂直于所述圆盘;在限位杆的外侧滑动套接环套,在第一固定件的外侧固定连接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位于两对第二耳片之间;所述支撑架与环套外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耳片的数量为3对。

优选的,所述吊杆的直径小于第一耳片的高度;所述吊杆的中轴线垂直于第一耳片所在平面。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外侧为正六边形,第二固定件的内径大于液压缸的最大外径,第二固定件的外径小于圆盘的外径。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件的高度小于第一固定件与圆盘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在所述限位杆的底部与圆盘连接处设置支撑底座,用于加强限位杆与圆盘之间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长度大于液压伸缩杆的最大伸长长度。

优选的,所述通槽的最内端竖直方向所在平面位于圆环的边缘外侧。

优选的,所述通槽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杆的长度。

优选的,分别在所述第一耳片的外侧垂直设置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一端与支撑平台的上表面连接,用于提高第一耳片的强度。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利用在两个第一耳片之间设置吊杆,在吊杆下依次设置支撑平台、第一固定件、液压伸缩杆、液压缸和圆盘,在液压缸外侧设置第二固定件,在第一固定件外侧设置第二耳片,第二耳片之间连接第一转轴,第二固定件外侧设置支撑横梁,支撑横梁上开设通槽,支撑横梁之间连接第二转轴和第一连接杆,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连接转杆,第二转轴和第一连接杆之间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下设置夹爪,支撑横梁下方利用连接螺栓固定连接圆环,在圆盘表面设置限位杆,限位杆外侧套接环套,环套利用支撑架与第一固定件连接;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吊装装置能够实现在对外罩的吊装过程中保持外罩重心稳定,不易产生晃动,从而更加安全高效的进行吊装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中a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中位于圆盘上方的局部结构俯视图;

图中:

1、第一耳片;2、吊杆;3、支撑平台;4、第一固定件;5、液压缸;6、液压伸缩杆;7、圆盘;8、第二固定件;9、第二耳片;10、第一转轴;11、支撑横梁;12、通槽;13、第二转轴;14、第一连接杆;15、转杆;16、第二连接杆;17、夹爪;18、圆环;19、连接螺栓;20、限位杆;21、环套;22、支撑架;23、支撑底座;24、加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中a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中位于圆盘上方的局部结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所述吊装装置包括:

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一耳片1,两个第一耳片1之间固定连接有吊杆2,所述吊杆2用于与外部吊钩配合。

在两个第一耳片1的底部下方水平固定设置支撑平台3,所述支撑平台3的所在平面垂直于第一耳片1的所在平面,所述支撑平台3用于支撑第一耳片1。

在所述支撑平台3的下方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4,在所述第一固定件4的下方设置液压伸缩系统。

所述液压伸缩系统包括液压缸5和液压伸缩杆6,所述液压缸5的上端与液压伸缩杆6连接,所述液压伸缩杆6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第一固定件4。

在所述液压缸5的下方固定设置圆盘7,在所述圆盘7的上方固定设置第二固定件8;所述第二固定件8内部竖直方向中空,所述液压缸5位于第二固定件8内。

在所述第一固定件4的外侧均匀设置若干对第二耳片9,每对第二耳片9包括两个相对平行的第二耳片9,每对第二耳片9之间分别固定连接第一转轴10,第一转轴10垂直于第二耳片9。

在所述第二固定件8的外侧均匀固定连接若干对支撑横梁11,每对支撑横梁11包括两根相对平行的支撑横梁11;每对支撑横梁11的一端均与第二固定件8的外侧固定连接,每对支撑横梁11的另一端相互固定连接;支撑横梁11的数量与第二耳片9的数量相等。

分别在每根支撑横梁11的侧面水平设置贯穿的通槽12,所述通槽12的贯通方向与支撑横梁11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通槽12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横梁11的长度方向平行;每对支撑横梁11中两条通槽12相对平行。

分别在相对平行的两条通槽12内设置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第二转轴13位于第一连接杆14内侧,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的两端分别位于两根支撑横梁11的通槽12内,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分别垂直于两根支撑横梁11。

所述第一转轴10与第二转轴13之间连接转杆15,转杆15与第一转轴10转动连接,转杆15与第二转轴13转动连接,以使支撑横梁11、转杆15和液压伸缩杆6之间形成三角结构。

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之间连接第二连接杆16,第二连接杆16位于两根支撑横梁11之间且与支撑横梁11平行,以使转杆15和第二连接杆16之间形成曲柄摇杆结构。

