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棒平移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07616发布日期:2021-08-10 14:13阅读:71来源:国知局
碳棒平移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碳棒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棒平移模块。



背景技术:

石墨碳棒为非金属制品,是由碳、石墨加上适当的粘合剂,通过挤压成形。由于石墨碳棒使用温度高易导电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现已广泛应用于国防、机械、冶金、化工、铸造、有色合金、轻化等领域,尤其是黑碳棒,也被用作陶瓷、半导体、医学、环保、实验室分析等领域,成为当今应用最广泛的非金属材料。石墨碳棒在生产运输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石墨碳棒磨损,因此需要对石墨碳棒进行包装,从而对石墨碳棒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也方便对石墨碳棒的运输。

包装机是将产品包装起来的一类机器,可以实现自动对产品进行包装。通过包装机来对石墨碳棒进行包装可以有效的提高包装效率以及包装的效果,同时降低人力成本。

然而,现有技术的石墨碳棒包装机无法有效的对装入包装袋中的石墨碳棒进行输送,使得包装速度较慢,从而影响包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石墨碳棒包装机无法有效的对装入包装袋中的石墨碳棒进行输送,从而影响包装效率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有效对装入包装袋中的石墨碳棒进行输送,从而提高包装效率的碳棒平移模块。

一种碳棒平移模块,应用于石墨碳棒包装机中,所述碳棒平移模块包括:

固定板;

传送机构,沿所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

夹持机构,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且与所述传送机构连接,所述传送机构用以带动所述夹持机构沿所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与所述传送机构连接的连接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端部的夹持单元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并与所述夹持单元连接的直线驱动单元,所述夹持单元活动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直线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夹持单元连接,所述直线驱动单元用以驱动所述夹持单元沿所述连接板移动。

优选的,所述传送机构包括:

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固定板上;

主动轮,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

从动轮,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且沿所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动轮相互间隔设置;

传送带,绕设于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所述主动轮能带动所述传送带运行;

所述连接板固定于所述传送带上,且能随所述传送带移动。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包括:

第一连接板;

夹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并固定于所述传送带上;

第二连接板,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

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沿水平方向垂直;

所述夹持单元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上,所述直线驱动单元用以驱动所述夹持单元沿所述第三连接板移动。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沿所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设置;

所述连接板还包括:

第一滑块,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且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一滑块能沿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滑动。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还包括:

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上,且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延伸方向设置;

所述夹持单元包括:

板体;

第二滑块,设置于所述板体上,且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二导轨,所述第二滑块能沿所述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滑动;

夹持单元本体,设置于所述板体的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板体包括:

第一板体;

第二板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滑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夹持单元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上。

优选的,所述夹持单元本体包括:

夹持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上;

驱动齿轮,设置于所述夹持驱动电机的输出轴;

第一齿条,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上,并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

第二齿条,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上,并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且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一齿条分别位于所述驱动齿轮的相对两侧;

第一夹具,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条上,且能随所述第一齿条移动;

第二夹具,设置于所述第二齿条上,且能随所述第二齿条移动,并正对所述第一夹具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具包括:

第一夹具固定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条上;

第一夹持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夹具固定板,并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夹具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夹持板靠近所述第二夹具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弧形夹持腔;

所述第二夹具包括:

第二夹具固定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齿条上;

第二夹持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夹具固定板,并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夹具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夹持板靠近所述第一夹具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弧形夹持腔,所述第二夹持板正对所述第一夹持板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板与所述第二夹持板分别设置有两个,两所述第一夹持板相互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夹持板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夹持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二导轨、所述第二滑块均设置有两个,两所述第一导轨相互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且每个所述第一导轨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滑块,两所述第二导轨相互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上,且每个所述第二导轨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滑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碳棒平移模块通过设置所述传送机构,且所述传送机构沿所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夹持机构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且与所述传送机构连接,所述传送机构用以带动所述夹持机构沿所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通过所述夹持机构夹持包装后的石墨碳棒,并通过所述传送机构带动所述夹持机构移动,能将夹持包装后的石墨碳棒自动输送至所需的位置,提高了包装效率。并且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与所述传送机构连接的连接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端部的夹持单元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并与所述夹持单元连接的直线驱动单元,所述夹持单元活动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直线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夹持单元连接,所述直线驱动单元用以驱动所述夹持单元沿所述连接板移动,从而通过所述直线驱动单元驱动所述夹持单元移动也能有效的对石墨碳棒进行避让,保障了所述碳棒平移模块的稳定运行,同时也能有效的提升包装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碳棒平移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碳棒平移模块的另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中应用图1所示碳棒平移模块的石墨碳棒包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碳棒平移模块,应用于石墨碳棒包装机中,所述碳棒平移模块包括固定板、传送机构及夹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沿所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夹持机构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且与所述传送机构连接,所述传送机构用以带动所述夹持机构沿所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与所述传送机构连接的连接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端部的夹持单元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并与所述夹持单元连接的直线驱动单元,所述夹持单元活动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直线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夹持单元连接,所述直线驱动单元用以驱动所述夹持单元沿所述连接板移动。所述碳棒平移模块能有效的对包装后的石墨碳棒进行输送,从而提高了包装效率。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棒平移模块80,其应用于石墨碳棒包装机100中,所述石墨碳棒包装机100用于对圆柱状石墨碳棒90进行自动包装,将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装入包装袋中。所述碳棒平移模块80用以将装入包装袋中的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进行夹持输送,保障装入包装袋中的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能输送至所需位置。

