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升降平台。
背景技术:2.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升降平台已经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运用越来越广泛,不管是建筑,土木工程,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升降机械,许多商家把握这个商机纷纷投资建厂,升降机械公司随之如雨后竹笋般林立在各大工业城市,升降机市场是火爆异常,供不应求,从侧面可以看出,社会发展迅速,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然而作为购买者如何在林立的公司商品选择好的升降机械成为当今重要话题。
3.但是,现有的升降平台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一般会需要挖坑,来使平台与地面同一平面,这种方法耗时耗力,是企业的发展上的阻力。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是解决现有的升降平台需要预先挖坑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升降平台的使用方法。
6.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一种升降平台,其中,包括:承重部,旋转门,挡板,升降部。承重部的前后两面开口,承重部用于对工件进行升降动作,承重部中具有:支撑板,支撑板设置在承重部的左右两端,支撑板用于带动承重部进行升降运动。旋转门设置在承重部的右侧,旋转门中存在旋转门容纳空间,旋转门用于封闭承重部的前端,防止工件在进行升降的过程中掉落。挡板设置在承重部的下端,挡板用于防止在升降时,承重部与地面之间出现缺口,从而防止工作人员将脚伸入缺口中,从而避免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升降部设置在支撑板的下端,升降部用于将支撑板进行顶起,从而使支撑板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承重部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工件进行升降移动。
7.优选地,旋转门中具有:电机,驱动件。电机设置在旋转门容纳空间内,电机用于驱动升降平台进行升降;驱动件设置在电机的一端,驱动件与电机呈同一轴向方向设置,驱动件通过电机进行驱动。
8.优选地,挡板上具有铰链,铰链与挡板与承重部的下表面进行连接,铰链带动挡板进行旋转,当承重部进行升降时,挡板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挡板的前端向下移动,同时由于挡板的后端与承重部连接,从而使挡板的后端与承重部一起进行升降移动。
9.优选地,升降部上具有壳体,壳体设置在支撑板的下端,壳体中具有壳体容纳空间,壳体用于将上述支撑板进行顶起,从而使支撑板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承重部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工件进行升降移动。
10.优选地,升降部上还具有:升降板,底板。升降板设置在支撑板的下方,升降板设置在壳体容纳空间内,升降板用于带动支撑板进行升降移动;底板设置在壳体容纳空间内,底板设置在升降板的下方,底板的底面与地平面平齐。
11.优选地,升降部中还具有: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一旋转轴。第一支杆具有两个,
第一支杆的一端与底板连接,第一支杆用于带动升降部进行升降运动;第二支杆的数量与第一支杆的数量相同,第二支杆的一端与底板连接,第二支杆用于带动升降部进行升降运动;第一旋转轴与第一支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旋转轴通过第一支杆进行支撑。
12.优选地,升降部中还具有:第三支杆,第四支杆,第二旋转轴。第三支杆的数量与第一支杆的数量相同,第三支杆的一端与升降板连接,第三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旋转轴连接,第三支杆用于带动第三支杆进行升降运动;第四支杆的数量与第一支杆的数量相同,第四支杆的一端与升降板连接,第四支杆用于带动升降部进行升降运动;第二旋转轴与第二支杆的另一端连接,同时第二旋转轴也与第四支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旋转轴通过第二支杆进行支撑。
13.优选地,升降部中还具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旋转轴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支杆的中间部位。
14.优选地,升降部中还具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旋转轴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杆的中间部位。
15.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二,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升降平台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6.运输,将工件运作至承重部内;
17.旋转,将旋转门旋转至另一支撑板处,使第一驱动轴与第二驱动轴配合;
