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63347发布日期:2021-08-06 12:58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运输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



背景技术:

爬楼机是新型的载物(载人)爬楼工具,在楼道空间内紧靠墙壁或者楼道扶手旁设置轨道,让爬楼机械沿楼梯轨道上下移动,然而现有爬楼机械的供电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电池进行供电,无需布线,但是这种供电方式爬楼设备不能一直连续运作,电池没电就要到指定位置进行充电,并不适用于公共使用范围;另一种需要布沿轨道进行布线,将电线布在轨道或者楼梯扶手边,在轨道安装了多个楼层的时候,如轨道总共有八层,就要安装布线八层长度的电线,安装过程极为复杂,而且电线容易被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所述轨道式爬楼机设有回形盘旋楼轨,所述回形盘旋楼轨上设有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设有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上方设有上轨组件,所述传动装置下方设有下轨组件;所述回形盘旋楼轨设有上楼轨与下楼轨;所述上轨组件与下轨组件均设有轨机,所述轨机设有导电组件,所述传动装置设有导电组件ii;所述供电设备、回形盘旋楼轨与导电组件、导电组件ii依次电性连通形成导电回路。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组件设有主板、滑板、传动转轮,所述传动转轮嵌入滑板的一端,所述滑板嵌入设置于主板上;所述主板上设有电接点,所述电接点。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组件ii设有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电接点电性连接,所述回形盘旋楼轨与供电设备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楼轨与下楼轨均设有楼轨,所述传动转轮与楼轨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设备、上楼轨、下楼轨、传动转轮、滑板、主板、电接点、控制器、电机依次电性连通形成导电回路。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设备连接有充电电池,组成并联电路。

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供电设备、上楼轨、下楼轨、传动转轮、滑板、主板、电接点、控制器、电机依次电性连通形成导电回路,使得不需要电线,回形盘旋楼轨本身就相当于电线,上楼轨为负极,下楼轨为正极,电流通过楼轨传递至传动转轮,再传递到滑板与主板上,然后再传递至控制器上,最后传递到传动装置上的电机上,使得电机可以一直通电运作,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爬楼设备安装过程中无需在轨道或者扶手上布线,解决了安装过程极为复杂,而且电线容易被损坏的问题。

2.通过供电设备与充电电池组成并联电路,及时突然停电,还有有充电电池继续供电,爬楼设备也可以在续航使用一段时间,不会突然停止在楼道中间,当来电时又可以为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附图3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回形盘旋楼轨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驱动模块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轨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轨机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附图7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轨机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8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传动转轮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压轮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减摩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附图11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减摩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12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13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分载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14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三;

附图15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扶手结构示意图;

附图16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17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导电组件与导电组件ii结构示意图:

附图18为本实施例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的电性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如图1至图18示,一种轨道式爬楼机导电机构,轨道式爬楼机设有回形盘旋楼轨1,回形盘旋楼轨1上设有驱动模块3,驱动模块3设有传动装置31,传动装置31上方设有上轨组件30,传动装置31下方设有下轨组件34;回形盘旋楼轨1设有上楼轨11与下楼轨12;上轨组件30与下轨组件34均设有轨机32,轨机32设有导电组件,传动装置31设有导电组件ii;供电设备、回形盘旋楼轨1与导电组件、导电组件ii依次电性连通形成导电回路。

导电组件设有主板321、滑板33、传动转轮332,传动转轮332嵌入滑板33的一端,滑板33嵌入设置于主板321上;主板321上设有电接点3211,电接点3211。

导电组件ii设有电机313,电机313通过导电线电性连接有控制器7,控制器7与电接点3211通过导电线电性连接,回形盘旋楼轨1与供电设备相连接。

回形盘旋楼轨1还设有若干个定轨柱14,上楼轨11与下楼轨12分别与定轨柱14固定连接;楼轨15下方均等距阵列设置有若干个的齿13;上轨组件30与上楼轨11啮合连接,下轨组件34与下楼轨12啮合连接;驱动模块3可沿回形盘旋楼轨1的轨道方向进上行或者下行。