所述碳棒平移模块80包括固定板81、传送机构82及夹持机构83,所述固定板81固定于所述石墨碳棒包装机100的机架10上,所述传送机构82沿所述固定板81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固定板81上,所述夹持机构83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板81上且与所述传送机构82连接,所述传送机构82用以带动所述夹持机构83沿所述固定板81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夹持机构83用以夹持固定装入包装袋中的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从而通过所述夹持机构83对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进行夹持后,所述传送机构82带动所述夹持机构83移动,从而将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输送至所需位置。

所述夹持机构83包括与所述传送机构82连接的连接板831、设置于所述连接板831端部的夹持单元832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板831上并与所述夹持单元832连接的直线驱动单元833,所述夹持单元832活动设置于所述连接板831上,所述直线驱动单元833的输出端与所述夹持单元832连接,所述直线驱动单元833用以驱动所述夹持单元832沿所述连接板831移动。所述夹持单元832用于夹持固定装入包装袋中的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所述直线驱动单元833用于驱动所述夹持单元832沿所述连接板831移动。在所述石墨碳棒包装机100对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进行包装时,所述传送机构82带动所述夹持机构83朝向靠近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方向进行移动,同时所述直线驱动单元833带动所述夹持单元832朝向所述连接板831内侧移动,从而所述夹持单元832在移动时可以避让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当所述石墨碳棒包装机100对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包装完毕后,所述直线驱动单元833再驱动所述夹持单元832朝向所述连接板831外侧移动,使得所述夹持单元832夹持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具体的,所述直线驱动单元833可以采用气缸。

优选的,所述传送机构82包括固定于所述固定板81上的驱动电机821、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821输出轴的主动轮822、设置于所述固定板81上且沿所述固定板8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动轮822相互间隔设置的从动轮823及绕设于所述主动轮822与所述从动轮823的传送带824,所述主动轮822能带动所述传送带824运行。所述连接板831固定于所述传送带824上,且所述连接板831能随所述传送带824移动。从而通过所述驱动电机821驱动所述主动轮822转动,带动所述传送带824运行,使得所述夹持机构83跟随着所述传送带824移动。通过所述驱动电机821与所述传送带824的驱动方式可以有效的保障移动的稳定性,使得所述传送机构82能有效的带动所述夹持机构83移动。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831包括第一连接板831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8311并固定于所述传送带824上的夹板8312、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8311连接的第二连接板8313、与所述第二连接板8313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三连接板8314,所述第三连接板831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板81的延伸方向沿水平方向垂直。即所述第三连接板8314与所述固定板81向同一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呈九十度。所述夹持单元832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板8314上,所述直线驱动单元833用以驱动所述夹持单元832沿所述第三连接板8314移动。通过所述夹板8312使得所述夹持机构83可以更稳定的与所述传送带824连接,保障了所述传送机构82运行的有效性。同时所述第三连接板831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板81的延伸方向沿水平方向垂直,也使得所述直线驱动单元833能更好的驱动所述夹持单元832避让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81上设置有第一导轨811,所述第一导轨811沿所述固定板81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连接板83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8311上的第一滑块8315,所述第一滑块8315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一导轨811,且所述第一滑块8315能沿所述第一导轨811的延伸方向滑动。通过所述第一导轨811与所述第一滑块8315的配合可以有效的对所述夹持机构83移动时进行导向,同时也能有效的支撑所述夹持机构8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83与所述固定板81之间的活动连接结构还可为其他任意结构,如滑槽与滑块之间的配合。而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滑块8315与所述导轨811之间的配合可以更好的实现对所述夹持机构83的导向,同时能更好的支撑所述夹持机构83。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83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板8314上的第二导轨8316,所述第二导轨8316沿所述第三连接板8314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夹持单元832包括板体8321、第二滑块8322及夹持单元本体8323,所述第二滑块8322设置于所述板体8321上且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二导轨8316,所述第二滑块8322能沿所述第二导轨8316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夹持单元本体8323设置于所述板体8321的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8314的一侧。通过所述第二导轨8316与所述第二滑块8322之间的配合可以有效的对所述夹持单元832移动时进行导向,同时也能有效的支撑所述夹持单元832。所述直线驱动单元833的输出端与所述板体8321或所述第二滑块8322连接。