18.启动,电机运作,带动驱动件进行旋转,从而带动第一驱动轴进行旋转,从而带动第二驱动轴进行旋转,从而带动从动件进行旋转,从而带动丝杆进行旋转,从而带动丝杆在轴套中进行旋转,从而使丝杆在轴套中进行移动,从而使第一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第四支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进行移动,从而使升降板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支撑板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承重部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工件进行升降移动;
19.复位。
20.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21.通过挡板的一端安装在承重部上,用于防止在升降时,承重部与地面之间出现缺口,从而防止工作人员将脚伸入缺口中,从而避免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同时通过在旋转门与升降部中设置有第一驱动轴与第二驱动轴,可以使升降动作在锁紧动作之前,从而提高生产安全,减少工人受伤的次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升降平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升降平台的主视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升降平台的升降部与旋转门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升降平台的升降部容纳空间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升降平台的升降部容纳空间中的侧视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升降平台的升降部容纳空间中的后视示意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升降平台的第一驱动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升降平台的第二驱动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100、承重部
ꢀꢀꢀꢀꢀꢀꢀꢀꢀꢀꢀꢀꢀꢀꢀ
101、支撑板
31.200、旋转门
ꢀꢀꢀꢀꢀꢀꢀꢀꢀꢀꢀꢀꢀꢀꢀ
201、电机
ꢀꢀꢀꢀꢀꢀꢀꢀꢀꢀꢀꢀꢀꢀꢀꢀꢀ
202、驱动件
32.203、第一驱动轴
33.300、挡板
ꢀꢀꢀꢀꢀꢀꢀꢀꢀꢀꢀꢀꢀꢀꢀꢀꢀ
301、铰链
34.400、升降部
ꢀꢀꢀꢀꢀꢀꢀꢀꢀꢀꢀꢀꢀꢀꢀ
401、壳体
ꢀꢀꢀꢀꢀꢀꢀꢀꢀꢀꢀꢀꢀꢀꢀꢀꢀ
402、升降板
35.403、底板
ꢀꢀꢀꢀꢀꢀꢀꢀꢀꢀꢀꢀꢀꢀꢀꢀꢀ
404、第一支杆
ꢀꢀꢀꢀꢀꢀꢀꢀꢀꢀꢀꢀꢀ
405、第二支杆
36.406、第一连接杆
ꢀꢀꢀꢀꢀꢀꢀꢀꢀꢀꢀ
407、第一旋转轴
ꢀꢀꢀꢀꢀꢀꢀꢀꢀꢀꢀ
408、第三支杆
37.409、第四支杆
ꢀꢀꢀꢀꢀꢀꢀꢀꢀꢀꢀꢀꢀ
410、第二旋转轴
ꢀꢀꢀꢀꢀꢀꢀꢀꢀꢀꢀ
411、第二连接杆
38.412、从动件
ꢀꢀꢀꢀꢀꢀꢀꢀꢀꢀꢀꢀꢀꢀꢀ
4121、第二驱动轴
ꢀꢀꢀꢀꢀꢀꢀꢀꢀꢀ
413、丝杆
39.414、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侧”、“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出于简明和说明的目的,实施例的原理主要通过参考例子来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很多具体细节被提出用以提供对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明显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这些实施例在实践中可以不限于这些具体细节。在一些实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公知方法和结构,以避免无必要地使这些实施例变得难以理解。另外,所有实施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44.实施例一:
45.如图1—图8所示,一种升降平台,其中,包括:承重部100,旋转门200,挡板300,升降部400。承重部100的前后两面开口,承重部100用于对工件进行升降动作,承重部100中具有:支撑板101,支撑板101设置在承重部100的左右两端,支撑板101用于带动承重部100进行升降运动。旋转门200设置在承重部100的右侧,旋转门200中存在旋转门200容纳空间,旋
转门200用于封闭承重部100的前端,防止工件在进行升降的过程中掉落。挡板300设置在承重部100的下端,挡板300用于防止在升降时,承重部100与地面之间出现缺口,从而防止工作人员将脚伸入缺口中,从而避免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升降部400设置在支撑板101的下端,升降部400用于将支撑板101进行顶起,从而使支撑板101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承重部100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工件进行升降移动。
46.进一步的,旋转门200中具有:电机201,驱动件202。电机201设置在旋转门200容纳空间内,电机201用于驱动升降平台进行升降;驱动件202设置在电机201的一端,驱动件202与电机201呈同一轴向方向设置,驱动件202通过电机201进行驱动。