分别在每根第一连接杆14的下方固定设置夹爪17,以使第一连接杆14沿通槽12滑动时带动夹爪17水平移动。

在圆盘7的外侧设置圆环18,圆环18的内径大于圆盘7的外径,圆环18位于支撑横梁11的下方,所述圆环18利用连接螺栓19分别与每对支撑横梁11固定连接。

圆环18的圆心位置、圆盘7的圆心位置、第二固定件8的中心位置、液压伸缩杆6的中轴线位置、第一固定件4的中心位置以及支撑平台3的中心位置均在竖直方向处于共轴。

吊杆2的中轴线与液压伸缩杆6的中轴线垂直且共面;每对支撑横梁11的中轴线、每根转杆15的中轴线以及每根第二连接杆16的中轴线均与液压伸缩杆6的中轴线相交。

在圆盘7的上表面靠近边缘位置固定设置限位杆20,限位杆20垂直于所述圆盘7;在限位杆20的外侧滑动套接环套21,在第一固定件4的外侧固定连接支撑架22,所述支撑架22位于两对第二耳片9之间;所述支撑架22与环套21外侧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利用在两个第一耳片1之间设置吊杆2,在吊杆2下依次设置支撑平台3、第一固定件4、液压伸缩杆6、液压缸5和圆盘7,在液压缸5外侧设置第二固定件8,在第一固定件4外侧设置第二耳片9,第二耳片9之间连接第一转轴10,第二固定件8外侧设置支撑横梁11,支撑横梁11上开设通槽12,支撑横梁11之间连接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13之间连接转杆15,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之间连接第二连接杆16,第二连接杆16下设置夹爪17,支撑横梁11下方利用连接螺栓19固定连接圆环18,在圆盘7表面设置限位杆20,限位杆20外侧套接环套21,环套21利用支撑架22与第一固定件4连接;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吊装装置能够实现在对外罩的吊装过程中保持外罩重心稳定,不易产生晃动,从而更加安全高效的进行吊装操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所述吊装装置包括:

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一耳片1,两个第一耳片1之间固定连接有吊杆2,所述吊杆2用于与外部吊钩配合。

在两个第一耳片1的底部下方水平固定设置支撑平台3,所述支撑平台3的所在平面垂直于第一耳片1的所在平面,所述支撑平台3用于支撑第一耳片1。

在所述支撑平台3的下方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4,在所述第一固定件4的下方设置液压伸缩系统。

所述液压伸缩系统包括液压缸5和液压伸缩杆6,所述液压缸5的上端与液压伸缩杆6连接,所述液压伸缩杆6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第一固定件4。

在所述液压缸5的下方固定设置圆盘7,在所述圆盘7的上方固定设置第二固定件8;所述第二固定件8内部竖直方向中空,所述液压缸5位于第二固定件8内。

在所述第一固定件4的外侧均匀设置若干对第二耳片9,每对第二耳片9包括两个相对平行的第二耳片9,每对第二耳片9之间分别固定连接第一转轴10,第一转轴10垂直于第二耳片9。

在所述第二固定件8的外侧均匀固定连接若干对支撑横梁11,每对支撑横梁11包括两根相对平行的支撑横梁11;每对支撑横梁11的一端均与第二固定件8的外侧固定连接,每对支撑横梁11的另一端相互固定连接;支撑横梁11的数量与第二耳片9的数量相等。

分别在每根支撑横梁11的侧面水平设置贯穿的通槽12,所述通槽12的贯通方向与支撑横梁11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通槽12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横梁11的长度方向平行;每对支撑横梁11中两条通槽12相对平行。

分别在相对平行的两条通槽12内设置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的两端分别位于两根支撑横梁11的通槽12内,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分别垂直于两根支撑横梁11。

所述第一转轴10与第二转轴13之间连接转杆15,转杆15与第一转轴10转动连接,转杆15与第二转轴13转动连接,以使支撑横梁11、转杆15和液压伸缩杆6之间形成三角结构;转杆15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耳片用于分别与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13转动连接,转杆15沿高度方向的上表面具有凹槽,凹槽沿转杆15长度方向设置。

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之间连接第二连接杆16,第二连接杆16位于两根支撑横梁11之间且与支撑横梁11平行,以使转杆15和第二连接杆16之间形成曲柄摇杆结构。

分别在每根第一连接杆14的下方固定设置夹爪17,以使第一连接杆14沿通槽12滑动时带动夹爪17水平移动。

在圆盘7的外侧设置圆环18,圆环18的内径大于圆盘7的外径,圆环18位于支撑横梁11的下方,所述圆环18利用连接螺栓19分别与每对支撑横梁11固定连接。

圆环18的圆心位置、圆盘7的圆心位置、第二固定件8的中心位置、液压伸缩杆6的中轴线位置、第一固定件4的中心位置以及支撑平台3的中心位置均在竖直方向处于共轴。

吊杆2的中轴线与液压伸缩杆6的中轴线垂直且共面;每对支撑横梁11的中轴线、每根转杆15的中轴线以及每根第二连接杆16的中轴线均与液压伸缩杆6的中轴线相交。

在圆盘7的上表面靠近边缘位置固定设置限位杆20,限位杆20垂直于所述圆盘7;在限位杆20的外侧滑动套接环套21,在第一固定件4的外侧固定连接支撑架22,所述支撑架22位于两对第二耳片9之间;所述支撑架22与环套21外侧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耳片9的数量为3对。