具体的,所述板体8321包括第一板体83211及第二板体83212,所述第二板体83212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83211的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8314的一侧。所述第二滑块8322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83211上,所述夹持单元本体8323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83212上。

优选的,所述夹持单元本体8323包括夹持驱动电机(图未示)、驱动齿轮8324、第一齿条8325、第二齿条8326、第一夹具8327及第二夹具8328,所述夹持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83212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板体83212的背侧,所述驱动齿轮8324设置于所述夹持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一齿条8325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83212上并与所述驱动齿轮8324啮合,所述第二齿条8326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83212上并与所述驱动齿轮8324啮合,且所述第二齿条8326与所述第一齿条8325分别位于所述驱动齿轮8324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夹具8327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条8325上且能随所述第一齿条8325移动,所述第二夹具8327设置于所述第二齿条8326上且能随所述第二齿条8326移动并正对所述第一夹具8327设置。从而通过所述夹持驱动电机带动所述驱动齿轮8324转动,可以实现带动所述第一夹具8327与所述第二夹具8328朝向相近或相背方向移动,实现对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的夹持与松放,有效的保障夹持的平稳性,同时也能实现将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松放于所需位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驱动电机还可替换为夹持驱动气缸,所述夹持驱动气缸与所述第一夹具8327或所述第二夹具8328连接,从而实现驱动所述第一夹具8327与所述第二夹具8328。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具8327包括第一夹具固定板83271及第一夹持板83272,所述第一夹具固定板83271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条8325上,所述第一夹持板83272设置于所述第一夹具固定板83271并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夹具8328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夹持板83272靠近所述第二夹具8328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弧形夹持腔83273。所述第二夹具8328包括第二夹具固定板83281及第二夹持板83282,所述第二夹具固定板83281设置于所述第二齿条8326上,所述第二夹持板83282设置于所述第二夹具固定板83281并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夹具8327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夹持板83282靠近所述第一夹具8327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弧形夹持腔83283,所述第二夹持板83282正对所述第一夹持板83272设置。通过所述第一弧形夹持腔83273与所述第二弧形夹持腔83283可以更好的匹配夹持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让所述夹持单元832能更稳定的夹持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板83272与所述第二夹持板83282分别设置有两个,两所述第一夹持板83272相互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夹持板83272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夹持板83282。从而通过两所述第一夹持板83272与两所述第二夹持板83282可以更好的夹持所述圆柱状石墨碳棒90,保障夹持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轨811、所述第一滑块8315、所述第二导轨8316、所述第二滑块8322均设置有两个,两所述第一导轨8316相互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板81上,且每个所述第一导轨811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滑块8315,两所述第二导轨8316相互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板8314上,且每个所述第二导轨8316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滑块8322。具体的,两所述第一导轨811分别设置于所述传送带824的相对两侧。通过设置两所述第一导轨811与两所述第一滑块8315,可以有效的提升所述夹持机构83与所述固定板81之间活动连接的稳定性。通过设置两所述第二导轨8316与两所述第二滑块8322,可以有效的提升所述夹持单元832与所述第三连接板8314之间活动连接的稳定新。

优选的,所述碳棒平移模块8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81上的接近传感器,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有两个,所述接近传感器用以控制所述传送机构82的运行。当所述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物件时,通过向控制单元输出信号,从而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驱动电机821停止运行,有效的保障了所述夹持机构83能移动到所需位置。

优选的,所述夹持单元本体832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83212上的保护罩8329,所述保护罩8329对应所述驱动齿轮8324设置。通过所述保护罩8329可以有效的对所述驱动齿轮8324进行保护,从而保障所述驱动齿轮8324运行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碳棒平移模块通过设置所述传送机构,且所述传送机构沿所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夹持机构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且与所述传送机构连接,所述传送机构用以带动所述夹持机构沿所述固定板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通过所述夹持机构夹持包装后的石墨碳棒,并通过所述传送机构带动所述夹持机构移动,能将夹持包装后的石墨碳棒自动输送至所需的位置,提高了包装效率。并且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与所述传送机构连接的连接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端部的夹持单元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并与所述夹持单元连接的直线驱动单元,所述夹持单元活动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直线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夹持单元连接,所述直线驱动单元用以驱动所述夹持单元沿所述连接板移动,从而通过所述直线驱动单元驱动所述夹持单元移动也能有效的对石墨碳棒进行避让,保障了所述碳棒平移模块的稳定运行,同时也能有效的提升包装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