47.进一步的,挡板300上具有铰链301,铰链301与挡板300与承重部100的下表面进行连接,铰链301带动挡板300进行旋转,当承重部100进行升降时,挡板300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挡板300的前端向下移动,同时由于挡板300的后端与承重部100连接,从而使挡板300的后端与承重部100一起进行升降移动。
48.进一步的,升降部400上具有壳体401,壳体401设置在支撑板101的下端,壳体401中具有壳体401容纳空间,壳体401用于将上述支撑板101进行顶起,从而使支撑板101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承重部100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工件进行升降移动。
49.进一步的,升降部400上还具有:升降板402,底板403。升降板402设置在支撑板101的下方,升降板402设置在壳体401容纳空间内,升降板402用于带动支撑板101进行升降移动;底板403设置在壳体401容纳空间内,底板403设置在升降板402的下方,底板403的底面与地平面平齐。
50.进一步的,升降部400中还具有:第一支杆404,第二支杆405,第一旋转轴407。第一支杆404具有两个,第一支杆404的一端与底板403连接,第一支杆404用于带动升降部400进行升降运动;第二支杆405的数量与第一支杆404的数量相同,第二支杆405的一端与底板403连接,第二支杆405用于带动升降部400进行升降运动;第一旋转轴407与第一支杆40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旋转轴407通过第一支杆404进行支撑。
51.进一步的,升降部400中还具有:第三支杆408,第四支杆409,第二旋转轴410。第三支杆408的数量与第一支杆404的数量相同,第三支杆408的一端与升降板402连接,第三支杆408的另一端与第一旋转轴407连接,第三支杆408用于带动第三支杆408进行升降运动;第四支杆409的数量与第一支杆404的数量相同,第四支杆409的一端与升降板402连接,第四支杆409用于带动升降部400进行升降运动;第二旋转轴410与第二支杆405的另一端连接,同时第二旋转轴410也与第四支杆409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旋转轴410通过第二支杆405进行支撑。
52.进一步的,升降部400中还具有:第一连接杆406,第一连接杆406的一端与第一旋转轴407连接,第一连接杆406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支杆409的中间部位。
53.进一步的,升降部400中还具有:第二连接杆411,第二连接杆411的一端与第二旋转轴410连接,第二连接杆41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杆404的中间部位。
54.进一步的,驱动件202的两端设置又第一驱动轴203,第一驱动轴203具有多个,第一驱动轴203均匀的分布在驱动件202上,第一驱动轴203用于驱动驱动件202进行旋转。
55.进一步的,升降部400中还具有:轴套414,轴套414安装在第一旋转轴407上,轴套414的轴向方向与第一旋转轴407的轴向方向呈垂直角度设置。
56.进一步的,升降部400中还具有丝杆413,丝杆413与轴套414呈同一轴向方向设置,丝杆413与轴套414配合,当丝杆413进行旋转时,丝杆413在轴套414内进行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旋转轴407与第二旋转轴410之间的距离缩小,从而带动第一支杆404、第二支杆405、第三支杆408、第四支杆409、第一连接杆406、第二连接杆411进行移动,从而带动升降板402进行升降移动。
57.进一步的,升降部400中还具有从动件412,从动件412设置在丝杆413的一端,从动件412与丝杆413呈同一轴向方向设置,从动件412带动升降部400进行升降动作。
58.进一步的,旋转门200的容纳空间内还具有第一驱动轴203,第一驱动轴203与第二驱动轴4121配合,第一驱动轴203安装在驱动件202的两端,第一驱动轴203的数量与第二驱动轴4121的数量相同,第一驱动轴203用于带动第二驱动轴4121进行旋转。
59.实施例二:
60.一种升降平台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1.运输,将工件运作至承重部100内;
62.旋转,将旋转门200旋转至另一支撑板101处,使第一驱动轴203与第二驱动轴4121配合;
63.启动,电机201运作,带动驱动件202进行旋转,从而带动第一驱动轴203进行旋转,从而带动第二驱动轴4121进行旋转,从而带动从动件412进行旋转,从而带动丝杆413进行旋转,从而带动丝杆413在轴套414中进行旋转,从而使丝杆413在轴套414中进行移动,从而使第一旋转轴407与第二旋转轴410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第一支杆404、第二支杆405、第三支杆408、第四支杆409、第一连接杆406、第二连接杆411进行移动,从而使升降板402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支撑板101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承重部100进行升降移动,从而使工件进行升降移动;
64.复位。
65.尽管上面对本实用新型说明性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只要各种变化只要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内,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用新型创造均在保护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