传动装置31设有主垫板311,主垫板311上设有电机座312,电机座312左方设有传动轴承座314,传动轴承座314上的轴承连接设置有轴315,轴315上下两端分别连接设置有联轴器316,轴315的下端与联轴器316之间还设置有从动轮319,电机313固定于电机座312上,电机313下方设有主动轮318与皮带310,主动轮318与电机313轴端连接,皮带310一端与主动轮318连接,另一端与从动轮319连接,电机313驱动轴315绕z轴做旋转运动。

主板321背部上端两侧设有滑轨322,滑轨322上配合连接设置有滑块323,滑块323上固定连接设置有绝缘板324,绝缘板324固定设置于主垫板311上,主板321前方设有弹簧328,滑板33嵌入设置于主板321上,并可在主板321内上下滑动,弹簧328一端与主板321连接,另一端与滑板33连接,通过在轨机32上滑轨322、滑块323、弹簧328的配合设置能够让爬楼机更好的紧贴楼轨上行或下行。

滑板33上嵌入设置有减速箱331、压轮组件333、减摩装置334,减速箱331的输入轴与联轴器316连接,减速箱331的输出轴连接设置有主齿轮327,传动转轮332后端固定设有从齿轮326,主板321后方还设有链条325,链条325分别与主齿轮327、从齿轮326啮合连接;传动转轮332与回形盘旋楼轨1啮合连接。

传动转轮332上圆周阵列设有链滚套3321,链滚套3321的圆周半径大小与齿13的圆弧半径大小相等,传动转轮332位于楼轨15的下方,链滚套3321与齿13啮合连接。

压轮组件333位于楼轨15上方,压轮组件333设有挂轴3332,挂轴3332轴端上设有轨道轮3331,挂轴3332下方固定设置有压轮3333,轨道轮3331设有轮槽33311,轮槽33311套入楼轨15上端,压轮3333位于楼轨左侧,通过压轮3333贴合楼轨,防止轨道轮3331在楼轨转动时脱离楼轨。

减摩装置334位于楼轨15右侧,减摩装置334设有滚轮座3341,滚轮座3341上设有滚轮销3342,滚轮销3342上设有滚轮3343,滚轮座3341后端设有滚轮套3344,滚轮套3344与滑板33固定连接,滚轮3343配合压轮3333在楼轨左右两侧进行定位,进一步防止轨机脱离楼轨。

控制器7上安装有控制面板72,控制面板72上安装有扶手71,承载机构6为可折叠结构,在非使用状态,节省楼道空间。

扶手71内设置有扶手梁713,扶手梁713两侧安装有扶手折叠柄712与扶柄711,扶柄711可以同时水平绕扶手梁713转动。

传动装置31后方还设有分载组件35,分载组件35设有上分载电木351、下分载电木352、分载滑轮座353、连接钢丝绳355;分载滑轮座353固定安装于主垫板311下方,分载滑轮座353上设有分载滑轮354,上分载电木351固定安装于上轨组件30后上方,下分载电木352固定安装于下轨组件34后上方,连接钢丝绳355的一端与上分载电木351相连接,另一端与下分载电木352相连接,连接钢丝绳355中间与分载滑轮354相连接;分载组件35的作用是:把压在主垫板311上的力分别分担在上轨组件30与下轨组件34上,使机器整体运动时,轨机32对楼轨均有力的作用。解决了机器运行中发生的上下机一机悬空而另一机满负载的问题,减轻了单轨压力,从而可以使楼轨在制造上可以做得更轻。

供电设备、上楼轨11、下楼轨12、传动转轮332、滑板33、主板321、电接点3211、控制器7、电机依次电性连通形成导电回路。

供电设备连接有充电电池,组成并联电路。

供电设备提供的电为安全电压。

该设备的运作流程如下:

当承载人员或载物在承载机构6上,然后在控制器7按下要到达对应楼层的按钮,控制器7控制电机313转动,电机313通过皮带310与主动轮318、从动轮319连接来驱动轴315旋转,轴315通过联轴器316来带动减速箱331转动,从而使传动转轮332沿楼轨15轨道转动,达到在楼梯上上行或下行运动,当到达对应楼层后,到位传感器反馈信号至控制器7,控制器7控制电机313停止运作。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