其中,所述吊杆2的直径小于第一耳片1的高度;所述吊杆2的中轴线垂直于第一耳片1所在平面。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件8的外侧为正六边形,第二固定件8的内径大于液压缸5的最大外径,第二固定件8的外径小于圆盘7的外径。三对支撑横杆均匀位于正六边形的相隔的三条边外侧,所述第一固定件4为下端开有凹槽的圆柱体状,凹槽为圆形,宽度小于第一固定件4的直径,深度小于第一固定件4的高度,凹槽沿第一固定件4的中轴线轴向设置,凹槽的圆心位于第一固定件4的中轴线上。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件8的高度小于第一固定件4与圆盘7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其中,在所述限位杆20的底部与圆盘7连接处设置支撑底座23,用于加强限位杆20与圆盘7之间的连接。

其中,所述限位杆20的长度大于液压伸缩杆6的最大伸长长度。

其中,所述通槽12的最内端竖直方向所在平面位于圆环18的边缘外侧。

其中,所述通槽12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杆16的长度。

其中,分别在所述第一耳片1的外侧垂直设置加强杆24,所述加强杆24的一端与支撑平台3的上表面连接,用于提高第一耳片1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铜带退火外罩吊装装置,利用在两个第一耳片1之间设置吊杆2,在吊杆2下依次设置支撑平台3、第一固定件4、液压伸缩杆6、液压缸5和圆盘7,在液压缸5外侧设置第二固定件8,在第一固定件4外侧设置第二耳片9,第二耳片9之间连接第一转轴10,第二固定件8外侧设置支撑横梁11,支撑横梁11上开设通槽12,支撑横梁11之间连接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13之间连接转杆15,第二转轴13和第一连接杆14之间连接第二连接杆16,第二连接杆16下设置夹爪17,支撑横梁11下方利用连接螺栓19固定连接圆环18,在圆盘7表面设置限位杆20,限位杆20外侧套接环套21,环套21利用支撑架22与第一固定件4连接;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吊装装置能够实现在对外罩的吊装过程中保持外罩重心稳定,不易产生晃动,从而更加安全高效的进行吊装操作。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外罩吊装装置在使用时,在初始状态时,利用吊钩带动吊杆2从而带动吊装装置整体移动,以3对支撑横梁11为例,此时液压缸5不带动液压伸缩杆6运动,转杆15、支撑横梁11以及液压伸缩杆6之间形成固定三角形状态,第二连接杆16在通槽12内不产生横向移动,夹爪17与支撑横梁11之间保持相对位置静止;在吊装装置移动到外罩上方时,将吊装装置缓慢放置在外罩顶部,由于夹爪17的水平所在位置低于圆盘7或圆环18的位置,且夹爪17最内侧所在竖直平面位于外罩外侧,圆环18的下表面所在平面根据外罩上表面的实际形状选择是否与圆盘7的下表面所在平面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因此圆盘7或圆盘7与外罩相接触时,3个夹爪17均匀位于外罩外侧边缘,此时液压缸5工作带动液压伸缩杆6竖直方向伸长,从而带动第一固定件4向上移动,转杆15上端会一同竖直向上移动,由于转杆15长度不变,从而带动转杆15下端在通槽12限位下水平向中间移动,使得夹爪17向内横向移动后夹住外罩;夹爪17的内侧边缘底部设置凸出结构,以便夹爪17对外罩的外侧进行固定夹持;圆盘7或圆环18向下抵住外罩上端,与外罩之间保持相对静止,转杆15和第一连接杆14之间形成曲柄摇杆结构,吊钩在向上拉动吊杆2时液压伸缩杆6伸长带动转杆15进而给予夹爪17横向夹紧外罩外侧边缘的作用力;且由于圆环18的圆心位置、圆盘7的圆心位置、第二固定件8的中心位置、液压伸缩杆6的中轴线位置、第一固定件4的中心位置以及支撑平台3的中心位置均在竖直方向处于共轴,吊杆2的中轴线与液压伸缩杆6的中轴线垂直且共面,每对支撑横梁11的中轴线、每根转杆15的中轴线以及每根第二连接杆16的中轴线均与液压伸缩杆6的中轴线相交,在圆盘7的上表面靠近边缘位置固定设置限位杆20进行横向限位,使得吊钩在带动吊杆2移动时能够实现在对外罩的吊装过程中保持外罩重心稳定,不易产生晃动,从而更加安全高效的进行吊装操作。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